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青年报》刊载一位家庭条件优越,在小学、中学一直品学兼优,曾多次获得“三好学生”称号,并被保送升学的某大学三年级学生,在给父母留下一封信之后悄悄出走,决定要在外地“呆些日子,然后租个地方住下,再找个工作,考验一下自己的生存能力”。
这位学生在信中还说,他从小到大都是按照父母的设计走的,而父母从未征求过他的意见,因此,看到父母在别人面前提起他时的那副自豪的样子,他的心里就“充满了厌恶”。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是:他在刚刚结束的期末考试中成绩很糟,有好几门不及格;同时补考又没有及格。虽然在补考时看到别的同学作弊,可是他对所考的科目一点兴趣也没有,所以“连作弊的心情都没有”,于是他放弃了。看到这篇通讯的人可能会问: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如果我的孩子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是否也会离家出走?
在此暂且不去评论这位学生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存在什么误区,也不去考虑现行教育体制在某方面所存在的与现实脱节的状况,单从孩子本身的问题说一句俗话,就是他在遭遇“不及格”以前走得太顺了。
我的孩子则是相反的一种情况。他从小性格倔强,认真好强,在小学毕业考试中他以199分(满分200)的优异成绩申请进入重点中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如愿,被分到一所普通中学。在初中一年级时,班里乱得把语文老师都给气跑了,孩子回家直掉泪,说“这个学没法上了,他们(指淘气的学生)为什么不学习?这下子初中是完了!”
我鼓励他说,环境不好,才更加考验你呢。再说,管不了别人,还管不了自己吗?你应该加倍努力,争取上个好高中。这次谈话给孩子很大触动,他认识到环境不能选择,但是自己如何面对环境是可以选择的。他真的开始下功夫,终于在初中毕业时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同时自信心、自制力也大大增强。
当我拿着《北京青年报》这篇报道问儿子作何感想时,他说,我再多门不及格,也不会这样,我没有包袱,从小学到中学,没当过几次三好生,受过那么多挫折,我不怕。
从儿子自信坚毅的话语中我深深感到挫折教育确实是人生的必修课。试想如果报道中的那位学生在小学、中学就受过挫折,他就会有对付不及格的充分心理准备,事情的发展就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当家长的不但要关注孩子的成功,更要关注他的失败和挫折,在孩子遭遇挫折时给予心理支持和情感的力量,使孩子在人生不可避免的各种挫折中逐渐成长、成熟,获得自信和力量,一步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