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主持词
《三字经》导读活动设计
【教材分析】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较代表性的一种,它流传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相传是宋朝末年大学问家王应麟编撰的,流传中后人又不断作了增补。《三字经》被誉为“千古一奇书”,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字断句,句句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合辙顺律,易读易记;其二奇,结构紧凑,衔接自然,顺理成章,概括性强;其三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天文、伦理道德、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
【学情分析】
初一年上学期学业负担较轻,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表现欲极强;又处于记忆力的黄金周期。对《三字经》的反复诵读,既有助于学生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又是传统美德的启蒙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虽然《三字经》理解起来有难度,但只要读熟了,记住了,就能为今后更好的理解、领悟、印证打下基础。
为此,安排了为期半学年的《三字经》诵读活动。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
⒉通过搜集资料、诵读和说故事比赛,积累相关历史掌故,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⒊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明白修身、立德、处事等方面的道理。
⒋帮助学生辩证看待《三字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重点】
⒈识记积累《三字经》原文。
⒉初步感知 -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内涵。
【教学难点】
⒈ -句意的理解翻译及相关故事的收集。
⒉正确认识《三字经》的精华与糟粕
【课时安排】
课内2课时,课外16周
【教学准备】
⒈课前将《三字经》原文及注释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⒉准备《三字经》朗读磁带。
⒊做几张幻灯片:①重点生字及多音字的示例②《三字经》的主要特点③《三字经》的内容要点
【活动步骤一】课内指导第一课时(学期初)
㈠谈话式导入(课堂实录)
教师:我们中国历史上哪朝接哪代,每一朝代有几个皇帝、多少年的历史,哪位同学能一下子数出来?
学生多数疑道:哇啊,一下子?!怎么可能?
学生林:行,背《三字经》(可见该学生课前有认真预习 -)
教师:对!请你给大家数一数如何?
学生林:……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四百……忘了(此举引起不少学生哄笑)
教师:没关系的,请你将相关内容读给大家听。
学生林: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教师:看!如果会背《三字经》就能脱口说出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变迁、朝代兴衰。其实,《三字经》告诉我们的'远不止这些,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三字经》
㈡简介《三字经》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渊源流长,古国的文明深奥而博大,浩如烟海。《三字经》便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入门之书,这本自南宋以来七百多年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相传是宋朝末年大学问家王应麟编撰的,流传中后人又不断作了增补。
作为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较代表性的一种,《三字经》很早就传到了日本与韩国,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字经》被译成俄文流传到俄国,此后陆续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一九九零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向全世界发行。可见这部书早已不属于中国人专有,它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了。
作为《三字经》故乡的同胞,我们怎能不习读《三字经》?
㈢读 -
⒈听录音,要求学生听时留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生字及多音字的读音。
⒉学生跟读一遍
⒊纠正字音,点击幻灯片一:
窦燕菽稷臭匏裔阉囊
徵藏羲虞禅载祚籝遗
⒋学生齐读全文
㈣找特点
⒈自由朗读 -,思考:《三字经》在语言、内容方面有哪些特点?
⒉交流并归纳。(略见“教材分析”之三奇)
㈤列纲要
《三字经》能将中国通史纲要、中国文化史纲要、文化百科知识等全部浓缩在一千多个字以内,这对求学中的我们极有帮助。根据介绍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三字经》分成六大部分。
幻灯片三:
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人之初,性本善。”至“亲师友,习礼仪。”
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香九龄,能温席。”至“百而千,千而万。”
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三才者,天地人。”至“此十义,人所同。”
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凡训蒙,须讲究。”至“文中子,及老庄。”
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经子通,读诸史”至“翼圣教,振民风”
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口而诵,心而帷。”至结束
㈥说计划
分解之后,我们逐篇学习,会轻松很多,课后请大家认真按照诵读计划研习《三字经》。
㈦总结
【活动步骤二】
课外为期16周的诵读内容安排(以原文语句顺序,每8句24字为一小节依序划分)
周次诵记内容相关历史典故或人物故事
二第1至5小节
三第6至10小节
四第11至15小节
五第16至20小节
六第21至25小节
七第26至30小节
八“说《三字经》,做现代人”讲故事比赛
九第31至35小节
十第36至40小节
十一第41至45小节
十二第46至50小节
十三第51至55小节
十四第56至58小节
十五《三字经》知识竞赛﹝笔试﹞,侧重考查 -所涉知识内容
十六复习
备注①利用每周日晚自修,小组抽查该周诵读内容的默写
②利用周一、三、五的课前读、周二、四的课前五分钟,轮流上台讲一个《三字经》故事及感悟,每次一人。听故事者必须说出相应的 -并及时记下故事篇目。
③四人为一组,共同搜集故事资料,组员之间、小组间相互检查督促。
上述计划人手一份。
【活动步骤三】课内教学第二课时(第十六周)
㈠交流学习体会
⒈课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或感悟,写一段有关《三字经》的评论或随感,400字以上。
⒉课上,进行交流。
㈡结合下列两组材料(幻灯片),
材料一:在清朝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个案件,有一对兄弟姓李,这个李大是哥哥,他为了自己的需要,把赡养他母亲的土地擅自典卖出去了,这就遭到了他母亲的训斥,说这是我养老的土地,你怎么能擅自典卖呢?这时候他的弟弟李二也出来指出他的不对,这个李大就对李二说,这件事是我干的,你管得着吗?李二说,这个田地是母亲的养老土地,我怎么能不管呢?然后李大就去追打李二,李大打李二以后,李二就在那儿抵挡,结果一抵挡,就打到了李大的胸口,然后李二转身就跑,李大就追出村去。追出村揪住辫子,又是一通痛打,这个李二也只好回手挡驾,然而又碰到了他哥哥的胸口上,然后他哥哥更加气急败坏,就把他按在地上打,用脚踢,这个李二也就用脚来回踢,又踢了他哥哥的腿,最后这个李大就把他的弟弟摁在地上,用两手去掐他的喉咙,这个李二被掐得喘不气来,然后就两脚乱蹬,结果一使劲,一脚蹬在李大的肚子上,把李大给蹬出去了,蹬出去结果就摔在一个沟里面,正好摔在沟里面,脑袋碰上了一块石头,身体也被硌伤,几天以后李大去世了。那么这样一个案件,按照我们现代刑法的观点,李大企图伤害李二,而且企图要掐死李二,那么李二当时是完全处于自卫,这叫做正当防卫,应该是不追究法律责任的,那么按照清朝的法律怎么办呢?
清朝的刑部认为,李二作用弟弟打伤了他的哥哥,属于“灭伦凶狠之徒”,因此依律判处斩刑。
材料二:清代,在山西,有一个人叫做陈十子,陈十子有一个儿子,叫做陈存根,有一天这个陈十子叫他的儿子陈存根和他一起下地去和粪,而这个陈存根他的儿子就不愿意去,他强制他下了地,他这儿子下了地也不干活,他就骂他,而他这个儿子就在那儿哭哭啼啼,一气之下,这个陈十子就把陈存根给勒死了。那么这个案件发生以后,清 -怎么处理呢?清朝的刑部认为,陈存根是不服从他父亲的教令,才被他父亲杀死的,但是这个案件属于故意杀死,陈十子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判处杖刑一百,也就是打一百下了事。
思考题:⒈《三字经》的哪些文句能印证当时案件审理的合理性?运用我们现代法制伦理看,你认为官员如此断案对吗?为什么?
⒉根据上述问题分析,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类似的案例。
⒊讨论:如何正确看待《三字经》?
要点:⑴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槽粕:如,主张恪守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等
⑵《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在修身、立德、处事等方面,为我们树立了许多典范。
⑶小结:我们应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后发扬光大。
《观潮》全文导读
引导语:《观潮》一文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潮涌发生时的壮观景象,这篇课文情景描写描写的特别棒,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全文语句理解有些难度,学习观潮的语句导读,可以帮助同学们巩固知识与更好的学习观潮。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2、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这句话讲人们站在高高的海塘大堤上,望着脚下看不见首尾的宽阔平静的钱塘江。观察点先由高处向下看,再由近而远地观察。因为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景物是隐隐约约可见,而近处的.景物在眼前是那样高大屹立。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在观潮时要按照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近而远的顺序观察。
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这几句话写潮初来时的景象。因为音速快于水速,因此潮在远处时,只能听到“隆隆的响声”,这响声如“闷雷滚动”,却看不见江面的变化,江面依然风平浪静。
4、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
5、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这句话写大潮从远处涌来时的景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很快地向我们移来”,说明潮头来势很猛,速度很快,自东向西奔涌。“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说明潮头越来越近。
6、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里作者连用几个比喻句,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形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其声同山崩地裂,震耳欲聋。体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读后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被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撼。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写浪潮越来越近时的景象。分号以前写浪潮的样子,分号以后写浪潮的声音,充分表现出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为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近”,写潮头气势之大;“如同天崩地裂”,写潮头声势之大。这句话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大潮的声势和气势。
8、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这句话写潮头过后的余波。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和“依旧风号浪吼”可以想象出潮头到来时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
元稹诗导读
引导语:元稹著述颇丰,生前曾多次自编诗文集,后总汇为《元氏长庆集》一百卷。今天我们就元稹的诗进行分析解读。
贞元十五年(799)冬,21岁的元稹寓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与其母系远亲崔姓之少女名“双文”者(即后来传奇小说《莺莺传》中的崔莺莺)恋爱。然而贞元十九年在长安入秘书省任校书郎后,与太子宾客韦夏卿之女韦丛(成之)结婚,蒲城女子遂被抛弃。婚后六载,韦丛病故。不到两年,纳妾安氏。后又续娶裴淑(柔之)。他以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体验,写作了一些爱情诗和悼亡诗,现存八十余首。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诗分归两类。其悼亡诗即为元配韦丛而作。其艳诗则多为其少日之情人所谓崔莺莺者而作。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及于后来之文学者尤巨”(第四章《艳诗及悼亡诗》)。的确,在元稹以前,中国正统文人的诗歌较少写自己的爱情。爱情诗往往出自民歌,如《诗经》的“风”诗,两汉、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在唐代,元稹是李商隐之前唯一一位大量写作爱情诗的诗人,也是唐代唯一一位既大胆写自己的恋爱生活,又写夫妻爱情及悼亡之情的`诗人。然而后人对其爱情、婚姻生活与其爱情作品的关系问题,也多有批评。
①此即《莺莺传》中所谓“立缀《春词》二首”。言“古艳”者,有所讳也。②宋家东: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此以宋玉东邻之女喻双文之美貌多情。③垂袖句:暗寓“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召南·野有死麕》)之意。④莺藏两句:言双文幽居深闺,独处孤寂。而春花已放,青春已至,奈何沉默不语?⑤等闲两句:《幽明录》:“汉明帝永平中,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道迷入山,见一杯流出,有胡麻饭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容绝妙,遂留半年,怀土求归。既出至家,亲旧零落,邑屋更变,无复相识。讯问,得七世孙。”唐、宋诗词中多用此典故,或称刘郎、阮郎,或合称刘阮。以喻男女遇合之事。则刘郎、阮郎遂为情郎之谓。
此微之与双文交往之初,调情试探之作。故用男女风情之故事,并暗语、暗示之法以启之。可知元稹之工于心计,善弄机巧,且无庄重之意。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论其“巧宦”、“巧婚”,实不枉也。盖元氏亦巧于情者。
①取次:犹云随便,或草草。白居易诗“老爱寻思事,慵多取次眠”。元稹“取次花丛懒回顾”。②月:《才调集》作日。③频动横波:频频送目之意。④等闲:无端,随便。此谓令“小儿郎”情不自禁地凝眸眷恋。
此诗言夜间男女幽欢情景。
①双文:即元稹在蒲城所恋崔氏少女之名。②翻:反而,此谓更加。③行:将要。④春酥:或喻双文面色之红晕。如《离思》其一“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酥旋欲融”,《杂忆》其五“忆得双文衫子里,钿头云映褪红酥”可参。⑤垂手:《乐府题解》:“大垂手,小垂手,皆言舞而垂其手也”。⑥回腰:《西京杂记》: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后汉书》:梁冀妻孙寿善为妖态,作折腰步。可知“垂手”、“回腰”皆指一种舞姿。此喻双文之美姿。
此诗描写幽会之时,双文之美色,表达艳羡之情。
关于他早年的恋情,流传最广的是《会真诗三十韵》。该诗是小说《莺莺传》的一部分,表面是写小说中张生与崔莺莺幽会,实则抒写作者当年蒲城恋爱之事。兹录于下供参读:
微月透帘栊,萤光度碧空。遥天初缥缈,低树渐葱茏。龙吹过庭竹,鸾歌拂井桐。罗绡垂薄雾,环佩响轻风。绛节随金母,云心捧玉童。更深人悄悄,晨会雨蒙蒙。珠莹光文履,花明隐绣襱。宝钗行彩凤,罗披掩丹虹。言自瑶华圃,将朝碧帝宫。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东。
戏调初微拒,柔情已暗通。低鬟蝉影动,回步玉尘蒙。转面流花雪,登床抱绮丛。鸳鸯交颈舞,翡翠合欢笼。眉黛羞频聚,唇朱暖更融。气清兰蕊馥,肤润玉肌丰。无力慵移腕,多娇爱敛躬。汗光珠点点,发乱绿松松。方喜千年会,俄闻五夜穷。留连时有限,缱绻意难终。
慢脸含愁态,芳词誓素衷。赠环明遇合,留结表心同。啼粉流清镜,残灯绕暗虫。华光犹冉冉,旭日渐瞳瞳。乘骛还归洛,吹萧亦上嵩。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幕幕临塘草,飘飘思渚蓬。素琴明怨鹤,清汉望归鸿。海阔诚难度,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以上皆热恋之作。
以下《古决绝词三首》三首叙二人分手之事,陈寅恪云:“双文非负微之,微之实先负之。而微之所以敢言之无忌惮者,当时社会不以弃绝此类妇人如双文者为非,所谓‘一梦何足惜’者也。……呜呼!微之之薄情多疑,无待论矣”(《元白诗笺证稿》)。兹录于下供参读:
以下诸诗为离别相思或追忆旧情之作,皆关乎双文者:
①《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②宋玉《高唐赋》序云:“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以上两句引喻言情,极言所爱之女如沧海、巫山之美,风情万种,无与伦比;而其爱恋之情亦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深沉绵邈,幻化多姿,人世间亦无与伦比者。③取次:随便,草率地。此谓漫不经心,了无心绪的样子。花丛:喻群女云集之处。此言除此所爱之人外,再也没有能使自己动心的女子了。而“曾经”,则谓所爱已成过去,欢情难再,唯此时心已如死灰难以复燃。
此为元稹诗中最广为人知的一首。但对此诗意旨的理解却大有不同。一说此为回忆蒲城之恋而作,“半缘修道半缘君”句,“君”即双文。陈寅恪认为此诗乃“微之自言眷念双文之意,形之于诗者”(《元白诗笺证稿》)。若是,则此诗当是与双文分手不久,尚未识韦时所作,则立意在写爱之深挚专一。一说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君”乃韦丛。则立意在伤逝悼亡。而“半缘修道半缘君”句,是含蓄的说法,其实“修道”也缘于失“君”。总之是因所爱至深,失爱之伤感亦深,故而无心他顾矣。
无论此“君”为谁,诗之情感与生活中之情感终有不同。元稹先恋双文,又娶成之,丧妻未几即纳妾,又续娶裴氏柔之,可见其并非用情专一之人,诗之所言,行未必然。然而不专未必不真,“其于韦氏,亦如其于双文,两者俱受一时情感之激动”(陈寅恪语),亦缘自真实。
此追忆二十年前蒲城恋爱之诗,即《莺莺传》中所述初欢情景及后幽会之情事:“有倾,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自是复客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娃(女换作犬旁)儿:小黄狗。《才调集》作“娃”,陈寅恪辨其误。
观潮释句导读
引导语:学习观潮的语句导读,可以帮助同学们巩固知识与更好的学习观潮。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2、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这句话讲人们站在高高的海塘大堤上,望着脚下看不见首尾的宽阔平静的钱塘江。观察点先由高处向下看,再由近而远地观察。因为在雨后的秋阳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景物是隐隐约约可见,而近处的景物在眼前是那样高大屹立。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在观潮时要按照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近而远的顺序观察。
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这几句话写潮初来时的景象。因为音速快于水速,因此潮在远处时,只能听到“隆隆的响声”,这响声如“闷雷滚动”,却看不见江面的变化,江面依然风平浪静。
4、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出现了一条白线”,意味着江潮开始从远处过来了,这时,宽阔的潮头激起白色的水花,远远望去,好像是一条白线。
5、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这句话写大潮从远处涌来时的景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很快地向我们移来”,说明潮头来势很猛,速度很快,自东向西奔涌。“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说明潮头越来越近。
6、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里作者连用几个比喻句,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形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其声同山崩地裂,震耳欲聋。体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读后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被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撼。
7、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句话写浪潮越来越近时的景象。分号以前写浪潮的样子,分号以后写浪潮的声音,充分表现出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为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惊。“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近”,写潮头气势之大;“如同天崩地裂”,写潮头声势之大。这句话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大潮的声势和气势。
8、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这句话写潮头过后的余波。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和“依旧风号浪吼”可以想象出潮头到来时大潮的气势是何等的巨大。
[知识拓展]
观潮练习设计
1.找出短文中的错误:
小猫渐渐地长大了。两条弯弯的白眉毛下面镶嵌着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即使是在白天,两只眼睛也一直睁得大大的,它随时准备去捕捉那可恶的老鼠。嘴的下边长着几根长长的胡子。一身黑白相间的皮毛,又光滑又柔软。小花猫的爪子又尖又利,走起路来,爪子敲打着地面,发出“笃笃”的响声。
(小猫的眉毛并不很清晰;小猫的眼睛在白天特别是中午眯成一条缝;猫的胡子长在嘴两边;小猫走路没有声音。)
2.把下列句中用得不妥的词改过来。
(1)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若隐若现)
(2)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的滚动,顿时人声沸腾。(人声鼎沸)
(3)过了很久,钱塘江才重复了平静。(恢复)
3.比较词语填空
(1)奔腾沸腾
只见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起来了。
霎时,潮头()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
(2)恢复重复
这个动作,他掌握不好,()几十次以后,终于成功地完成了。
掌声雷动,过了好久,剧场才()平静。
(3)观赏欣赏
妈妈站在花坛边,()着盛开的牡丹。
我们到音乐厅()音乐。
(4)期待等待
党和人民()我们快快长大。
地下资源()我们去开发。
4.填空:
鼎查()部,再查()画,第六笔是________
“人声鼎沸”的意思是________
“屹立”的意思是________
5.连线成词
屹友脚点再现灰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