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一)-极端恶劣气候相关灾难


    干旱是指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牧草等农作物生长的需要,造成较大的减产或绝产的灾 害。旱灾是普遍性的自然灾害,不仅农业受灾,严重的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
 
    干旱是我国最重要的自然灾害,居所有气象灾害之首,干旱带来的经济损失约占全部气象灾 害的一半。我们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 为成灾。经常发生旱灾的地区称为易旱地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水资源日渐短缺,干旱仍 然困扰着我们,是制约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通常将年降水量少于250 mm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 量为250~500 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 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这些地区 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发量大,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如果融雪量或来水 量减少,就会造成干旱。世界上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欧洲南 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地区。这些地区降雨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极易造成季 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连续干旱。
 
    中国大部属于亚洲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 年间分布很不均衡。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春旱突 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黄淮海地区经常出现春夏连旱,甚至春夏秋连旱,是全国受旱面积最 大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有的年份虽在梅雨季节,还会因梅雨期缩短 或少雨而形成干旱。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区春夏旱对农业生产影 响较大,四川东部则经常出现伏秋旱。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
 
 一、典型灾难实例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有关干旱的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墟的甲骨文时代,在出土的十几万件甲骨 文中,有数千件是关于求雨占卜的,明显反映出干旱对当时人类生存的重要影响。两汉晁错在 《论贵粟疏》中有“尧、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的记载。《今本书纪年》曰:周厉王21—26 年(公元前856—前851年)“大旱既久,庐舍俱焚”这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干旱的明确记 载。中国近300年来3次大旱灾分别发生在在乾隆后期(1784—1786年)、光绪初年(1875—1878 年)和民国时期(1927—1930年)。1784年旱情在河南、山东等地有不同程度显现,河南较重,“自 春至夏未雨,冬又无雪,大旱” 1785年旱情扩大到整个黄淮流域,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多处出 现“人相食”的记录(如河南郑州“大旱,赤地千里,民饥相食”;信阳“大旱荒,人相食”;山东济南 “旱大饥,人相食” ^溪河断流、湖泊千涸等自然证据也证明1785年为第一次旱灾最严重的一年。 1786年华北旱情开始有所缓解,但重灾区河南、山东仍有“人相食”的情况;山东微山湖还处于干 涸状态,江苏多处湖泊河流也处于干涸断流之中;同时旱情向华南沿海转移。至1787年,大部地 区旱情得到缓解,第一次旱灾基本结束。1875年北方各省开始出现旱情,次年旱情加重,以山 西、山东、河南北部最重,山西全省范围“大旱荒” 1877年旱灾达到顶点,华北平原、内蒙中西 部、陕西、甘肃东部都成为重灾区,其中山西、陕西关中和河南北部为重中之重,山西“大旱,赤地 千里,大饥,人相食,人死十六七”其他地区也多有人相食的记载。到1878年旱情仍在持续,但 受旱范围有所缩小,山西、陕西等地的严重旱情仍在持续。至秋季灾区多处下起大雨,各地得以 逐渐摆脱旱灾的阴影。1927年北方地区开始出现零星旱情,至次年连成一片,以陕西、山西、内 蒙中部、甘肃东部为中心。内蒙古多处“城市饥民重塞村野,横尸相望;数百里人烟断绝”陕西西 安“井泉涸竭,泾渭汉水今夏间断流,树皮草根采掘巳尽,赤野千里” 1929年旱情仍在继续,旱 灾中心陕西、内蒙各地“人民以草根树皮为食,死亡无数”,甘肃东部“人相食”;周边河南、山西等 地也多有因灾民饿死的记载。至1930年,旱灾全面缓解。另外,树木年轮显示本次旱灾是最近 150年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发生的顶峰为1929年;黄河在1929年的枯水是近200年来最严重 的,内蒙古中部的黄旗海等内陆湖曾经干涸,岱海在1929年出现最低水位,大量古树死亡,这些自然证据也都反映出当时的干旱程度。离我们最近的旱灾就是2010年的西南大旱灾,云南有 780万人、48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贵州88个县中84个不同程度受灾,受灾总人口 1 728万人, 557万人、26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广西13个市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面积1 126万亩,因旱导 致218万人、111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需要送水度日的人数为31万人;四川13个市州55个县 616万人受灾;131万人饮水发生困难;重庆全市34个区县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270万亩,94万 人、42万头大牲畜因旱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二、灾难特点及伤情特征
 
    1.旱灾特点
 
    由于特定的自然地理与气候条件,我国是世界上干旱最为频发和干旱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 之一,总结以往的旱灾我们发现其具有如下特点。
 
    (1)灾情持续时间长如2009年9月中旬,云南、贵州、广西等地气象干旱露头,10月下旬 出现了大范围中等以上程度的气象干旱,持续6个多月。
 
    (2)灾情范围广如西南大旱灾因长期高温少雨,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 广西的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
 
    (3)灾情重2010年1月,云南省达到重旱以上级别气象干旱的县数百分比一度达到85% ; 2010年3月,贵州省重旱县数百分比也达到了 81%。干旱导致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部分地区 出现人畜饮水发生困难。重庆全市34个区县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270万亩,94万人、42万头 大牲畜因旱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2.干旱灾害波及之处,造成各种负面结果
 
    (1)干旱灾害导致粮食减产如2009年,该年度全球小麦总产量趋减。2009—2010年度全球小麦总产量只达到6. 625亿吨,低于上年度的6. 818亿吨,减产1 940万吨。
 
    (2)干旱灾害对电力行业的影响电力工业的发展是保证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电力生产过程与气象条件关系非常密切,高温是影响电力负荷的主要因子,持续性干旱则对 水电发电量影响较大。自从2008年1月6日黄河防总发布黄河流域干旱蓝色预警后,为支援河 南、山东两省抗旱,巳4次加大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逐渐由290 m3/s加大到600 m3/s,期间,向 下游补水3.11X108 m3。截至2月5日8时,黄河干流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 五大水库可调节水量仅为146X108 m3,比去年同期少34. 2X108 m3,其中小浪底水库可调节水 量仅为17.8X108 m3,比去年同期少一半多,黄河水调形势异常严峻。水库库容减少不仅影响着 农业生产灌溉,同时影响着水力发电部门的发电量。由此可见,干旱灾害严重制约着电力部门的 生产工作。
 
    (3)干旱对疾病爆发的影响此影响并不是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各个环 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间接影响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如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 炎、伤寒副伤寒等消化系统传染病患病危险度会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气温升高、干旱等气候变化可能改变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疾病发生的种类、程度和范围,增加畜禽心血管病、中暑和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