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父亲榨油的感言


和父亲榨油的感言

  老舍散文读后感1

  因为腰受伤的缘故,在家里呆着,翻看老舍的散文。

  一些印象——是关于济南的。老舍笔下的济南,跟济南给我的印象,全没有一点相同,以至于我读这些文字的时候觉得很陌生,并不知道所说的就是济南,除非提到那些有名气的比如趵突泉。中古的城市,古老的城楼,窄窄的石路以及绕城的小河,这些握全没有印象,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济南已经不是原来的济南了。而济南给我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三年的时光,一时并不知道从何说起,那就从头吧。初到济南并不觉得陌生,因为我的家乡离济南并不远,风土人情都很接近。济南的民风淳朴,你要是问路的话,会非常热情的指点给你,不像北京,假如你去路边的摊位问路,不买东西可能会遇到麻烦,只是可能,并不全然如此,济南就不会这样,你大可以放心。

  初到,是7月底,夏季还没有过完,但是有了秋天的痕迹,天很高且很蓝,一点点云都没有,蓝的刺眼,有些黄色的花在阳光下更加灿烂而温暖,这样的描述都是秋天的样子了。但是在阳光下劳作的话,你就觉得还在夏天呢。对于新员工的实习,也包括在灿烂的阳光下除草之类,我们称之为对知识分子进行社会主义,呵呵,这是2000年的事情,可千万不要想成别的时候。好在像我们70年代的人,小的时候谁都做过这些的改造。秋天的时候,去了红叶谷,当然没有香山的红叶这么有名气了,但是红叶谷却很有特色,或者不是很成熟的旅游区,自然就成了特色。地方很大,依山而建,去的时候红叶还没有都红,一个连一个的山上,一片一片的红了,山里有不少路,不像成熟的景点有很固定的路线,人又很多。或者因为是泉城的缘故,山里面有水,积水成湖,湖水澄清透明,也有些鱼儿,并且还搭配有小桥,铁索木板桥,很有意思。往深处走,有很大一块鸟禽区,也有自然的水经过其中。还可以发现树屋,往人烟稀少的地方才可以寻到。济南的三大名景,大明湖,趵突泉以及千佛山,据说秋高气爽的天气,在大明湖中可以看到千佛山的倒影,我却没有看到过,或者楼都太高了吧。大明湖也是秋天的时候去的,因为她名气太大,期望值就太高了,所以,觉得就是一个湖而已,没有特别之处。千佛山也是,但是我似乎走的路线不对了,并没有看到很大的那个大佛,那天因为不熟悉路线乱走,给绕道了后山,就往上爬,结果后山很陡,爬到一半往下看吓了一跳,也不敢再下去了,小心翼翼的继续向上,终于到了一个人多的地方才发现正是千佛山的山顶了。

  非要说出济南的秋天跟别处有什么不同,我是在也说不出。正如请人眼里出西施一个道理,你假若对那个城市有很深的感情,觉得它的哪个季节都是好的。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北京的秋天也很好啊。

  老舍散文读后感2

  在我国现代诸多知名作家,像老舍先生这样以平民出身而跻身文坛的是为数不多的,这两天我看了老舍先生成名作:骆驼祥子。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北京(现小洋家胡同)他家是一个满族贫民家庭。原名舒庆春。他生逢末年,清王朝的自身腐朽让清王朝奄奄一息了,母亲的勤俭和坚毅给了老舍他最初的教育老舍出生在大杂院里,也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那里的下层人民他们的生活状况、人生态度,他们的喜好的娱乐形式,对老舍产生了最原始的影响。

  有了他创作的生活基础和平民化的艺术的倾向。可是,老舍并没有走上创作之路,因为交不起学费,他考上了免费的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在小学校长,尽职尽责,就在这里五四运动爆发了!“五四”给了老舍非常大的震撼。他改变了生活道路,辞去工作。1924年赴英国任教,从1925年他写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近半个世纪大家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1936年在青岛写成。《骆驼祥子》的成功会首先在于它人物的成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胡适、刘半农、鲁迅等作家都不同侧面写人力马车,但他们是以一个居高临下的观察和评价,而老舍是从细节的直面观察车夫的生活的。老舍笔下的祥子来自乡下,带着中国农村破败气息来的,也带着这农民的质朴和固执。老舍写的文章大多数是幽默文章,但骆驼祥子却是一个悲剧。走下坡路。由这些人物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大悲剧。当我看完之后才知道,祥子所期待的生活没人能实现。老舍先生的这部著作,让我们看到了解放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中国人的悲惨状况,也听到了来自他们内心的渴望:幸福、平等。

  老舍散文读后感3

  你为什么喜欢花生呢,姐姐说花生味美甘甜,是一个极其好吃解馋的零食;哥哥说花生可以用来榨油,是一种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植物;作者说花生物美价廉,是一种很招人喜欢和值得人付钱的东西。而父亲却说花生是一种很实用、很低调、很无私的植物,因为花生从不喜欢招摇和显摆,也不喜欢邀功和争宠,它只是一声不吭把自己埋在地底下,然后默默无闻、竭尽所能的贡献自己的果实,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花生才如此会受人欢迎。

  父亲说桃子很甜美,石榴很红火,苹果很娇艳,它们一旦成熟之后就会高挂枝头,让人一见便会生出无限的爱慕之情。可是花生就很从容淡定,它不会追求表面的风光和靓丽,他只注重自身的价值和贡献,所以它才是值得人学习和赞美的好榜样。父亲这一番关花生的解读和赞美让作者对花生有了不一般的见解和情感,与此同时,作者也从花生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正如作者所言:“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因此,一个卓越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用的人,他除了要有表面的华丽体面之外,他更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塑造,只有这样他才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值得尊敬和效仿的成功人士。

  正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一生变得辉煌和荣耀,那么他就应该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对集体有贡献的人。因此,我也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落花生一样可以成为一个低调谦逊、无私奉献、实用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唯有这样我们才会实现生命的价值。

  老舍散文读后感4

  记得第一次读老舍的《断魂枪》是在小学,一齐阅读的还有《微神》,比之,吾更爱《断魂枪》矣!那时的知识储备不多,只能用欣赏记叙文的方法使自己陶醉其间,届时已爱看武侠剧目,自然对拳脚功夫不错的孙老者抱有好感,即便是沙子龙最后站在夜静人稀的自家院子一气把六十四枪刺完,我也依然对他能否打败孙老者产生怀疑。年少的我们都喜争强好胜,但这一直都没影响我对该篇文章的喜爱,来来 -读了不下几十遍。到了中学,有幸在课堂上倾听老师对《断魂枪》的讲解,他分析了艺术构思的精度,思想挖掘的深度,语言运用的纯熟,还说《断魂枪》最后的“不传!不传!”是表达了中国千年来文化传承的真是写照。当时的我若有所思。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在于它经得起时间的磨练。时则今日,又见“故人”,《断魂枪》还是安然躺在课本里,不禁有一丝欣慰的笑意。再观起首那行熟悉的字句“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以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想起从前自己一度以为的“玩世不恭”,哑然失笑。

  “沙子龙的镳局已改成客栈”。在社会变迁面前,我们是何等的无奈,还记得《子夜》里的吴老太爷吗?不管他是不是具活僵尸,总之他受不了时代的变迁。受不了,也不必承受了,于是他撒手西去了。这是明智的,至少让企图一直封存着自己的世界得逞了。沙子龙比吴老太爷年轻,也许还没有封存自己的勇气。就算是“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就算是“失去了国土,自由与权利”;就算是古老的中国也“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的破坏着风水”;就算是“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名声”,沙子龙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就算是沙子龙的世界也已被狂风吹了走。他,沙子龙也还是要顺着这改变的社会环境活下去的。自然,镳局是没法使他活下去了,有了热的枪口,还需要冰冷的长矛吗?好在沙子龙是西北一带的“神枪沙子龙”,比不得他那些徒弟们,至少还撑起个客栈而不用到庙会上去卖艺,不用“踢两趟腿,练套家伙,翻几个跟头,附带着卖点大力丸,混个三吊两吊的”,也不用去“弄框果子,或挑些毛豆角,赶早在街上论斤吆喝出去。”如此这般,沙子龙也失去了“活动”的机会,身上放了肉了。与他的徒弟王三胜“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形成了对比。这是因为他的徒弟们尚且可以在大白日头底下“露露脸,走会捧场”,而他至多“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那个变更的社会,沙子龙的棱角渐渐被融化了,他变得圆滑世故。以至于对孙老者的求教表现出几番的推托,先是沏茶,尔后又邀孙老者吃饭,又“从桌子上拿起缎子榙裢”装上鼻烟壶与钱,挂在腰上,在孙老者执着的提出要练习“五虎断魂枪”时,他也是用“早忘净了!早忘净了!”来搪塞,但不会忘记留孙老者“住几天,逛逛,临走,多少送点盘缠。”现在的沙子龙已不是那个“利落、短瘦、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了,怎么与“脑门亮,眼睛亮——眼眶虽深,眼珠可黑的像两口小井,深深地闪着黑光”的孙老者相比?沙子龙彻底放弃了枪与枪法吗?

  不!容易看出他还是十二分的热爱枪的。从徒弟王三胜对他肯定的了解,“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有多大分量。”倒沙子龙自己对枪以及枪法的不能割舍,文章末有“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然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着当年的野店荒林的威风”,这句堪称点睛之作,更加重了沙子龙爱枪的分量,这些都是沙子龙爱枪的铁证啊!但他的爱却又何其的隐忍。只能在夜深人静,关紧他的门窗,才能释放一些些。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争光显胜了;是那枪真的淘汰了?看起来好像是沙子龙顺应了时代,理所当然的不再张扬他的武功了,但只是不可自拔的对那套枪产生无比的眷恋,摸摸这凉、滑、硬的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是自己在漆黑的夜里操枪,仿佛在黑暗里宣泄了自己对过去世界的留恋。尽管尽量去适应,却依旧表现出对时代变化的一种消极漠然的态度,只是外表学的像罢了。

  “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徒弟们对他的吹捧,那是徒弟们的事,甚至于当孙老者说“ -弟不易”时,沙子龙的回答竟是“我没收过徒弟”。他不承认他收过徒弟?也不尽然,毕竟是江湖中人,只是换了一种承认的方式——“没钱,上沙老师那里去求。沙老师不含糊,多少不拘,不让他们空着手走”;“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或是请给说个对子——什么空手夺刀,或虎头钩进枪”沙子龙便是“教什么?拿开水浇吧!”一句马虎过去。他是真不教?也许是时候不对吧!然而对于他所谓“对”的时候怕是一去不复返了。所以他才会如此决绝的说“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如棺材,一齐如棺材!”所以,“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腾;反之,他们说沙子龙栽了跟头,不敢和个老头儿动手;那个老头子一脚能踢死个牛(之前,他们也是这么吹捧沙子龙的)”。所以,“神枪沙子龙”慢慢地似乎被人们忘了。只有那叹气声,那模糊的图影——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那微笑里伴着“不传!不传!”渺渺然缠绕着这个世界!

  深推全文,这不是一部在市井日常生活中书写中国文化命运的作品吗?沙子龙以及他那套枪法不就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的磨砺,完善、系统而又精粹的象征吗?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能像中国文化一样历尽沧桑而不中断,枪法的成熟不就是代表了文化更是到了熟透了的地步吗?然而,由古老的农业文明步入现代的工业文明,当时的中国的确面临着挑战。可以看出文章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素来闭关锁国,老大自居的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的狂风震撼了古老中国的传统生活与传统文明,“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从哲学上考究,文化的产生其实就是关于人类产生的探索,因而要讲述文化命运必然的就要讲述人的命运。

  《断魂枪》这篇文章通过对沙子龙个人的命运描述,折射出在历史动荡时期,文化嬗变时期,作为中国文化承载者的复杂心态。全篇作者运用了白描,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传神的刻画出沙子龙,孙老者与王三胜这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那支贯穿全文的“枪”,以及那套绝世的“枪法”都被作者糅合进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以及民间正说。与鲁迅“意在建立以西方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新文化”不同,老舍的主张是“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而中国古代那种父传子,子传孙的世代相传的文化传承模式却为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虽然,沙子龙是微笑着飘出“不传!不传!”这四个字,却阻断了一个民族对于文化的分享与继承。这篇《断魂枪》的创作怕也掺进了作者的惋惜之泪吧!与我们一样,相信不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希望看到那套绝世的“五虎断魂枪”的。

  老舍散文读后感5

  作者老舍在文中写道,他戒酒,戒烟,弄个半死不活,最后还得戒茶?又对猫的早餐,最难写的文章,最可怕的人,衣行狗帽,昨天和傻子一一作了感叹。

  作者在“一戒酒”里写道他自己不喝酒即昏,喝酒即晕了!酒更和他的肠胃病成了死敌,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最后还是医生来解劝。这一对冤家,弄得他不生不死的最后还是做出了艰难的选择,把那位“酒先生”赶走了,那位“酒先生”垂头丧气,“肠胃先生”洋洋得意。

  作者在“二戒烟”里写道物价上涨,抽不起香烟,甚至连“长刀”也要100块。他说道:“火儿了!戒烟!”而心里却有一个天使和一个恶魔。天使说:“物价这么贵,还是别抽了,还伤害身体哩!”恶魔说:“好歹也是老作家了,抽一点没事的。”最后,作者还是控制住自己的心魔,忍着没抽。

  作者在“三戒茶”里写道自己已经被戒酒,戒烟弄个半死不活。想早点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于是又开始想自己还能戒什么,想到了戒荤,经过思考后他觉得不能戒荤,只能戒茶了。他觉得现在的茶香又不香,倒有一股咸味,还不如那皮蛋来泡茶哩。于是,作者又开始戒茶了。

  作者在“四猫的食物”里写道自己家的小猫咪咪早餐都是贰只蛙,壹只老鼠。而自己还戒酒,戒烟,戒茶,甚至还要戒荤,有必要吗?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披露社会。我们要学习作者,有着不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