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李白上班感言


翰林院李白上班感言

关于唐玄宗亲自侍奉李白用餐的原因介绍

  导语:公元742年,即大唐天宝元年,42岁的“诗仙”李白找到工作了,具体职务是待诏翰林,也是翰林学士,具体工作就是替皇帝撰写重要文件,这是一

  公元742年,即大唐天宝元年,42岁的“诗仙”李白找到工作了,具体职务是待诏翰林,也是翰林学士,具体工作就是替皇帝撰写重要文件,这是一份很体面也很有分量的工作。

  李白同学的工作来之不易,遭过不少白眼。年轻的时候去拜见渝州刺史李邕,这位老前辈不怎么理睬他,弄得小白哥很是不平,说:老李不要瞧不起小李,小李我终究是一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就算没了风做驱动力,也能摇动大海的水,然后还说了一句为后人乐道的名言:“大夫不可轻年少。”

  34岁那年,李白同学来到东都洛阳,正好唐玄宗在洛阳视察,李白赶紧地呈上了一篇大作《明堂赋》,结果是没反应。

  机遇这东西很难说,它不理你的时候,你怎么折腾也没有用,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它一旦青睐你的时候,就会让你措手不及,受宠若惊,幸福总是让人处于一种没做好准备的`状态。

  742年,长安来旨,召李白进京见驾,老板唐玄宗居然从步辇上面下来,亲移龙步,就好像当年汉高祖刘邦迎接商山四皓一般,拉着新员工李白的手嘘寒问暖:“欢迎李老师来我们大唐翰林院工作,怎么样,一路上辛苦了吧?吃过饭没有?来,先吃点东西。”

  唐玄宗马上叫人搬来七宝床,请李白坐了上去,然后自己亲自端起碗,亲手用勺子调好饭菜和汤,侍奉李白老师用餐——“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李白老师的幸福毋庸多言。一时间,在天下引起巨大反响,而且可能负面的多于正面的。

  当时的李白在翰林学士院,这是给皇帝写诏书等重要文件的机构,本来这个差使是由中书省来做的,后来皇帝觉得麻烦,便将该部门的一部分职能转给了翰林院,翰林学士的官品在当时并不高,而皇帝这么给一个待诏翰林这么大的面子,京城同僚们当然有点看不下去。

  有一个兄弟单位——集贤殿书院,主要是给皇帝侍读的,也承担起草内阁文书的职务,其成员也称为学士,他们可能在平常泡吧的时候见到李白,就酸溜溜地问:“李老师,老板这么器重你,你干的都是些什么重要工作啊,说来听听,让我们也沾点光。”

  出于这个缘由,李白老师就写了点感言,名曰《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作为对同行们的交待。

  这份感言是一首诗,名曰《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一开头就交待:“晨趋紫禁中,夕待金马门。”一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模样,大清早去紫禁城候命,傍晚还在统称为金马门的翰林院忙碌。

唐玄宗娶儿媳杨玉环的原因

  杨玉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唐玄宗娶儿媳杨玉环的原因,欢迎大家阅读!

  杨玉环在成为唐玄宗贵妃前的身份是玄宗的儿媳,而武则天则是第二任丈夫唐高宗的庶母。若说为何玄宗敢强纳儿子寿王的王妃,很大程度上是列祖列宗留了好榜样啊。但你若以为这种不合伦理的事在唐代仅此两例,那可就太小看唐人的兼收并蓄、开放不羁了。

  “老婆是亲戚的好”

  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迫父退位。在登上了大唐帝国皇帝的宝座后,这位一代明君或许心生愧意,觉得有点对不住兄弟。他决定要做些什么,于是开始了对弟弟李元吉王妃的长期照料,将弟媳纳入后宫。这个弟媳就是隋炀帝之女杨妃,后为太宗生下了第三子吴王李恪。

  或许是觉得这种慰孤恤寡的方式颇为值得推广,太宗在平定庐江王李瑗谋反,将其诛杀后,又将其妻纳入后宫陪侍左右。这个庐江王李瑗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也就是李世民的堂兄弟。另外,太宗的韦贵妃在进宫前也已嫁人并生有一女且已婚配,可见年龄不小。

  显然,太宗的模范带头作用,影响了整个唐代宫廷的画风。高宗李治在父亲去世后,坚决贯彻太宗遗志,高举“老婆是亲戚的好”伟大旗帜,将庶母武媚娘从尼姑庵里迎回,日夜不辞辛劳,好生奉养。

  玄宗巧夺儿媳杨玉环

  太宗虽然是开有唐一代先河,高宗一切按既定方针办,但玄宗李隆基从青年时期就是个敢于开拓进取的.主儿,老规矩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其雄才大略了。

  所谓的老规矩是说太宗、高宗好歹娶的都是寡妇。玄宗更进一步,将范围扩大到有妇之夫,一下子打开了新局面。这个妇就是自己的儿子寿王的王妃杨玉环。

  当时玄宗十分宠爱的妃子武惠妃去世,玄宗后宫百千无可意者。有人进言说你儿子寿王瑁王妃杨玉环很好看,可以叫过来拉拉家常。武惠妃其实和玄宗有血缘关系,她是武则天的远房侄孙女,而玄宗李隆基则是武则天的嫡孙。更有趣的是,寿王恰好是武惠妃的儿子。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儿媳替代婆婆照料公公的温情故事。

  玄宗处处以太宗为榜样,自然要虚心纳谏,于是就召儿媳到温泉宫伺候。父亲有命,做儿子的自然不敢不从,从此媳妇变成了后母。虽说是皇帝拥有无限的权力,但要让儿媳正式入宫也要有个名目,结果奶奶武则天的故事给玄宗提供了灵感,他先以给母亲窦太后祈福为名,让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然后再给寿王另娶了老婆,这才正式册封杨玉环为贵妃。

  唐代妇女的改嫁和休夫

  杨玉环初入宫侍候玄宗时年仅18,已嫁给寿王2年,而玄宗已经年近花甲,所以这位贵妃一直没有子嗣也并不奇怪。只是这到后来,对于杨贵妃来说越来越成为巨大的危机,一旦玄宗驾崩,她和她的家族很可能失去一切,并面临残酷的命运。因此她要给自己找个依靠,她选择了安禄山。

  安禄山也需要杨贵妃来巩固势力,所以他认了这个比他小十八岁的贵妃当干娘。据多种正史暗示,这个干娘和干儿子之间充满了想象空间。比如《资治通鉴》就说:“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而野史更是露骨,比如“禄山之爪”,比如“软温新剥鸡头肉,滑腻凝如塞上酥”。

  只是这种干母子之间的其乐融融并没有保持到最后,后来安禄山起兵的借口就是诛杨妃,而这个周旋于众多男人之间,身不由己却又对玄宗朝政治腐败脱不了干系的女子最终只落得香销马嵬。至于如何香销,众说纷纭,不过导演十庆的版本无疑是最香的。

  随着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转衰,随着一同衰落的还有开放雍容的气度。自肃宗以后的13位皇帝中,就只有宪宗和文宗仍葆有祖宗之风了。宪宗是娶了宗室李琦的妾室郑氏,后为孝明皇后;文宗则走了高宗李治的老路,娶了自己父亲穆宗的妃子杨氏,后为杨贤妃。

  大唐宫廷中的兼收并蓄,还体现在公主的再嫁、三嫁上,并向下影响到民间。唐代的妇女离婚、改嫁非常常见,甚至还出现了休夫的情况。在敦煌出土的大量唐代离婚协议书中,就能看到这种风气造成的影响,离婚文书和和气气,彼此祝福对方过得更好,以至于经典辞句“一别两宽,各生欢喜”长期占据社交空间的签名档,与“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不相上下,辉映成趣。

杨玉环是什么原因得到唐玄宗的宠爱

  “春宵若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是后人形容唐明皇李隆迷恋杨玉环的场景。当时,唐玄宗李隆基早已年逾六旬,看上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后,不顾伦理道德,千方百计将其抢到手中,可谓是“扒灰”鼻祖。

  那,杨玉环有什么魔力,可以让唐玄宗不顾伦理道德,一心扑上杨玉环,终于沉迷于女神,不顾朝政,致使安禄山有造反的时机。

  难道是真的是杨玉环的美色吗?后人作诗描写杨贵妃为:“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可见,杨贵妃的美是根本,但是您想想如果仅仅是美色,可能也就只能迷惑唐玄宗一时,不能迷惑唐玄宗一世。况且在美女召之即来的唐明皇那边,随时都可以取而代之。

  那么,杨玉环究竟有何魔力让唐玄宗不能自拔。这很可能跟杨玉环的杨贵妃丰腴白嫩的身体有关。众所周知,“燕瘦环肥”,往往就是指的杨贵妃身体的.肥胖程度。

  想象,当时唐玄宗早已年过六旬,身体虚寒,急需要贴心暖水壶、高级电热毯来抚慰,而杨玉环的的肥胖身躯,可谓电量不断,成为唐玄宗这个老人御寒的最佳物品。

  或许,唯一如此,才能解释唐玄宗独爱杨玉环的原因。

关于李白韩愈王勃的介绍

  大浪淘沙,春秋代序,多少豪杰被载入史册,彪炳千秋,读王勃,会悟其不效穷途之哭的人生境界;读李白,感受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千古豪情;读韩愈,体会其雪拥蓝关马不前的人生遭遇。

  王勃,才华早露,少年及第,却因一篇《檄英王鸡》而屡遭挫折,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但王勃这个风华正茂的才子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南昌城内,在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滕王阁宴会之上,他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他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激励天下失意之人。他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名句,还有那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李白天性浪漫邀明月对酌,伴轻盈起舞。在赐金放还后,仍未摧眉折腰事权贵,既然仕途不通,那就“须行即骑访名山”,于’连峰去天不盈尺”叹蜀道之难;于屏风九叠云锦张处赏庐山美景;于白鹿青岩间作那最真实的自己;与五色红尘之中坚守那莲花般的清高。满腹才学,却不得展;满怀抱负,却不得志,面对失意,他选择把酒问月且笑天,依旧不改其狂傲的本性,正因如此他才能是“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仙李白。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他的柳宗元的大力推崇下,古文逐渐压倒骈文成为诗坛的主要风尚。也是在那个耻学于师的时代,作《师说》抨击社会,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口号,让尊师重道蔚然成风。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见其文学地位之高,然,可一封朝奏几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面对贬谪,他没有就此颓废,而是大力整顿,改善民生,在潮州的短短八个月,却能令山河异姓,因此赢得梁衡“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的赞誉。也是因为这一贬,让我们记住了那个“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也让我们记住了那个虽遭贬谪却泰然处之的韩昌黎。

  王勃少有奇才,面对冷落,心怀期许,严于律己;李白满腹才学,面对失意,寄情山水,狂傲不羁;韩愈文章著世,面对贬谪,忘怀得失,不计荣辱。三人各执妙笔,诉平生,抒壮志,绘丹青。

  生活总是差强人意,有人终其一生也未必能达到目标,有人位高权重,却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倒不如守一片净土,品一茗清茶,倚一方美景,笑对人生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