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感言


儒家思想的感言

  儒家思想优秀读后感1

  我对儒家经典有所爱好,《论语》、《孟子》等也读过一些。经过张教授讲座指导,我对儒家学说有更深的认识与提高。

  一、主要心得

  1、儒家哲学是积极有为的哲学,要求人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对现实工作是有指导意义的。特别是对在机关里混日子、不作为是有力的针砭。

  2、儒家的仁义道德、忠孝节义等核心道德观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是相融合的,一致的,必须好好学习,学以致用。

  3、对儒家思想要存真去伪,掌握真谛。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不断地有注释、增减。特别是历代统治者为了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对儒学进行篡改和曲解,使儒家蒙受不白之冤,不明就里的人受骗上当。如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的“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似仇寇”到汉武帝和董仲舒的手里就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又“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疑为“刑不逮君子,礼不逮小人”真是天壤之别,必须睁大眼睛。

  4、儒学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不能照搬照抄。如孔子轻视女子、相信天命等,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提出的,现在社会形态变了,科学发展了,摒弃一些落后观点是应该的,也是正常的。

  二、以儒家思想指导做本职工作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多人认为是一种等级观念。我还认为更是要求每个人做好本职工作的观念。即君主做君主的事,臣子做臣子的事,父做父该做的,子做子该做的。在现代社会分工精细的社会里或单位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整个单位或整个社会也就好了。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又极大地避免有好处抢着干,没好处踢皮球的现象。

  我们提倡多奉献,但这种奉献是在本职工作上的多奉献,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尽力为社会、他人多做奉献。

  孔子提倡等级这是对的,也是客观存在的,直到今天全中国乃至世界,不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均有等级,无可厚非。孔子对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要求,上等级必然高要求。所谓“责大任大”。现在一些人论待遇,论级别,什么都要,一个不能少;说责任,说付出只想一推了之,作为公务员必受到唾弃。所以必须有上进心,必须做好与责任相当的事情,争取做得最好。

  儒家思想优秀读后感2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百家争鸣,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儒家可谓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个,而它的核心著作,就是这部由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及其 -的言论编辑而成的《论语》了。

  初次接触《论语》是在小学,似乎不能算作是“接触”吧,不过是鹦鹉学舌地复述几句,至于它的意思,用“一窍不通”形容倒是丝毫不为过,想想那时都是这样,不论是现代文、古诗还是文言文,只需要把作者和背诵内容记住,就足以应付考试了。步入初中,我又一次“遇见”了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论语》,同样是在课本上,学习方法却大相庭径,原本主要的背诵成了次要,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论语》中的每句话都包含着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那是孔子毕生的思想结晶,也是君子基本的道德素养。

  尽管由于年龄的关系和语文书的局限性,我还是不能完全地去理解,去认识孔子的思想世界,那些明了的道理却仍一次次地令我受到触动。孔子讲究孝道,“百善孝为先”是我国从古至今都不曾变更过,只是逐渐变成了一种呼吁,而不是行动,如今有些人把父母的付出看做是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恩父母,使得有些老人明明儿孙满堂,却因无人照看而活活饿死,有些老人已年逾古稀,却还要挣钱养活自己,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无不表明,我国的传统文化已随着时代的进步,慢慢遗失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对亲人仁爱,对朋友仁爱,对敌人亦是如此,看似简单的三点,能做到的人又究竟有多少呢?一、二两点很好理解,第三点就不尽然了,敌人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为什么还要对他们“仁”呢?敌人,换个角度谈就是对手,一个人,即使他再优秀,没有一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那他面临失败也就不远了,这样去理解,孔子的“仁”就更容易接受《论语》如同一汪深不见底的潭水,任凭我们从中打捞着智慧的甘露,即使我们从中提出上千、上万桶,却依旧取之不竭。了,感谢那些曾使自己进步的人,这是应该的。

  儒家思想优秀读后感3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而我又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思考的,获得“仁爱”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种想要达到“仁”的决心,就像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学习儒家思想,习得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进取心和能够独立自主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有进取心才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仔细想想,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重要的。因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必须要培养自己的进取心,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儒家思想还提出了很多怎样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信用问题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在社会里生存,就要懂得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还是要诚信。从小学到大学,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讲信用,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相信。但放眼当今社会,不讲信用却大有人在,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不良商家为了一己私利而在商品里加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者制造假冒商品的新闻,这是商家们不讲信用的最典型的例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诚实守信呢?学习儒家思想后,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在作出承诺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兑现这个承诺。其次,做出了承诺以后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兑现,不能轻易放弃。最后,如果尽了最大的'努力后,承诺还是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无法兑现,要及时向对方说清楚,请求对方原谅并且与他一起想办法。我觉得一个人若能做到这几点,那他便是个讲信用的人了。

  同时,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体会很深。在与人交往中,我们确实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要懂得将心比心。把自己不喜欢的,厌恶的东西扔给别人的人是不礼貌的,同时也是自私的,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的。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总在时时地提醒着我要多点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

  因为自己是个师范生,以后成为一个教师的机率很大,而学习儒家思想能给我很多关于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的感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思想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好的榜样。一个做到以身作则的老师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时也能对学生起着持久的积极影响。所以,现在我就必须要好好地充实自己,增强自己,不仅要知识扎实,丰富,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修养。并且,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孔子说:“有教无类。”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明白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一个班的学生,有听话的,自然也有不听话的,有聪明的,也一定会有天资不是很好的,而当老师的就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不听话或天资不高而对他们漠不关心,忘记了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儒家思想强调德育,认为德育是教育的中心。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的,一个人连基本的道德素养都没有,那他再学习也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所以倘若以后我真的成为一名教师,我一定不会忽视道德教育,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让我的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儒家思想是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想体系,学习儒家思想后,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体会,但毕竟自己的水平还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决定,在以后我将会继续学习儒家思想,希望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及体会。

儒家思想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儒家思想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儒家思想读后感1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

  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而我又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思考的,获得“仁爱”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种想要达到“仁”的决心,就像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学习儒家思想,习得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进取心和能够独立自主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有进取心才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仔细想想,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重要的。因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必须要培养自己的进取心,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儒家思想还提出了很多怎样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信用问题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在社会里生存,就要懂得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还是要诚信。从小学到大学,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讲信用,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相信。但放眼当今社会,不讲信用却大有人在,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不良商家为了一己私利而在商品里加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者制造假冒商品的新闻,这是商家们不讲信用的最典型的例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诚实守信呢?学习儒家思想后,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在作出承诺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兑现这个承诺。其次,做出了承诺以后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兑现,不能轻易放弃。最后,如果尽了最大的努力后,承诺还是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无法兑现,要及时向对方说清楚,请求对方原谅并且与他一起想办法。我觉得一个人若能做到这几点,那他便是个讲信用的人了。

  同时,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体会很深。在与人交往中,我们确实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要懂得将心比心。把自己不喜欢的,厌恶的东西扔给别人的人是不礼貌的,同时也是自私的,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的。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总在时时地提醒着我要多点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

  因为自己是个师范生,以后成为一个教师的机率很大,而学习儒家思想能给我很多关于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的感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思想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好的榜样。一个做到以身作则的老师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时也能对学生起着持久的积极影响。所以,现在我就必须要好好地充实自己,增强自己,不仅要知识扎实,丰富,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修养。并且,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孔子说:“有教无类。”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明白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一个班的学生,有听话的,自然也有不听话的,有聪明的,也一定会有天资不是很好的,而当老师的就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不听话或天资不高而对他们漠不关心,忘记了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儒家思想强调德育,认为德育是教育的中心。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的,一个人连基本的道德素养都没有,那他再学习也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所以倘若以后我真的成为一名教师,我一定不会忽视道德教育,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让我的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儒家思想是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想体系,学习儒家思想后,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体会,但毕竟自己的水平还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决定,在以后我将会继续学习儒家思想,希望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及体会。

  儒家思想读后感2

  我对儒家经典有所爱好,《论语》、《孟子》等也读过一些。经过张乘健教授讲座指导,我对儒家学说有更深的认识与提高。

  一、主要心得

  1、儒家哲学是积极有为的哲学,要求人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对现实工作是有指导意义的'。特别是对在机关里混日子、不作为是有力的针砭。

  2、儒家的仁义道德、忠孝节义等核心道德观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是相融合的,一致的,必须好好学习,学以致用。

  3、对儒家思想要存真去伪,掌握真谛。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不断地有注释、增减。特别是历代统治者为了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对儒学进行篡改和曲解,使儒家蒙受不白之冤,不明就里的人受骗上当。如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的“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似仇寇”到汉武帝和董仲舒的手里就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又“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疑为“刑不逮君子,礼不逮小人”真是天壤之别,必须睁大眼睛。

  4、儒学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不能照搬照抄。如孔子轻视女子、相信天命等,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提出的,现在社会形态变了,科学发展了,摒弃一些落后观点是应该的,也是正常的。

  二、以儒家思想指导做本职工作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多人认为是一种等级观念。我还认为更是要求每个人做好本职工作的观念。即君主做君主的事,臣子做臣子的事,父做父该做的,子做子该做的。在现代社会分工精细的社会里或单位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整个单位或整个社会也就好了。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又极大地避免有好处抢着干,没好处踢皮球的现象。

  我们提倡多奉献,但这种奉献是在本职工作上的多奉献,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尽力为社会、他人多做奉献。

  孔子提倡等级这是对的,也是客观存在的,直到今天全中国乃至世界,不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均有等级,无可厚非。孔子对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要求,上等级必然高要求。所谓“责大任大”。现在一些人论待遇,论级别,什么都要,一个不能少;说责任,说付出只想一推了之,作为公务员必受到唾弃。所以必须有上进心,必须做好与责任相当的事情,争取做得最好。

  儒家思想读后感3

  春秋战国时期,正值百家争鸣,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儒家可谓是颇具代表性的一个,而它的核心著作,就是这部由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及其 -的言论编辑而成的《论语》了。

  初次接触《论语》是在小学,似乎不能算作是“接触”吧,不过是鹦鹉学舌地复述几句,至于它的意思,用“一窍不通”形容倒是丝毫不为过,想想那时都是这样,不论是现代文、古诗还是文言文,只需要把作者和背诵内容记住,就足以应付考试了。步入初中,我又一次“遇见”了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论语》,同样是在课本上,学习方法却大相庭径,原本主要的背诵成了次要,理解才是最重要的,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论语》中的每句话都包含着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那是孔子毕生的思想结晶,也是君子基本的道德素养。

  尽管由于年龄的关系和语文书的局限性,我还是不能完全地去理解,去认识孔子的思想世界,那些明了的道理却仍一次次地令我受到触动。孔子讲究孝道,“百善孝为先”是我国从古至今都不曾变更过,只是逐渐变成了一种呼吁,而不是行动,如今有些人把父母的付出看做是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恩父母,使得有些老人明明儿孙满堂,却因无人照看而活活饿死,有些老人已年逾古稀,却还要挣钱养活自己,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无不表明,我国的传统文化已随着时代的进步,慢慢遗失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对亲人仁爱,对朋友仁爱,对敌人亦是如此,看似简单的三点,能做到的人又究竟有多少呢?一、二两点很好理解,第三点就不尽然了,敌人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为什么还要对他们“仁”呢?敌人,换个角度谈就是对手,一个人,即使他再优秀,没有一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那他面临失败也就不远了,这样去理解,孔子的“仁”就更容易接受《论语》如同一汪深不见底的潭水,任凭我们从中打捞着智慧的甘露,即使我们从中提出上千、上万桶,却依旧取之不竭。了,感谢那些曾使自己进步的人,这是应该的。

孔子儒家思想论文

  导读: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史上记载,只要带来一些见面礼,比如“十条腊肉干”,就可以成为他的学生。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具体是什么呢?

  孔子儒家思想论文

  [内容摘要]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中华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孔子生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中庸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地位及影响、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孔子的思想超越了国界和时空,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日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其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等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

  一、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的先世是殷商的王族。周灭商,殷人受封到宋,转成为诸侯。后在宋国内部变乱中又转为公卿之家。到孔子的曾祖孔防叔时,因宋国内动乱,避居鲁国。从此失去卿位,从贵族下降为士族家庭。孔子即生于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陬邑的长官,在孔子出生后不久便去世。孔子幼时家境已经降到一般平民的境地。孔子自称“吾少也贱”,他做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放牧的“乘田”,都是地位低下的小吏。他又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30岁以后,他自觉所学有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于是开始招收门徒,进行教育,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办学的成就使孔子赢得了社会声誉,他开始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孔子曾经是齐国贵族的家臣,并受到了齐景公的接见,回到鲁国后又曾担任司寇。孔子的政治才能在齐鲁“夹谷之会”上得到展现。由于齐人的离间,鲁定公对孔子的态度逐步冷淡。孔子便率领 -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他在周游列国10多年中却备受冷遇,甚至经常处于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境地。孔子离开鲁国14年后,67岁时返回鲁国。以后主要从事教育,至鲁哀公十六年去世。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系旧有政治秩序的礼乐制度也难以为继。在“礼坏乐崩”的大环境中,鲁国比较保守,不但“犹秉周礼”,而且保存的周礼最多,以至有“周礼尽在鲁”之说。

  二、孔子的主要思想

  ㈠孔子的“仁”

  1、仁的含义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早在孔子之前的一些古代文(如《诗经》《左传》)中就己有仁字出现,但那时的仁的意思,只有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基本含义。仁真正具有《论语》那样强调的重要性与崇高地位则始于孔子。

  孔子谈仁最多,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一共有109处,但在不同的场合,他对仁的解释往往不同,而真正涉及仁的本质意义,即可作为定义使用的主要有以下四个:

  其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是对“仁”原有意义的确认与继承,是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这可以说是孔子对“仁”这个概念的浅层次定义。

  其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里把“孝弟”定义为仁之本,即作为仁的最基本含义,这是孔子对仁的扩展与提升。“君子务本”就是要懂得孝敬父母,敬爱兄长,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爱他人,爱社会的。

  其三:“子曰: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仁不仅要做到在家孝顺父母,亲爱兄弟,而且出门在外还要能尊敬长辈,说话做事谨慎,对朋友讲信用,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泛爱众”要把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对社会的博爱。

  其四,“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雍也〉)这里所谓“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是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能为他们带来实际利益和好处,是“泛爱众”的最高体现。

  上面四个关于仁的定义,层次分明,其内涵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逐步递进。这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本质含义。

  2、实践仁的方式

  孔子认为实践“仁”的方式有多种,如“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能行五者(指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论语·阳货》),将这些方式加以概括,提炼,就可以升华成为“忠恕”之道。“忠”是指自己想做的事情,要想到别人也会有这种想法,因而要尽力帮助别人;“恕”则指自己懒惰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忠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2000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㈡孔子的“礼”

  1、礼的含义

  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待人接物直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份,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孔子主张“为国之礼”(《先进》),“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礼记·哀公问》。孔子认为礼是治国之本,主张用礼来治国,建立一种“礼制”,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的社会,而孔子所崇尚的礼就是周礼,即周朝的国家及礼仪制度。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合于礼,其实质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下的社会”。

  2、实践礼的方式

  孔子认为礼的方式是“正名”,“正名”就是用周礼的等级名分把被破坏了的名实关系匡正过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孔子还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规范,其意义与实质都在于要恢复、体现和巩固社会的秩序和制度。

  3、“仁”和“礼”的关系

  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的关系,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这句话的本意是,礼乐只能由仁人来实行,不仁的人是无法奉行礼乐的。在这里可以看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注重仁和礼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㈢孔子的“中庸之道”

  1、“中庸”的含义

  中庸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中”,二是“和”。中庸不是调和与折衷,这不是孔子的原意,.孔子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这表明孔子并不是无原则的爱,不是谁也不得罪,只知调和折衷的好好先生。中庸的“中”是指“适度”,即“无过”、“无不及”,孔子认为“过”与“不及”是一样的,因为都不“适度”;中庸的另一个含义是“和”,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不是指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同,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要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从而达到总体上的和谐,这是中庸思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中与和又是相辅相成,彼此相关的,他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依据,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就是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2、“中庸”的价值

  孔子很重视中庸思想,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中庸不仅是一种德行,而且也反映了孔子对世界万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与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比,中庸之道主要是作为一种思想方 -被讨论的,原本是为了调节人际关系,但实质上不仅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实际价值,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㈣孔子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实现大同世界的理想出发,孔子认为要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志向是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之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德才是指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培养具有上述弘扬与行道志向和德才的.君子或志士,这就是孔子的教育培养目标。

  2、关于教育的作用。

  《礼记·大学》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积极努力地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3、关于教育的对象。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夷狄,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分封制下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

  4、关于教学的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孔子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四项属军事技能;“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于“数”教的内容。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己包含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约2500年前己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5、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施。

  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要“躬行践履”。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他的这一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并以孔子名义总结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过程式的内在联系,这是中国最早提出的教学过程阶段论,对我国古代教学曾起过重大的影响。

  6、关于教学的方法。

  孔子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7、关于教材建设。

  孔子晚年,皓首穷经编订的“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后被荀子尊敬为“六经”。除《乐》亡佚失传以外,其余“五经”在我国2000多年的传统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从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其崇高的地位。

  三、孔子的地位和影响

  孔子对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就在于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认真朴素的态度,把思维聚焦于人生的实际问题。他的“仁者爱人”及“以民为本”的人本思想,“和而不同”的胸襟、中庸之道的哲学智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早己超越了国界和时空的界限,成为人类的共同精神资源。中华民族则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尊民爱物、尊老敬贤、重信义、保气节、宽厚中正的道德品质和艰苦自立、积极入世的精神风貌。

  早在公元1世纪,儒家文化就传播到了越南、日本等地。明朝初年,朝鲜就创设成均馆于汉城,祭孔于文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人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辐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儒教文化圈。

  四、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伴随着首次“全球联合祭孔活动”拉开序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了“2005年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二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172届执行局会议上,“孔子教育奖”被正批准设立,这是第一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在联合国设立的奖项,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项最高级别的国际奖项。1988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提出:“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儒家文化注重人格、注重利他、注重和谐和的东方品格和释方着和平信息的人文关怀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必须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下,在人类文化走向多元化的大潮流中,孔子必将会气宇轩昂的走向世界,儒家文化也必将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大放异彩。

  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亦属于全人类。

  [参考书目]

  1、杨润根《发现〈论语〉》,华夏出版社2003版。

  2、杨朝阳、修建军主编《孔子与孔门 -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版。

  3、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齐鲁书社2004年版。

  4、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北京大学出版2005年版。

  5、毛礼锐等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结语:以上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论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而我又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思考的,获得“仁爱”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种想要达到“仁”的决心,就像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学习儒家思想,习得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进取心和能够独立自主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有进取心才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仔细想想,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重要的。因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必须要培养自己的进取心,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儒家思想还提出了很多怎样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信用问题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在社会里生存,就要懂得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还是要诚信。从小学到大学,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讲信用,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相信。但放眼当今社会,不讲信用却大有人在,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不良商家为了一己私利而在商品里加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者制造假冒商品的新闻,这是商家们不讲信用的最典型的例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诚实守信呢?学习儒家思想后,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在作出承诺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兑现这个承诺。其次,做出了承诺以后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兑现,不能轻易放弃。最后,如果尽了最大的努力后,承诺还是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无法兑现,要及时向对方说清楚,请求对方原谅并且与他一起想办法。我觉得一个人若能做到这几点,那他便是个讲信用的人了。

  同时,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体会很深。在与人交往中,我们确实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要懂得将心比心。把自己不喜欢的,厌恶的东西扔给别人的人是不礼貌的,同时也是自私的,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的。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总在时时地提醒着我要多点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

  因为自己是个师范生,以后成为一个教师的.机率很大,而学习儒家思想能给我很多关于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的感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思想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好的榜样。一个做到以身作则的老师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时也能对学生起着持久的积极影响。所以,现在我就必须要好好地充实自己,增强自己,不仅要知识扎实,丰富,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修养。并且,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孔子说:“有教无类。”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明白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一个班的学生,有听话的,自然也有不听话的,有聪明的,也一定会有天资不是很好的,而当老师的就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不听话或天资不高而对他们漠不关心,忘记了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儒家思想强调德育,认为德育是教育的中心。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的,一个人连基本的道德素养都没有,那他再学习也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所以倘若以后我真的成为一名教师,我一定不会忽视道德教育,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让我的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儒家思想是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想体系,学习儒家思想后,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体会,但毕竟自己的水平还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决定,在以后我将会继续学习儒家思想,希望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