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球杆历史沿革


撞球杆历史沿革  最早的撞球杆可追塑到十六世纪初的欧洲,撞球杆系由当时的高官,富人为凸显代表权贵的权杖开始。最早期的撞球原本是在地上打的,直到十七世纪中才移至桌上打球。十八世纪中期只是皇公贵族的娱乐活动,之后逐渐流行于民间,此时高价特殊手工艺撞球杆亦随着撞球运动而兴起,特别是专为皇公贵族制作的球杆,更是着重于将金银珠宝、特殊木材稀有石材甚至钻石…等名贵材质,镶嵌在球杆上以显尊贵与艺术性。
十九世纪初最著名描述撞球的名画由Louis L'eopold Boilly所著在十九世纪之前大多数美国的撞球杆都是从欧洲进口,同时也将制球杆技术传到美国,并由当时著名的球具商如:Brunswick、 Phelan & Collender、Pieper等公司发扬光大且各有特色,当时由Brunswick公司领先主导整个业界,并延续当时欧洲流行许久的花样,像是类似蝴蝶翅膀图 案之艳丽色彩的花样设计,打起来非常炫目抢眼。1850~1929年间是美国撞球运动的黄金时期,当时Brunswick公司增辟多条生产线以应每年约四十万支球杆的市场需求。而手工定制球杆与量产球杆也因球杆目录的发行而逐渐区隔产品市场,当时许多著名选手和球友几乎是人手一支Custom Cue(手工定制球杆)。早期撞球随着手工订制球杆的兴起,喜爱打撞球的消费者开始逐渐有了不再使用公杆(House cue)的趋势,于是各式各样图案设计的手工定制球杆,也随着订制者的喜好及打击性能的要求而流行起来,消费者也开始要求一些符合个人品味及需求的球杆如:球杆重量、长度、前截软硬度、前截直径幅度、握把直径、缠线方式、先角材质、接合型式、镶嵌材质……等。当时一些制球杆名家也因此而窜出,像是:George Britner、Herman Rambow、George Blabushka…..等他们原先都是在Brunswick公司工作的资深技师,有些是聘约期满或中途离职而自创品牌继续制作球杆。早期经雕细琢的球杆1929~1960年间美国国内撞球因受政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导致美国撞球杆业并没有什么进展,倒是受到一些当时著名的手工杆师傅如Herman Rambow、Harvey Martin、Frank Paradise等影响而继续在市场少量流通,就连当时名盛一时的Brunswick’s球杆都受到严重的冲击,销售业绩一落千丈,市场上流行的都只是著名手工订制师傅的名字。电影"江湖浪子"直到1961年因受到电影”The Hustler“ (郎中)的影响,使得撞球业再度起死回生,撞球场如雨后春笋般的开设,球杆业又蓬勃起来而球具业龙头老大Brunswick’s推出由当时撞球名人Willillie Hoppe签名代言的新球杆,瞬时成为撞球史上最成功的签名球杆。另外,手工杆市场方面除了前面所提的名师之外,开始有更多人投入此行业如Eugene Balner(Palmer Cues)、George Balabushka、 Ernie Gutierrez(Gina Cue)…..等由于他们大都是只有1~2人的公司,所以在产能方面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客人常常需要长期的等待或者根本买不到他们所做的球杆。当然其他制杆业者也都埋首制造经营自己的产品而逐渐在市场上崭露,像是在1967~1968年Her man Rambow和Frank Paradise相继去逝,另一位大师George Balabushika也于1975年去逝,其间呈现中空现象则立即被Gus Szamboti填补成为美国东岸最著名的制杆大师。60年代撞球名人Willillie Hoppe为Brunswick's
签名代言的球杆,瞬时成为撞球史上最成功的签名球杆1960~1980年间球杆制作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流行使用各种进口木材(美国本土以外的木材)用来制作后截部分,再用各种木材交叉搭配而变成除本国木材以外的各种样式,其他石材、象牙、宝石也因其他工业取得容易而大量镶嵌在球杆上(此流行风一直延续至今)以添增球杆高贵、美观性。在接合型式Joint方面也有了很多方式如:Steel Joint(锁铁牙)、Wood Joint锁木牙)、Uni-Loc(快速接头)…..等分别被采用至今,到了1986年电影The Color Of Money”金钱本色 ”的轰动把撞球业推上最高峰,新的大型量产杆业者纷纷投入加上近年电脑雷射雕刻及车床工具发达,可以轻易自动化大量生产出精细复杂的球杆,不但不需排队等待且只要上网就可轻易购买到自己心仪的球杆,回顾到16世纪至今一路走来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50年代手工球杆的制杆工具汤姆克鲁斯和保罗纽曼主演的撞球经典电影"金钱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