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体操的发展



    中国近代体操的发展是十分缓慢的。
    近代体操的传入及其发展:据史料记载,中国近代体操项目,主要是从国外传入。传入的途径有教会系统和军事学堂.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英、美等国先后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开办教会学校,成立青年会,并设置健身房和体操器械,出现了早期的现代体操活动.另一途径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开始编练新兵,开办军事学堂,引进了西方的“军操”,废除了过去传统的骑射、弓、刀、石、技、勇等练兵方法。聘请的是英、美等国的教练,训练内容是英、美等国的体操内容。随后改为德、日军操,聘请德国人坐军操教练。德国体操自1894年传入中国。如当时北洋水师学堂体育课的内容有木棒、哑铃、平台、木马、单杠、双杠等,属于德、日军操中的有关内容。清政府为了维护其没落的封建王朝,实行了所谓的“新政”编练新军,1902年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第二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公立“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以肆武事”。当时体操内容是根据瑞典、德国体操和一些轻器械体操编成的。由于各级学堂都开设体操课,函需培养体操师资,于是清廷学部通令各省师范学堂办“体操专修科”.最早的是1905年由徐锡麟在大同师范学堂开设了“体操专修课”。1906-1908年创办了江苏两级师范体操专修科、河南体操专修学堂、上海中国体操学校和中国女子体操学校等。教学内容有体育学、教育学、解剖生理学、音乐、舞蹈、普通体操、徒手体操、器械体操、军事体操、游戏等。办学时间最长的是中国体操学校,1908~1927年共办了36届,毕业生达1500多人,对推动体操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旧中国时期的体操开展情况:1912年颁布的“新学制”规定中、小学每周三学时体操必修课,“兵士体操尤宜注重”。体操项目有吊环、飞环、肋木、平梯、单杠、兵马、平台、天桥、平行杠等。当时办学时间最长的是1916年南京高师体育科(后来的中央大学体育系),第一任体育科主任是美国人麦克乐。1942年和1944年在重庆举行专科以上学校运动会,参加体操比赛的人数两次共20多人。男子有单杠、双杠、垫上;女子有垫上和跳箱。1948年5月在上海举行“第七届全国运动会”,第一次把体操列为表演项目,只有男子单杠、双杠、跳箱三项。参加表演者只有十几个人,技术水平很低。
    解放区体操开展情况:虽然经济生活很紧张,但注意开展体育活动,当时开展党体操项目有木马、单杠、双杠、爬竿和打秋千等。1933年在江西宁都举行的八一”江西全省运动会上有团体操表演。1940年5月4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下的体育组织“延安体育会”、“延安新体育学会”。1942年9月1日召开了扩大的延安“九一”运动大会由1300多人参加,体操项目有单杠、双杠、木马和垫上运动,为以后的体操开展起到了积极宣传和推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