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岭沿途导游词
湖南苏仙岭的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著名风景名胜区——郴州苏仙岭旅游观光。
郴州旅游区共有游览景点近百处,涵盖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圣地和民俗风情等各种类型。在众多的旅游景点中,苏仙岭元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苏仙岭又叫牛脾山,位于郴州市区东侧,海拔526米。“山虽不高”,但相传西汉时期苏耽成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所以称之为苏仙岭,享有“道家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称。
现在所处的地方是“遇仙桥”,听到这个名字,有些朋友可能会联想到汉代留侯张良桥一匕遇黄石公传授兵书的故事。不过,眼前这座桥与张良无关,是一位比张良晚几十年的.少年——苏耽遇仙的地方。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到访过郴州。前面刚看过秦观到访的遗迹郴州旅舍,这里的桃花居则与另一位名人有关,他就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是江苏江阴人,生于公元586年,卒于公元1641年。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也是中圄古代科学考察旅行的代表人物。1636年起,徐霞客离开家乡进行了一次长达四年之久的远游,次年经江酉进人湖南郴州。在郴州旅行期间,有一天他在路上遇雨,正好见到附近有一座道观,遂迸去避雨。这座道观就是苏仙岭上的乳仙宫,也就是现在的桃花居。这一段经历在《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载。
现在所到的地方是白鹿洞,也就是神奇的苏仙诞生地。相传在西汊文帝年间,郴州东门外有位潘氏姑娘在郴江边洗衣时发现顺水漂来一根十分漂亮的红丝带。潘姑娘一时好奇,便用手去捞,却不想丝带缠在手上,怎么也解不开。情急之下,潘姑娘用嘴去咬,结果不咬则已,一咬,这丝带竟然滑进了肚子里。过了一段时间,潘姑娘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怀孕了。在当时,未婚的女儿家怀孕可是见不得人的。为了躲避流言蜚语,潘姑娘逃到了牛脾山的桃花洞里。到了七月十五,潘姑娘生下一个男孩。这不明不白的孩子可不能带回去,于是潘姑娘忍痛将儿子扔在山洞里回了家。儿是娘的心头肉呵,过了几天,实在放心不下的潘姑娘决定偷偷回山洞来看一看。在山洞口,她却惊奇地发现,孩子安然无恙,一只白鹤正张开双翅为孩子御寒,一头母鹿正跪下前腿为孩子喂奶。这便是“白鹿洞”洞名的由来。唉,连动物都知道爱护生命,潘姑娘又怎么忍心再丢下孩子不管呢?于是潘姑娘毅然将孩子带回家抚养成人。长大后,孩子要上学了,可没有父亲怎么取名呀?教书先生听说后就问孩子:“你到学堂门口看一下,看到什么就告诉我。”孩子出门一看,有一个人用禾草串鱼悬挂在树上,自己枕着树根呼呼大睡。教书先生说:“嗯,禾草串鱼,是个‘蘇’字,枕树而卧,是个‘耽’字,你就叫苏耽吧。”
少年苏耽同母亲一起住在牛脾山的山脚下,生活十分清苦。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苏耽从小就聪明懂事,每天上山砍柴补贴家用。有一天,在遇仙桥旁边,他遇见了一位老仙翁,学会了仙术。从此,他治病救人,帮助乡邻,终于感动天帝,修道成仙,法号“苏仙”,人们也就把他诞生和居住的牛脾山改名叫了苏仙岭。据说,苏仙曾经多次帮助椰州老百姓度过瘟疫灾害,所以直到今天,郴州当地不少老人们仍然供奉着苏仙的牌位。
离白鹿洞不远,大家可以看到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绝碑。秦观去世后,苏轼十分悲痛。将《踏莎行。郴州旅舍》的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写在自己的扇子上,并且附了“少游已矣,虽万人可赎?”的跋语。后来,著名书法家米芾把秦观的词和苏轼的跋书写下来,流传于世。南宋年间,郴州知军邹恭附庸风雅,命人将秦词、苏跋和米书一并摹刻在白鹿洞附近的岩壁上,形成502厘米高、46厘米宽的摩崖石碑,世称“三绝碑”。
春游苏仙岭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游苏仙岭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星期三下午,学校举行了一次有趣的集体活动——春游苏仙岭。
操场上彩旗飘扬,同学们排好队,整装待发。只见校长一声令下:“我宣布,远足活动,正式举行!”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高喊:“我成长,我快乐!”接着,我们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地向苏仙岭出发了。
站在山脚下,只见山顶云雾绕绕,仿佛人间仙境,也许“松下问童子,云深不知处”写的`就是苏仙岭这般情景吧。山道弯弯,忽急忽缓。开始爬山了,大家有说有笑,有的哼着小曲,有的吆喝着,还有的手拉着手互相帮助。当然一路上还有美丽的樱花、迎春花、茶花为我们当啦啦队,为我们摇旗鼓劲,大家不知不觉便登上山顶。
饱览了苏仙美景,接着就开始野炊了。我们的组长刚摆好桌布,大家便七手八脚地把各自带来的东西放在桌布上,一起分享着美味佳肴。最有趣的当然是吴老师啦,每组同学都热情地邀请她,害得她一会儿在这里拿东西吃,一会儿又在那里拿东西吃,仿佛一只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忙得不亦乐乎!
吃饱喝足,紧接着便开始做游戏啦。同学们做的游戏各种各样:有词语接龙,有成语接龙,还有跳皮筋……最有趣的是丢手绢。游戏一开始,便轮到我闪亮登场,来不及多想,我变决定把手绢传给李彦,好让他表演表演节目。说时迟,那时快,我把手绢丢在李彦的身后,没想到他立刻反应到了,急忙追我,我一直跑,担心他会抓住我,心里七上八下,一直飞快的跑着,李彦一直追着。眼看着就要抓住,千钧一发之际,我一个箭步便飞快坐到了他的座位上。李彦只好认输,乖乖地开始表演节目,我的心也慢慢平安静下来。
今天真是开心的一天,因为我们举行了一次有趣的活动——春游苏仙岭。
今天,学校夏令营组织大家去郴州游玩,大家都十分高兴。
奔驰的汽车驶出了车马喧嚣的城市,行驶在青山绿野之间。我和同学们坐在车上,愉快的心情早就飞到了日思夜想的郴州苏仙岭风景区。
“到了!到了!”不知是谁首先叫了起来,随即同学们便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车门刚刚打开,同学们便蜂拥而下,只见一块高大的牌坊上清晰地呈现出“天下第十八福地”几个大字。
老师买好门票,我们便进入了景区。
一路上只见两旁古木参天,绿树红花互相掩映。不一会儿,我们看到了仙境般的白鹿洞。洞口雕有一对互相依偎,彼此对视的白鹿母子,前面的水池中心,“仙鹤”、“乌龟”也雕刻得栩栩如生。我们顾不得旅途的疲劳,兴高采烈地继续向上攀登。接着我们又参观了景星观,有不少同学还在那儿抽签算命玩呢!
终于爬上山顶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极目远眺,郴州市的全貌尽收眼底。啊!对于我们这些久居城市的孩子来说,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树林花草,甚至这里的泥土中都蕴藏着无穷的魅力。此时已是九点多了,而郴州市仿佛还是个熟睡的孩子,安详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身上披着一层薄雾的轻纱。看着,看着,我们便给我们讲起了这座秀峰的神奇传说——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姓苏的凡人在这山上潜心修炼,感动了上天。一天,两个天神受玉黄大帝之命,下凡前往这个山岭,对他进行点化,使苏某幡然悟道,在一块巨石上羽化成仙。那块石头上至今还留着他当时升天的脚印呢。就这样,这座山起名为苏仙岭,那块石头叫做了“升仙石”。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进了最高处的.屈将室。这是伟大的抗日英雄张学良将军当年被囚禁时住过的房子,正中央的墙上挂着他年轻时的照片。从陈列的资料中我们了解了那段历史故事。
该下山了,我回首仰望苏仙岭的雄姿,心中不由得生出了一股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来。
苏仙岭秦观词异文之谜
苏仙岭石壁上的秦观词为何与各种著录相异?是著录的误传,还是秦观有意修改?以下是小编J.L分享的苏仙岭秦观词异文之谜,更多热门杂文阅读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
上世纪60年代,父亲患重病在湖南郴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我作为患者的陪护人,有机会游览了湘南胜地苏仙岭。苏仙岭原名牛脾山,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郊,传说古时有位叫苏耽的孝子在此升仙而名。
山下有个白鹿洞,是苏耽出生的地方。距白鹿洞不远,有座天然大石壁,石壁上刻有秦观词、苏轼跋和米芾的书法,这就是著名的.“三绝碑”。秦观字少游,是北宋著名词人。绍圣三年,秦观在政治上受到严重打击,被削官职,流放郴州。次年春,他游览苏仙岭,触景生情,在客舍写下这首千古绝唱《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是秦观的代表作之一,词风婉约,声律低沉,意境凄凉,十分真切地表达了词人当时的遭遇和心情。元符三年,秦观在悲愤中辞世。苏轼于感伤之中,洒泪挥毫,为这首词写下“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
著名书法家米芾,一向钦佩秦观和苏轼的旷世才华,十分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于是将秦词苏跋书写下来,以兹纪念。到了南宋咸淳二年,郴州知军邹恭对三位大家的手笔备感珍惜,命工匠镌刻于白鹿洞的石壁,使得“三绝碑”保存至今。
我在三绝碑前驻足良久,仔细吟哦秦词,不禁谔然发觉摩崖上所刻秦词,竟然与《淮海居士长短句》、《碎金词谱》,乃至今人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胡云翼的《宋词选》等各种版本的文字有所不同。第三句“桃源望断无寻处”中的“无寻处”,碑文是“知何处”;第五句“杜鹃声里斜阳暮”中的“斜阳暮”,碑文是“残阳树”;第九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中的“幸自”,碑文是“本自”。为什么一首短短的《踏莎行》词,会有三处异文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返回家乡后,我认真查阅有关资料,一无所获。一次,我从宋人胡仔《苕溪鱼隐丛话》中,偶然发现其中的一段记载与三绝碑异文有关。该书“前集卷五十”诗眼云:
后诵淮海小词云“杜鹃声里斜阳暮”公(山谷)曰:“此词高绝。但既云"斜阳",又云"暮",则重出也。欲改"斜阳"作"帘栊"。”
余曰:“既言"孤馆闭春寒",似无帘栊。”
公曰:“亭传虽未必有帘栊,有亦无害。”
余曰:“此词本模写牢落之状,若曰帘栊,恐损初意。”
先生曰:“极难得好字,当徐思之。”然余因此晓句法不当重叠。
由此可见,秦观这首词在当时曾引起黄山谷等人的争议,认为其中有些字眼还值得商榷,如“斜阳暮”就嫌其重复累赘,建议秦观加以修改。“三绝碑”上的文字,当是秦观后来的改笔,的确胜过原稿。把“无寻处”改作“知何处”,成为问句,语气加重了,也就更好地体现词人彷徨歧路、不知所从的“牢落”心情。
特别把“斜阳暮”改成“残阳树”,从前者单纯一个天已黄昏的概念,进而描绘出黄昏时残阳挂在树上的动人景象,传达了词人孤零零地困守在郴州旅舍的苦闷心情。就是“郴江本自绕郴山”的“本”字,也比原来的“幸”字更为有情致,也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读到这段文字后,我如获至宝。在1963年初,我把在郴州发现秦词异文和愚见,分别致函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龙榆生、上海师范学院教授胡云翼、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承焘三位先生。
他们都在百忙中给我作了回复。他们十分重视秦词异文的发现,龙榆生、胡云翼拟将异文补充到他们的著作中去,夏承焘、龙榆生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碑拓。可惜当时我在农村生产队忙于农活,无暇再往郴州去获取拓本,辜负了诸位老师们的一片好意。历经了半个多世纪,老师们都先后离世。这几封信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了最为珍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