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茶馆问候语
茶馆开业祝福语春季
导语:祝开业兴隆,财兴旺。财源茂盛,达八方。事业顺利,福高照。日进斗金,门庭闹。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茶馆开业祝福语春季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茶馆开业祝福语春季
1.听说你今天开业,昨晚失败告诉我要和你分道扬镳,一刀两断;成功向我吐露对你的真情,要和你朝夕相伴!你莫要担心小挫折了,他或许偶尔会出现,绝不会造成大的危难!祝你开业大吉,财源广进!
2.开张大吉,收到者,福气自天而降,人气自地而升,财气自东而来,喜气自西而至,运气自南而到,旺气自北而袭,瑞气由心而生,祥气由我而发!祝你凌云豪气,珠光宝气,兴旺盛气!
3.开店大喜,六六六,顺风顺水朝前走;开业大吉,八八八,恒发隆发发发发;开张大乐,九九九,好运财运到永久。祝福你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人气旺旺,财富旺旺。
4.送吉祥给你愿你开店顺利好运临门。,送福气给你愿你生意兴隆万事大吉,送健康给你愿你万事开心和气生财,送智慧给你愿你经营有道步步增进,送幸福给你愿你发财有道幸福天天。
5.给老板道声好,祝你乘祥云,日进斗金;给老板贺声喜,祝你招财神,喜事不离!祝开业大吉大利,财源滚滚进!
6.开业是财富人生的起点,给你两条路,一马平川事业路,两心欢悦财富路,最后都能到达你人生的顶端,祝你生意兴旺,数钱数到手抽筋。
7.盼望着,盼望着,开业的鞭炮响了,亲朋的笑声更亮了,心豁亮了,梦靠近了,无论走到何时何地,我都支持你,加油!祝愿开业大吉,生意兴隆。
8.生意兴隆,在礼炮声中绽放,顾客盈门,在鲜花中簇拥,财源滚滚,在我的祝福短信里涌出,祝你事业如日中天,财神爷爷追你跑。
9.前天祝贺早了点,明天祝贺迟了点,今天祝贺挤了点,现在祝贺是正点。祝贺你开业兴隆,财兴旺;财源茂盛,达八方!
10.以真心酿酒,送上美好期待;以热情为茶,传递诚挚祝愿;以理解为线,织成友谊之网;以支持为本,铸成明亮灯塔。值此新店开张之际,奉上朋友深深的祝福,希望生意兴隆,财源不断!
11.祝愿你的店在新年的一里红红火火,日进斗金。
12.清晨开门喜鹊叫,开业大吉传喜报,送你生意兴隆三件宝,一宝诚信经营聚宝盆,一宝微笑服务摇钱树,一宝温馨港湾金如意,保你财源滚滚来,生意红火吉祥富贵。
13.开张大吉,恭逢其盛,祝你财源犹如春潮,财源滚滚,财运犹如夏日,蒸蒸日上,生意犹如丹枫迎秋,红红火火,金钱犹如鹅毛大雪,日进斗金。祝你春夏秋冬四季发财。
14.愿你一年天天天发财,小时时时赚钱,分分分兴隆,秒秒秒好运;生意通四海财源贯南北经营全世界,兴旺发达生意通四海,繁荣昌盛经商财源汇三江!
15.用尽我的所有努力,绞尽我的所有脑力,经过我的千思万想,献你我的`一片心意:好比洛阳纸贵,胜似千金一掷,祝君开业兴隆,开创千秋大业。
16.开业大喜,喜鹊叫喳喳,祝你赚钱乐哈哈;燕子剪剪飞,祝你捡钱财富堆;鱼儿游呀游,祝你挣钱乐悠悠;老虎笑呀笑,祝你盈利王中王。
17.开张之际,盛情恭贺:一贺你财源广进,二贺你生意兴隆,三贺你财富满门,一祝你金玉满堂,二祝你兴旺发达,三祝你开张大喜,一愿你福寿满堂,二愿你天赐吉祥,三愿你请我大餐!恭祝:开业盛典齐欢腾!
18.听,天下消息,说,天下客气,读,天下财气,写,天下福气,送天下好运气,生意就是四通八达的信息,祝你大展宏图多多欢喜。
19.祝愿贵公司,财源滚滚达三江,生意兴隆通四海。
20.祝新年开业大吉大利,财源滚滚,事业蒸蒸日上!
21.祝你2017事业大成就,生意更长久。
22.祝开业吉祥,大富启源!
23.祝贺你开业兴隆,财兴旺。财源茂盛,达八方。事业顺利,福高照。日进斗金,门庭闹。
24.祝福贵店开业大吉。生意红红火火!
25.值此开业庆典之际,祝开业大吉,祝开业庆典圆满成功.
26.在开业的今天,祝贺的话语都斟满酒杯,溢出来了,醉了前程什锦。真情实意都融进我们一起的的日子里,伸到远处,跟着财源滚滚。
27.愿你的生意,高朋满座,生意兴隆,广聚天下客,一揽八方财。
28.愿今年财神爷帮您招财进宝。
29.友以义交情可久,财从道取利方长。
30.幽香拂面,紫气兆祥,庆开业典礼,祝生意如春浓,财源似水来!
31.永隆大业,昌裕后人。
32.一束鲜花,一份真情,一份信念,祝开业吉祥,大富启源!
33.新店开张祝贺你,送上对联表心意;上联:‘开’四方财气‘张’八方乐事;下联:‘迎’四海朋友‘喜’八方来财;横批:生意兴隆!
34.恭贺新店开张,送上我的祝贺,送您一个招财猫,愿您财源广进,送您一棵发财树,愿您财源茂盛,送您一尊大财神,愿您财源滚滚。
35.用大吉和兴隆编一个花篮,用顺利和红火制一箱鞭炮,用祝福和祝愿写一段贺词;祝您新店开张大吉,生意兴隆,顺顺利利,一红到底!
36.店面开张,红火日,生意好,财运好,日子渐好。梦想近,成功望,未来幸福展望。打开独立经营梦,开始奋斗拼搏情,愿你万事顺畅。
37.锣鼓敲出喜庆,鞭炮释放吉祥,花篮装满祝愿,贵店开张,老朋友前来道喜,祝你财源滚滚而来,生意红红火火!
38.雄心创大业,壮志写春秋。开张迎喜报,举步尽春光。凌霄挥巨手,立地起高楼。飞驰千里马,更上一层楼。祝您开业大吉!
39.一人开店不容易,三心二意四奔波,五颜六色看过脸,七上八下拜过神,九九归一终开业,十全十美开张日,祝福你开业大吉,财源滚滚。
40.经营靠门道,理财靠诀窍,祥瑞常光临,福气伴左右,运气在前后,生意兴隆让你好享受,祝开店增喜增吉祥,万事如意更安康!
41.一马百符,商人爱福;七厅六耦,君手维新。
42.一滴水虽小,千千万万滴水就会汇聚成江河,一粒沙虽轻,千千万万颗沙就会变成沙漠,生意就是聚少成多,愿你从小做起,日日蒸腾。
43.兴旺发达,开张大吉。
44.新旺发达
45.物质文明称巨子,商情豁达属先生。
47.万事如意
48.送你一个吉祥水果篮,低层装一帆风顺;中间呈放财源滚滚;四周堆满富贵吉祥;上面铺着成功加永远快乐!祝开业大吉!
49.送你青花瓷,愿你发达始于此,送你唐三彩,祝你接纳八方财,送你小短信,希望你的用心赢得崭新,给明天的自己更多信心,兄弟,生意兴隆。
50.生意似春笋,财源如春潮。
读《茶馆》有感1
我从没觉得童年会不快乐,我以为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是无忧无虑的。可读完《月亮茶馆里的童年》我才发现,童年并不都是快乐的,也会伴随悲伤与痛苦。
书中,那个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诚实善良的天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米住在一个特别的地方,它既不是乡村也不是城市,而是一个叫宝野的工业区。故事的重心在天米的小学阶段,同学、老师、邻居都出现在故事中:一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个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一个为聪明的朋友;一个在我们孩子眼里是个好人,却遭到周围人议论的年轻教师;一个不近人情的古怪文学家天米与他们交往,度过了自己刻苦铭心的童年。
如果我们能一直停留在童年,也会有多么开心啊,可世上哪有长不大的孩子?书里的人会长大,我们也会长大,但那些美好回忆会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成为我们长大的足迹,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童年一定要自己说了算,不要被父母逼迫,不要让童年留下遗憾,让自己童年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读一本书最终是读自己,书中发生的伤心事在生活中也会有,记得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班来了一位助教老师,很温柔、很漂亮,我们都叫她小杨老师。她对我们非常好,会给我们买零食,和我们一起玩耍,可是小杨老师在五年级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班。在她走后,我才发现我是非常喜欢小杨老师的,尽管我经常惹小杨老师生气,和她对着干,不听她的话,甚至她去教其它班时,我看见她就跑。表面上我总是躲着小杨老师,但我心里是正的喜欢她,希望她再回来教我们班,再回来和她一起打闹、玩耍、学习,但我知道不会了。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就是不断的获得,不断的失去。我们不断地获得友情知识,也不断地失去朋友老师。
珍惜现有的时光吧,让童年不留遗憾。
读《茶馆》有感2
每当我拿起杯子,闻到茶的芬芳,品尝茶的味道时,感受茶的味道在口腔中回味,有些许苦涩,总能想起老舍的作品《茶馆》,又回忆起在裕泰茶馆里来来往往,生存于乱世的茶民。
“全方位地进入老舍的沉痛叙事和世态,讽刺视野的,只是传统市民社会的新老市民,其中又以老市民的形象最成功。”回忆《茶馆》,裕泰茶馆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但骨子里顽劣的性子是一样的。一开始,各种各样的茶客聚集在裕泰茶馆喝茶歇息,有遛鸟的常四爷和松二爷,有做买卖姑娘生意的刘麻子,有衙门办事的宋恩子和吴祥子。阿谀奉承的秦仲义,看到有权有势的,便趁机接近,用尽好话讨得他们开心;怕事软弱的王利发,看到贫苦寻求帮助的乡妇和孩子,只一味服从了上层人物的命令,将人赶出去;封建保守的庞太监,“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死活要脸的常四爷,喝茶必要自己带茶叶,想省钱却又想天天去茶馆显摆。在我眼中,老舍对这些人物是同情的,有的人物会走得很成功,但更多的是被乱世拖住了手脚,只能屈服于现实,挣扎只为能生存,所以才会是这样的性子。
《茶馆》的时间维度从维新运动失败到袁世凯去世后军阀割据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这是一个政权更迭的时代,裕泰茶馆也在混乱之中逐渐没落。“莫谈国事”的纸条越发凸显,“茶钱先付”跟着出现,一步步点明茶馆的处境不好。老板王利发更是随着裕泰茶馆而改变,成为那个时候下层市民艰苦生存的缩影。为了接手父亲留下来的遗产,王利发奉承有财的秦仲义,有势的庞太监,让茶馆经营得更好;为了适应时代发展,避免被淘汰,王利发另开了公寓,将茶馆用时装美人装饰一番,并成为了硕果仅存的一家大茶馆,但这一切最终也都随着王利发“上了吊,吊死啦”消去了。我心疼王利发的“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法子不过是为了活下去。”,王利发确实为了生存改变了,但也知道乱世中这种力量太弱小了,失败是必然的。
认真想想,茶馆的结局又是必然的,在第一幕最后埋下了伏笔。茶客说的一句话:将!你完啦!表面上指下棋的输赢,深层上是指维新运动的失败,贯穿全文去理解,这个又是暗示了茶馆不管怎么进步,都逃不过最后改革变形的结局,因为帝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改变了社会风气,冲击了传统,让封建时代的人们像赶鸭子上架一样去适应资本主义,让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茶馆无法生存。
我想到了一句话:生命只是妥协,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从中学上了大学,有一些教学方法,学习内容改变,原以为能和以前不一样了,不用被老师每天赶着作业,却发现其实和以前一样啊,只是除了作业之外,还有讲座什么的,我们依旧是被赶着去做。和我理想中自主自强的大学有点差异,想到了王利发,感觉自己有一秒像变成了他,为了完成任务我开始忙碌,却不知道为何,只是单纯地去屈服,突然好想知道他理想中自己接手老爸的茶馆是如何的呢?
是啊,世事变迁,每时每刻都在改变,人最难得就是学会追上时代的脚步,主动选择变革学习,而不是被生活所逼迫着改变,才能不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迷失自己。我们不是老舍笔下的王利发,趁着我们这个还是和平的时代,努力抓住自己的命运,解决掉眼前的苟且之余,还能享受诗和远方。
读《茶馆》有感3
“她从此沉默,沉默得像一株孤独的枯树,并且迅速地老去。”这是《月亮茶馆下的童年》中的一句我感触最深的话,这句话,让我觉得孤独是可怕的,唯独有一样东西可以打败它——陪伴。
《月亮茶馆下的童年》的作者殷健灵,写的是她童年的古诗,书中那个古怪的眉娘,自从天米捣乱,眉娘以告老师来威胁天米陪他聊天,但其实是恳求,眉娘没有朋友,十分孤独,每周五天米去陪他聊天,眉娘皱纹越来越多,病痛也渐渐袭来,在下个周五的前天晚上,因不接受病痛自杀了,天米隔着窗户,想还在内疚,没去聊天,天米这才明白,眉娘真的走了——永远,但眉娘有一颗温暖的心,把所有图书捐给了有需要的人。
眉娘那不可言说的心情,我早在七岁那年就感受过了。七岁那年,我得过敏性紫癜,这种病让我不能跑不能跳,不能随意走动,甚至不可以有大悲大喜的情绪起伏,只能卧床修养。那段时间,我离开了学校,每天只能躺在冰冷的病房中,没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早上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家人,而是护士,我只能看见输液袋里的药水一滴一滴地流逝,我感到我的童年,我的生命也在慢慢的流逝。
治疗了一段时间,我回到了学校,离开原来的班级,来到了现在的班级。虽然这个家庭里充满欢声笑语,绚丽多彩,我也过的十分快乐,但从前的那些美好记忆,却一去不复返了。
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有的悲哀,有的欢喜,而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七岁那年经历的孤独,这种感觉仿佛是沉入深深的海底,让人无法呼吸,无法动弹。孤独是一把利刃,不断靠近死亡的边缘。
感谢家人,让我重拾温暖;感谢朋友,让我重拾笑容;感谢老师,让我重拾希望。
读《茶馆》有感4
喜欢上茶馆源于《茶馆》。
现在,在我们眼皮底下,关于青春的文字早已泛滥成灾。青春是一种奢侈品,所以过于浮华。我们的心灵就在这样的喧嚣中慢慢老去,以背离我们理想中的方式老去。
过去,我总以为如鲁迅、朱自清、老舍这样的大文豪,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一种腐老的气息,就像雨天的潮湿感一样很容易让人产生淡淡的惆怅。所以一直以来,自己都是在拜读那些浮华的青春文字。
这应该是一种错误。因为老舍先生的《茶馆》正如一面斑驳的墙,凄凉中旧旧的却都是温暖。它让人或喜或悲,让人大彻大悟。
《茶馆》是在写一个明明白白死去的过程。“掌柜的”王利发是悲惨的,因为他是那个悲惨时代的牺牲品。他像一只玩偶,他活在苍穹之下,活在对别人的恭维中,但他却一刻也没有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结局是他死得好,我想的确是这样。一个诗人说,死是世界上唯一的黑影。王利发的死,正是结束了他作为一只玩偶的命运,结束了那个时代赋予他的无尽的比死更可怕的黑暗。
当然,喜欢《茶馆》不仅仅是由于它伟大的艺术成就,我还倾心于老舍先生为我们营造的茶馆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市井气息。
大抵茶馆的存在无形之中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使人们回归到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中。晨练之后的老人,久违的朋友,远道而来的客商以及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当他们步入古朴别致的茶馆中,或悠闲,或恬静,或安然,或淡定的生活状态都萌发在喧嚣之上。功名利禄这时候也只是一副华而不实的装饰品,索然无味。常四爷,松二爷,社会中的三教九流,在茶馆中寻找的不正是一种洒脱和理想吗?缕缕茶香净化了人们的心灵。
梦想中自己可以拣一个干净的萧瑟感浓郁的秋日去一家古朴雅致的茶馆,手捧一本喜欢的书,点一杯哪怕平淡的茶水坐在木椅上看自己已经很是最后的青春缓缓流逝。我想,在这时候,生活中的纷扰定会如春风化雨。
茶馆的安详如春日温暖的风。
而遭遇《茶馆》是一场旷世难度的劫。
读《茶馆》有感5
《茶馆》里有的对白能引人一笑,但是这笑中更多的是苦笑,是无奈的自嘲。这些发笑的对白,要么出自那些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人无奈之下说出的无奈之话,要么就是那些令人厌恶的角色的溜须拍马。笑过之后,不禁感到一丝悲凉——“人活着总得有条路走啊,可是哪有路可走啊!”愿为国家排忧解难的人们飘零四方,一辈子只想太太平平的老掌柜被逼上吊自杀,见风使舵溜须拍马毫无良心的人却有钱有势,不惜让别人用命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打学生的老师追杀爱学生的老师,给官差两个洋钱就能免去杀身之祸,官差指谁就杀谁——“这什么世道啊?”
《茶馆》最后的一部分,三位气数将尽的老人碰在一起,回顾自己的一辈子,让人颇感心酸:心怀浩然正气的常四爷干了一辈子的活却“一事无成”,心怀实业救国理想的秦二爷耗了四十年心血建的工厂“拆了”,安分守己的王掌柜“做了一辈子顺民”,到了让人赶出自己开了50年的茶馆。这就是“爱国”“顺民”的“下场”……
“我爱咱们的国啊,可是谁爱我啊?”常四爷在同一地点时隔五十年两出此话,着实让人嗟叹不已……
读《茶馆》有感6
学生是堂的主体,但现实中教师的话语权常常超过了学生,书中有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讲解并不是学习习得的唯一途径。不仅如此,教师的讲解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知识的掌握需要对话,需要学生自己的建构,不然教师的讲解是徒劳的。"
指出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之一就是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那何为"相异构想"?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项知识之前,头脑并非一片空白,孩子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经历,形成对事物形形色色的看法,养成一套独有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这种看法及思维方式,有时可以帮助正确的概念掌握,甚至超越本,成为"闪光点";但如果与要掌握的知识、概念相悖,甚至大相径庭时,这原有的思维方式就称为"相异构想"
书中认为,知识的掌握不是教师口头表述知识的重难点,这样的方式就是"灌输",如果能把学生原的"相异构想"显现出,与正确的认识"碰撞",再放入学生的脑中,这样的教学才是启发。这其实不难理解,学生暴露问题或错误,了解错误的原因,并以此进行纠正,进行重组,形成正确并符合学生个体思维特征的方式。联系实际,日常的作业"面批"就是很好的一种对话方式,在作业批改中,学生错误的答案一部分可能于粗心或审题不清,还有一部分错误就是我们所谓的"理解错误",这其实就是孩子的"相异构想"出了问题,全班学生错误可能是相似的,但是错误的原因也许是千差万别的,此时的"面批"就是针对孩子原有认知错误的重新讲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或许就是后"茶馆式"教学堂干预的重要因素。
这样的"对话",可以在师生之间产生,同样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发生,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在"相异构想"上或许更加类似,更易了解错误的原因,而讲解的过程同时也是重新温习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相异构想"一旦被打破,就可以避免之后类似的重复错误。
想想也的确是这样的.,平时自己上太多关注预设好的教学流程,为了上而上,忽略了学生真正需要的,这与学生本位论也是相悖的。包括我们前设计的"预习单"、"导学单"、"作业纸",目的也是为了前测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避免堂知识点的重复。
《朱永新说教育》中提到过:真正决定学校品质的,永远是讲台上的那个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阅读常常令人思考和沉淀,希望以后能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的设计。
读《茶馆》有感7
《茶馆》是老舍笔下一副巨大的画。寥寥三万字却塑造了七十多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是一曲旧中国人情凉薄的挽歌,是一支支人生各异的内心独白!是恍如昨日,仿佛有切肤之痛的每一个中国人应不断品读的爱国经典。
七十多人物中,王利发王掌柜是由始贯穿至终的重要人物之一。老掌柜由青年时替父掌管裕泰茶馆,与之在《茶馆》这个无声的舞台上表演着,也生活着!或者说是本色出演着。老掌柜的愿望也就如同他与好友常四爷、秦二爷所说的一般:“我呢,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只是啊盼着孩子们能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的!”是啊,一个在旧时代这个熔炉中喘息着的,再普遍不过的平民百姓的愿望!也许会有人嫌恶他溜须拍马唯唯是诺的“好好先生”模样。但换个角度换个立场想想:王利发他一个无权无势的本分生意人,只想在这乱世中求得平平淡淡、安安静静的日子。不曾有过害人之心,也尚存中国人宝贵的拳拳爱国之心。在他帮助康顺子和康大力两个可怜人时毅然送走媳妇、孙女自己坦然面对……在弥留之际不畏强权、不贪富贵。绝望的选择了上吊之死。王利发只不过是腐朽的清末 -统治下的牺牲品之一罢了。
常四爷果敢无畏,敢作敢当。虽是过着自食其力,挣口净饭的生活,而他能为精神层面的高尚而放弃物质,是旧社会铁骨铮铮的汉子的典型写照。但这样不免有些无知与愚忠了,仅凭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一己之力岂能打败洋人、汉奸、恶霸?其后果也是不言而喻了……
如果说常四爷需要具备实业救国的策略和头脑的话,那么秦仲义便应运而生了。一个资产阶级维新派,一生主张实业救国,变卖家当办公厂、开银行,却在花甲之年落个生无分文,穷愁潦倒的光景。在行将就木的时候得出了“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的谬论!()既令人啼笑皆非,也让人悲由心生啊!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使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扭曲了灵魂,道出了泣血之言?由此可见,深受其害的人们对旧社会惨无人道的无情鞭挞之情可见一斑。
透过《茶馆》我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透过哈哈镜的现实,压迫剥削劳苦人民,心意狠毒的恶人能在其中捞到一个浮华的“幸福”.忧国忧民、心系祖国安危的人被压迫、饿死,被杀害的悲惨命运。国家被列强的时候,却有大批的爪牙走狗为了一己之利向帝国主义投降,卖国!侵略者外寇眼中的“东亚病夫”、“亡国奴”就是一个屈辱的历史!
“落后就要挨打”,新时代的我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请不要忘记先人以鲜血向我们阐述的箴言!让《茶馆》的历史永远不要重演!
读《茶馆》,泣国人,悲命运,恨不争,望奋进,再奋进!
读《茶馆》有感8
最近,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名叫《茶馆》的书,作者老舍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 -、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茶馆》里的《我这一辈子》,这个故事主要写的是城市下层警察的悲剧。低等警察形象在老舍那里从来只是个贫民,虽然生活里也有狡猾、勒索型的巡警,他往往把他们分给了暗探,像《骆驼祥子》里的孙侦探,《茶馆》里的宋恩子和吴祥子、小宋恩子和小吴祥子。小说中自述的“我”就一语说破了其中的道理:“巡警和洋车是大城里头给苦人们安好两条火车道。”《月牙儿》里高小毕业的少女“我”百般走投无路,最后沦为暗娼,知识女性仍逃不脱与贫民母亲一样的下场。
通过看这本书,我知道了社会很复杂,必须有知识才能在社会上生存。
扬州茶馆作文1
学了《扬州茶馆》一文,我们全家都很想去扬州茶馆吃一顿。于是,在年初四,我们特地去了扬州最著名的茶馆之一-------冶春茶馆。
这里的大部分茶客都是慕名而来的。爸爸妈妈刚看到桌上的菜,立即“口水直流三千尺”。我提醒他们:“小心,少点一点,不然会吃不下的!”可是……唉。
第一个上的是蟹黄汤包。它皮薄,汤多。我用吸管的一端顶在包子皮上,轻轻一转,插进了包子。我吸了一口汤,汤在我的口中翻滚了几下,便滑进了喉咙,可不一会,蟹粉的鲜味儿也溢出了我的喉咙,让人喝了还想喝。我和妈妈忍不住把包子皮也吃了。
接着,上了干菜包子。我咬了一口,感觉里面的菜燥湿恰到好处。嚼一嚼,干菜发出“吧唧,吧唧”声,面皮软软的,好像清水蛋糕。咽了之后,返出橄榄香味,会不会放了橄榄油呢?
后来又上了好多好吃的:卤牛肉、青豆瓣、煮干丝、烫干丝、煨甲鱼汤等。多得吃也吃不下,我们只好带着他们回家。回家路上,大家都说吃多了。我对爸妈说:“我说的吧,偶尔来的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然会吃撑的。”
扬州茶馆作文2
暑假里,一天妈妈说今天天气好,同事打电话说要带我们去扬州看一看。
我们开车走了6个多小时,终于到了扬州,此时大家又累又渴,一个阿姨说:“扬州有许多有名的茶馆,不如我们到里面去坐一坐吧!”
我们来到了一家茶馆,这里人很多,大部分都是老人带着孩子来的。好不容易我们才占了几个座位,这时一名店员走过来说:“几位来点什么啊?”我们一看,都是各种各样的`茶水和点心,于是我们要了一些茶水,点了几个点心边吃边喝。这时听到一位阿姨说:“这个茶馆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说是从前有一个人,他很穷,没有房子也没有地,可是他很想做生意,于是就向别人借了一些钱。他四处打听,终于他打听到开茶馆可以赚钱,于是他下决心要开一家茶馆,当时扬州城的地价很贵,他到处找地,终于找到了一块地价便宜的臭水沟,可是,要把这个臭水沟填平也要花不少钱,这时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在臭水沟里插了一排小红旗,如果谁拿石头打中了小红旗就去领一个盖了章子的小红纸,并拿着小红纸到烧饼店里换一个小烧饼吃。孩子们一听说有免费的烧饼吃,都纷纷跑来了,整天拿着石子扔,臭水沟旁的石子很快都用光了,孩子们就背着袋子从其他地方拿,日积月累,臭水沟不久就被填满了,而那个人只花了少量的钱。
不妨你也到扬州的茶馆里喝上一碗茶,没准有更好的故事让你回味无穷。
扬州茶馆作文3
学了《扬州茶馆》一文,我们全家都很想去扬州茶馆吃一顿。于是,在年初四,我们特地去了扬州最著名的茶馆之一-------冶春茶馆。这里的大部分茶客都是慕名而来的。爸爸妈妈刚看到桌上的菜,立即“口水直流三千尺”。我提醒他们:“小心,少点一点,不然会吃不下的!”可是……唉。第一个上的是蟹黄汤包。它皮薄,汤多。我用吸管的一端顶在包子皮上,轻轻一转,插进了包子。我吸了一口汤,汤在我的口中翻滚了几下,便滑进了喉咙,可不一会,蟹粉的鲜味儿也溢出了我的喉咙,让人喝了还想喝。我和妈妈忍不住把包子皮也吃了。接着,上了干菜包子。我咬了一口,感觉里面的菜燥湿恰到好处。嚼一嚼,干菜发出“吧唧,吧唧”声,面皮软软的,好像清水蛋糕。咽了之后,返出橄榄香味,会不会放了橄榄油呢?后来又上了好多好吃的:卤牛肉、青豆瓣、煮干丝、烫干丝、煨甲鱼汤等。多得吃也吃不下,我们只好带着他们回家。回家路上,大家都说吃多了。我对爸妈说:“我说的吧,偶尔来的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然会吃撑的。”
汪曾祺泡茶馆
“泡茶馆”是联大学生特有的语言,那么汪曾祺真的是泡茶馆来涨学问的?
泡茶馆,涨学问
江南人冯时可入云南时,看滇西清泉,感叹此地苍山洱海绝境,但寺无好茶,辜负了大好的日月。同是江南人,徐霞客则在云南发现了独特的饮茶风范。
多年后,他们的同乡人汪曾祺,在茶里找到了另一个乐园。他直言不讳地说,自己的学问与才情是在昆明茶馆里泡出来的。
泡茶馆对联大学生有些什么影响?答曰:第一,可以养其浩然之气。联大的学生自然也是贤愚不等,但多数是比较正派的。那是一个污浊而混乱的时代,学生生活又穷困得近乎潦倒,但是很多人却能自许清高,鄙视庸俗,并能保持绿意葱笼的幽默感,用来对付恶浊的穷困,并不颓丧灰心,这跟泡茶馆是有些关系的。第二,茶馆出人才。联大学生上茶馆,并不只是穷泡,除了瞎聊,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读书的。联大图书馆座位不多,宿舍里没有桌凳,看书多半在茶馆里。联大同学上茶馆很少不挟着一本乃至几本书的。不少人的论文、读书报告,都是在茶馆写的。有一年一位姓石的讲师的《哲学概论》期终考试,我就是把考卷拿到茶馆里去答好了再交上去的。联大八年,出了很多人才。研究联大校史,搞“人才学”,不能不了解了解联大附近的茶馆。第三,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我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发生兴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
汪曾祺是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读书的,然而他逃课的时间比上课的时间多。学生逃课,有损老师尊严,系主任朱自清比较上火,经常点卯,事后经常严厉批评逃课学生。文学教授闻一多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期末考试,照样给高分。因为汪确实有才。有一次,他给人代写文章交差,闻一多不知情,大声评价说,这文章比汪曾祺写的都好。
逃课的原因,一是为了读书,一是为了喝茶。这种生活,昆明人叫“坐茶馆”,汪曾祺按照北方叫法称为“泡茶馆”,“持续长久地沉浸其中,像泡泡菜似的泡在里面。”
泡茶馆是联大学生对本土茶生活的命名。因为他们往往在茶馆待的时间更长,更久。
“从西南联大新校舍出来,有两条街,凤翥街和文林街,都不长。这两条街上至少有不下十家茶馆。”汪曾祺住在民强巷,离他很近的一家茶馆叫“广发茶社”,是广东人开的,他经常去,印象深刻,所以记得字号。
另一家茶馆则是蔡元培、鲁迅、周作人的绍兴老乡开的。汪曾祺等人囊中羞涩时,常打发学生中的绍兴小老乡去找店老板借钱,到手之后,直奔南屏电影院。进入昆明茶馆的,除了联大学生,还有相士、“马锅头”,做小买卖的商贩,还有“唱围鼓”的。与胡适、陈独秀等人“打茶围”不同,汪曾祺观察到昆明茶馆里的“唱围鼓”和舒新城观察成都茶馆里的“打围鼓”,表演的背后,都指向生存的压力,茶馆要借此招徕生意,表演者要从中抽取钱利,维护生存。
在西南联大,只有沈从文的课,汪曾祺不逃课,而沈氏对他也青眼有加,亲自指导小说写作,帮忙联系发表文章,求人提供饭碗,师生间因此引出了一段佳话。茶馆里喝茶读书之外,顺手写个文章啥的,自然不在话下。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和巴金的《憩园》都是在茶泡中诞生的,汪曾祺说:“我这时才开始学写作,我的最初几篇小说,即是在这家茶馆里写的。茶馆离翠湖很近,从翠湖吹来的风里,时时带有水浮莲的气味。”他说的这家茶馆在文林街,大学二年级时,曾经常跟两个外文系的同学泡在这家茶馆,“有时整整坐一上午,彼此不交一语。”
抗战时期,学生在茶馆似乎是一个典型。跟汪曾祺同年出生的唐德刚在重庆沙坪坝读书时,也坐茶馆,四年大学,“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茶馆里喝‘玻璃’喝掉的。”唐德刚观察下茶馆生活如在眼前:
那些茶馆都是十分别致的。大的茶馆通常台前炉上总放有大铜水壶十来只;门后篱边,则置有溺桶一排七八个。在水壶与溺桶之间川流不息的便是这些蓬头垢面、昂然自得的、二十岁上下的“大学者”、“真名士”。那种满肚子不合时宜的样子,一个个真都是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再生,稍嫌不够罗曼蒂克的,便是生不出苏、柏二公那一把大胡子。诸公茶余溺后,伸缩乎竹椅之上,打桥牌则“金刚钻”、“克鲁伯”,纸声飕飕;下象棋则过河卒子拼命向前……无牌无棋,则张家山前,李家山后;饮食男女,政治时事……粪土当年万户侯!乖乖,真是身在茶馆,心存邦国,眼观世界,牛皮无边。
这群泡茶馆的人看起来一副闲得蛋疼、虚度光阴的样子。但唐德刚后来总结说:“笔者在海外教书,算来也二十多年。所参加的各种民族,各式各样的.学术讨论会,也为数不少。但是那些‘会’就很少比我们当年沙坪坝上的茶馆seminar更有才气,更富智慧。”
他认为当年那些才气纵横的沙坪坝旧侣,本质上也是精英人才。如唐德刚在这段泡茶馆的生活,就自己总结出一套治学方法,他颇为自得的说:“笔者之所以不惮烦,把自己这篇上不得台盘的茶馆作文也重叙了一大遍,主要是我觉得,那时我们沙坪坝茶馆里一群二十上下的臭皮匠谈的‘学问’,似乎已经突破了胡适之先生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框架了。”
唐德刚当年选修“文字学”,从一个“县”字出发,最后写出一篇《中国郡县起源考——兼论封建社会之蜕变》,很受顾颉刚的看重,顾氏也曾对他勉励有嘉,要他“多治商史”。唐德刚是有本钱说这话,他晚年专攻口述史,成为一代大家,史学上的成就自然非胡适可比。
昆明后联大时期的茶馆
林徽因的昆明茶馆描述道:
这是立体的构画,
描在这里许多样脸
在顺城脚的茶铺里
隐隐起喧腾声一片。
各种的姿势,生活
刻划着不同方面:
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
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
西南联大的旧址在今云南师范大学,穿过一二一大街,走过文化巷,就到茶馆林立的文林街,再往下走,就是青云街以及翠湖周边区域,云南大学正门也在这里。
比汪曾祺他们晚10年到昆明上学的赵仲牧等一批新学子,在云南大学延续了西南联大学生泡茶馆的风气。
从1949到1953年,整整四个年头,除了偶尔涉足街东头的茶铺,听听滇戏清唱外,街西头几家茶舍我几乎是每日必到的常客。
大学生对“泊来品”颇感兴趣桥牌是泊来品,是一种高雅的智力游戏,桥牌之戏是当时大学生酷爱的娱乐之一。茶舍里的小方桌很适合四个人围座打桥牌,两开间的铺面,往往在同一时间摆开了好几个桥牌的战场。现代打桥牌用汉语叫牌,那时**惯用英语叫牌。下午或傍晚,假如你在云大东门外闲逛,老远即可听见“onespade”,“twodiamond”……的声浪,可算是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初青云街的一大特色。街西头忽高忽低的洋叫牌声,同街东头震耳欲聋的滇剧锣鼓声,一洋一土,互相呼应,形成了很有趣的文化反差。
赵仲牧说,青云街西头的茶舍,是校园的扩展和课堂的延伸。云大中文系的教授刘文典带着浓重的口音在茶舍里讲解温(庭筠)、李(商隐)诗。刘尧民讲《词与音乐》,张若铭谈纪德。他感叹说,“抗战后期和五十年代初期,青云街的茶舍成了当时文化信息的集散地。”
泡茶馆的风险也是那代人共同的警告。汪曾祺观察下的正义路茶馆、老舍观察下的北京茶馆、闻一名的《茶馆小调》,都指向同一个词汇:莫谈国事。
赵仲牧回忆说,“1949年12月以前,有些茶铺贴上‘休谈国事’的条幅,‘茶馆小调’也应运而生,但怎能禁止得了大学生和知识阶层谈论‘国事’和‘天下事’。12月以后,青云街茶舍里的条幅不见了,‘茶馆小调’也过时了,但畅谈‘国事’和‘天下事’却另有一种无形的禁忌。”
赵仲牧先生在青云街茶馆参与了“12·1”运动的讨论,又去听了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他说“李闻事件”给青云街西头的茶客带来一股愤怒激昂的情绪。但后来的茶馆,“青云街西段的气氛变了,茶馆和店铺全都提前关门,街上静悄悄不见一个人影。昏黄的路灯下,云大东大门内外全是军警和便衣,任何人均不准进也不准出,我只好离开青云街。第二天凌晨,枪声大作,众多军警围攻会泽院。‘9·9’整肃事件之后,学生有的回家,有的下乡,有的进了‘夏令营’。青云街西段的茶客稀少了,谈笑声和叫牌声暂时归于寂静。”
又过了这么多年,今天的学子还会上茶馆吗?
茶客汪曾祺
汪曾祺在大理写过一副对联:“苍山负雪,洱海流云”,给武夷山招待所的对联则是“四周山色临窗秀,一夜溪声入梦清”,一派恬淡闲适。
这样的地方,总是让人忍不住要喝茶。杨丽萍、叶永青、野夫、普明一干人,在这里玩出了一个下午茶。2014年,我们受到邀请,来到大理办了一场茶会,用高脚杯喝萃取的茶膏,弹吉他的是周云蓬,讲段子的是野夫。
汪曾祺喝茶不挑,青茶、绿茶、花茶、红茶、沱茶、乌龙茶,都入得口,喝茶的频率也很高,一天要换三次叶子。但对茶的品级是有要求的,好的留着喝,差的则用来煮茶叶蛋。他曾经谦虚说自己对茶是外行,却总结了一套标准,以为“深、热、满三字尽茶理”。看起来,他年轻时泡茶馆,多少也学了几招。何况他喝茶是家传的。
汪曾琪小时候观察祖父用宜兴紫砂壶泡龙井,再用细瓷小杯分茶饮用。那时,祖父一边教读《论语》,一边分茶给他喝。
1947年,汪曾祺在杭州喝过一次龙井茶之后,才知道水对于茶叶重要性。这使他想起在昆明喝茶的愉快时光:“骑马到黑龙潭,疾驰之后,下马到茶馆里喝一杯泉水泡的茶,真是过瘾。”他还批评盐城的水不好,泡茶用的水要接雨水存在缸里备用。还说菏泽的水最不好吃,没法泡茶喝。这大概跟胡适和闻一多在国外没茶喝的感受是一样一样的。照他的描述,这菏泽水估计还不如闻一多喝的白开水。汪曾祺不喜欢花茶,只喜欢老舍家的花茶。他还在苏州东山“雕花楼”喝过碧螺春,在湖南桃源喝过擂茶。
汪曾祺说,“茶可入馔,制为食品”,这可能是他精通厨艺的一种自然联想。不仅如此,他还动手煮过茶粥,自以为很好喝。但他觉得茶叶烤鸭子,有茶香而无茶味。想来,这跨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茶归茶,美食归美食,汪曾祺自然很清楚界线在哪里。
做菜要实践。要多吃,多问,多看(看菜谱),多做。一个菜点得试烧几回,才能掌握咸淡火候。冰糖肘子、乳腐肉,何时炮软入味,只有神而明之,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富于想象。想得到,才能做得出。我曾用家乡拌荠菜法凉拌菠菜。半大菠菜(太老太嫩都不行),入开水锅焯至断生,捞出,去根切碎,入少盐,挤去汁,与香干(北京无香干,以熏干代)细丁、虾米、蒜末、姜末一起,在盘中抟成宝塔状,上桌后淋以麻酱油醋,推倒拌匀。有余姚作家尝后,说是“很像马兰头”。这道菜成了我家待不速之客的应急的保留节目。有一道菜,敢称是我的发明:塞肉回锅油条。油条切段,寸半许长,肉馅剁至成泥,入细葱花、少量榨菜或酱瓜末拌匀,**油条段中,入半开油锅重炸。嚼之酥碎,真可声动十里人。
鲁迅是冷峭的高山,不经历沧桑世事难以明了。胡适是开满鲜花的平原,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如沐春风之感。汪曾祺是精致的园林。有小桥流水,乱石横空、修竹茅屋,野菜清茶,锅碗瓢盆,让人觉得亲切。有时,就连我在曼松村吃清炖土鸡时,总也觉得老汪就在我们身边。
汪曾祺不但是美食家,动手能力更强,炒得一手好菜。历史上有名的厨子都厉害,汪曾祺情迷美食,实在活得通透。有些年,汪曾祺被江青拉去写革命样板戏,老汪顺带发明了一句“人走茶凉”,实在是洞若观火。他点评江青说过的话,觉得“小萝卜去皮,真是煞风景”一句说得好。当时做菜的厨师巴结江青,做凉拌小萝卜时,把皮给削了,老汪的观点是,“萝卜去皮,吃起来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