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常识_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及其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是指从鼻腔到环状软骨下端部位的鼻、咽、喉的粘膜炎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本病属中医感冒、咳嗽、乳蛾、喉痹等范畴。

    临床主要表现常有鼻塞、流涕、头痛、咽痛、咳嗽或有发热等症状,或扁桃体红肿、化脓。婴幼儿常可出现呕吐。腹泻,一时性高热,抽搐等兼证。

    中医认为小儿稚阳稚阴之体,脏腑娇嫩,肌肤薄弱、防御外邪能力差,加之不知自理,寒热失调,六淫之邪乘机入侵,从皮毛或鼻孔最先罹患,故表现为上呼吸道的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由于上呼吸道解剖的特点,易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加之免疫功能不足,常有反复出现的现象。可为支气管炎,支肺炎,急性肾炎,风湿热,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麻疹、风疹、幼儿急疹水痘、脊髓灰质炎等)的前驱期。

    (一)中医辩证治疗1.外感风寒型。

    主证: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不发热或发热轻,舌淡红、苔薄白、脉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苏翘解表汤。

    苏叶6克,荆芥6克(后下),防风6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桔梗8克,前胡8克,北杏8克,甘草3克。

    方解:苏叶、荆芥、防风辛温解表,桔梗、前胡、北杏宣肺助前药以散寒,小儿外感风寒有旋即化热之变,故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

    2.外感风热型。

    主证:发热有汗,鼻塞流浊涕,头痛,咽喉红肿痛,咳痰色黄,口渴面赤,唇红干,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深红。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止咳利咽。

    方药:

    (1)咽痛,发热明显者,用银翘散加减:连翘10克,银花10克,桔梗8克,薄荷5克,竹叶6克,荆芥6克(后下),淡豆鼓6克,牛蒡子5克,甘草5克,板蓝根10克,黄芩7克。

    方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配竹叶以加强清热之功。薄荷、豆鼓、荆芥辛凉轻散解表。桔梗、甘草、牛蒡子宣肺解表、去风痰、利咽喉。芦根清热生津。加入板蓝根、黄芩更加强清热解毒利咽的作用。

    (2)咳嗽较多者,用桑菊饮加减:桑叶10克,菊花10克,连翘10克,北杏8克,苇茎12克,桔梗8克,薄荷5克(后下),甘草3克,板蓝根10克,黄芩7克。

    方解:桑叶、菊花、薄荷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桔梗、甘草、北杏清咽利隔,止咳化痰;连翘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加入板蓝根、黄苹增强清热解毒利咽的作用。

    3.兼证。

    不论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均可出现夹痰、夹滞、夹惊三个兼证,可辨证加下列方药:(1)外感夹痰:咳嗽、痰粘稠、咳声重浊、声嘶、便秘、小便黄者加瓜篓仁10克、冬瓜仁10克、苇茎12克、北沙参12克、麦冬8克;如喘嗽加甚,转为支气管肺炎时,可用麻杏石甘汤;如咳而痰稀者加橘红5克、瓜蒌仁10克、桑皮10克、浙贝10克、炙麻黄3克。

    (2)外感夹滞:胃院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肠鸣腹泻、大便酸臭、口气臭秽、嗳气舌红、苔黄浊,指纹紫滞者加霍香6克(后下)、积壳6克、莱腋子10克、谷芽12克、布楂叶15克;壮热口渴、纳呆、腹胀便秘者,加大黄5克(后下)、元明粉5克(冲)。

    (3)外感夹惊:啼叫不宁,睡中易惊齘,壮热,昏睡或睡中阶齿,抽搐等,舌尖红赤,指纹青紫而滞,加钩藤8克,蝉衣5克、羚羊骨10克(先煎)、全蝎3克。

    (二)西医治疗(1)高热用阿斯匹林,5~10mg/kg/次,或安乃近等退热药,或新雪丹1/3支至1支。

    (2)惊厥处理:10%水合氯醛0.15~0.6mg/kg/次。鼻饲或保留灌肠,或肌注苯巴比妥 5~8mg/kg/次,必要时 6~8 小时可重复使用。有惊跳或有高热抽搐病史者可口服苯巴比妥1~2mg/kg/次作预防。

    (3)如有细菌感染者,可选用青霉素、鱼腥草等注射液。

    (4)外用药:冰硼散,双料喉风散喷喉;麻苯滴鼻液滴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