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高端歌迷,诀窍是少听多看


  有些新朋友希望修仙高端歌迷,但是感到茫然,不知如何下手,就这个问题我解答一下,诀窍就是四个字:【少听】、【多看】

  少听,就是说要少听音乐,最好什么都不听。高端歌迷认为,大音希声,真的高端音乐,都是没有声音的,如果你听到了声音,首先就落了下乘。可能普通如你,并不能理解这么玄学化和哲学化的说法,那么下面我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做高端歌迷,就是要“讨论音乐”,注意,如果你境界低,你的注意力就会放在“讨论【音乐】”,但如果你境界高端,就会懂得这四个字的真实意思是“【讨论】音乐”,既然是为了讨论,为了把对方说的哑口无言,以凸显自己高端,那么理性就相当重要。而众所周知,听歌是个很感性的过程,用感性污染理性,在“讨论”时带入自己的感情,相当的危险。就像是高手过招,一点感情波动就会使得自己万劫不复。因此,不听音乐,使自己保持纯粹的理性,是成为高端歌迷的首要条件。如果你认为太苛刻,难以做到一生不听音乐,那么至少,如果你想做欧美音乐的高端歌迷,你不能听欧美音乐,只能听香港东南亚的歌曲,多听张学友或者蔡依林,会最低程度减少你在“讨论”欧美音乐时的感情波动——无情,是战无不败的。

  多看,就是要多看乐评。虽然“讨论音乐”的重点是“讨论”,但终归还是要回到音乐,在讨论中如果不懂相关权威的音乐语汇和话术,甚至一个词的闪失,都会使你的高端之梦破灭。因此多看乐评成为第二个条件。这一点就像是我们国家在某个史无前例的十年里,某些红色的小卫兵们都手持一本红颜色封皮的小书,用书中的语言作为自己辩论的论点、论据以及论证。因为这本红颜色封皮的小书就是他们的权威。高端歌迷也一样,如果没有标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如何判断谁是谁非?因此,高端歌迷们也找到了属于高端歌迷的红颜色封皮的小书——虽然不一定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一个人,一本杂志,一个网站链接——但不能是随便哪个人哪本杂志,目前高端乐迷中那个类似于城墙上说“站起来了”的那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罗伯特克里斯塔(必须要敬称为大师),而类似于红颜色封皮的小书则是一个系列:滚石杂志。虽有利器在手,还在于个人修行,要记下里面说的话,流派、根源性之类的词语必须熟练运用,就像40多年你不会背,或者背错了那本红颜色封皮的小书里面的内容,自然就输了。

  这两条是根本的原则,贯穿始终的,还需要记住另外一些细节:

  1,不要完全使用汉语,而要英汉夹杂。注意,必须是英汉,最好是美式英语。如果你懂法语、西班牙语或者日语,都请收敛。因为罗伯特大师和滚石都是美国的,如果你用非美式英语,会在气势上输掉。

  2,如果你没有精力或者没有能力把这些权威的评分记住,那么,在迫不得已需要表态的时候,60-70年代的音乐要尽量说好,80年代的音乐一般,90年代以后不行——原因很简单,罗伯特大师是40年代生人,肯定偏爱自己年轻时代(60-70年代)的音乐,这条规律本来应该修仙成高端乐迷的途中自行摸索,但我冒着天谴的风险透露给你们。当然能把评分记住最好,因为罗伯特大师只是有所偏爱,而并不绝对,这样说只能提高成功的概率,就像很多老师说,考试选择题不会就选C,但这只能提高概率,并不保证全对,实际上出错的几率还是蛮大的——所以,高端歌迷最鼓励的还是“勤为径”,偷懒成为高端歌迷,根基还是不牢,如果遇到对方故意为难你,就容易丢脸。

  3,要紧跟权威风向。因为滚石的评价也并非一成不变,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数据。如果你拿10年前滚石的星星来说现在的事,很可能被对方抓住把柄,被指为“落伍”。这个道理,就像当年最初在那本红颜色封皮的小书前面有某个小瘦子的一段话,后来小瘦子摔死在蒙古,你再拿他的话说事证明自己有理,那必然脑袋搬家。高端歌迷行事,亦作如是观——这个时候,不听歌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不听歌,才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改变,在改变的时候丝毫没有痛苦。我们知道,要改变自己的观点理念对很多人来说是最痛苦的,如果不听,对歌本身就没观点,改起来容易得紧。

  4,指标性人物要牢记,尤其是女歌手。艾瑞莎、至高乐队、席琳迪翁、克里斯汀等人处于什么位置,要相当清楚。这个错不得,错一次,毁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