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讲坛主持词


文史讲坛主持词

汪曾祺的第一次讲座

  一九八二年夏天,汪曾祺、林斤澜、邓友梅三位先生结伴在《北京文学》某编辑的陪同下,到新疆伊犁逗留了一段时间,并在当年的伊犁州邮电局小楼会议室召开了一个文友座谈会,三位先生都在座谈会上做了即席讲座。

  其中汪先生的讲座题目是《道是无情却有情》。这篇讲座内容后来收入了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全集》第三卷中。文末只标明“一九八二年”,无具体时间,也无发表的刊物名称,让人误以为未发表过。

  其实这篇文章发表在伊犁州文联的《伊犁河》杂志一九八二年第四期上。之所以说汪曾祺等三位先生是即席发言,也是根据《伊犁河》在刊发他们的发言时所做的特别说明:此系邓友梅、汪曾祺、林斤澜三位同志根据他们在伊犁文学讲座上的讲话记录整理而成。《伊犁河》杂志创刊于一九七九年,是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联主办的一份纯文学期刊,当年为文学季刊(现为综合性文学双月刊)。

  笔者平时爱读汪曾祺先生的文章,汪先生有关伊犁之行的文章,尤为关注。当第一次在一九八二年的'《伊犁河》上读到《道是无情却有情》时,对汪先生在伊犁的点滴就比较留意,直至后来看到《汪曾祺全集》第三卷上收入这篇文章时标明的创作时间如此模糊,就起了一探究竟的想法。

  首先是向当年的知情人打听,郭从远先生当年陪同过汪先生一行,这场座谈会他也是组织者之一,应当知道情况。但郭从远的有关回忆文章中提到的时间也都是模糊的,当笔者联系到退休后定居海南的郭先生时,他提到了许多细节,对座谈会的时间却无法准确说出。继而询问当年参加了座谈会的伊犁文史学者赖洪波先生,他只说是在一九八二年夏天,再具体也无从查起,笔者试着查阅了一九八二年夏季的《伊犁日报》也未见报道。

  无果之下,只得从汪曾祺等人自己的文章中寻找线索。汪先生的此行有一篇长文《天山行色》,也收在《汪曾祺全集》第三卷,结尾记下了详细的创作时间: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二日起手写于兰州,十月七日北京写讫。如此,《道是无情却有情》应该是在九月二十二日以前的作品。

  二Ο一Ο年,我在伊犁晚报社做副刊编辑,有次和生活在察布查尔县的老作家谢善智聊天,得知他曾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县委宣传部工作时参加接待过汪曾祺一行,并合影留恋。其时,我正在编的副刊“民间纪事”版上有一个“老照片”栏目,于是便请谢善智写了一篇回忆性的短文,不几日,《北京小说家访问察布查尔》就连同照片一起以头题刊发在了《伊犁晚报》二Ο一Ο年三月十九日B9版上。

  谢先生大概有记日记的习惯,对汪曾祺等人在察布查尔的行程记得非常清楚,尤其是时间的精确让我喜出望外。在文章中,谢善智明确地记下了汪先生到达察布查尔的时间是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三日上午,是在《伊犁河》杂志郭从远的陪同下去的,而一路上陪着他们的《北京文学》的编辑是李志。在察布查尔,汪曾祺等人访问了两个锡伯族家庭,在县射箭厅,观看察布查尔锡伯族人的射箭表演,还在县文工团观看了锡伯族蝴蝶舞、狩猎舞、贝伦舞。谢善智提供的照片即是在县文工团驻地所拍,照片前排左二为林斤澜,第二排左二戴墨镜者为邓友梅,旁边戴宽沿帽者为汪曾祺,右侧为李志,第二排左一是谢善智,后排左一是郭从远,其余的就是察布查尔县陪同人员和县文工团工作人员。

  去过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后,他们就去了尼勒克,并逗留了不短的时间。据郭从远、赖洪波回忆,在伊犁的文友座谈会召开于去尼勒克之前,也就是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三日前后。那么,题为《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发言,也即是在这期间完成的。

  在旧版《汪曾祺全集》的处理方式不统一的情况下,有的按写作时间,有的按发表时间来排序,那么,《道是无情却有情》在全集中的位置应放在《旅途杂记》之后,《天山行色》之前,而不是如现在这样放在一九八二年卷的末尾;文末注明:“一九八二年八月载一九八二年第四期《伊犁河》”,也比较妥当。在编辑新版《汪曾祺全集》时,这是应当予以注意的,这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愿望所在。

  笔者把《伊犁河》杂志根据记录整理的原文和《汪曾祺全集》第三卷上的文章对照阅读,发现收入全集时,有细微改动:《伊犁河》杂志刊发时有一句“比如《受戒》的主题是什么?”,《全集》中改为了“比如《岁寒三友》的主题是什么?”。《道是无情却有情》这篇文章后来收在汪先生亲手编订的《晚翠文谈》(浙江文艺出版社1988年3月出版)中,收入本书时,“《受戒》”已被改为了“《岁寒三友》”,想来应该是汪先生自己所改,另外再提一句,收入该书时,未标明创作时间;不知《全集》收入《道是无情却有情》一文时,是否根据的就是此书。

  汪曾祺的语录1

  1、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人间草木》

  2、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冬天》

  3、廿四桥边廿 -,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岁朝清供》

  4、无事此 -,一日当两日。——《汪曾祺:文与画》

  5、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汪曾祺:文与画》

  6、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7、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老味道》

  8、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人间草木》

  9、这些白茶花有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翠湖心影》

  10、我则有点像董日铸,以为"浓、热、满三字尽茶理"。——《四方食事》

  11、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咸菜茨菰汤》

  12、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葡萄月牙记》

  13、我希望能做到融奇崛于平淡,纳外来于传统,不今不古,不中不西。——汪曾祺

  14、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汪曾祺

  15、一个人要兴旺发达,得有那么一点精气神。——汪曾祺《水蛇腰》

  16、我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座饮酒,一起抽烟。他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的这种脾气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我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17、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

  18、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19、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20、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的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他们都说这是不好的,有什么不好呢。

  21、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有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

  22、我听得耳熟,他唱得悲凉。京剧伶人,身怀绝技,头顶星辰,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粉末人生,风流云散,由伶人身世,看尽世情悲欢。

  23、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什么事都轻描淡写,毫不装腔作势。说话自然也流露出得意,可是得意中有还有一点对于自己的嘲讽。这是一点本事。可是人最好没有这点本事。他正因为有这些本事,才种种不如别人。"

  24、活在世上,你好像随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有什么可以看一看的事。有时你疲疲困困,你的心休息,你的生命匍伏着像一条假寐的狗,而一到有什么事情来了,你醒豁过来,白日里闪来了清晨。

  25、徐渭所作《七绝》之六:翠幌流坐着地垂,重论旧事不胜悲。可怜唯有妆台镜,曾照朱颜与画眉。

  26、我们不能说这首曲子不错,就是旋律和节奏差一点;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语言是小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27、人人心中所有,笔下所无。"红杏枝头春意闹","满宫明月梨花白"都是这样。"闹"字"白"字,有什么稀奇呢?然而,未经人道。

  28、语言的奥秘,说穿了不过是长句与短句的搭配。

  29、古人说"无一字无来历",是有道理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

  汪曾祺的语录2

  1、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

  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

  它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2、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

  你说我在做梦吗?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汪曾祺

  3、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

  4、流动的水,是语言最好的形象。

  5、曾见一些青年同志写作,写一句,想一句。我觉得这样写出来的语言往往是松的,散的,不成“个儿”,没有咬劲。

  6、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面是有文化的。

  7、“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8、他(韩愈)提出一个语言的标准:宜。即合适,准确。世界上有不少作家都说过“每一句话只有一个最好的说法”,比如福楼拜。他把“宜”更具体化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

  9、一泻千里,戛然而止,画舫笙歌,骏马收缰,可长则长,能短则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0、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

  11、有的小说,是写农村的。对话是农民的语言,叙述却是知识分子的语言,叙述和对话脱节。

  12、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我们有时看一篇小说,看了三行,就看不下去了,因为语言太粗糙。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

  13、语言,是内在地运行着的。缺乏内在的运动,这样的'语言就会没有生气,就会呆板。

  14、好的语言都是平平常常的,人人能懂,并且也可能说得出来的语言--只是他没有说出来。

  15、往往有这样的说法: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16、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人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17、从这个意义上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小说使读者受到感染,小说的魅力之所在,首先是小说的语言。

  18、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

  19、不单是对话,就是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20、一个人精神好的时候往往会才华横溢,妙语如珠;倦疲的时候往往词不达意。

  21、我的习惯是,打好腹稿。我写京剧剧本,一段唱词,二十来句,我是想得每一句都能背下来,才落笔的。

  22、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能像桔子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

  23、不少作家充分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

  24、他(闻一多)在很年轻的时候,写过一篇《庄子》,说他的文字(即语言)已经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本身即是目的(大意)。我认为这是说得很对的。

  25、我们的语言都是继承了前人,在前人语言的基础上演变、脱化出来的。很难找到一种语言,是前人完全没有讲过的。那样就会成为一种很奇怪的,别人无法懂得的语言。

  26、语言的独创,不是去杜撰一些“谁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

  27、他(韩愈)所谓“气盛”,照我的理解,即作者情绪饱满,思想充买。我认力他是第一个提出作者的精神状态和语言的关系的人。

  28、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29、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30、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坐对,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

  31、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32、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静是要经过锻炼的。古人叫做"习静"。唐人诗云:"山中习静朝观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习静"可能是道家的一种功夫,习于安静确实是生活于扰攘的尘世中人所不易做到的。

汪曾祺的介绍

  汪曾祺的介绍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可以说在那个极其特殊年代的首批高知识分子,在他20岁时,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西南联大的中文系,在他的一生中,文学上的成就是他这一辈子的荣光,他留下了许多散文集、小说集。

  汪曾祺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便是在联大同学办的一所中学中担任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也是他的创作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写了不少的文学小说,有名的如《复仇》,后来被刊登在文艺复兴的杂志上,并广为流传,人们开始认识了汪曾祺这样的一个人。

  同样也是在教师生涯的过程中,汪曾祺认识了他的一生伴侣,施松卿。她也同样是一名教师,由于在一起工作,从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并且因此喜结良缘,从此相守相依。

  汪曾祺的人生几经波折,历经过中国抗日战争,改革开放,在这林林种种的是其中,汪曾祺依旧能够保持着一颗开朗的心态,并未被生活中的困难所打倒,反而能够将更多的感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写下了许多的精品良作。

  汪曾祺的作品有哪些

  汪曾祺被后世的文人学者评价为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他的创作类型自然是少不了小说和散文。

  首先,汪曾祺的一生是写下了不少的小说的,后来被收录成册,装订成集,流传于后世,传递于古今。在小说的创作中,汪老最为有名的作品均收录于小说作品集《邂逅集》中,而在《邂逅集》中当属受戒这篇小说最为有名,那么受戒到底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意图呢?《受戒》整部小说中以一个小和尚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幸福的一生,既能够当和尚,但同样也能拥有爱情,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反讽意味的,讽刺了当下的社会环境。

  其次,再来看看汪老的散文集,汪老的散文作品同样收录在散文作品集《蒲桥集》中,最为有名的有《我的家乡》等等。汪曾祺的散文有着独特的特点,读他的散文,有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他的散文没有太多奢华的词藻,也没有过多浓烈的感情,相反地是那种细水长流的描述,从细节处取胜,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对汪曾祺的评价

  汪曾祺的一生,可谓是极为坎坷,但在这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汪曾祺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也没有向政治俯首,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坚强的活着。

  后世之人评价汪老先生,他的一生走的极为艰难,伴随着中国的`脱胎换骨,汪曾祺也相当于被扒了两层皮。但无论经历了多少生活的折磨,精神的痛苦,却最终没有将汪曾祺先生打倒,他仍然具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淡泊名利的性,真诚率真的情,不畏强权的魂。汪曾祺先生爱好学问,在文学界内的海洋里驰骋遨游,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知识,陶冶着自己的情操。经历过文革的考验,度过了四人帮折磨后的汪曾祺,反而更加能沉心静气的专注于对学问的研究,真乃是令人佩服。

  作家贾平凹评价汪曾祺是一只文狐,而且是一只修炼成精的老狐狸,可见汪曾祺在文学上的造诣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也曾经盛赞过汪曾祺,说他是少有的学问界文章写得好的。沈从文也曾经说汪曾祺就是人太老实了,虽然文章写得很好,但却一直没有刻意的表露过自己的长处,以致于老舍先生很久之后才发现了汪曾祺这颗文学界的金子。

  汪曾祺的介绍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可以说在那个极其特殊年代的首批高知识分子,在他20岁时,通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西南联大的中文系,在他的一生中,文学上的成就是他这一辈子的荣光,他留下了许多散文集、小说集。

  汪曾祺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便是在联大同学办的一所中学中担任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也是他的创作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他写了不少的文学小说,有名的如《复仇》,后来被刊登在文艺复兴的杂志上,并广为流传,人们开始认识了汪曾祺这样的一个人。

  同样也是在教师生涯的过程中,汪曾祺认识了他的一生伴侣,施松卿。她也同样是一名教师,由于在一起工作,从而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基础,并且因此喜结良缘,从此相守相依。

  汪曾祺的人生几经波折,历经过中国抗日战争,改革开放,在这林林种种的是其中,汪曾祺依旧能够保持着一颗开朗的心态,并未被生活中的困难所打倒,反而能够将更多的感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写下了许多的精品良作。

  汪曾祺的作品有哪些

  汪曾祺被后世的文人学者评价为当代著名的作家,散文家。他的创作类型自然是少不了小说和散文。

  首先,汪曾祺的一生是写下了不少的小说的,后来被收录成册,装订成集,流传于后世,传递于古今。在小说的创作中,汪老最为有名的作品均收录于小说作品集《邂逅集》中,而在《邂逅集》中当属受戒这篇小说最为有名,那么受戒到底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传递了作者怎样的意图呢?《受戒》整部小说中以一个小和尚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幸福的一生,既能够当和尚,但同样也能拥有爱情,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反讽意味的,讽刺了当下的社会环境。

  其次,再来看看汪老的散文集,汪老的散文作品同样收录在散文作品集《蒲桥集》中,最为有名的有《我的家乡》等等。汪曾祺的散文有着独特的特点,读他的散文,有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他的散文没有太多奢华的词藻,也没有过多浓烈的感情,相反地是那种细水长流的描述,从细节处取胜,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对汪曾祺的评价

  汪曾祺的一生,可谓是极为坎坷,但在这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汪曾祺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也没有向政治俯首,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坚强的活着。

  后世之人评价汪老先生,他的一生走的极为艰难,伴随着中国的脱胎换骨,汪曾祺也相当于被扒了两层皮。但无论经历了多少生活的折磨,精神的痛苦,却最终没有将汪曾祺先生打倒,他仍然具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淡泊名利的性,真诚率真的情,不畏强权的魂。汪曾祺先生爱好学问,在文学界内的海洋里驰骋遨游,不断充实着自己的知识,陶冶着自己的情操。经历过文革的考验,度过了四人帮折磨后的汪曾祺,反而更加能沉心静气的专注于对学问的研究,真乃是令人佩服。

  作家贾平凹评价汪曾祺是一只文狐,而且是一只修炼成精的老狐狸,可见汪曾祺在文学上的造诣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也曾经盛赞过汪曾祺,说他是少有的学问界文章写得好的。沈从文也曾经说汪曾祺就是人太老实了,虽然文章写得很好,但却一直没有刻意的表露过自己的长处,以致于老舍先生很久之后才发现了汪曾祺这颗文学界的金子。

  [汪曾祺的介绍]相关文章:

  1.汪曾祺

  2.汪曾祺儿子

  3.汪曾祺生平

  4.汪曾祺简介

  5.汪曾祺《落魄》

  6.汪曾祺:随遇而安

  7.再说汪曾祺

  8.汪曾祺名言

  9.汪曾祺:胡同

  10.汪曾祺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