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二胡主要的属性是乐器,作为乐器的评价主要还是以评价声音为主。由于民族乐器二胡是国粹,特别是在当今时代已成为一种文化,所以在对二胡的鉴赏上,必然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再则它也是一件精美的工艺产品。因此由于鉴赏水平的不同以及鉴赏的角度不同,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作为艺术产品只有完美地追求,没有绝对的“最好”。
1、 专业演奏者比较偏重二胡的声音品质的鉴赏,主要为音乐演奏表演服务。更多的是追求声音的风格性和演奏的手感以及音质、音量的均衡。对外观的精美要求相对就比较马虎,所以表面观赏演奏家的琴并不一定是所谓“最好的皮”、“最好的料”。但也并不能说不是“好材料”。
2、 大多数业余爱好者由于自身的演奏水平和对声音的鉴赏能力有限,有时只能借助二胡的材料外观特点以及工艺装饰造型的视觉效果来评价好琴。
其实作为二胡的好坏,是存在一定综合因素的。作为我主要从事二胡制作技术的研究和声音的鉴赏,在这麽多年的经历中,也没有发现一把十全十美的琴,只能说有相对不错的琴。作为乐器而言,它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演奏技术、演奏方法、风格偏爱、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等)。如果要比较客观的评价,必须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一定时间下现场实际对比。超出一定的时空,恐怕就很难准确的作出公正的评价。如果用科学的数理方式去研究,也只能属模糊数学的研究范畴。
二胡声音的主观评价和鉴赏
说到二胡的声音,我们就必须将其理解为音乐声及乐音。人们对它的要求就不一样了,人们会挑剔,会评品。最起码会要求它“好听”,再往深里说,会讲究它的“清晰”啦,“平衡”啦、“明亮”啦,“圆润”啦……。但如何去鉴别和评价呢?这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事情。往深层次里探究,二胡的乐音是一个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的对象。其中蕴含着或浅显易懂的内含,或深奥隐晦的思索。当人们去聆听时将表达了每个人的思想、情绪、态度、感受等等的“声音化”的产物。更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审美活动。
在鉴赏中每个人将会根据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文化知识积淀和养成的性情气度约束而产生联想。然而这与自身的艺术鉴赏水平和二胡的演奏水准有很重要的关系。
要想对二胡的声音质量能作为比较中肯、恰当的评价,必须扩大耳朵的“见识”,锻炼提高耳朵的灵敏度。这一点,是带有基础意味的。说扩大耳朵的“见识”,最最起码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多地识得不同类型、不同档次以及不同品牌的二胡声音,来锻炼提高耳朵的灵敏度。指的是要使得耳朵善于抓住声音的特质,敏锐地察觉到声音当中稍纵即逝的细微之处。耳朵缺少了灵敏的感觉,就没什麽“材料”,可供你作比较、鉴别;缺少听音的积累就没有什麽“标杆”、“样板”(当然是相对而言的)可作为比较鉴别的参照物。这样的话,声音质量的主观评价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为继了。这和音乐及二胡演奏专业中的视唱练耳的要求有相似之处。
哲理名言说的好“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为了适应二胡声音质量主观评价的艺术性,为了能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更深刻地感觉”声音,从而使主观评价更显根基可靠、依据准确,就有必要让耳朵的听觉听感得到一种提升,即从自然的、生理性的听觉听感提到为主动有为的、具有文化艺术品格的听觉听感。其实在平时就可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耳朵。在欣赏各二胡大师作品中也要注意多听它使用的二胡声音特点与作品情感和风格的追求。
严格的讲,要想比较正确地参与二胡的声音质量主观评价,必须要有专业规范的演奏基础。如果你的演奏基础并不规范,可想而知怎麽可能让二胡发出正常的声音。如何正确判断演奏手感呢?
另外由于不同演奏技艺、不同曲目、不同风格的差异,更难让一般演奏水平的二胡爱好者正确评判二胡的声音好坏及声音质量。
所以说,要提高对二胡声音的鉴赏水平,必须要提高二胡演奏的技术水准,只有具备敏锐地听觉听感和正确的演奏技术才能有资格挑选出真正的好琴。
我们为什么把音量大作为驱动二胡研究的首选?出于两点的考虑:
1、当年下部队演出,尤其在边防和条件较差的环境演出,没有电扩设备。这时一把二胡的独奏只有前几排的人能听到,后面的人就没办法了,连陈耀星老师都有同感。
2、在音量大的基础上,再求质求韵就有条件了,当然音量大以牺牲音质音色为代价是不行的,要大而有韵。
如何能作到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再进化到合理,小提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张锐老师对我说,他在捷克的乐器博物馆中看到了小提琴的发展过程,从两根弦到三根弦,到四根五根弦,最后还在琴码下装上了五根共鸣弦,共十根,发展到后来四根。琵琶也是,在唐朝有五弦琵琶,现在不也只四根!因为四根合理.关键是二胡音量要大到合理,保留二胡音的神韵。
一个声音的产生,其中就包含音量、音质、音色。理论上可以分开来探讨,客观上没有离开这三点的声音。音量的衡量尺度是分贝;音质是指基音基础上的泛音列特征[示波器反映出的特征];音色是指泛音列中被重复某几个泛音的特征。在同等条件下基频的振幅大音量大。反之,音量小。基频的振幅大就不能够产生丰富的泛音列吗?就不能够保留泛音列中被需要重复的泛音吗?关键在优选、在合理。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还是让我们来实践吧!
现代对二胡的声音评价以及形制的确定,是随着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二胡声音的听觉审美追求而形成的。基本以正六角形琴筒二胡为主,还有部分采用前口八角、后口圆形琴筒的二胡。扁形类琴筒二胡基本被个性化以及风格独特的艺术演奏界推崇,目前使用者甚少。
关于一些改革中形制变化较大的二胡,目前还没有真正走上艺术舞台,被专业二胡演奏界接受。这类二胡的艺术价值还有待于通过艺术实践和科学论证,才能体现其实用价值。
其实一个成熟的乐器要具有:
1、 科学合理的结构;
2、 便于艺术家发挥演奏技艺,具有方便简捷的操控能力;
3、 悦耳动听及要具有高、低音均衡,声音纯而不杂,亮而不噪,厚而不闷的声音特点;
4、 声音(音色、音质)个性特征明显,音量适中,不易被其它乐器所替代;
目前很多改革二胡例如:双千斤二胡,三弦二胡,双筒二胡,套筒三弦二胡等都存在有待于改进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演奏方法烦琐,不利于演奏技艺的发挥;
2、 声音不理想,或与标准二胡差别较大;
3、 不能满足人们对二胡声音听觉审美的追求。
民族乐器二胡是通过几百年的艺术实践才形成今天的形制和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乐器声响,人们已在自己的听觉记忆中根深蒂固,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人们对其的审美意识和习惯,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演奏艺术的实践和认可,才能真正带来新的生命。
前年在北京张钟老师家会到了二胡界的几位老前辈,曾谈到[六方琴筒是二胡发音最科学的结构],当肘大家有异议,认为这不符合事实。八方筒也有好琴,六方筒也有差琴。我没有在意,今天网上又接触到这个问题而且很尖锐,是不是要说说了?是学术,也像市埸;是现在,也波及将来。六方筒有优点但是否优点到最科学,可以作为标准来定位?这值得商榷……。
我曾与几位制琴大师交谈,在制琴时照顾了高音区,低音区不理想;考虑到低音区,高音区又不行。六方琴狼音难克服,内弦的G音易产生哑点。与宋飞老师也谈起认为六方筒高音区音紧有卡压感。这说明六方琴并非尽善尽美需要改进,难道和筒的结构没有关系吗?如果用十万把二胡计算,恐有九万把都有这些问题,我们能乐观吗?!这有这么多的热心人来关心二胡的完善,是天大的好事,这使人乐观。
我为什么要改这二胡?一九五七年到湖北武汉民族广播乐团工作,当一名演奏员拉的是当时市场上最好的红木二胡,音量小,狼音多,在乐形自已感觉不到自巳的存在,高音就没法说了,每天要用80%的时间去收拾二胡苦不堪言,幻想有一天能有一把音量大,没狼音得心应手的好琴就满意了。
我非常欣赏曾先生的精神。其实二胡发展到今天是几代人的努力,并不是一些人凭自我感觉而形成的艺术成果。我认为在改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分析目前形制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它的生命所在。最主要是要通过二胡的艺术演奏来推广,应该有一个理性的头脑。有时自己总认为不错,但事实很难推广,问题所在?存在的事物总有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