观后感问答的感言


观后感问答的感言

  学会提问读后感1

  《学会提问》这本书是我党校四本必读书目第一本读的书,其实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一是因为阅读速度慢,二是因为看了书后不知道作何评价,特别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但是读了《学会提问》这本书后对我启发很大。

  该书以不同角度和大量的示例向我们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模式,或者更准确来说,这本书教人如何针对现有的事情或已经形成的结论,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真相。例如我们读书要带着批判性的观点去读书,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后,我们能发现读书的乐趣以及提高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应对问题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想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必须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批判性思维是敢于质疑的创造性思维,是在主动思维中对已知或结论等积极辨析判断,并能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断定,在评判中形成主观结论的较为全面的思维,它需要我们有大量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的事实和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为依据。

  批判性思考的人往往会对问题报以怀疑、审视的态度,他们会推敲这个问题背后所有的可能性,用自己的方式排除只留下最有用的东西,其过程相当繁琐。生活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批判性思维方式能帮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难道不是吗?

  学会提问读后感2

  最近利用在外学习期间见缝插针的碎片时间,快速看完了这本《学会提问》,培养理性、缜密的思维习惯,比较适合学工科出身的我。

  本书案例丰富、层层深入,介绍了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模式,首先是如何提出好问题,因为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

  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谁都可以发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文章、以及各种不明出处、或者所谓专家写的小文章充斥着各种网站。

  很多文章看似引用官方数据,权威结论、图文并茂,但其可信度到底多少?作者是基于什么样的个人经历和价值标准?论证的过程效力如何?推理过程有无谬论?调查的样本是否合理?有没有数据欺骗?真的需要我们擦亮双眼。

  这本书会非常系统性地提供给你超强逻辑性的批判思维,教你辨别。这本书同样适用于爱写作的你,特别是学术写作,研究报告,教你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合理可信数据,写出条理清晰、得出令人信服的最佳结论。写到最后发现自己像在给本书打广告了,确实这本书会让你聪明很多。回忆起我看过的文章,很多结论我很是质疑,甚至知道是谬论,但是说不上来怎么不对,看了本书你会豁然开朗。

  这本书适合学术研究、公众言论、专业论文领域,所以不要把这种批判性思维用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上,人是感情动物,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理智,也无需时刻保持理性生活。

  学会提问读后感3

  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充当着学生的角色,习惯了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除了做作业遇到难题会向老师提出疑问,其余时间似乎很少就某篇文章或某个话题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十几年的学生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全盘接受书本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而很少客观独立地去评判某个观点。

  正如美国的尼尔·布朗《学会提问》一书中所言,一直以来,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更多运用的是海绵式的思维去吸收书本上的知识,把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全部装进脑袋里。对于阅读教科书,海绵式的思维效果确实很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我们不能再像阅读教科书一样,纯粹地运用海绵式思维去阅读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媒介接收到庞大的信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迎面袭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用淘金式的思维去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淘金式的思维,其实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互动性的阅读方式。采用批判性的思维,需要懂得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需要时时刻刻与自己所阅读的材料互动,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批判性思维,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愿望。如何激发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这就需要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首先要抓住作者的论题和结论,了解文章的总体框架,从而为后续阅读扫清障碍。然后,要明白作者的理由,即论据是什么。接下来,思考文章中的表达是否客观、理性,有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是否存在歧义。之后,搞清楚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分析文中的推理有无谬误,以及证据的效力如何,有无替代原因,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有无重要的信息被省略,根据已有的信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按照以上的思路进行阅读,逐条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如此,才能逐渐训练于加强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哈佛大学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提问》将给你一份满意的答案。

  学会提问读后感4

  还是在教师节的时候,为了给老师们淘书,我无意间看见了这样一个书名《学会提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我想,到底作者会从哪些方面围绕“提问”这个话题来大做文章呢?细读此书,作者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活泼的风格,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并配有非常生动的实例,来引导我们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并围绕“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理由是什么”“哪些词句有歧义”等十二个要点,一步一步地指导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我边读边想,当今社会发达的传媒使人们每天都处于海量信息包围中,而无法辨别真伪。人们越来越依赖专家、律师、记者、评论家,依赖的程度超乎想象。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电视上说”、“报纸上说”、“网上说”,而唯独没有“我认为”。我们在被动地、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拥而来的大量信息。这是一个可怕的趋势,久而久之,我们就不知道判断,甚至想不起来要去批判。

  我们的孩子,幼儿时期,喜欢问这问那,为什么年龄越大,提问就越少了呢?我们每次培训活动,专家精彩的长篇大论后,总有互动环节,给大家提问的机会,可为什么总是在这一刹那,大家都低下了头呢?我想,做为老师,孩子爱提问的天性,我们不仅要激发,而且要保护;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学会提问,才能更好的来激发和保护孩子的提问。

  阅罢此书,我想,虽然不能立即学会做出一个最聪明的判断,至少能学会不做出一个最愚蠢的判断。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寻求更好的结论,寻找更好的看法,做出更好的决定”和大家分享!

  学会提问读后感5

  最近读到一本实用性书籍,书名是《学会提问》,这本书不仅仅讲授了如何提出好问题,更多的是告诉读者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指导大家通过提问去理解他人的观点及论述,同时讲解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方法。

  为什么需要批判性的思维?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资讯包围。资讯是信息的承载方式,而资讯的'撰写者常常并未做到光明磊落,时常是真假参半,例如作为资讯接收者的我,就往往易受情感控制,不能做到理性思考,故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为了得出正确结论,事实上要做的应该是,倾听不同领域意见的同时,对资讯进行分门别类和评估,权衡利弊做出取舍,用他们的意见构建对自己有意义的答案。在选择取舍中,理解了他人的观点并仔细思考权衡,最终才能选择个人意义上的最优解。

  书中用“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之间的类比,加深了我对批判性思维内涵的理解。海绵式思维指的是类似于海绵吸收水分一样,尽可能多地吸收外部信息。而淘金式思维则是带着问题去接收信息,这种思维就需要去主动参与,不断质疑并作出取舍。

  例如读一本书,海绵式思维顶多是选择性获得信息,通常只会在阅读句子时思考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在标注重点时思考这个段落的关键在哪里,而后归纳总结并理解作者的想法。而淘金式思维则是主动思考并与信息提供者互动,比如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提出了这个观点;质疑推理,作者的推导过程是否合乎逻辑;评估材料,思考这些论据可信度有多少,这样的批判性思考才能让我们主动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书中指出,在批判性思考时必须注意到三个问题,一是每个人的想法及决定都有自己的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习惯等个人印记;二是在接受观点时情感卷入的危险就在于,很难去清晰思考他人表述的合理性;三是一个成功且积极的学习者,对任何观点都保持开放性,并愿意改变自己过去的成见。

  这三个问题让我联想到在日常 -工作中与群众沟通交流时的场景,而批判性的思维在实际 -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 -群众面对面时,可以采取“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增进了解,观察外貌和情绪、倾听问题及诉求、询问重点和细节,提出措施及办法。深入沟通尝试获取 -群众经历、习惯、价值观等个人印记,从大量口语化的内容中筛选出 -问题的关键部分,摒弃固有习惯,抑制情感介入来清晰思考群众表述的合理性,保持质疑和批判并通过调查办理结果作出最优的判断。

  这本书告诉我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武装大脑的利器,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就能更好地接近真相、追求真理,也让我明白寻找结论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结论的思考过程。

  学会提问读后感6

  时间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怎样使用。

  记得在打暑假工的时候,我们几个人从老家一个人一个行李箱一个包,终于在一个城市之后我们我们停下了我们的脚步。我们找了一家电子厂,并且面试体检都通过了,在这个地方呆了差不多一个星期,该买的生活用品基本上都买好了,这无疑又给我们增加了行李负担。但是面试完的下午,我们去开始体验一下上班,上完班以后一个个的都在蠢蠢欲动的想要离开了,开始抱怨这抱怨那的,那一天晚上基本上确定我们又要开始新的旅程了。直到现在我才发现那时候我好像没有目标,根本没有主见,完完全全是跟着别人的意见来走。

  转眼即逝,我已经是一位大学生了,听人们都说大学时光都是美好的,什么大学基本上都不用上课,这就好比小时候我们羡慕比自己大点的人或者是说羡慕成年的人,他们想干嘛就干嘛。现在的我就是到了小时候羡慕的年纪,却没有成为小时候羡慕的人。我的中学基本上都是在混中度过的,从而导致了我现在没有自主管理、没有主见、没有时间观念。

  我已经是个大学生了,也是要为自己做点什么了,最起码让自己不会很闲,不会像中学那样一天到晚无所事事。我正在努力。有些事情不是我能掌控的,我会朝着这方面去发展,去探索,直到我最后可以掌控。现在是有老师压着我,但是我希望大学三年后,我能依靠自己、管理自己、掌控自己、甚至超越自己。

  进入大学生活已经二个月了,我已经可以初步控制自己的时间了。这两个月来也是改变了一些我以前的坏习惯,我希望可以在大学里学到更多的技能,因为我们出了这个校园就要接触“社会”这个现实了,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出了校园进了社会男女都一样,社会不会因为你是女人而善待你”更何况男人的压力还要大一点,我只希望三年不会像我中学那样浑浑噩噩的度过。

  学会提问读后感7

  在四本必读书目中,《学会提问》是最薄的一本书,也是我第一本拆开封面开始阅读的书目。没有按照指定的阅读书目顺序,纯粹只有两个原因,一是被最薄所吸引,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太慢,总习惯一字一句的阅读,为了减轻阅读压力,早点完成一本阅读书目的任,;另一个原因便是被《学会提问》这个书名所吸引,看到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应该是一本讲述如何问问题的书,而怎么去提问一直是我想学习和提升的内容。

  但是当阅读之后,我发现自己理解的片面性,它其实讲的是:革命批评精神。善于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学会善于向各方面提出问题,即学会去提问。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内容充斥网络和生活,直击我们的眼球,以至于我们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而《学会提问》不止教会我们学会提问,更教会我们如何自我思考、批判性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准思维工具,让我们可以在大量参差不齐的信息中不至于迷失自己的方向,不至于被错误的信息所蛊惑,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

  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如何解决它们?提问便是第一步。提问题比回答问题更能启发人的智慧。提问题带动我们去思考,而我们思考都有明确的目标,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更加精确,了解到那些我们没有真正全面透彻加以了解的论证,这样就可以兼百家之长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也就是说,我们的智慧被启发,思想被开拓。在面对对现有观点感情上的依恋时,也能更理智的思考、对待,而不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立场,使自己处于无休止的内部心理斗争的内耗之中。

  问问题,也需要讲究方法。工作中的碰到的问题千种万类,打交道的对象形形色色,如果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提出问题,不仅不利于思考,还会使得交流变得无趣而索然无味。封闭性的问题让对话人机械的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等等,这样的交流是无法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的。当我们问的问题引起批判性思考时便是达到了不错的效果,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交活动,所以当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结论不断质疑时,我们还得考虑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只要与我们交流的人对批判性思维的主要价值观和我们心照不宣,那么我们提的问题就会被当成新的证据而受到欢迎——大家面对的是共同的问题,一起结伴寻找最佳解答。

  问问题,也需要讲究思维。一定不能舍弃了批判性思维,因为我们是在寻找更合适的解释,而不是必须完全接受另一种他人的思想,自主性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能丢失的品质。所谓批判性的聆听和阅读,即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进行系统的评判,其具体内容我觉得也是有必要与大家分享一下的:①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②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③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我们知道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要想判断一件事是否为真实,需要我们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提炼有用信息,逐渐形成对事物自己的看法。《学会提问》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金库——批判性思维,让我受益匪浅,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始终带着这一思维来思考、不草率、不盲从,形成属于自己的真正独立性思考。

  学会提问读后感8

  读书的过程,除了愉悦,也是思绪的梳理,这记录亦是心灵沉淀的过程。连续十天时间,每天按相似的模板进行分析,画思维导图。在第十天,突然反思寻找:发散的思维呢?有效的提问呢?原来不知不觉中僵化的思维潜藏在每日的打卡中了。如何破开这种僵化?从而提出有效的关键性问题,并拓展开思维?

  整体回顾下这本书的几个论点,在脑中构想下它的框架,这样就可以得到发散性思维?

  不,这只是在脑中对这本书的概念有个大概的感觉,而这个感觉可以带给我什么呢?可以让我再看到具体的实例,案例,能够触发对其概念的理解?

  前些天在笔记中,思考并将好几个谬误的概念写出,在生活中,却一时联想不出,为什么呢?是因为我只知概念,却没有联系实际,如何联系实际?多进行这样几次的训练,那么遇到同等类似的情景与案例,就会触发这种概念按钮。

  很多时候在生活中,喜欢用类比进行论述或论证,它在用具有相同特质或属性的事物,让人能够去理解我们想表达的概念或论点,事实上类比都是错误的假设,意思是它其实没有百分百的能够严谨定义我们所想要类比的概念或论点,但是为了方便我们去理解所想表述的论点或概念的含义,进行恰当地类比是非常必要的。在写文的时候会让文章更加通俗好懂,让读者更能够理解,也更能缩小彼此的知识诅咒。

  在进行论证的时候,有没有替代的原因,辨别论证中数据的欺骗性,同时观察有没有重要信息在论证中被省略了,最后在各种假设中得出合理的结论,这样的论述在逻辑中显得格外重要,在生活中虽然我们没有细细的去研读规则,但细细分析后发现其实很多都时符合其规则的。而其中并不符合的,发生谬误的,也是我们需要进行仔细辨析并竭力避免。

  前些天在思考稻草人谬误的时候,仔细看了它的含义: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在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的时候,我却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白,后想到了曾看过的这样一句话:“你今天都没有和我说话,是不是你不爱我了?”我想你会很容易理解这样的例子。因为生活中,小说中经常发生,而这和稻草人谬误的含义很吻合。

  知道这些谬误有什么好处呢?在生活中知道这些谬误,让我们对话语的构成和表达的含义会更能理解,并且从中得到可以修正的途径和方法。这样,我们自己表达的时候也会更严谨,在反驳别人的时候也会更有说服力。除了说服别人,让自己在生活中面对谬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触发实质的论点。理清思绪,更好的思考与对话。

《学会提问》读后感1

  在四本必读书目中,《学会提问》是最薄的一本书,也是我第一本拆开封面开始阅读的书目。没有按照指定的阅读书目顺序,纯粹只有两个原因,一是被最薄所吸引,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太慢,总习惯一字一句的阅读,为了减轻阅读压力,早点完成一本阅读书目的任,;另一个原因便是被《学会提问》这个书名所吸引,看到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应该是一本讲述如何问问题的书,而怎么去提问一直是我想学习和提升的内容。

  但是当阅读之后,我发现自己理解的片面性,它其实讲的是:革命批评精神。善于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学会善于向各方面提出问题,即学会去提问。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内容充斥网络和生活,直击我们的眼球,以至于我们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而《学会提问》不止教会我们学会提问,更教会我们如何自我思考、批判性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准思维工具,让我们可以在大量参差不齐的信息中不至于迷失自己的方向,不至于被错误的信息所蛊惑,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

  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如何解决它们?提问便是第一步。提问题比回答问题更能启发人的智慧。提问题带动我们去思考,而我们思考都有明确的目标,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更加精确,了解到那些我们没有真正全面透彻加以了解的论证,这样就可以兼百家之长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也就是说,我们的智慧被启发,思想被开拓。在面对对现有观点感情上的依恋时,也能更理智的思考、对待,而不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立场,使自己处于无休止的内部心理斗争的内耗之中。

  问问题,也需要讲究方法。工作中的碰到的问题千种万类,打交道的对象形形色色,如果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提出问题,不仅不利于思考,还会使得交流变得无趣而索然无味。封闭性的问题让对话人机械的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等等,这样的交流是无法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的。当我们问的问题引起批判性思考时便是达到了不错的效果,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交活动,所以当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结论不断质疑时,我们还得考虑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只要与我们交流的人对批判性思维的主要价值观和我们心照不宣,那么我们提的问题就会被当成新的证据而受到欢迎——大家面对的是共同的问题,一起结伴寻找最佳解答。

  问问题,也需要讲究思维。一定不能舍弃了批判性思维,因为我们是在寻找更合适的解释,而不是必须完全接受另一种他人的思想,自主性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能丢失的品质。所谓批判性的聆听和阅读,即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进行系统的评判,其具体内容我觉得也是有必要与大家分享一下的:①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②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③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我们知道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要想判断一件事是否为真实,需要我们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提炼有用信息,逐渐形成对事物自己的看法。《学会提问》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金库——批判性思维,让我受益匪浅,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始终带着这一思维来思考、不草率、不盲从,形成属于自己的真正独立性思考。

《学会提问》读后感2

  当我初读《学会提问》时,我就意识到,我可能是发现了一直困扰我的问题的答案,他们缺少的是——批判性思维。而这应该主要归罪于我们的传统教育。

  从古到今,我们的教育就一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从古代的三纲五常到现代社会的服务服从,无不是靠学校教育一点一滴进行渗透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样的道德观念始终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以至于渗透到了中国人的基因里,纵观当今社会,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各行各业的工作计划和总结都必须要有这样的内容“我一定服从领导,听从安排…”;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现在的中考,从寒窗苦读到题海战术,我们的学生一直就是在机械地重复练习和记忆,从来没有也没有时间去质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质疑。

  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雏形和基础,而批判性思维是质疑的高级思维方式。批判性思维是英语CriticalThinking的直译。CriticalThinking在英语中指的是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被用于标示美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70年代,批判性思维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焦点;80年代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1962年就认真分析了“批判性思维”概念,新近的表述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

  批判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需要批判性思维。批判的选择,批判的接受,否则,你会对这个社会无所适从。当今社会发达的传媒使人们每天都处于海量信息包围中,而无法辨别真伪。人们越来越依赖专家、律师、记者、评论家,依赖的程度超乎想象。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电视上说”、“报纸上说”、“网上说”,而唯独没有“我认为”。我们在被动地、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拥而来的大量信息。这是一个可怕的趋势,久而久之,我们就不知道判断,甚至想不起来要去批判。

  如何拥有这项技能呢?这种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只有部分大学开设了这一门课程,作为中学的一名基础科学的老师,我们也应该着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然首先自己要学会如何去进行批判。

  细读此书,作者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活泼的风格,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并配有非常生动的实例,来引导我们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并围绕“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理由是什么”“哪些词句有歧义”“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什么是描述性假设”“推理中存在谬误吗”“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等十一个要点,一步一步地指导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我边读边想,如果学会了批判性思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受益匪浅。作为学生如果学会了批判性思维,便可以更加科学、理性地分析家长、老师、专家、领导的语言、思想和行为,避免上当受骗甚至可以解决盲从的问题,使公民逐渐走向诚信、民主,社会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会让学生掌握一种更好的学习方法,当他们将来对某个事件产生疑问后,知道如何去寻找理由、搜集证据,如何利用互联网或者查阅资料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如何通过探究实验验证一个又一个的假设,不再盲目、机械地学习,为知识所累。

  读完此书,我在扉页上写下这样的文字:“这是一本影响你思维方式的书,它不可能影响你的一生,但足以影响你的后半生。”

《学会提问》读后感3

  还是在教师节的时候,为了给老师们淘书,我无意间看见了这样一个书名《学会提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我想,到底作者会从哪些方面围绕“提问”这个话题来大做文章呢?细读此书,作者用非常通俗的语言,活泼的风格,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并配有非常生动的实例,来引导我们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并围绕“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理由是什么”“哪些词句有歧义”等十二个要点,一步一步地指导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我边读边想,当今社会发达的传媒使人们每天都处于海量信息包围中,而无法辨别真伪。人们越来越依赖专家、律师、记者、评论家,依赖的程度超乎想象。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电视上说”、“报纸上说”、“网上说”,而唯独没有“我认为”。我们在被动地、不加批判地接受每天蜂拥而来的大量信息。这是一个可怕的趋势,久而久之,我们就不知道判断,甚至想不起来要去批判。

  我们的孩子,幼儿时期,喜欢问这问那,为什么年龄越大,提问就越少了呢?我们每次培训活动,专家精彩的长篇大论后,总有互动环节,给大家提问的`机会,可为什么总是在这一刹那,大家都低下了头呢?我想,做为老师,孩子爱提问的天性,我们不仅要激发,而且要保护;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学会提问,才能更好的来激发和保护孩子的提问。

  阅罢此书,我想,虽然不能立即学会做出一个最聪明的判断,至少能学会不做出一个最愚蠢的判断。引用书中的一句话“寻求更好的结论,寻找更好的看法,做出更好的决定”和大家分享!

《学会提问》读后感4

  在读《学会提问》之前,以为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掌握怎么提问,然而经过一周的精读,最初的想法过于天真,虽然还不具备高水平的提问技巧,但是对批判性思维有了系统的认知。

  问题

  问题一旦被提出,就需要有人给出一定的答案。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可以让你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平等的互动者。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提高个人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此不再盲信盲从。

  比如,临近全运会,天津各区在维护市容市貌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另外不少工厂必须停工导致有些小工厂只能晚上偷偷开工。因此近期时常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期待全运会;为能在天津开展全运会而荣幸;大额财政支出,只为面子工程;生意没法做。

  面对种种观点,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只是纯粹的接纳,照单全收,甚至再把别人的观点未加思索分享给其他人。长久下去,大脑中有大量信息,看起来博学多才,其实只是又“浅”又“薄”,沦为别人思想的奴隶。而有的人,通过批判性思维,坚持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真相。

  两种思维方式

  刚才提到的对于别人的观点照单全收,即“海绵式思维”;

  而我们提倡的则是“淘金式思维”:不仅动用记忆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开展积极的互动。

  批判性思维的强势与弱势

  难免遇到一些人,以批判性思维为幌子,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 -反驳甚至狡辩耍赖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便是“弱势批判性思维”(偏封闭)。

  强势批判性思维(偏开放)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找真相,为此,质疑包括自己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大气感(偏开放)。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一有问题就立即提出来,这并非好习惯。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对的时间进行有效地提问。那么我们要提什么问题呢,为此,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维的问题体系,也是书中各个章节名称: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果如何?

  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关键是什么时间,怎样有效提出以上问题?

  书中重点

  书中更多篇幅在以上十一章中,限于篇幅,在推送的第二篇文章中放入了读书笔记。

《学会提问》读后感5

  最近科技界处于长跑中的憩息阶段,很多厂商的新机都因为供应链问题拖后了,学会提问读后感。虽然爆料不断,但真正的新机也还就那么几款。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其实也没什么可值得推送的,包括今后也是,可能推送的文章,就真的只是文章了,但我还是会精简内容,也小标题的方式向大家呈现,感谢厚爱。

  《学会提问》不是一般的书

  其实我是最不爱看书的一类人,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太慢(当然,我意识到自己“阅读速度慢”是因为最近在看另一本书《如何高效阅读》,等我读完了应该会再写一篇类似的读后感)。要自己完全看完一本书,大概需要花费30小时以上,所以很多书包括身边借来的书在我面前基本上看了一两页就不看了,但这本书我却一口气看完了。因为:他是我买的。

  当然,我也不是突然心血来潮就去买它了。因为我的一个精神领袖:罗老师,在很多场合都公开夸过这本书,终于我按捺不住了......

  从翻开它的第一页,直到读完它以后,给我的感觉都是非常不一般的。坦率的讲我甚至之前以为【名书】讲的都是一些故事,类似于: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等,但其实还有一些类似于纯粹方法策略的工具书籍,那《学会提问》便是这么一本书。

  学会提问?我会提问~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恶意就是:讲的是如何问问题吗?那我基本上不需要了。我以极度片面的思维方式揣测作者定书名的意图。我读完后明白它其实讲的是:革命批评精神。善于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本身讲的是:学会善于向各方面提出问题,即学会去提问。

  (革命批评精神:对事物有相对全面的认识,看见他的好与坏,对其进行批判认识,革命地应用)

  我发现看完它的最大不同是,我甚至现在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话都会常常不自觉的去否定。但我却也能很好的抑制自己不去【说出来】。因为我还不想被很多人厌恶。

  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

  1.意识到证据效力的强弱

  生活中很多事情是由哪些所谓的:专家、 -、老师、当事人证词、典型案例或者极为专业的人员说出来的话,切记要批评认识,不要奉为《圣经》,甚至可以当面否定。

  即便对于自身的直觉、甚至个人经历和经验总结,都不要轻易去认定。这一个环节很可能深深的误导自己。

  2.了解22中谬误:

  光环效应谬误

  乱扣帽子谬误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稻草人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

  滑坡谬误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偷换概念谬误

  诉诸公众谬误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诉诸感情谬误

  事后归因谬误

  基本归因谬误

  转移话题谬误

  循环论证谬误

  一厢情愿谬误

  以偏概全谬误

  强求确定性谬误

  错误类比谬误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因果混淆谬误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

  当然,你明白,这些都打上,基本上半本书都上去了。反正你知道常见的谬误有22中就行了。

  我说出这22中谬误还是想说明生活中谬误其实非常常见,比如【迷信】,就是奉从【事后归因谬误】,因为迷信的效力都是发生在事后的。真正想了解这些谬误的同学,推荐也来阅读一下这本书《学会提问》。

  我的收获

  那我从这本说所传达的【学会去提问】思想中发现了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极度【可疑】和应该去【批判】的。比如上课是老师所讲的话:

  “法律应该以道德为基础”

  现在这句话甚至在百度上面都被认为是正确的。但百度说正确,他就一定正确吗?好,即便现在百度和我的大学教授都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可我还是这些【证词】的效力不足,还是要提出问题:道德常常是矛盾中的取舍,比如“忠与孝”、“爱与义”、“理与情”等等,但法律应该常常在矛盾中取舍吗?显然这样很不科学。

  当然,我想你一定也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可你要明白,我强调的内容并不是讨论这个问题,而是想证明我看了这本书后在思想上的一些变化。

  果然,还是冰心奶奶说得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学会提问》读后感6

  本书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通过阅读,我收获良多,重新开始思索问题,在一个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我们会主动或者被动地遇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到涉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面对这些信息你是不是不假思索的懒惰地全盘接受,还是提出关键问题,让大家探讨?

  首先,我平时也有这个问题,常常会不加思考的接受别人的观点,通常是比我资深或更专业的人的观点,大多数时候确实没有经过分析。

  日后需要注意:

  1.或许他的论点是片面的,或已过时的,我没有分析,简单接受,时间长了会影响我的思维习惯。

  2.如果对观点进行批判后再接受,更能将谈话深入下去,能够产生更多话题和火花。

  其次,我认为本书作者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其实是培养一种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

  第一点:思维逻辑的要点,首先提出问题要环环相扣,也就是讨论问题时的每个提问应该和上一个提问有关联,更深入,而不能跳跃,跳跃会导致讨论无法深入。

  第二点:提取关键字,快速做出分析(批判性的),如果没那么快想清楚,可以问他:我对这个很好奇。这样可以引导对象继续就这个问题说下去,同时,给我自己思考的时间。

  第三点:提问的时候多带上对方刚才表达过的关键词,这样一个是让问题和回答始终不离核心。还有就是让对方感觉我能够听懂他说的话,更愿意谈下去。

  最后,于我来说,通过品读这篇文章,就像是接受了一个拥有资深教历和提问经验的教授所上的一课。内心有的是触动,思想有的是提升,提问技巧有的是积累。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学与问,正如那句俗语: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学与问就像打开知识海洋的钥匙,让我们尽情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学会提问》读后感7

  《学会提问》一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们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别人的观点和结论,而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我顿时发现,原来平时我阅读文章,都是全盘接受作者观点的,我习惯去努力地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习惯去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自觉不自觉地会把作者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

  而批判性思维让你掌握主动权,让你带着问题去读书,让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作者的对话交流中来,以怀疑的态度去分析作者观点的真伪。批判性思维是让人理性评判作者的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思维方式,如果学会了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就会拥有良好的鉴别力,就会去伪存真,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也可以使用批判性思维去处理日常工作,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找出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你会发现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哪些信息是有干扰的?别人的说法有没有存在逻辑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推理是否正确?只有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梳理、汇总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解脱出来,开拓视野,理性思考,科学评判。

《学会提问》读后感8

  翻开书,我的习惯是看完目录和序言后先对自己进行提问,这一类思维提升的书更是如此,往往我的问题由如下环节构成:

  1、我希望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技能和思维方式?

  2、我在这个方面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心得?是否可以进行提炼?还有哪些经验需要作者的点拨?

  3、我在这个方面有哪些失败的经验和做法?我曾尝试过哪些技巧来克服但是并没有作用?

  4、假设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想要对几种不同的人群介绍这本书,我会使用什么角度?(无答案)

  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我在这一类的书本面前,不仅收获颇丰,而且速度也明显越来越快。因为在阅读之前先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汇总和梳理,那么在阅读过程中,会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相关点,甚至作者思维不同点会如同跳入眼帘一般,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然而这个阅读习惯在这一次的看书中,却起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作用——转变我的读书时的思维立场。

  因为跟随着我的老师做过的思维的锻炼做的比较多。在很早期的时候,便已经形成了对日常工作和生活发生的事情进行重审,模拟场景思考,从而锻炼批判性的意识习惯。所以初读的时候,好像是把老师教授的观点和方法,重新模拟和熟练了一次,当然还有一些双向的查漏补缺。让我对这一类的方法有了更系统和细致思考。但是这并不是我读此书的初衷。

  人的思维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定型,很难通过一两本书的阅读,来提升自己思维的敏锐度,提升自己阅读的质量。而反复的锤炼与其在随书阅读中,不如放在每日的工作和思考中,对日常的反思和模拟,才是真正思维锻炼的地方,也才是真正能让我们有兴趣深入下去的地方。

  第一个书外音,来自于一个自问:这本书我想要得到什么?书中给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写作者。

  当视角发生转变,我不再是需要进行批判的接受者,而是要说服听众的写作者的时候,便发生了有意思的事情。

  不过这个有意思,不是来源于避免谬误,而是来源于——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谬误?

  身为老师,一个普通的老师,我们日常要面对的不是保持高度敏锐的专家,而是模棱两可容易混淆的普通人。而在交流与写作中合理使用一些“谬误”,反而更加能够清晰的传达我们的指向性,表述我们的结论。

  比如我饶有兴致地看到了我最常使用的“滑坡推理谬误”和“不恰当地诉诸公众意见”。在和家长的交流以及我日常的教学日志中,我经常无意识地在巧妙使用这两招。我会以我从初中到小学的教学经验,以及家长们对公众心理的模糊定位,来对我的目标指向进行强化。在写字中,会经常说到字如其人,会说到写字是在看孩子的性格,会强调到低年级练字的习惯至少会一直影响到中考,而中考字迹影响下,至少有二十多分的差距!巧妙的滑坡谬误和诉诸公众意见谬误,让家长非常轻易地接受了我对书写的严格要求。

  再比如在其中某些谬误中,我很有意思地看到了一些指导说话谈判的书会经常使用的技巧。如答非所问,如光环效应等等。

  所以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定位角度是:我在日常的交流与反馈中,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这些“谬误”和引导,来使得他人更加轻松地接受我的看法和论点?

  第二个书外音,也是对书本内容的补充。在阅读此书的时候,书中给了很多思维体操的地方,但是警惕!请对书本内容本身警惕并保持批判!他希望我们能够看到的,虽然也有生活场景的描述,偏向于文字意义上的提问,为什么不能扩展到事物意义上的提问呢?

  不仅是在对话和交流中。其实对场景和事情发生的反思拓展,原本也应该贯穿于我们生活中。

  比如这样一个事故中,你能够转换角度,去思考其中人物面对此事的心里,以及换不同的情景、人物,会发生的故事变化吗?这是我常做的思维体操。

  例:大学女生小林去超市购物,没注意的情况下放了一个文胸在购物筐没有结账就走出去了。中途被保安拦下,要求到小黑屋搜身,最终以10倍的罚款逃离现场。

  短短一个小的故事片段,可以进行训练的方面太多了。如果有耐心可以尝试一下。事情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当其中某一两个因素变动,那么一切的结果会变得迥然不同。

  第三个书外音,其实是一种态度。强势,意味着开放性与整体性。这算是意外的收获,因为也是最近一直在反思的地方。

  每逢新年都要做新的规划,以及去年的反思。与过往每一年都不一样的是,今年的新年规划不再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构建,而多了很多稀奇的以往都不会想到的东西,比如今年要去潜水和滑翔,要去森林里徒步一次,要做我的20xx摄影集之类。一开始的变化,来源于暑假里的一次生死之别。陷入巨大沉痛的我,从用工作麻痹自己,逐渐地变成明确自己不想浪费每一天,因为想到要带着他人的希望活下去,所以更要活够本。

  什么是活够本?不是要不断的成就,而是要不断的成长。

  于是开始梳理我从大学至今的点滴变化,从心态到知识到行动,于是悚然意识到:呆在舒适区的轻松愉悦是老去的标志,而保持激情与好奇的探索才能是成长的开端。

  教小学的我也经常观察孩子们,什么样的孩子更加容易“成熟”?毫无疑问,不是等着他人来教导的孩子,而是主动探索和发现,保持着开放与积极的孩子。如果要比喻的话,《全职猎人》的主角小杰应该是最好的例子。

  我秉持的理念是,只有当你的世界发生改变,你才会自然地发生变化。这个世界有可能是物理环境,也有可能是心理环境。

  所以,开放是一种强势,一种不断保持生命力的强势。

  就如同此书反复梳理的前提:保持批判。

  开放之外,还需要提到整体性思维。

  相比和对方说话的结论是什么,你更容易记住和对方说话的感觉。

  同样,在看到此书的时候,也会注意将文段作为整体层层拆分的过程,上一次让我有这样感觉的时候,是读叔本华,即便是哲学随笔《人生的智慧》,他的逻辑也浑然天成,一气呵成,简直让人喝彩!

  是以有了我第一个书外音的思考:作为引导者,我要如何让对方更加容易接受我的结论?

  也有了我另外的串联,不论是结论还是自我管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和调整。

  最简单的来说,想要提升专注力和精力,都知道要从保持合理膳食和适当运动开始,而《深度工作》一书,更是将专注力比喻为大脑的肌肉:你不能只在你专注的时间段保持训练,在闲暇的时间段则用碎片来打断专注的肌肉能力!

  我们对一个东西的关注,需要一种整体性。一方面是时空的横向与纵向的整体,另一方面是对于每个节点的观察与反思。人的心理特征便是如此。

  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是单一结构的因素促成,而是层层递进互相交织的一张网。从一个方向使力,必然不如从多个节点处作用。

《学会提问》读后感9

  这本书曾经在kindle上读过,不过只是粗浅过了一遍,又或许一遍都未完成?

  大概吧,时间过的有点久,读的时候不够认真,印象太浅。

  之所以重新捡起来,是前一段时间在京东上买一本新出的专业书时,需要凑单免运费,正巧看见了这本书,因为之前剩下的一点印象,以及评价还不错,就顺手放了进去。

  作为一本批判性思维入门书来讲,除了偶尔蹩脚的翻译,非常不错。

  足够浅显的同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论题、结论、歧义、假设、推理、论据、因果、数据、信息完备、多元来具体讲述何谓批判性思维。

  以前和别人讨论问题时,不管是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中,总会觉得双方不匹配,各说各话。又或自己写论述性东西时,总觉不够尽兴,仅凭一时情绪。时间一过,重新读来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也曾零零碎碎知道些推理谬误的名词,但对于如何完整合理的思考一个问题,没有系统思考过,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自己某些方面做得不够。

  这些隐隐约约的地方基本在这本书中形成体系,被总结出来。若说读完如同醍醐灌顶,那便是在夸大其词。但读完之后,能够使自己脑中模糊的思考模式逐渐具体、清晰,从这方面来看,这本书着实不错。

  本书最实用也最用心的一点,个人认为是在每章后面的三篇实操训练。这些训练题与我自己日常接触的一些讯息行文类似,且对于每章的重点针对性极强。虽然有部分因为篇幅问题,没有上下文语境,显得比较生硬,不过作为训练,还是不错的材料。

  自己在生活中谈话写文时得尽量注意。

  总的来说,这本书评分四颗星,以后还可以偶尔拿出来翻翻。

  PS:kindle还是只适合用来读小说漫画传记,情节与情绪的连续在kindle

  上很容易就能满足。但一旦阅读需要来回翻阅,层层迭进的非虚构类书籍,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架构时,还是实体书更胜一筹。

《学会提问》读后感10

  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充当着学生的角色,习惯了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除了做作业遇到难题会向老师提出疑问,其余时间似乎很少就某篇文章或某个话题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十几年的学生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全盘接受书本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而很少客观独立地去评判某个观点。

  正如美国的尼尔·布朗《学会提问》一书中所言,一直以来,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更多运用的是海绵式的思维去吸收书本上的知识,把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全部装进脑袋里。对于阅读教科书,海绵式的思维效果确实很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我们不能再像阅读教科书一样,纯粹地运用海绵式思维去阅读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媒介接收到庞大的信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迎面袭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用淘金式的思维去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淘金式的思维,其实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互动性的阅读方式。采用批判性的思维,需要懂得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需要时时刻刻与自己所阅读的材料互动,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批判性思维,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愿望。如何激发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这就需要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首先要抓住作者的论题和结论,了解文章的总体框架,从而为后续阅读扫清障碍。然后,要明白作者的理由,即论据是什么。接下来,思考文章中的表达是否客观、理性,有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是否存在歧义。之后,搞清楚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分析文中的推理有无谬误,以及证据的效力如何,有无替代原因,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有无重要的信息被省略,根据已有的信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按照以上的思路进行阅读,逐条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如此,才能逐渐训练于加强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哈佛大学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提问》将给你一份满意的答案。

  《学会提问》读后感1

  在四本必读书目中,《学会提问》是最薄的一本书,也是我第一本拆开封面开始阅读的书目。没有按照指定的阅读书目顺序,纯粹只有两个原因,一是被最薄所吸引,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太慢,总习惯一字一句的阅读,为了减轻阅读压力,早点完成一本阅读书目的任,;另一个原因便是被《学会提问》这个书名所吸引,看到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印象是,这应该是一本讲述如何问问题的书,而怎么去提问一直是我想学习和提升的内容。

  但是当阅读之后,我发现自己理解的片面性,它其实讲的是:革命批评精神。善于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学会善于向各方面提出问题,即学会去提问。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内容充斥网络和生活,直击我们的眼球,以至于我们很难准确把握自己真正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而《学会提问》不止教会我们学会提问,更教会我们如何自我思考、批判性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准思维工具,让我们可以在大量参差不齐的信息中不至于迷失自己的方向,不至于被错误的信息所蛊惑,筛选出自己想要的内容。

  在工作中,会碰到很多问题,如何解决它们?提问便是第一步。提问题比回答问题更能启发人的智慧。提问题带动我们去思考,而我们思考都有明确的目标,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的思想更有深度、更加精确,了解到那些我们没有真正全面透彻加以了解的论证,这样就可以兼百家之长而不至于迷失方向。也就是说,我们的智慧被启发,思想被开拓。在面对对现有观点感情上的依恋时,也能更理智的思考、对待,而不是不断地改变自己的立场,使自己处于无休止的内部心理斗争的内耗之中。

  问问题,也需要讲究方法。工作中的碰到的问题千种万类,打交道的对象形形色色,如果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提出问题,不仅不利于思考,还会使得交流变得无趣而索然无味。封闭性的问题让对话人机械的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等等,这样的交流是无法让对话一直进行下去的。当我们问的问题引起批判性思考时便是达到了不错的效果,因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交活动,所以当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结论不断质疑时,我们还得考虑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只要与我们交流的人对批判性思维的主要价值观和我们心照不宣,那么我们提的问题就会被当成新的证据而受到欢迎——大家面对的是共同的问题,一起结伴寻找最佳解答。

  问问题,也需要讲究思维。一定不能舍弃了批判性思维,因为我们是在寻找更合适的解释,而不是必须完全接受另一种他人的思想,自主性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能丢失的品质。所谓批判性的聆听和阅读,即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进行系统的评判,其具体内容我觉得也是有必要与大家分享一下的:

  ①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

  ②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③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我们知道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都不一定是真实的,要想判断一件事是否为真实,需要我们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提炼有用信息,逐渐形成对事物自己的看法。《学会提问》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金库——批判性思维,让我受益匪浅,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始终带着这一思维来思考、不草率、不盲从,形成属于自己的真正独立性思考。

  《学会提问》读后感2

  《学会提问》这本书是我党校四本必读书目第一本读的书,其实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一是因为阅读速度慢,二是因为看了书后不知道作何评价,特别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但是读了《学会提问》这本书后对我启发很大。

  该书以不同角度和大量的示例向我们阐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模式,或者更准确来说,这本书教人如何针对现有的事情或已经形成的结论,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真相。例如我们读书要带着批判性的观点去读书,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后,我们能发现读书的乐趣以及提高工作中碰到问题时应对问题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不是与生俱来的,要想建立批判性思维方式必须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批判性思维是敢于质疑的创造性思维,是在主动思维中对已知或结论等积极辨析判断,并能有根据地做出肯定接受或否定质疑的断定,在评判中形成主观结论的较为全面的思维,它需要我们有大量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的事实和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为依据。

  批判性思考的人往往会对问题报以怀疑、审视的态度,他们会推敲这个问题背后所有的可能性,用自己的方式排除只留下最有用的东西,其过程相当繁琐。生活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批判性思维方式能帮我们做出更好的选择,难道不是吗?

  《学会提问》读后感3

  最近读到一本实用性书籍,书名是《学会提问》,这本书不仅仅讲授了如何提出好问题,更多的是告诉读者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指导大家通过提问去理解他人的观点及论述,同时讲解了进行批判性思维的主要方法。

  为什么需要批判性的思维?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资讯包围。资讯是信息的承载方式,而资讯的撰写者常常并未做到光明磊落,时常是真假参半,例如作为资讯接收者的我,就往往易受情感控制,不能做到理性思考,故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为了得出正确结论,事实上要做的应该是,倾听不同领域意见的同时,对资讯进行分门别类和评估,权衡利弊做出取舍,用他们的意见构建对自己有意义的答案。在选择取舍中,理解了他人的观点并仔细思考权衡,最终才能选择个人意义上的最优解。

  书中用“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之间的类比,加深了我对批判性思维内涵的理解。海绵式思维指的是类似于海绵吸收水分一样,尽可能多地吸收外部信息。而淘金式思维则是带着问题去接收信息,这种思维就需要去主动参与,不断质疑并作出取舍。

  例如读一本书,海绵式思维顶多是选择性获得信息,通常只会在阅读句子时思考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什么,在标注重点时思考这个段落的关键在哪里,而后归纳总结并理解作者的想法。而淘金式思维则是主动思考并与信息提供者互动,比如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提出了这个观点;质疑推理,作者的推导过程是否合乎逻辑;评估材料,思考这些论据可信度有多少,这样的批判性思考才能让我们主动发现最有意义的论点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书中指出,在批判性思考时必须注意到三个问题,一是每个人的想法及决定都有自己的经历、价值观、训练和文化习惯等个人印记;二是在接受观点时情感卷入的危险就在于,很难去清晰思考他人表述的合理性;三是一个成功且积极的学习者,对任何观点都保持开放性,并愿意改变自己过去的成见。

  这三个问题让我联想到在日常 -工作中与群众沟通交流时的场景,而批判性的思维在实际 -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 -群众面对面时,可以采取“望、闻、问、切”等方法来增进了解,观察外貌和情绪、倾听问题及诉求、询问重点和细节,提出措施及办法。深入沟通尝试获取 -群众经历、习惯、价值观等个人印记,从大量口语化的内容中筛选出 -问题的关键部分,摒弃固有习惯,抑制情感介入来清晰思考群众表述的合理性,保持质疑和批判并通过调查办理结果作出最优的判断。

  这本书告诉我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武装大脑的利器,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就能更好地接近真相、追求真理,也让我明白寻找结论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到结论的思考过程。

  《学会提问》读后感4

  《学会提问》一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让我们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别人的观点和结论,而不是一味的全盘接受。我顿时发现,原来平时我阅读文章,都是全盘接受作者观点的,我习惯去努力地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习惯去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自觉不自觉地会把作者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

  而批判性思维让你掌握主动权,让你带着问题去读书,让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作者的对话交流中来,以怀疑的态度去分析作者观点的真伪。批判性思维是让人理性评判作者的观点,然后在理性判断的基础上决定是否接受哪些思想或采取哪些行动?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思维方式,如果学会了使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就会拥有良好的鉴别力,就会去伪存真,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也可以使用批判性思维去处理日常工作,对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断提问,找出问题背后的`真实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你会发现哪些信息是无用的,哪些信息是有干扰的?别人的说法有没有存在逻辑方面的问题?这样的推理是否正确?只有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梳理、汇总各方面的信息,才能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解脱出来,开拓视野,理性思考,科学评判。

  《学会提问》读后感5

  最近利用在外学习期间见缝插针的碎片时间,快速看完了这本《学会提问》,培养理性、缜密的思维习惯,比较适合学工科出身的我。

  本书案例丰富、层层深入,介绍了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模式,首先是如何提出好问题,因为通往合理结论的道路往往从问题开始,并且一路都有问题相伴。

  在这个网络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谁都可以发表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文章、以及各种不明出处、或者所谓专家写的小文章充斥着各种网站。

  很多文章看似引用官方数据,权威结论、图文并茂,但其可信度到底多少?作者是基于什么样的个人经历和价值标准?论证的过程效力如何?推理过程有无谬论?调查的样本是否合理?有没有数据欺骗?真的需要我们擦亮双眼。

  这本书会非常系统性地提供给你超强逻辑性的批判思维,教你辨别。这本书同样适用于爱写作的你,特别是学术写作,研究报告,教你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合理可信数据,写出条理清晰、得出令人信服的最佳结论。写到最后发现自己像在给本书打广告了,确实这本书会让你聪明很多。回忆起我看过的文章,很多结论我很是质疑,甚至知道是谬论,但是说不上来怎么不对,看了本书你会豁然开朗。

  这本书适合学术研究、公众言论、专业论文领域,所以不要把这种批判性思维用在与家人、朋友的相处上,人是感情动物,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理智,也无需时刻保持理性生活。

  《学会提问》读后感6

  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充当着学生的角色,习惯了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除了做作业遇到难题会向老师提出疑问,其余时间似乎很少就某篇文章或某个话题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十几年的学生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全盘接受书本或权威人士的观点,而很少客观独立地去评判某个观点。

  正如美国的尼尔·布朗《学会提问》一书中所言,一直以来,为了应付考试我们更多运用的是海绵式的思维去吸收书本上的知识,把所有的知识点一股脑地全部装进脑袋里。对于阅读教科书,海绵式的思维效果确实很好。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我们不能再像阅读教科书一样,纯粹地运用海绵式思维去阅读学习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信息。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各种媒介接收到庞大的信息,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迎面袭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学会用淘金式的思维去分析,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淘金式的思维,其实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互动性的阅读方式。采用批判性的思维,需要懂得质疑作者为何要提出各种各样的主张,需要时时刻刻与自己所阅读的材料互动,批判性地评价所读的材料,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批判性思维,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意识;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愿望。如何激发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这就需要学会提问。

  学会提问,首先要抓住作者的论题和结论,了解文章的总体框架,从而为后续阅读扫清障碍。然后,要明白作者的理由,即论据是什么。接下来,思考文章中的表达是否客观、理性,有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是否存在歧义。之后,搞清楚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分析文中的推理有无谬误,以及证据的效力如何,有无替代原因,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有无重要的信息被省略,根据已有的信息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按照以上的思路进行阅读,逐条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如此,才能逐渐训练于加强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在阅读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哈佛大学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怎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会提问》将给你一份满意的答案。

《学会提问》的读后感(通用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会提问》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会提问》的读后感篇1

  其实我是最不爱看书的一类人,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太慢(当然,我意识到自己“阅读速度慢”是因为最近在看另一本书《如何高效阅读》,等我读完了应该会再写一篇类似的读后感)。要自己完全看完一本书,大概需要花费30小时以上,所以很多书包括身边借来的书在我面前基本上看了一两页就不看了,但这本书我却一口气看完了。因为:他是我买的。

  当然,我也不是突然心血来潮就去买它了。因为我的一个精神领袖:罗老师,在很多场合都公开夸过这本书,终于我按捺不住了……

  从翻开它的第一页,直到读完它以后,给我的感觉都是非常不一般的。坦率的讲我甚至之前以为“名书”讲的都是一些故事,类似于: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等,但其实还有一些类似于纯粹方法策略的工具书籍,那《学会提问》便是这么一本书。

  学会提问?我会提问。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个恶意就是:讲的是如何问问题吗?那我基本上不需要了。我以极度片面的思维方式揣测作者定书名的意图。我读完后明白它其实讲的是:革命批评精神。善于对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本身讲的是:学会善于向各方面提出问题,即学会去提问。

  (革命批评精神:对事物有相对全面的认识,看见他的好与坏,对其进行批判认识,革命地应用)

  我发现看完它的最大不同是,我甚至现在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话都会常常不自觉的去否定。但我却也能很好的抑制自己不去“说出来”。因为我还不想被很多人厌恶。

  最有价值的核心内容:

  1、意识到证据效力的强弱

  生活中很多事情是由哪些所谓的:专家、 -、老师、当事人证词、典型案例或者极为专业的人员说出来的话,切记要批评认识,不要奉为《圣经》,甚至可以当面否定。

  即便对于自身的直觉、甚至个人经历和经验总结,都不要轻易去认定。这一个环节很可能深深的误导自己。

  2、了解22中谬误:

  光环效应谬误

  乱扣帽子谬误

  虚假的两难选择谬误

  稻草人谬误

  人身攻击谬误

  滑坡谬误

  追求完美解决方案谬误

  偷换概念谬误

  诉诸公众谬误

  诉诸可疑权威谬误

  诉诸感情谬误

  事后归因谬误

  基本归因谬误

  转移话题谬误

  循环论证谬误

  一厢情愿谬误

  以偏概全谬误

  强求确定性谬误

  错误类比谬误

  过度简化因果关系谬误

  因果混淆谬误

  忽略常见原因谬误

  当然,你明白,这些都打上,基本上半本书都上去了。反正你知道常见的谬误有22中就行了。

  我说出这22中谬误还是想说明生活中谬误其实非常常见,比如“迷信”,就是奉从“事后归因谬误”,因为迷信的效力都是发生在事后的。真正想了解这些谬误的同学,推荐也来阅读一下这本书《学会提问》。

  我的收获:

  那我从这本说所传达的“学会去提问”思想中发现了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极度“可疑”和应该去“批判”的。比如上课是老师所讲的话:

  “法律应该以道德为基础”

  现在这句话甚至在百度上面都被认为是正确的。但百度说正确,他就一定正确吗?好,即便现在百度和我的大学教授都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可我还是这些“证词”的效力不足,还是要提出问题:道德常常是矛盾中的取舍,比如“忠与孝”、“爱与义”、“理与情”等等,但法律应该常常在矛盾中取舍吗?显然这样很不科学。

  当然,我想你一定也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可你要明白,我强调的内容并不是讨论这个问题,而是想证明我看了这本书后在思想上的一些变化。

  果然,还是冰心奶奶说得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学会提问》的读后感篇2

  这本书曾经在kindle上读过,不过只是粗浅过了一遍,又或许一遍都未完成?

  大概吧,时间过的有点久,读的时候不够认真,印象太浅。

  之所以重新捡起来,是前一段时间在京东上买一本新出的专业书时,需要凑单免运费,正巧看见了这本书,因为之前剩下的一点印象,以及评价还不错,就顺手放了进去。

  作为一本批判性思维入门书来讲,除了偶尔蹩脚的翻译,非常不错。

  足够浅显的同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论题、结论、歧义、假设、推理、论据、因果、数据、信息完备、多元来具体讲述何谓批判性思维。

  以前和别人讨论问题时,不管是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中,总会觉得双方不匹配,各说各话。又或自己写论述性东西时,总觉不够尽兴,仅凭一时情绪。时间一过,重新读来连自己都说服不了。

  也曾零零碎碎知道些推理谬误的名词,但对于如何完整合理的思考一个问题,没有系统思考过,只是隐隐约约觉得自己某些方面做得不够。

  这些隐隐约约的地方基本在这本书中形成体系,被总结出来。若说读完如同醍醐灌顶,那便是在夸大其词。但读完之后,能够使自己脑中模糊的思考模式逐渐具体、清晰,从这方面来看,这本书着实不错。

  本书最实用也最用心的一点,个人认为是在每章后面的三篇实操训练。这些训练题与我自己日常接触的一些讯息行文类似,且对于每章的重点针对性极强。虽然有部分因为篇幅问题,没有上下文语境,显得比较生硬,不过作为训练,还是不错的材料。

  自己在生活中谈话写文时得尽量注意。

  总的来说,这本书评分四颗星,以后还可以偶尔拿出来翻翻。

  《学会提问》的读后感篇3

  本书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通过阅读,我收获良多,重新开始思索问题,在一个被泛滥信息包围的时代,我们会主动或者被动地遇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大到涉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面对这些信息你是不是不假思索的懒惰地全盘接受,还是提出关键问题,让大家探讨?

  首先,我平时也有这个问题,常常会不加思考的接受别人的观点,通常是比我资深或更专业的人的观点,大多数时候确实没有经过分析。

  日后需要注意:

  1、或许他的论点是片面的,或已过时的,我没有分析,简单接受,时间长了会影响我的思维习惯。

  2、如果对观点进行批判后再接受,更能将谈话深入下去,能够产生更多话题和火花。

  其次,我认为本书作者提出的批判性思维其实是培养一种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

  第一点:思维逻辑的要点,首先提出问题要环环相扣,也就是讨论问题时的每个提问应该和上一个提问有关联,更深入,而不能跳跃,跳跃会导致讨论无法深入。

  第二点:提取关键字,快速做出分析(批判性的),如果没那么快想清楚,可以问他:我对这个很好奇。这样可以引导对象继续就这个问题说下去,同时,给我自己思考的时间。

  第三点:提问的时候多带上对方刚才表达过的关键词,这样一个是让问题和回答始终不离核心。还有就是让对方感觉我能够听懂他说的话,更愿意谈下去。

  最后,于我来说,通过品读这篇文章,就像是接受了一个拥有资深教历和提问经验的教授所上的一课。内心有的是触动,思想有的是提升,提问技巧有的是积累。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必定有学与问,正如那句俗语: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学与问就像打开知识海洋的钥匙,让我们尽情地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学会提问》的读后感篇4

  翻开书,我的习惯是看完目录和序言后先对自己进行提问,这一类思维提升的书更是如此,往往我的问题由如下环节构成:

  1、我希望从这本书里学到什么技能和思维方式?

  2、我在这个方面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心得?是否可以进行提炼?还有哪些经验需要作者的点拨?

  3、我在这个方面有哪些失败的经验和做法?我曾尝试过哪些技巧来克服但是并没有作用?

  4、假设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想要对几种不同的人群介绍这本书,我会使用什么角度?(无答案)

  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我在这一类的书本面前,不仅收获颇丰,而且速度也明显越来越快。因为在阅读之前先对自己的思维进行汇总和梳理,那么在阅读过程中,会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相关点,甚至作者思维不同点会如同跳入眼帘一般,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然而这个阅读习惯在这一次的看书中,却起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作用——转变我的读书时的思维立场。

  因为跟随着我的老师做过的思维的锻炼做的比较多。在很早期的时候,便已经形成了对日常工作和生活发生的事情进行重审,模拟场景思考,从而锻炼批判性的意识习惯。所以初读的时候,好像是把老师教授的观点和方法,重新模拟和熟练了一次,当然还有一些双向的查漏补缺。让我对这一类的方法有了更系统和细致思考。但是这并不是我读此书的初衷。

  人的思维方式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定型,很难通过一两本书的阅读,来提升自己思维的敏锐度,提升自己阅读的质量。而反复的锤炼与其在随书阅读中,不如放在每日的工作和思考中,对日常的反思和模拟,才是真正思维锻炼的地方,也才是真正能让我们有兴趣深入下去的地方。

  第一个书外音,来自于一个自问:这本书我想要得到什么?书中给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写作者。

  当视角发生转变,我不再是需要进行批判的接受者,而是要说服听众的写作者的时候,便发生了有意思的事情。

  不过这个有意思,不是来源于避免谬误,而是来源于——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谬误?

  身为老师,一个普通的老师,我们日常要面对的不是保持高度敏锐的专家,而是模棱两可容易混淆的普通人。而在交流与写作中合理使用一些“谬误”,反而更加能够清晰的传达我们的指向性,表述我们的结论。

  比如我饶有兴致地看到了我最常使用的“滑坡推理谬误”和“不恰当地诉诸公众意见”。在和家长的交流以及我日常的教学日志中,我经常无意识地在巧妙使用这两招。我会以我从初中到小学的教学经验,以及家长们对公众心理的模糊定位,来对我的目标指向进行强化。在写字中,会经常说到字如其人,会说到写字是在看孩子的性格,会强调到低年级练字的习惯至少会一直影响到中考,而中考字迹影响下,至少有二十多分的差距!巧妙的滑坡谬误和诉诸公众意见谬误,让家长非常轻易地接受了我对书写的严格要求。

  再比如在其中某些谬误中,我很有意思地看到了一些指导说话谈判的书会经常使用的技巧。如答非所问,如光环效应等等。

  所以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定位角度是:我在日常的交流与反馈中,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这些“谬误”和引导,来使得他人更加轻松地接受我的看法和论点?

  第二个书外音,也是对书本内容的补充。在阅读此书的时候,书中给了很多思维体操的地方,但是警惕!请对书本内容本身警惕并保持批判!他希望我们能够看到的,虽然也有生活场景的描述,偏向于文字意义上的提问,为什么不能扩展到事物意义上的提问呢?

  不仅是在对话和交流中。其实对场景和事情发生的反思拓展,原本也应该贯穿于我们生活中。

  比如这样一个事故中,你能够转换角度,去思考其中人物面对此事的心里,以及换不同的情景、人物,会发生的故事变化吗?这是我常做的思维体操。

  例:大学女生小林去超市购物,没注意的情况下放了一个文胸在购物筐没有结账就走出去了。中途被保安拦下,要求到小黑屋搜身,最终以10倍的罚款逃离现场。

  短短一个小的故事片段,可以进行训练的方面太多了。如果有耐心可以尝试一下。事情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当其中某一两个因素变动,那么一切的结果会变得迥然不同。

  第三个书外音,其实是一种态度。强势,意味着开放性与整体性。这算是意外的收获,因为也是最近一直在反思的地方。

  每逢新年都要做新的规划,以及去年的反思。与过往每一年都不一样的是,今年的新年规划不再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构建,而多了很多稀奇的以往都不会想到的东西,比如今年要去潜水和滑翔,要去森林里徒步一次,要做我的2017摄影集之类。一开始的变化,来源于暑假里的一次生死之别。陷入巨大沉痛的我,从用工作麻痹自己,逐渐地变成明确自己不想浪费每一天,因为想到要带着他人的希望活下去,所以更要活够本。

  什么是活够本?不是要不断的成就,而是要不断的成长。

  于是开始梳理我从大学至今的点滴变化,从心态到知识到行动,于是悚然意识到:呆在舒适区的轻松愉悦是老去的标志,而保持激情与好奇的探索才能是成长的开端。

  教小学的我也经常观察孩子们,什么样的孩子更加容易“成熟”?毫无疑问,不是等着他人来教导的孩子,而是主动探索和发现,保持着开放与积极的孩子。如果要比喻的话,《全职猎人》的主角小杰应该是最好的例子。

  我秉持的理念是,只有当你的`世界发生改变,你才会自然地发生变化。这个世界有可能是物理环境,也有可能是心理环境。

  所以,开放是一种强势,一种不断保持生命力的强势。

  就如同此书反复梳理的前提:保持批判。

  开放之外,还需要提到整体性思维。

  相比和对方说话的结论是什么,你更容易记住和对方说话的感觉。

  同样,在看到此书的时候,也会注意将文段作为整体层层拆分的过程,上一次让我有这样感觉的时候,是读叔本华,即便是哲学随笔《人生的智慧》,他的逻辑也浑然天成,一气呵成,简直让人喝彩!

  是以有了我第一个书外音的思考:作为引导者,我要如何让对方更加容易接受我的结论?

  也有了我另外的串联,不论是结论还是自我管理,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和调整。

  最简单的来说,想要提升专注力和精力,都知道要从保持合理膳食和适当运动开始,而《深度工作》一书,更是将专注力比喻为大脑的肌肉:你不能只在你专注的时间段保持训练,在闲暇的时间段则用碎片来打断专注的肌肉能力!

  我们对一个东西的关注,需要一种整体性。一方面是时空的横向与纵向的整体,另一方面是对于每个节点的观察与反思。人的心理特征便是如此。

  任何一个事物,都不会是单一结构的因素促成,而是层层递进互相交织的一张网。从一个方向使力,必然不如从多个节点处作用。

  《学会提问》的读后感篇5

  在读《学会提问》之前,以为可以通过这本书快速掌握怎么提问,然而经过一周的精读,最初的想法过于天真,虽然还不具备高水平的提问技巧,但是对批判性思维有了系统的认知。

  问题

  问题一旦被提出,就需要有人给出一定的答案。通过提出关键问题,可以让你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平等的互动者。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提高个人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此不再盲信盲从。

  比如,临近全运会,天津各区在维护市容市貌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另外不少工厂必须停工导致有些小工厂只能晚上偷偷开工。因此近期时常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期待全运会;为能在天津开展全运会而荣幸;大额财政支出,只为面子工程;生意没法做。

  面对种种观点,如果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只是纯粹的接纳,照单全收,甚至再把别人的观点未加思索分享给其他人。长久下去,大脑中有大量信息,看起来博学多才,其实只是又“浅”又“薄”,沦为别人思想的奴隶。而有的人,通过批判性思维,坚持用自己的智慧去寻找真相。

  两种思维方式

  刚才提到的对于别人的观点照单全收,即“海绵式思维”;

  而我们提倡的则是“淘金式思维”:不仅动用记忆力,还要动用推理分析能力,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价值的信息,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开展积极的互动。

  批判性思维的强势与弱势

  难免遇到一些人,以批判性思维为幌子,利用对手的逻辑漏洞来凸显自己的正确, -反驳甚至狡辩耍赖来捍卫自己的观点,这便是“弱势批判性思维”(偏封闭)。

  强势批判性思维(偏开放)目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找真相,为此,质疑包括自己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大气感(偏开放)。

  也许我们根本就问错了问题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一有问题就立即提出来,这并非好习惯。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对的时间进行有效地提问。那么我们要提什么问题呢,为此,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维的问题体系,也是书中各个章节名称: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果如何?

  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关键是什么时间,怎样有效提出以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