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比拟的导游词


带有比拟的导游词

带有比拟的导游词

山寺夜起阅读答案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⑴颔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⑴颔联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答:“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2分)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2分)

  ⑵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答: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2分)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2分)

  赏析:

  江湜(1818~1866),清代诗人。咸丰时县学诸生,屡试不第,曾为幕僚,或作塾师,借以糊口。江湜遭逢离乱,半生辗转闽浙苏三地,生命历程与行旅密切联系,毕生心力完成一部诗集。诗集中行旅诗歌占百分之四十多。这些诗歌记行述闻见,以漂泊、回归为内核,辐射出孤独、深愁、思乡、回归四类情感主线,于山程水景中抒写出一颗乱世愁郁的心魂。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附:

  (1)色彩角度写其白色,状态角度写其流动。

  第三句运用比喻,从色彩角度写烟像云一样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那么洁白;第四句运用比拟手法,写烟如流水一样漂流到山寺之前,写其动态。营造了一个幽静、凄清的氛围。

  (2)一是“惜夜景”,表面上是写爱怜那么美好的月色夜景。

  二是叹“无家客”,慨叹自己思家难返,无家可依,故夜中难眠。

  三、审题思路:

  1、注意题干的提示确定答题方向:“三四两句”明确答题区间,在此范围内寻求答案;“烟有哪些特点”告诉我们答题对像。

  2、“如何描写”指向了写作手法、角度。

  3、诗人不眠的原因,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问原因,一般从文本本身寻找关键词。所以要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诗歌后两联。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结合全诗,告诉我们从整体把握。

  四一点思考

  对于无眠的原因,答案给出了两个要点:惜夜景,无家客。

  参考答案还需再斟酌。

  首先,从思路看,诗人难以入眠→开门出门→矫首看霜天→俯首看溪烟。所以,“惜夜景”不是“无眠”的原因,它只是诗人无眠走出家门之后的所见所感。

  其次,怜爱美好的“月色夜景”与慨叹“思家难返”也很难融为一体,同时占据诗人的情感世界。换言之,诗人如果在慨叹思家难返,无家可依,就不会对眼前的美景喜爱有加,流连忘返;诗人如果对眼前的美景喜爱有加,流连忘返,就不会产生思家难返,无家可依的慨叹。

  第三,诗中的月色夜景,乍看上去挺美好的;仔细品味并不是多么美好。其一,烟如白云,漂泊不定,和诗人漂泊颇为相似;其二,石巅上的明月,明月下的烟雾,静谧之中蒙着莫名的凄清,空旷之中显着几分冷清。由此,“惜夜景”中的“惜”也许还带有“痛惜、哀伤”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