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侯名人导游词
福建的导游词1
各位团友:
大家好!
我们现在来到西湖公园,它位于市区西北部,是福州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史载,晋太康三年(282年),郡守严高筑子城时凿西湖,引西北诸山之水注此,以灌溉农田,因其地在晋代城垣之西,故称西湖。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西湖与南湖相接。后其子延钧称帝,在湖滨辟地建水晶宫(在今水关闸附近),造亭、台、楼、榭,在王府与西湖之间又挖设一条复道,便于偕后宫游西湖。西湖成了闽国王朝的御花园。此后渐成游览区。宋淳熙四年(1177年),福州知州兼福建抚使赵汝愚在湖上建澄澜阁,并品题西湖八景:仙桥柳色、大梦松声、古堞斜阳、水晶初月、荷亭唱晚、西禅晓钟、湖心春雨、澄澜曙莺。民国三年(1914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辟西湖为公园,当时面积仅3.62公顷。新中国成立后, -多次拨款修缮、扩建,特别是2001年,清淤挖泥,建截污管道,重建、扩建旧景点,经修复后的西湖,真正是“山复整妆,湖复易容”,神采顿开。
西湖现在总面积约45公顷,水面面积约30公顷。它通过柳堤桥、步云桥、玉带桥、飞虹桥,把西湖中的开化屿、谢坪屿与窑角屿连成一个完整的游览景区。整治后的西湖景色愈见秀丽,遐迩闻名。修复及新增的景点有仙桥柳色、紫薇厅、开化寺、宛在堂、更衣亭、诗廊、水榭亭廊、鉴湖亭、湖天竞渡、湖心春雨、金鳞小苑、古堞斜阳、芳沁园、荷亭、桂斋、浚湖纪念碑、盆景园等。
福建的导游词2
各位团友: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各位来到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旅游观光。我是××旅行社的导游。我姓王,大家叫我小王或王导都行。我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王师傅,这两天都由我和王师傅为你们服务,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O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20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常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7月平均气温为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福建的导游词3
各位游客:
你们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旅行社的全体员工对大家前来厦门观光旅游表示热忱的欢迎!
厦门市地处中国东南部、台湾海峡两岸,背靠漳州、泉州平原,面对金门诸岛,是一个风姿绰约的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全市由厦门岛、鼓浪屿及内陆九龙江北岸沿海部分地区组成,总面积1565平方公里。下辖开元、思明、湖里、鼓浪屿、集美、杏林、同安7个区,人口为131万人。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501亿元,财政总收入达91.5亿元。厦门的地方方言是我国八大方言之一的闽南话。
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厦门城市的总体风格是“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厦门拥有34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海岸线长234公里,其中深水岸线28公里。面积为1.91平方公里的鼓浪屿和面积为133.54平方公里的厦门岛均为海水环绕。厦门岛通过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海堤与岛外大陆相连。厦门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厦门角屿距台湾金门岛为1.31海里,厦门港距离台湾高雄港为165海里。
游客们:厦门历史悠久,但作为港口城市崛起才几百年时间。厦门的历史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是“古同安今厦门”。同安首次设县是在公元282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同安第二次设县是在公元933年。从行政区划来看,从同安第二次设县到1912年厦门岛及周边诸岛从同安县分出另设思明县为止,厦门岛及周边诸岛都是同安县的组成部分。
第二句话是“扼台湾之要,为东南之门户”。这句话点出了厦门在我国历史和现实中军事、交通一上的战略地位。作为福建沿海的重要军事据点,明朝 -于1394年在厦门岛修筑了厦门城,并驻兵防守。16世纪下半叶起,厦门不仅成为福建华侨最重要的进出港口,还逐渐代替了泉州的刺桐港和漳州的月港,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17世纪中叶,民族英雄郑成功以厦门作为抗清驱荷复明”的基地,并积极发展海上对外贸易,并收复了祖国宝岛台湾。
福建的导游词4
金门县,历史上属泉州所辖。旧名浯洲,又称仙洲、浯岛、沧浯、浯江、浯海。古为荒岛,晋元帝建武年(265),中原发生五胡乱华,原居中原的苏、陈、吴、蔡、吕、颜等六姓民众,不甘受异族的统治,于是搬迁于此,这是金门最早有民众定居的记载。……1937年被日军侵占,1945年光复。金门本岛沦陷后,县 -迁大嶝乡。1949年,大、小嶝岛及角屿解放后,成立大嶝区,由南安县代管。1955年,成立金门县人民 -。1970年,大嶝公社归同安县管辖。1985年地市合并,金门县归属泉州市。现金门县由台湾当局暂时管辖。现辖有金城镇、金沙镇、金湖镇、金宁乡、烈屿乡等。
历史沿革
金门,旧名浯洲,又名仙洲、浯江、沧浯等。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防御倭寇侵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筑五卫十二所,以加强海防,金门守御千户所,此其一也。因与厦门共扼福建东南海口,有“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称,故取名为“金门”。
明末,郑成功以金厦为基地,抗清复台,行政中心设在厦门,军事大本营设在金门。南明永历十八年(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兵攻占金厦,实行迁界政策,把人民迁到距海30里外,金门成废墟。康熙十三年至十八年(1674-1679年),金门复为郑成功所踞,此时郑氏政权中心仍在台湾,金门成为双方拉锯作战的突出部。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兵入金门岛后,仍沿袭旧制,隶属于同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金门通判移马巷,其时,金门的都增至六个(十五至二十都),并辖有大嶝、小嶝、刘浦、仓湖、后浦、烈屿六个保。1914年,废除清制,厦门成立思明县,金门隶属思明县,派分治员驻金门。
1915年,金门按原有四岛置县,名金门县,归厦门道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金门列入泉州区划内。
金门四面临海,风力强大无阻。每年9月中旬起,东北季风渐强,海面风浪较大,至翌年4月风力转弱,5月至8月为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每秒3.5米以上。
因丘陵起伏,雨量不均,金门年平均雨量为990毫米,4-9月为雨季。
福建的导游词5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土楼吗它可是福建的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就让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土楼的情况吧。
土楼家族十分众多,他们主要分布在福建山区附近。我先来介绍“和贵楼”。它是一座方形的土楼,有五层楼,里面的房子都是木质结构,一户挨着一户,四个角上有楼梯通往楼上。天井里,有两口奇怪的井,一口叫“阴井”,里面的水混浊无比,看起来似乎深不见底,专家们至今还没研究出“阴井”的原理。一口叫“阳井”,里面的水清澈见底,还有几条可爱的小鱼在游。听说鱼是人们故意放到井里的,是为了防止坏人投毒,因为这口井是土楼居民生活饮水的来源。这座土楼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是建在沼泽地上的,而且已经度过了两百多个春秋。
田螺坑土楼,也就是传说中的“四菜一汤”。有人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ufo,有人说它是地上长出来的蘑菇,其实它只不过是一座形状奇特的土楼群。它是由四座圆形土楼和一座方形土楼组成的`,看外形,还真挺像“四菜一汤”哩!
裕昌楼里更有趣,它里面的柱子全都是歪歪斜斜的,所以被称为“东倒西歪楼”。嘿,别看它歪歪斜斜的,它可是最古老的土楼了,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其它的土楼都得称它为“爷爷”呢!
土楼真是福建的历史文化瑰宝,有机会你一定要来看看哦!
福建的导游词6
去年,我随爸爸妈妈去了著名的福建土楼。
一听到土楼,大家可能会问:这土楼是不是那种风一吹就倒的楼回答必然是否定的。实际上,土楼的坚固是无与伦比的。据记载,在1981年,当地发生强烈的地震,白天历时20分钟,夜里继续震动,但土楼却安然无恙,始终挺立着。
土楼是以夯土为墙的集体建筑。它最早的样子是方形,后来,才相继出现圆形、半圆形等等。各种造型的土楼,不但各具特色,而且带有几分神秘。
在所有的土楼中,承启楼被称为土楼王,是所有土楼中居住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圆形土楼。我们一家三口在土楼脚下转了一圈又一圈,因为它15米的高度着实让人目瞪口呆,还因为它厚约1.5米的墙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当地不仅土楼奇特、宏伟,居住在土楼里的客家人,他们热情、朴实的处世之道令人崇敬。
路过的游客都会被邀请到屋里,尝一尝他们自己种植的茶叶泡成的茶。那醇厚、怡人的清香,使我一下子爱上了这片土地。一幢土楼中通常有三四十户人家居住,家家都和睦相处,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今天,我帮你提一下水,明天她又帮自己扫一下地……
客家人那种独有的淳朴、和睦,实在值得住在水泥高楼里邻里不相往来的我们深思。
这便是奇特、宏伟、温馨的福建土楼。这块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