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习俗200字


导游词习俗200字

导游词习俗200字

神农架民风民俗导游词范文

  神农架共有12个民族,除汉族外,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族,约占神农架总人数的5%,人数在4000人左右。族是神农架最早的定居民族,他们在生产、生活上保存着浓郁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其中最具特色、最让人难忘的,当数族的婚俗了。

  族青年男女以歌为媒、鞋订情的方式自订终身。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族青年男女都身穿节日的盛装,男青年背上一些药材,女青年带着绣花汗巾,绣花鞋之类的物品来到集市上,如果青年看上哪位姑娘就装着买东西的样子与她讨价还价,如果价钱越谈越高,男青年就没有希望,还是乘早走路吧,如果价钱谈的适中并成交,就说明两人已相互喜欢,就带上各自的东西离开集市,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开起了“边边会”相互诉说爱慕之意。族青年男女恋爱采取自由方式,热恋中的青年男女更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但有时又怕别人说闲话,有一首唱词就表达了这样的心情,“二姐住在滴水岩,天阴下雨你莫来,来的脚印有人数,去的脚印有人猜,无的说成有的来”,你能猜猜看,这位情哥会如何回答问题,又能避开别人的`闲话,又能见到自己的阿妹,一解相思之苦,哥哥答“二姐住在滴水岩,天阴下雨我也来,只把鞋子倒拖起,鞋是去的人是来,神仙下凡也难猜”,这个方法到是很好,你猜对了吗。并且族人民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泼辣、大胆,只求今生,不求来世,“菩萨面前磕个头,烧香卜卦把神求,唯愿今生同一日,不愿来世到白头”。

  当两人的恋爱关系确定下来后,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不论天阴下雨,媒人去的时候,左手打一把伞,右手提一块肉,这伞撑开后是圆的,预示着这桩婚姻将会团团圆圆,美满幸福。到女方家后,若女方家收下这块肉,就说明这门亲事已订下了。

  族青年男女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不是只注重相貌,而是注重她的人品,她的聪明机智,有唱词说到“砍柴要砍枝子开,恋姐要恋人品乖,人品乖来计策好,抓得拢来耍的开,隔山叫出点子来”,另一首说的更是动情动意“姐姐生的一脸麻,出门就把粉来擦,叫声姐姐莫擦粉,脸上有麻心不麻,情人眼里麻是花”,青年男女的恋爱,他们的父母也视而不见,从不加以干涉,在他们的思想中“养女只当端碗油,爹妈操心不到头,何必添沟来堵水,天上下雨满地流”,这也体现了老人们思想中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

  订婚的当年不能成亲,须隔年才能结婚,这表示婚姻之长,能白头到老。因此,到了年前、年后男方家要准备一些礼物到女方家去拜年、辞年,女孩子也要亲手做几双千层底的布鞋或鞋垫送给男方的家人,做为见面礼。男方也要赶在年内请人选择结婚的日期,日子定下来后,就通知女方,双方开始做结婚前的准备工作。热恋中的族人将内心的感情通过情歌毫不掩饰的表达出来“郎有情来姐有意,哪怕你锁在箱子里,只要情姐对我好,我连箱子背起跑”,看来这种勇敢顽强的精神我们也要好好学习,用在感情上或工作上,那就要看你的选择了。

  族的女孩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和姐妹或母亲一起学哭,到出嫁的前十五天,女孩就要邀上要好的九位姊妹,加上她自己,称为“陪十姊妹”,这也是族婚俗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她们在这十五天的时间里,不做别的事,就是在一起哭,哭的内容很多,哭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妹的手足之情、姐妹的深厚友谊,“三根青线般般长,舍不得姊妹舍不得娘,舍不得娘来同路走,舍不得姊妹同伴玩,要得相会难上难”。哭的时候当然不会忘了要骂媒婆,骂也只是嘴上骂而已,其实心存感激,谢谢她撮和了这桩美满婚姻。到了迎亲的这一天,热热闹闹的唢呐队伍拥着新郎来到新娘的家,新娘家大门紧闭,门前站一老人,这位老人可是能说会道,称为“拦门倌”,他会出一些四言八句或对联之类的问题,男方当然也派出能言善辩的行礼先生对上,经过一番舌战,新娘家的门才会打开,只见堂屋内放了一个升、一个斗、一个豆腐箱,新娘举行离别祖宗、父母、亲属的仪式后,由自己的哥嫂或弟妹从闺房中背出来,在这三样的任意一样上面留下一双清晰端正的脚印后,再换上新的绣花鞋,双脚落地,由一位夫妻健在、儿女双全的圆亲娘娘带领开步启程,新娘身穿露水衣,打着露水伞,这露水衣是新娘亲手做的,表明新娘心灵手巧能说会干,伞主要是为了遮羞。这时执事督官将燃烧的火把向新人四周抛去、洒下漫天火花,意味着新娘、新郎的生活光明灿烂、烟火不断,路督官将两把红纸包着的筷子撒向新娘,边撒边唱“脚踏金斗四角方,手拿筷子十六双,前头八双跟我去,后头八双给兄弟,前头八双跟我去,我置穿来我置吃,后头八双给兄弟,多多进些柴和米”,祝福新娘到了婆家丰衣足食,生活幸福。

  送亲的队伍走到半路,男方要在路边摆上“茅宴席”,让女方送亲的人简单的吃点东西后,就不用再送了,他们认为,如果送亲的人一直送到男方,他们走的时候就会带走新娘的魂魄,新娘在婆家也会住不长久,住不安心。新娘到了男方家,进门的时候要在大门上使劲跺一下脚,表示已经到了婆家。男方家又是唢呐,又是锣鼓,热闹非凡,同样也有同龄的九位兄弟在一起热热闹闹唱着“陪十兄弟”,喝完酒,唱完歌,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后,都以最快的速度冲进洞房的时候,以床中为界,按男左女右的位置开始夺床,直到新郎揭开新娘的盖头,夺床才算结束,这也是族具有特色的一个习俗,按 -俗,谁抢的位置多,以后谁在家的权利就最大,虽然现在大多是男主外,女主内,但这种习俗还是被保留下来,给喜庆的婚事喜上加喜。三天后,新娘要回娘家省亲,但规矩很苛刻,无论路程多远,都必须回到婆家,不能在娘家过夜。所以在族有很多表现回娘家省亲时情郎舍不得妹妹,而情妹又舍不得爹娘的山歌,“姐往哪里走,我扯住姐的手,姐往哪里行,我扯住姐的裙,叫声奴干哥,你快松手,我要回那娘家去走一走”。

  各位游客:神农架之旅即将结束了,回顾我们朝夕相处的几天行程,在旅途中建立起的真诚友谊,已使大家情投意合,难舍难分,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大家给予我们的信任,才使神农架之旅圆满完成。同时,由于我们的工作经验还比较欠缺,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得到各位的谅解。此次能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是我们的荣幸。最后祝大家万事如意,身体健康。让神农架的山水永远留给你美好的记忆。

  谢谢!

民风民俗作文范文

  民风民俗大家了解过多少呢?每个地方都有着其独特的民风民俗。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关于民风民俗作文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民风民俗作文范文篇一

  在茫茫的的大草原上,响彻着蒙古族男儿的声音。这就是蒙古族的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六月初四开始。“那达慕”有着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记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了检阅自己的部队,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

  射箭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射箭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那达慕大会一般举办7之9天,蒙古族的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民风民俗作文范文篇二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地被称为“着物”,因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结很费事,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和“文化带”。

  “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和韩国人起坐习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民风民俗作文范篇三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山川秀美、民风古朴的地方,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中国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肇兴千户侗寨都坐落于此。

  走进黔东南,就好象进入了绿色世界,苗岭深处的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及剑河百里阔叶林,很少有人迹化自然的痕迹。原始森林茫茫苍苍,珍禽异兽自由出没,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清新。

  黔东南有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还有龙鳌河、高过河、杉木河、野洞河、八舟河等,全州境内大小河流2900多条,条条溪河清澈见底,这里有一个国家级六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来到黔东南,你回感觉到这不仅是空间的转移,而是时光在倒流,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积淀,使这里还保存着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居住在这里的苗族、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们依山建寨,聚族而居,村村寨寨都木青竹翠,绿树成荫。村寨来客,热情的苗侗人民都有用酒拦路、拦门的礼仪,最高的贵客到来,拦路酒达十二道之多。穿着盛装的苗侗少女,用醇香的米酒和动人的歌声表示欢迎,相与同乐。洒脱粗旷的小伙子吹起芦笙芒筒,迎客进寨。

  黔东南是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的中心,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民族传统节日数以百计,异彩纷呈,犹如一座活生生的民族风情博物馆。

  黔东南是“芦笙的故乡”“歌舞的海洋”,芦笙与歌舞交相辉映,已成为闻名天下的民族特色,情丝万缕的芦笙金曲,悦耳动听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精彩激烈的斗牛场面,风情别致的苗家吊脚楼,堪称民族工艺一绝的苗族银饰、挑花、刺绣、蜡染等,无不闪烁着东方文化的光芒。

  民风民俗教案1

  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欣赏民族风俗,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喜欢的民族风俗。

  3、萌发幼儿对不同民族风俗的喜爱。

  4、让幼儿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勤劳勇敢,他们都是中国人。

  5、培养幼儿热爱民族的情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活动准备:

  民族风俗资料、《好大一个家》书本等。

  活动过程:

  1、感知欣赏:

  (1)、幼儿选择观看幻灯片、图书。

  (2)、幼儿交流看到不同民族的风俗。

  2、讨论交流:

  (1)、你喜欢哪个少数民族?为什么?

  (2)、自由交流不同风俗的特点。

  (3)、个别交流

  3、情感迁移:

  长大了你想到什么地方去看看?

  民风民俗教案2

  活动目标

  1、理解的情节和内容,了解中国春节各种风俗的由来。

  2、认读字、词“年,春节”。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春节各种风俗的由来。

  难点:了解春节各种风俗的由来。大多数孩子只知道过年的时候有新衣服穿,长辈们会给自己压岁钱,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活动准备

  自制小对联、年兽的挂图、汉字卡

  活动过程

  1、导入:

  师:小朋友们,寒假我们在家过年的时候有没有见过这个呀?(出示小对联)

  幼:……

  师:这个就叫做“对联”,过年的时候我们除了在家门前贴这个对联,还会放鞭炮、烟花。快!现在老师要讲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在家门前贴对联,放鞭炮。

  幼:……

  2、听故事:

  师:在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专门靠吃人填饱肚子,而且特别喜欢吃不听话的小朋友。

  幼:哇!那怪兽长什么样子?(我们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听有关怪兽的故事)

  师:这只怪兽长得跟狮子很像(出示年兽的挂图),但是它比大象还要大,爪子也长得很长很长。

  幼:哇……

  师:人们给这只怪兽取了一个名字叫作“年兽”(出示汉字卡“年”)。为什么叫“年兽”呢?因为这只怪兽每逢365天就会出来吃人,而每年有365天,所以人们就把这只怪兽叫作“年兽”。还有这只年兽都是在天黑以后才出来,天快要亮的时候就跑回山里去了。

  幼:……

  师:因为年兽会吃人,所以大家都很怕它,但又没有办法消灭它。直到有一年,年兽闯进一个小村庄,遇到有一家门前挂着红布帘,穿着红衣服的人,还有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燃放爆竹玩耍,爆竹点燃以后发出“啪啪”的响声,年兽看到火光,听到响声后,掉头就逃走了。于是,大家知道了这只年兽害怕红色,害怕响声,还有害怕光线,所以每年到了年兽快要出来的时候,家家户户就会在家门前挂上红布,也就是我们现在贴的对联;穿上红色的衣服,所以小朋友们每到过年的时候都会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也就是小朋友们现在玩的鞭炮了。还有年兽出来的那天晚上,大家都会躲在家里,全家人一起吃晚饭,这一餐饭我们现在叫“年夜饭”。到了第二天,大家才会出门,见到别人就会说“恭喜”,长辈还会给孩子们压岁钱。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春节”了(出示汉字卡“春节”)。

  3、智慧启迪:

  师:小朋友们,我们古时候的人为什么要贴对联、穿红衣、放鞭炮?

  (引导幼儿说出赶走年兽。)

  师:这些是我们中国春节特有的风俗。

  师:那春节的前一个晚上我们全家人在一起吃的晚饭叫什么呢?

  (引导幼儿说出年夜饭)

  4、识字游戏:

  师:现在小朋友们来看(拿着汉字卡),谁跑到了老师的头上呀(把汉字卡放头上)?

  幼:……

  师:谁又跑到了老师的手臂上了(把汉字卡放到手臂上)?

  幼:……

  5、活动延伸(家园共育):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刚才老师记的故事吗?请你们回家后也给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讲一遍。

  教学反思

  1、刚刚过完春节,孩子们对贴对联,穿新衣、放鞭炮这些事情还记得很清晰,加上我用故事引导,加深孩子们的记忆,并且了解为什么到了春节我们要这样做。

  2、本班的幼儿对怪兽,一年的天数,古代等都有一定的认知,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教学活动。

  3、在讲故事的时候,我的语言有欠生动,缺少与孩子的互动,对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力度不够。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丰富自己的语言,多让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多设计些问题和游戏与孩子们互动。

民风民俗课件

  中国是一个有自己独特的风俗的国家?下面是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民风民俗课件

  走进民风民俗——第二组课文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本单元的课文有《京剧》《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 -尔族》,除《北京的春节》是讲读课文外,其余的三篇都是阅读课文,为了让学生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后,感受到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我精心设计了本单元的教学流程:

  1、以讲读课文为范例,进行精读细嚼。

  在教学中,我首先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其次,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接着要求学生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最后品读语句,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老舍先生曾说,“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这种语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教学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把培养语感落到了实处。

  2、以阅读课文为依托,进行读悟实践。

  由于讲读课文老师指导的很具体,所以在后面的三篇阅读课文教学中,我完全是放手让学生进行读悟实践活动,学生初读课文,把文章读懂读顺,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在自己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画一画,写一写阅读体会;交流反馈,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如在《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文章中,学生自读自悟后,我设计了一个男女生比赛的环节,男生读《客家民居》,女生读《傣家竹楼》,然后课件出示一张表格,让学生填写。当学生合作完成此表后,这篇阅读课文的学习也就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也可以体会到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走出文本,调查本地民风民俗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完这组课文后,学生利用双休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并自由选择四篇课文中的任何一篇课文做范本,对本地民风民俗进行研究,试着用学到的方法仿写一篇习作。可是,由于本班学生大部分都是月寄生,所有的“调查”都只能是在网上查阅资料而已,没有亲历感受,孩子们写出来的文章少了一些真情实感,多了一些拼凑之感。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色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