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古诗文大赛
沪上中小学六一儿童节举办古诗文大会
昨天是六一儿童节,孩子们都是怎么过的呢?在沪上中小学校举办的六一活动中,“文化”成为了重要的关键词,小学生古诗文大会、一带一路文化展示,让孩子们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文化素养。来听东广记者李雪梅、刘康霞的报道:
在上海市实验小学,孩子们带来了充满童趣的诗词吟诵,这也拉开了第二届上海小学生古诗文大会的序幕。活动初选将采用开放式答题,所有三到五年级的小学生都可以参与,活动主办方、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学生媒体发展中心副总编杜晓峰介绍说,进入复赛阶段将会有各种有趣的赛题,让更多小学生在这场古诗文的盛宴中收获一份快乐与成长。
[我们的题目不会更多的让孩子去背,更多是体现两个字,好玩,让孩子有一个进入的兴趣。对于传统艺术涵养的提高是有好处的]
活动评委之一、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特别希望看到是,通过古诗文的阅读、熏陶,孩子们能更多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趣味。
[和唱歌一样的,能感受到音律性的美,能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趣味美。古诗里面包含有很多有童趣的'内容,中国古人一直很重视童心,童心不仅仅指儿童的情趣,而是说天真的情趣,不仅仅儿童有,成人也有,小孩子不一定理解的很清楚很深,但是他们会体会到的])
在高安路第一小学,学习和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风土人情早在本学期开学时就已拉开:英语科上,通过英语对话,了解各国礼仪;自然科上,合作探究,知晓“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地貌气候、生物生态。音乐科上,在各国传统音乐伴奏下,跳起各国舞蹈。六一儿童节,同学们迎来展示、交流和分享的时刻,整个校园变成了国际文化展示的舞台。继续听记者的报道:
异域风情的音乐响起,孩子们和老师或斜披纱丽,或裹着头巾,或佩戴精美的饰品,演绎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的风情。平时上课的教室此时已经变身为一个个特别的“国家微型展馆”。孩子们手拿游园护照,像欢快的小鱼儿穿梭在各个“国家展馆”间,可以到也门经历一场咖啡“苦”旅,去孟加拉国一起谈“虎”色变,也可以趣味竞答、品美食。
长恨歌古诗文
初会江南宁海时,迎面桃花红眉丝。新装粉黛含香魅。羞问风来冷不知。
生娇百魅玲珑身。春宵好梦人更暖。轻包捡短随方去,从此将心日日绵。
决立前程家莫忘,思绪临来见高堂。门前远处长声炮,族亲欢礼贺刘郎。
十月功成六月天,慈母瞒病已膏肓。深恩尤记忍能散,支金还母需命长。
医前抹泪床头唧,哑声叮嘱儿立房。同喈天伦笑语时,闲来有者批嫁妆。
母盼游儿早婚配,父把新居备作当。时隔三月哪知事,久别家中不以然。
冬寒冷恨老不适,慈父魂断谁在旁?身疲远路虽有伴,一入家门白布堂。
灵前道者寻嗣惜,含丧把指未婚媳。百磕魂送余祭文,未出雨丰空跪膝。
春秋两度缘不当,今朝有恨昨时涨。何故恩情分未断?未有高楼不随郎。
二年三月多事缠,不解温柔自作怜。恶语床前混不是,气吼难控情断弦。
残病不挡母心愿,常问新房奈何迁。孤帆早已难双渡,忍能实知作戏言。
风华广夏千百座,春宵有梦几尺间。末末冷语消金兽,挽词难解恨连连。
十八未满为我妇,三度春寒只欠秋。
《采薇》古诗文赏析
有关《采薇》这一首诗的背景,历来众说纷纭。据毛序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礹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实,真正的经典,无一例外都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它曾经如此真切细微地属于一个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属于每一个人。所以,纵然这首诗背后的那一场战争的烽烟早已在历史里淡去,而这首由戍边战士唱出来的苍凉的歌谣却依然能被每一个人编织进自己的生命里,让人们在这条民歌的河流里看见时间,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对《采薇》,我们与其观世,不如观思;与其感受历史,不如感受生命。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表达戍卒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来引起下文。诗歌的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凄凉的戍边生活画面,我们仿佛看到戍卒一边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边思念着久别的家乡,屈指计算着返家的日期……第一章开头两句写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是写春天,薇菜刚刚绽出嫩绿的芽尖;第二章写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这是写夏天,薇菜的叶片肥嫩;第三章则是:“采薇采薇,薇亦刚止”,这是写秋天,薇菜的叶茎将老而粗硬。从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时光无情地流逝了;戍卒思归,从春到秋,一年将尽,何时才能归家呢?其实在诗里,诗人原是把天地四时的瞬息变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长,都看作是生命的见证,人生的比照。因此,兴是自然予人的最朴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着体认生命的深刻之义。于是,在“采薇”这样一个凝固在戍卒记忆里的姿势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轮回,光阴的流逝,我们还看到思念的成长,看到生命走向苍老的痕迹。
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豪迈和悲凉的交织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愫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表现。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只因为玁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而这两章的色调如此的华美,那密密层层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战马,威风凛凛的将军,华贵的弓箭,齐整的战车,这里洋溢着一种报效国家,不惜血酒疆场的豪放情怀。而在残酷战争之中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悲哀,以及对遥远的故乡的浓得化不开的思念,这些阴暗的色调就在这里被冲淡了。因为当自己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时候,正因为身后有如此承载着自己的温暖思念的美丽的家园。
从手法上说,这首诗的特点还在于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即“在路上”,这是一条世界上最远最长的路,它如此之长,长得足以承载一场战争,长得足以装满一个人年年岁岁的思念,长得足以盛满一个人生命中的苦乐悲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这四句诗被后人誉为《诗经》中最好的句子。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这几句诗句里有着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个人生命的寓言。是谁曾经在那个春光烂漫的春天里,在杨柳依依中送别我?而当我在大雪飘飞的时候经历九死一生返回的时候,还有谁在等我?是《木兰辞》里亲人欢迎的盛况,还是《十五从军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别离时的春光,回归时的大雪,季节在变换,时光在流逝,我们离去,我们归来,而我们在来来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没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飞雪中一个被沉重的相思和焦虑烧灼的又饥又渴的征人孤独的身影,步履蹒跚地,战战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来。
这一首诗与《诗经》中的其它篇章如《击鼓》《东山》《无衣》对读,可以读出更完整的故事,更真切的生命感受。如果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着昂扬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予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行”的士兵,同时还是那位在蒙蒙的细雨里唱着归乡的“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的士兵。那么,《采薇》的故事就更丰富了,事实上,这一首诗里的确有着太丰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怀。相思之情与报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我们在后来的如陈陶《陇西行》,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等伟大的作品里,也能依稀地听到这首诗在时间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辽远而空旷的回音。
河中石兽古诗文
《河中石兽》讲的是一个寺庙的山门的两个石兽被洪水冲到河里了,寺院的和尚在河里寻找石兽,怎么也找不到。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zhuǎn)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译文:
沧州的南边,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正门倒塌在了河水里,门前的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里。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资金重新修建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终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往下流去了。于是划几条小船,拉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教书,听了这件事后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懂得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湍急的河水冲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而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而浮动,石头埋没在沙中,越沉越深罢了。沿着河去寻找两只石兽,不是很荒唐的一件事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水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反冲的力量,必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石面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再转。不停翻转,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的深刻道理的人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读《河中石兽》有感600字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河中石兽讲的是一个寺庙的山门的两个石兽被洪水冲到河里了,寺院的和尚在河里寻找石兽.怎么也找不到.方丈说,可能被冲到下游了,到下游找.一教书先生说,石兽那么重,应该在原地沉到泥沙里了.有一个老船工却说,石兽可能跑到河水上游了.因为河水不断冲刷石兽下的泥沙,泥沙冲走了,石兽就往上游走点.这样不断冲刷,就不断地往上游走.所以石兽就跑到上游去了.后来果然在上游找到了石兽.这个故事有点离奇,但却教给我们一个道理:凡事不要空想,要勤于观察思考,要联系实际,才能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