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颜渊读书感言


论语颜渊读书感言

  真正用心去读《论语心读》,会有很多的启悟,与其说是我让空军队读思《论语心读》,不如说空军队促进我更用心读《论语心读》。十一篇的感受,写得最好的是何润梅和钟元香,真的能用经典和柳局教育智慧来反照自己的教育行为,思考怎样去落实真正的素质教育。

  《颜渊篇十二》也读了多遍了,但是真正深入去读,发现以前的阅读真的有很多“漏网之鱼”,真个是时读时新。

  1、“克己复礼”难在哪里?

  此篇第一章讲的是颜回问仁,孔子告诉颜回是“克己复礼”,具体怎么做才是“克己复礼”呢?孔子告诉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记得这四个“非”有一个很经典的图片:四只猴子一个蒙住眼睛,一个捂住耳朵,一个盖住嘴巴,还有一个忘记动作了,就是形象表达孔子这“四非”。颜回真是聪颖,孔子说到这里,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我虽然迟钝,也要照您的这话去实行。)颜回真是悟性高呀,孔子讲到这个份上,他已经懂得怎么做了,一般人根本无法做到。为什么?首先要非常明确什么是真正的礼,虽然孔子经常讲“礼”,但是大家要注意,孔子从来不给学生“标准答案”的,他的回答都是活的,都是直指人性和生活给出的“个性化答案”,所以,要真正弄明白了“礼”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还得需要一个“活思维”去理解,去敏锐捕捉到才能去落实。所以我真的觉得颜回很厉害。回想我们现在很多人,习惯了固定化思维,习惯了标准答案,如果老师给出这样一个“活”的问题,他们根本无法真正去落实,就像现在很多中国的优秀学生到了国外学习适应不了:国外给孩子的都不是“标准答案”的,当我们青睐国外教育的人性化和高明的时候,是否知道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早就是这样做了。我们丢了自己的宝,还羡慕别人干什么?

  2、因材施教之“问仁”:

  孔子的因材施教在《论语》中多处呈现,“问孝”一个明证,这一篇的“问仁”也是,对颜渊,孔子回答的是“克己复礼”,对仲弓,孔子要求他恭敬而无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司马牛,孔子要求他说话要谨慎。我们做伏羲教育的,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孩子,真正从孩子的角度、问题去选择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但是能做到的极少,为何?因为抱住成人的我执太重,没有真正放下自己,放下成人世界的种种人情世故,清空自己的成人判断去看待孩子的问题。想做好教育,心要跟孩子一路,否则总是有隔。我想,孔子也是一个有童心的人(虽然孔子的学生年龄基本都是青年以上),“两小儿辩日”就知道了,吴教授也是这样的人,他们年龄再大,那颗童心依存。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慧眼不容易练就,孔子这双眼太厉害,任何人在他面前都伪装不了,做坏事的.人怕孔子,记得我讲“孔子三讲”的时候就说过。现在我慢慢也懂得通过学生的表现找到他思想的根源从而引导,这都是因为伏羲教育给我成长的机会,回想以前做了十几年的教育,何尝有这样的敏感度和智慧?都是孩子来成就我们的。所以,也是孔子的 -成就了孔子, -三千,形形式式,性格各异,对于酷爱学习的孔子来说,天天都在捉摸这些学生,他能不厉害吗?

  人人皆为尧舜,人人也皆能为孔子,“摹人”就是了,但是要知道怎么摹,《论语心读》不是给我们很好的指引了吗?

  3、君子是最自在之人:

  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告诉他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的悟性真的差一点,他不懂为什么不忧不惧就是君子。所以孔子还得告诉他“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问心无愧,有什么可忧愁、恐惧的呢?)孔子的话,自己做到了就能真正体会到他的人生境界了。“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所以君子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获得了心灵的真正自由,他真正为自己而活,世间万物俗世价值观影响不到他的选择,如如不动。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甚至很多人觉得小人活得比君子轻松,时时要做君子,君子活得太累了。错了,那是“假君子”,是修为不到的人,他们离真正的君子还很远,觉得自己是君子,往往是小人:小人常戚戚呀!这在学传统文化人方面最明显,内心渴望成为君子甚至圣贤,用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往往放不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外求外责太多,容易生怨,“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真正的君子不管外面外人怎么对他,他都一笑过之,“无怨者真轻松”,怎么能不幸福?

  其实,《论语》就是教人如何做一个幸福之人,就看你愿不愿意跟着孔子的真正智慧去修行了。

  4、什么是明智和远见:

  我读到“子张问明”这一章很震撼:“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像水润物无声那样的暗中挑拨,像切肤之痛那样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证明你明智。暗中挑拨的坏话和裸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可以说明你有远见。——真的敬佩柳局翻译语言的精准和灵活)这个世界上心胸狭窄自私的人很多很多,一个真正想做事的人,想不遭受非议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面对种种的非议和诽谤?孔子告诉你了。其实这一章联系上一章来认识更明白:君子坦荡荡,何惧人言?一个人为什么容易被小人中伤?很简单,因为在乎。你越是在乎小人的言行,小人就越得意,无形中纵容了小人的变本加厉。君子是“无我”的,无我者至刚,无欲则刚呀,我根本不在乎你说我什么,我活出我自己的真风采,你小人说我什么,我都不关痛痒,小人还有兴致攻击吗?

  我为什么感受这么深?就是因为我真的做到了:我能把个人的利益全部放下了,谁说我什么坏话我根本不放在心里,水过鸭背呀,所以我很自在,我很快乐。现在带空军队也是这样,他们还远远不够强大,身边的阻力太大,他们面对种种困难缺少一个强大的内心和智慧去解决,所以真的任重道远呀!

  5、我的问题跟棘子成一样: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君子本质好就行了,追求那些表面纹饰干什么?)读到棘子成跟子贡有关文与质的关系,我想到我自己:我曾经的思想跟棘子成一样,觉得外在形式无关重要,本质最重要,本质好就够了。子贡真有智慧,他一个比喻就把我点化了: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去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了毛的犬、羊皮一样啊)是的,大家都知道虎豹比犬羊珍贵得多,区别虎豹和犬羊的是他们的毛,如果把毛去掉了,都是一样的肉了,看不到差别了。这个给我什么启发?身为老师,光有内才不行的,还得要懂得说,有些知识分子只重视修炼内功,觉得自己有文化有底蕴就够了,不重视口才的锻炼,生怕沾染”巧言令色”,君子欲讷语言而敏于行呀,如果拿着孔子这话来贬低口才的重要性,那也大错特错了,孔子本身就是口才一流的人,他在《论语》里说的话,都是针对每个人某些问题直指的“药方”,有特指性的,如果把这种特质性看出普遍性,那就出问题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往往做出来的效果不理想,问题就出现在对“文”的不重视了。真的是“文犹质也,质犹文也”,相得益彰呀!

  6、孔子的一阵见血:

  很多人死认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在脑海里想象的孔子就是那个低头恭敬之人。但真正研读《论语》,你会发现孔子的真性情,孔子看问题的精准、言辞的犀利,对于有问题的人,他绝对不会跟他客气,不管是什么官位的人。譬如季康子患盗,求教于孔子怎么办。孔子毫不客气地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您不贪求过多,即使奖励偷盗,他们也不会去做的。)孔子这回答够狠了吧,一切的根源都出在自己的身上,居上位者自己身不正,怪什么风气不好?这里前后三章都是季康子问孔子的问题,孔子的思想核心都是一样的:自己先做好,自己做好了,下面的人就能做好了。

  一样道理,现在伏羲老师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要想着外找原因,一切的问题根源都在自己身上,改变自己,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7、孔子的适可而止:

  子贡请教孔子朋友之道。孔子告诉他:“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忠诚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如果他不肯听从,就停止规劝,不要自取其辱。)孔子这“药方”很重要,很多人做好人思想包袱太重,总是难为自己。其实孔子给的“幸福观”中有一点很重要:爱自己!一个人只有真正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孔子尽心尽力去帮人,但是他不会难为自己,自己诚心诚意去劝告朋友就对得起自己了,如果对方不接受,也不要勉强了。“不勉强”的人才真舒畅。就像家贞昨天跟我说的一样,她陪吴教授去香港讲课那几天,就深深感觉到香港朋友待人之道就是让他们感到很舒服很自在,热情与尊重的尺度把握得很好,让人舒服。想想很多时候接触的学传统文化的朋友,谦卑恭敬热情过度,让人浑身不舒服。其实,一个人,首先让自己放松,让自己快乐,才能有智慧去处理更多的事情。

  感谢我们的孔子智者,感恩柳博士给我们的智慧引领,每周这样读读《论语心读》,也给我增长不少智慧呀!

论语易经读后感500字1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易经读后感500字2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范文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论语》的读后感优秀范文2

  《论语》是一本朴素的书,它没有浮华的辞藻,华丽的语句,它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朴素的道理。--题记

  我们都知道百善孝为先,一个人想要成为君子,就要先对自己的父母,兄弟恭敬。孔子认为,一个人除了生病一定会让父母操心之外,其他都不能让父母操心,这样才是真正的孝。这使我感触颇深,自己几乎没什么事能让父母不操心,我还是需要尽更大的努力才能做到孝啊。

  一次,孔子给他的学生们上课,他问曾子说:“曾参,你知道我一贯的作风是什么吗?

  曾子说,我知道。孔子于是高兴的.走了,其他人问他孔子的一贯作风是什么,曾子说,是忠恕之道呀。忠与恕,便是孔子的作风。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一个人只有把别人放在自己心里的中心才能做到忠,一个人只有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才能做到恕。很多人一生都背负着仇恨,是因为他一直无法宽恕别人的过错。在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大力神赫利克勒斯发现山路上有一只袋子,于是想打破它来显示自己的力气大,但是它一直没能成功,而那个袋子反而越来越大。这时,一为哲人告诉他说:“这是仇恨袋,你越击打它它就会越大。而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在不停的击打着放在自己面前的那一个个仇恨袋呢,最后我们不但没能击败它,却使自己的心情更加糟糕,这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当中也告诉我们许多治世的方法,孔子认为,执政者只有先做出榜样,他所下发的政令官员才会执行,百姓才会顺从。这也提醒我们,一个人如果自身不够优秀,又怎么能去领导别人呢。

  论语能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我所感悟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我就用孔子的学生子路的话来结束本文吧,孔子的学识好象高墙中的华丽宫殿一般,我们又如何与他相比呢。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1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王权,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王权,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2

  小时候,妈妈让我看《论语》,我看了好几遍,也能背出几句来,可我却没有理解任何一句话的意思。

  我是独生女,所以大人们将我视为“掌上明珠”。小时候我不懂事,吃饭时,一遇到不好吃的菜就往外公碗里扔。妈妈见了说:“亏你还读了那么多遍《论语》,怎么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呢?”我一知半解地把菜放回碗中。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但妈妈训斥了我,我知道自己做错事了。

  二年级的一个中午。我们班发生了一场“鱼丸风波”。我班的二号胖子小陈,看着他碗里的美味佳肴—鱼丸,差点流出了口水。但他的同桌小窦看着鱼丸却皱起了眉头。小陈看见了皱着眉头的小窦,拍了拍她的肩膀,在她耳边叽里咕噜说了一通话。说完后,小窦眉开眼笑地把鱼丸一股脑儿地倒给了小陈。我和一些同学见状,也把自己不要吃的鱼丸倒给了小陈。没过多久,小陈的碗里矗立起一座宏伟的鱼丸金字塔。这时朱老师进来,看见小陈苦着脸,捂着饿扁的肚子,对着“金字塔”无从下手。朱老师急忙走过去,从他碗里扔出了许多鱼丸。终于让小陈吃到了饭。当朱老师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在黑板上写下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并且对我们讲了这句话的由来。这时,我听了朱老师的话,我才渐渐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自己不要的东西,不能强行别人。我们这么做,给小陈添了很多麻烦。

  通过这些事,我明白了,孔老夫子写的《论语》蕴含着许多我们做人的道理,我还会再读《论语》的。

论语的读后感600字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来自孔子的著作《论语》,而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路上指引了我很多的方向,也教会我许多道理。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了我对父母一定要孝顺,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巧言令色,鲜矣仁。”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言行一致的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对人也要仁德,礼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吿诉了我孔子他从小便有远大的志向,坚持不懈地学习,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对人的基本要求,做人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让我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学,还要学会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收获很多的知识。两样少了一样,都会让学习变的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要常常复习回顾以前的知识,进行理解、掌握。

  《论语》教会了我许多,孔子的那些话语让我历历在目,深深铭记于心,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句话都是座右铭,指导我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