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勿强求感言
哲理故事读后感:万事随缘别强求
园子的角落里有朵很美的野花,珍惜之心油然而生,于是把它移植到花盆里放在自己的房间,没想到,几天之后,它死了。
有些东西正因为想得到才会失去。万事随缘,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永远无法拥有。
看完这个故事,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世界上许多的东西都有自己生存的`环境,也都有自己的生长方式,虽然人类通过一些先进的技术,可以把一些植物从南方移植至北方,从国外移植到国内,但作为我们普通的人,时常像故事里说的那样把自己喜欢的花移植到花盆里,花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厚爱而更加美丽,反而因环境的变异、生存条件的变更而死亡。想起小的时候,看到刚孵化出来的小鸡,怕它冻着,捧在手中,放在怀中,结果没过几天小鸡就死去。而那些在凉风中的其它小鸡却欢蹦乱跳,生长得非常的强壮。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不仅是对一种景色的描述,更是一种思想的概括。从远处看到山青青、水碧碧,到近处却看到山不再青、水不再碧,为什么呢?因为欣赏美是需要一种距离的,同样欣赏美好的东西也需要一种距离。哪种想把美丽抓在手中的想法,结果只能是失去美丽。一切正如故事里所说的万事随缘,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永远都不要去想拥有!
万事善为先的哲理故事
有一天弘一法师在诵经时,丰子恺前来拜访恩师。两人漫步山中,一路峰回路转,鸟语花香,和风送爽,空气中迷漫着醉人的清新,丰子恺见山上枯树新发嫩芽,带着吃惊且敬佩的神情说道:“想必枯树为您德才兼备的灵气所感,一样样都苏醒了。”弘一法师莞尔轻笑道:“不是,缘于我天天为它们浇水施肥,所以它们得了回应,终于慢慢活了过来。”
两人边走边谈,好不畅快,丰子恺忽见一凶猛的豺狗迎面而至,吓得魂不附体倒退数步,然而豺狗在恩师跟前欢蹦乱跳打着招呼,非常友善亲昵,如同家人。丰子恺异常震惊,感慨连连,说恩师真是世外高人,连猛兽都被教化成了人。弘一法师浅笑道:“非也,豺狗早先为猎人设套所伤,我见它可怜便将它救下,并日夜为它疗伤喂食,因此它才喜欢与我亲近。”
-继续说道:“牲畜亦有母子情,犬知护儿牛舐犊。鸡为守雏身不离,鳝因爱子常惴缩。人贪滋味美口腹,何苦拆开他眷属。牲畜哀痛尽如人,只差有泪不能哭。”
其实不管是植物、动物都与人类一样,有思想有感情,有血有肉,有家族有亲朋好友。人类对它们好,它们也会感恩戴德,知恩图报。
心存善,胜过百日修行,万事善为先,即是创造无限可能的开始。心若慈悲,美好便无处不在。
朋友不可强求人生哲理故事
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资料:科学家发现,即使你结交的朋友和你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友情也常常把基因相似的人聚在一起,人们的相似度归根结底会在基因中找到根由。
这样说来,朋友仿佛是我们前世的兄弟姐妹。前世情深,今生为友,能够成为朋友的人总是有着特殊的缘分。
不知你发现没有,每当到了一个人群中,我们对气味相投的人有一种天然的敏感,大家就像动物寻找同类一样,相似的人很容易就聚到一起,成为好朋友。
茫茫人海,能够相遇就是一种奇缘。不过,相遇需要的是缘,而成为朋友需要的则是份。很多人与我们有缘无份,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朋友。有人和我们一直在一个单位工作,但即使共事多年,也只是泛泛之交,从来不会彼此敞开心扉说心里话。因为你与他之间的共同点太少,很难融入彼此的世界。有人说,日久生情,但有人一辈子都在离你不远不近的地方,你却从来不曾留意过他的存在,他亦是如此。我想,即使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你们两个人,你与他也不会交心。
而有的人呢,你会与他一见如故。这点跟爱情类似,就是一见钟情的感觉,初次相识,彼此就有熟悉的感觉,就像《红楼梦》里宝玉见到黛玉后,感觉“这个妹妹我见过”。有的人与你的相似点很多,你能够在茫茫人海中准确地把他捞出来,成为一生的朋友。
友情能不能长久维系,靠的是两颗心能不能和谐共鸣。有些人蜻蜓点水交往可以,一旦心灵互动,就会发现彼此很不合拍。有一种人,初见时你感觉不错。但相处时间久了,会发现他根本不是你想象的样子。这种感觉是相互的,于是,两个人慢慢疏远,最终走散。
所以,拥有一份深厚而长久的友情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有的人喜欢交际,大家都以为他朋友遍天下。我认识一个人就是这样,说起谁谁,没有他不认识的`,而且还能立马电话联系上人家。他网上的朋友更是不计其数,QQ,微博,微信,只要他一发言,立即一呼百应。可有一次他却说:“其实,我一个知心的朋友都没有!”这是很无奈和悲哀的事。
并非这个人不够真诚。很多时候,品性良善宽厚的人也不一定拥有很多朋友,而自私狭隘的人也不一定没有几个知己。无论是谁,大家都能找到几个属于自己的朋友,就像大部分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终身伴侣一样,总有那么几个人在你的人生路上等你。
很多友情是短暂的,朋友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大部分人陪你一段时间就会慢慢走散,跟同行的旅人差不多。真正能陪你走过漫长岁月,无论你处境如何,无论距离远近,始终不离不弃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他们也许是我们上辈子的兄弟姐妹,情浓爱真,所以一生为友。但这样的朋友少之又少,一生都不会超过两三个。
所以才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别追不累的羊哲理故事
看动物电视片,有一幕别有意味。
在遥远的非洲马拉河,河谷两岸青草肥嫩,草丛中一群群羚羊在觅食。一只非洲猎豹隐藏在远处的草丛中,它竖起耳朵四处转悠。它觉察到了羚羊群的存在,然后悄悄地慢慢接近羊群。猎豹越来越近了,突然羚羊有所察觉,开始四散逃跑。非洲豹像百米运动员那样,瞬时爆发,箭一般地冲向羚羊群。
它的眼睛死死地盯住一只未成年的羚羊,直向它追去。羚羊跑得飞快,非洲豹更快。在追与逃的过程中。非洲豹超过了一头又一头站在旁边观望的羚羊,但它没有掉头改追这些离它近的猎物,只是一个劲地朝着那头未成年的羚羊疯狂地追去。
那只羚羊已经跑累了,非洲豹也累了,在累与累的较量中,比的是最后的速度和耐力。终于,非洲豹的前爪搭上了羚羊的屁股,羚羊倒下了,豹牙直朝羚羊的脖颈咬了下去。
我有点奇怪,非洲豹在追这只未成年羚羊的途中为何不改追其他距离近的羚羊呢?何必还要使劲去追当初那只?其他距离近的羚羊,应该很容易得手啊!
就在我困惑的时候,电视里出现了旁白:为了生存的需要,一切食肉动物都知道在出击之前要隐藏自己,而在选择追击目标时,总是选那些未成年的'、老弱的或落了单的猎物。可为什么非洲豹在追击过程中,不改追其他离得更近的羚羊呢?
答案是,因为这只羊已经很累了,而别的羊还不累。其他羊一旦起跑,也有百米冲刺的爆发力,一瞬间就会把已经跑了百米的豹子甩在后边,拉开距离。如果丢下那只跑累了的羊,改追一头不累的羊,最后肯定是一只也追不着。
原来,所谓坚持,是一种最符合实际的成本考虑。别追不累的羊,心无旁骛,这样才能抓住被你追得筋疲力尽的那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