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意识的古诗
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
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独特的特点。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忧患意识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格调
“忧患”贯穿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始终,渗透文学与文化的各个方面,是最主要的表现主题之一,不管喜怒哀乐,“忧患”都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它始终是贯穿在中国文人字里行间中的一根明线,织成了中国文学的五彩纷呈。
中国古代诗歌以忧患始终,对国家的忧虑,对百姓的同情,对人生的关切,都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精神和格调。最早的“忧患”出现在《周易》中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使书中也充满了忧患的智慧:“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诗经》的千古诗篇到贾谊《吊屈原赋》的悲愤抑郁,再到杜甫诗歌中的沉郁顿挫,忧生嗟叹,“忧患”无不如影随形地伴着他们从过去走向现在,并将这种影响持续下去。
二、杜甫诗歌中的忧患意识
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情怀,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特点。他目睹了唐代由盛而衰,经历了自己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年轻到“忧端齐终南,濒洞不可掇”的终老,从开始对个人功名的追求实现到忧国忧民的强烈意识,这一主题贯穿了杜甫的一生。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思想内容深沉凝重,表现手法曲折迂回,语言声律抑扬顿挫,这背后是他那颗兼济天下的柔软的内心。这条“忧患”的线不仅贯穿始终,范围也很广。他为自己的前途、全家的生活和友人的安危而忧虑,但这并非生活的全部,正所谓“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由此及彼,由大到小,都是杜甫心之所系。他的视线能够跳出自己,投向更加广阔的现实,这是他超越前人被后人所铭记的原因。
“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中千重万叠,堪比山海的忧愁让人揪心。杜甫坚守温柔敦厚的诗教,但此时,也忍不住大声呼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把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的百姓,怀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深厚的感情溢于言表。饮酒时“忧国只细倾”、题画时“时危惨淡来悲风”、观舞时“风尘倾洞昏王室”,正如南宋文学家周紫芝所说“少陵有句皆忧国”。
最能代表杜甫的“三吏”“三别”中“忧患”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安史之乱,兵事不息,烽火连绵,民不聊生。他在兵荒马乱之际离开洛阳返回华州,路上看见处在战乱中的人们是如何的水深火热,悲苦不堪,到处都是可歌可泣、可悲可恨的场景。诗中呈现的就像是真实的新闻纪实和感人的报道评论,他用不同的镜头和角度去记录他看到的、听到的、问到的种种活生生的现实,只有这样的现实才能刺痛观众心灵最深处的防线,让观众为之动容。
不同的人物、事件和境遇,但他们的不幸却都是相似的。《石壕吏》中“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的凄苦与悲凉;《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的无奈与悲愤;《新婚别》一个“暮婚晨告别”,一个“沉痛迫中肠”;《垂老别》“子孙阵亡尽”的老人却也不得不“长揖别上官”的悲苦;《无家别》看到“家乡既荡尽”后“远近理亦齐”无家可别的无奈与苦楚……每一幅画面都像一面镜子,还原了安史之乱后的真实面貌。杜甫用自己特有的镜头记录了安史之乱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政治事件,书写百姓的苦难;他用广阔的视角频繁地写时事,提供了比事件本身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使得他的感情和这些画面彼此交融,呈现在了字里行间。
三、杜甫忧患意识的根源
忧患意识不是发自杜甫,是在先民之初就与生俱来的。上古时期自然环境险恶,在先民心灵深处投下了阴影,从而使神话萌生出一种本能的忧患意识,神农、鲧、禹身上都折射出由于肩负历史使命而承载的'压抑和忧患。这种忧患意识,在历史进程中沉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深层。
《诗经》和《楚辞》进一步奠定了忧患主题的里程碑,为后来诗歌和文学发展奠定了基调。春秋战国的孔孟继承了这样的基础,认为忧患重要并且必要,提出了“生于忧患”,并产生了更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杜甫认同并遵循儒家思想体系中以家国为忧的精神,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与自身处境,这种影响的渗透对他是不言而喻的。
这样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体现在他的人格理想追求里。杜甫以“仁”为安身立命之本,以儒家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将儒家对人格的追求融入了自己毕生的理想。杜甫的人格理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的一生,始终和苍生、社稷的命运紧紧相连。虽然他没有屈原的坚定执着,也没有李白的潇洒飘逸,但他遵守儒学先贤,用“浩歌弥激烈”表示对儒家之道的坚持。在病重虚弱时,仍不忘以“仁”要求自己,心系百姓,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仁而爱人。不仅如此,他更希望用“仁”来鼓励和要求别人,“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希望他的朋友们能推行仁政,“上请减兵甲,下请安井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他将古圣先贤的意识贯穿到诗中,这些都反映了他对儒家理想人格的不断追求。
“忧患”贯穿着杜甫诗歌的始终,随着他生活的不断变化,将“时、世、生、死、人、民、进、退、家、己”构成了这一主题的内涵,从大到小,相互交融,使得杜甫诗歌的内容变得丰富和真实。
浅谈杜牧的忧患意识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代表作《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有《樊川文集》传世。杜牧擅长文赋,创作的《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此赋不光文辞优美,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出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悲惨,以警示当朝统治者,体现出一个有责任担当的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博大情怀。
杜牧于商南一带游历。这里民风淳朴,山水如画,徜徉于山石云水间,享自然之风光,急切间不忍归去。一天,于青云馆(今陕西商南清油河镇)闲坐,遥想秦末汉初唐秉、吴实、崔广、周术四位博士商山隐居,并非贪恋此地宁静闲适,映照自己所处时代的民生,便陷入沉思,遂题诗曰:
虬蟠千仞剧羊肠,天府由来百二强。四皓有芝轻汉祖,
张仪无地与怀王。云连帐影萝阴合,枕绕泉声客梦凉。
深处会容高尚者,水苗三顷百株桑。
杜牧是一个正直的文人,忧患意识处处体现,就连阳城驿易名之事也慨然提出自己的看法。《商山富水驿》诗曰:
益戆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物议朱云小,
后代声华白日悬。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富水驿在陕西商南富水镇,原名“阳城驿”,因罢官而隐居的谏议大夫阳城同名,后人为尊敬阳城,避免犯他名讳,易名富水驿。在杜牧心中,阳城是一位清廉正直反对贪腐的谏官,应该保留阳城驿原名,题下诗句“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唐德宗封阳城为谏议大夫,阳城忠于职守,向德宗检举奸臣裴延龄的.奸恶,德宗怒把耿直的忠臣视为戆夫,藉故加罪阳城,贬他到湖南偏僻的小城道州当刺史,故有“终须南去吊湘川”的感叹。
余光中草堂祭杜甫
余光中在成都杜甫草堂开始了祭拜诗圣杜甫之旅,为自己的《乡愁》碑揭牌,并朗诵了专程为草堂创作的40行长诗《草堂祭杜甫》。
草堂祭杜甫
余光中
乱山丛中只一线盘旋
历仄穿险送你来成都
潼关不守,用剑阁挡住
蜀道之难,纵李白不说
你的芒鞋怎会不知
好沉重啊,你的行囊
其实什么也没带
除了秦中百姓的号哭
安禄山踏碎的山河
你要用格律来修补
家书无影,弟妹失踪
饮中八仙都醒成了难民
浣花溪不是曲江
却静静地为你而流
更呢喃燕子,回翔白鸥
七律森森与古柏争高
把 -仰望成汉阙
万世香火供一表忠贞
你的一柱至今未冷
如此丞相才不愧如此诗人
草堂简陋,茅屋飘摇
却可供乱世歇脚
你的征程更远在下游
滚滚长江在三峡待你
屈原在喊你,去湘江
一道江峡,你晚年独据
高楼在白帝的雉堞
倾听涛声过境如光阴
猿声,砧声,更笳声
与乡心隐隐地相应
夔(kui)州之后漂泊得更远
任孤舟载着老病
晚年我却拥一道海峡
诗先,人后,都有幸渡海
望乡而终于能回家
比你,我晚了一千多年
比你,却老了足足廿岁
请示我神谕吧,诗圣
在你无所不化的洪炉里
我怎能炼一丸新丹
2006年8月29日
拓展:
草堂拜杜甫余光中赋新诗
昨日,诗歌圣地杜甫草堂迎来了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诗人祭拜诗圣杜甫,现场激情赋诗,认养“诗人树”并进行了学术讲座。
上午11点,身着粉红衬衫的余光中先生来到“诗史堂”正中杜甫行吟的塑像前,献上洁白的菊花,并深深地三鞠躬。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12点,余光中先生揭开了《乡愁》碑上的红绸,并低声吟诵着。余光中表示石碑上的`字体模仿得很像他,还幸福地称:“今天新娘来了!”随即将余太太范我存领上前,共同在石碑前合影留念。另外,他还在草堂认领一棵生长了70年的“黑壳楠”,这也是杜甫草堂诞生的第一棵“诗人树”。
12点半,余光中来到大雅堂时,现场赋诗,留下了“一千三百年可以见证,安史之乱最憔悴的难民,成就历史最辉煌的诗圣”的墨宝。
走在草堂的石径小路上,余光中感慨万千:“杜甫的经历、胸襟,在中国历史上是无人可比的,他是最能代表儒家博爱精神的人,我的写作受杜甫影响不小。杜甫的诗沉郁,李白的诗轻快,李白教我如何放开,杜甫教我如何收敛。我现在不写乡愁,而写乡情了,创作风格已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了。”
余光中先生此次前来还专门为杜甫草堂写了一首《草堂祭杜甫》四十行诗。诗中写道:“夔州之后飘泊得更远/任孤舟载着老病/晚年我欲拥一道海峡/诗先,人后,都有幸渡海/望乡而终于能回家……”妻子眼中的余光中:传统而又开放
余太太范我存告诉记者,在她眼中,余光中是“一个认真的人,一个细心的人,比较传统,但有些方面观念又相当地开放”。她介绍,余光中平时的生活相当有规律,喜欢听欧美古典音乐放松自己。在生活中,余光中完全没有大男人主义,也不反对做家务,在家会洗碗,认为这可以放松自己。余光中很尊重妻子,对她的意见和建议也会认真听取,每当完成一个作品,妻子总是第一个读者,“他会问我意见,我说了他要听的。”
李贺的生命忧患意识解析
李贺天资聪颖、刻苦勤奋,可惜造化弄人,他家境贫寒又体弱多病。
李贺作为唐代诗歌史上的诗文奇才,诗风幽深奇诡,诗境神秘瑰丽,被后人称为“诗鬼”。然而这个天才的诗人却入仕不济、疾病缠身、英年早逝。所以他对生命的体验比其他诗人更为敏感和强烈,他的诗歌里面蕴涵着浓厚的生命忧患意识。
一、价值忧患意识
李贺出身王室,是唐朝宗室子孙,《旧唐书》曾提及他“系出郑王后”。而李贺自己对所谓皇室宗孙的出身也很是自豪,在他的《金铜仙人辞汉歌》等诗歌中就多次出现过“唐诸王孙”的字样。引以为豪的出身也促成了他建功立业,追及先祖的理想。《仁和里杂叙皇浦提》里说“欲雕小说干天官,宗孙不调为谁怜”,所以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政治担当与社会责任感。而且他自幼聪颖,少年能诗,出名甚早。李防《太平广记》中记载:“贺年七岁,以长短之歌名动京师。”他也称自己是“庞眉书客”(《高轩过》),而且受知于韩愈,也备受他人的青睐。这些都让他对自己的才华自信满满,也更加坚定了他追求人生理想的决心和信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十三首・其五》)就是他人生理想的宣言。
然而,李贺虽算是皇家宗室,但是事实上谱系很远,沾不上皇恩,空有一个好名声而已。而到了李贺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又加上他的父亲早逝,李贺的生活根本谈不上富裕,相反还比较贫困。李贺《送韦仁实兄弟入关》自述家境时说:“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而《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欲将千里别,特此易斗粟”描绘他们兄弟二人外出谋生时的困境。这样的.家境既促使着他建功立业、改变现状的决心,也为他的理想实现设置了藩篱。
与此同时,怀揣着光复先祖理想的李贺勤奋苦学,博览群书,所以非常顺利地通过了河南府试,这也增进了他的自信。然而,妒忌他的人想方设法的诋毁他:“父名晋肃,是以不应进士”(《旧唐书》),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虽曾为此作《讳辩》来鼓励李贺应试,但外界的压力迫使他中止了考试,绝了进士,终生只作了个九品芝麻官奉礼郎。
而且他自幼体弱多病,李商隐《李长吉小传》中记载:“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他还在人生青年的鼎盛年纪就早生华发,未老先衰。“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笑,诅是南山期”(《咏怀》),“归来骨薄面无膏,疫气冲头鬓茎少”(《仁和里杂叙皇甫提》),“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还自会稽歌》),“终军未乘传,颜子鬓先老”(《春归昌谷》),“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伤心行》),“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崇义里滞雨》)等等诗歌都不厌其烦地反复叙说了自己英年早衰的事实。而由于天生体弱,家境贫寒,营养不良,仕途不顺等原因使得他疾病缠身、身体羸弱。叙说自己多病之身的诗句也不在少数,“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示弟》),“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伤心行》),“病客眠清晓,疏桐坠绿鲜”(《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
以上的种种都使得他的人生理想难以实现,建功立业逐渐化为泡影。同时也让他产生了巨大精神压力,形成了沉重的价值忧患意识。所以他开始日夜向往:“李贺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琴曲歌辞走马引》)。甚至连鬼蜮里的鬼魂在他的笔下也有着执着的信念,“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
二、时间忧患意识
李贺对时间的感受异常的敏感,尤其是他体弱多病,仕途不顺,使得他的时间忧患意识更加强烈。他期盼阻挡时间的流逝,然而却是妄想痴盼。《官街鼓》“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催月出。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褪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时间无情,岁月流逝,孝武秦皇坐拥天下,却不能掌管时间;天上神仙无所不能,独独对岁月流逝束手无策。
面对生命短暂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李贺表现出无比的惶恐,进而他眼中的万事万物都笼罩上了悲哀的色彩。《铜驼悲》:“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诗中,诗人感物感时以“铜驼悲”为象征来咏人物之衰、盛世盛时不在。他用骄骋繁华之地的桥南,与陵墓蒿荒之地的北邙对照,揭示繁华背后的衰败。又拿贵客豪饮杯酒与不胜变迁的铜驼对照,来说明生死轮回,时间短暂,引人深思。
这种惶恐将诗人的理性一点点吞噬干净,令他几近丧失理智,迫近疯狂,他高喊“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后园凿井歌》),“翼弯弓属矢,那不中足?令久不得奔,诅教晨光夕昏!”(《日出行》)。他期盼着时间停止,岁月永驻,人生永存。《苦昼短》:“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他幻想斩掉拉着太阳流动的龙足,令日夜不再更替,黑白不再轮流,日月不再变化,岁月不再流逝。然而当他愈加清醒的认识到生死不可逆转的时候,他反而更痴心妄想,“朝朝暮暮愁海翻,长绳系日乐当年。”(《梁台古愁》)为使时间停留,他要“长绳系日”,中止时间。
他一面自不量力地阻挡时间流逝的步伐,一面对时间极尽夸张之能事。“哒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官街鼓》),“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后园凿井歌》),“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铜驼悲》),“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秦娥盖湘水”(《湘妃》),“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黄鹅趺舞千年觥”(《秦王饮酒歌》),“丹成作蛇乘白雾,千年重化玉井土”(《拂舞歌辞》)。正因为时间一定会流逝,所以诗人将时间跨长,企图以此来减缓时间流逝的速度,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