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茂林节日民间习俗


一年当中除了年节和元宵节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节日,旧时茂林民间也举行各种不同活动。其中一些较为普遍的习俗,有的已经淘汰,也有的传承至今。现据记忆所及,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农历二月二日“土地会”,是给土地菩萨“上寿”。几乎每个村都有很小的“土地庙”,里面石刻“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的神像。祭祀仪式也很简单,在庙台上陈列几样菜肴和茶叶、米、豆,洒上一樽水酒,焚香叩拜之后放挂鞭炮,便告结束。

土地神在现代的一些戏剧经常出现,例如《天仙配》中为董永和七仙女在槐荫树下做媒,《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屡屡传唤这位小神,查问当地妖魔的来踪去迹等等。不过泾县的土地神却有些来历,据说他生前是东晋时的宣城内史桓□,明帝时(324——326)苏峻作乱,遣部将韩晃进攻宣城一带,桓退守泾县战败阵亡于乌溪岭,其地有桓公墓和屯军时营寨的故垒等遗迹。后人敬仰桓□为国捐躯。忠勇事迹,立祠祭祀。“生而为英,死而为神”,桓成为泾县“土主神”。

据说这位生前执掌“民政”的地方长官,他的诞辰就是二月初二日,因此土地庙有这亲样的对联:“二月二日敬二老,千年千载祝千秋”。小小的土地庙上有各种内容的对联,反映了民众对这位神灵的认识。“保一方庆吉,佑四季平安”,表明他是位保佑地方平安的小神灵。“庙小乾坤大,天高日月长”,“庙小无僧风扫地,神前无烛月点灯”。庙宇虽小,神道却大,人们敬重虔诚,似有含慰勉之意。

“拂须观晓日、扶杖笑东风”,又把土地神描写成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当然也有很玄乎的联文“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

总之,在人们心目中,他不像别的等神那么赫赫威灵,而是同普通人相亲相近的神灵。也许是人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缅怀和纪念那位血染沙场的桓公。

农历二、三月间有寒食节和清明节

寒食节是晋文公悼念介之推焚死绵山之日,这一天定为"禁火寒食",就是家家户户不准起烟火,大家都用"寒食"。由于年代久远,后世民间不怎么看重“禁火”的规定了,却在第二天的清明节还保留着某些痕迹。家家户户门前都插上刚透新叶的柳枝条,儿童们用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揉成柳枝球玩耍。青绿的嫩柳枝,似与悼念被火烧死的介之推有某种关系。

当然清明节最要的活动是扫墓,这一天人们带着工具给先人坟莹堆土和清除野草,焚香绕纸奠祭,还在坟上插一束纸钱,那纸钱是用白纸剪成万字纹,下端剪成细长的纸条。在坟上随风飘动,表示人们心中的依依亲情和凄婉的哀思。解放后赋于了新的含义,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改为敬献花圈缅怀英烈的新风尚。

五月初五日端阳节,悼念自沉汨罗江的伟大诗人屈原。茂林没有大江大河举行龙舟竞渡,却把手压式的灭火器抬到东溪河里,互相压水对射,观看的人很多,场面十分热烈,当地人称之为“唧水龙”。这种纪念方式已没有哀悼的气氛,连用蓼箬裹成的糯米粽子也只是供人享受。

茂林的粽子很有特色,绿色的蓼箬叶透出竹叶的青香 。里面装的糯米拌和着赤豆的叫赤豆粽,拌和着割碎的火腿、红枣、板栗的叫枣栗粽,煮熟以后沾白糖食用,其味甜、咸带香,十分可口。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油炸馓子和喝雄黄酒,大概是受,《白蛇传》故事的影响,引申为喝雄黄酒可以僻邪,还用雄黄酒在孩子们额头上写“王”字。孩子们过节除了穿新衣,还穿绣有“王”字的虎头鞋,佩戴包着茶叶米豆的绣花荷包。

家家户户门上插着艾和昌蒲,“艾叶为旗,昌莆为剑”,又可能是借助于驱邪捉鬼的钟馗。原来是悼念屈原的端午节,却派生出这些擒妖捉鬼的故事,真令人啼笑皆非。不过吃粽子,插艾叶昌莆的习俗,一直沿传到现在。

六月六日田公节,仅限于农家祭“田公菩萨”,祈求保佑“五谷丰登”。

这一天即使穷苦的农户,也要购买几斤鲜猪肉“应节”,从前有首儿歌中唱道:“六月六,那家刀板上没块肉”。用猪肉做菜肴,其中有一样“白切肉”,仅是田公节才有的,即是取一块五花肉煮熟,不放酱油作色,切成薄片添上佐料,吃起来爽滑适口。不清楚吃白切肉同祭田公有什么关系,现在也很少有人重视过田公节了。

七月七日是“七夕”,传说在“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唯有这一天才能渡过鹊桥相会,是个难得的“佳期”。

民间的姑娘们手持绣花针,很快穿上了细丝线就是好兆彩,传统的说法是“乞巧”。后来寻常百姓似乎不理会天上神仙的好日子,而是在七月七日看“巧云”。夏秋之交云气多变,白云苍狗奇诡多姿,确实有些看头。茂林人从前很注意看“野猪过河”,两大块云层之间出一条空间,就叫它“天河”;一团类似野猪形状的乌云,慢慢飘过“天河”之后,依然保着原状,人们就说:“野猪过了天河啦”。如果未过河那云团就消失了,人们心中忐忑不安,怕要出现洪旱灾害。

也很难怪,从前没有气象预报,茂林地处山区,容易遭受山洪或干旱,使农作物造成损失。人们只有“仰观天象”,来预测当年的收成。

七月十五日老百姓叫“七月半”,据说是“鬼节”。

人们给祖宗烧纸钱时,还必须另烧一堆说明是给那些“孤魂野鬼”的。人们迷信那些无所归依的鬼魂,这天晚上出来的到处游荡。因此吃过晚饭之后严禁孩子们出门,防止中邪。解放以后,阴森可怖的“七月半”,逐渐被人们的淡忘了。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晚餐之后人们出来赏月,有的把桌子搬到门外吃“中秋茶”。

一轮皓月渐渐升空,大家一边吃月饼和石榴、板栗等果品,一边讲“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等古老的故事,那份悠闲安适的情景,是其他节日所没有的。这也要取决于秋高云爽的天气,晴空朗月的自然环境,以及收成好的年景。如果没有这些条件,人们就不会有赏月的闲情逸致了。

过中秋全家团聚吃月饼,商家们争相推出自己的产品,在包装纸上印有“重油月饼”字样和的精美的图案,浓重的油渍透过几层包装纸。月饼的□子分别有糖心(含有小块冰糖)、芝麻心和豆砂心,加上青红丝和桂花露,吃起来别有风味。当地还有则过中秋赏月的故事:

有钱人家在摆到门外的桌子脚下垫了四只金元宝,夸跃其家富有。穷人家叫四个儿子各抱一条桌子腿,月光移到哪里就搬到哪里,赏月十分尽兴。说明人是“活宝”,比拥有财富更强。

从前还有一种“摸秋”的习俗,年轻人吃过月饼之后,趁夜色朦胧潜入别人家菜园或田间,“摸”些蔬菜瓜果回家,得了手就很高兴,予兆可以得到意外的“财喜”。如果被别人发现空手而归,回家时就连声说:“晦气!”,说是“摸”,实际是“偷”,解放后也就不作兴了。

九月九日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望远,很多人上魁峰游览,从前一些文人雅士在魁山“集贤亭”集会,即使没有人远出也要吟诵“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唐诗。普通人家则是备些酒菜,全家团聚用餐,孝敬长辈,这大概也是后来定“重阳节”为“敬老节”的来由。

十月十五日俗称“十月半”,旧时也有类似“七月半”祭祀祖先的活动,但没有给孤魂野鬼烧纸钱的内容。不过是这一天都要饮酒加餐,有一种“过节”的气氛。

十一月冬至,从前是民间较为重视的节日,上大宗祠祭祀祖先,举行隆重的仪式,家家户户也在家中烧香纸“请祖宗”,然后是全家团聚加餐,菜肴比较丰盛。

从前有“男做冬至女做夏”的传说,就是在“冬至”和“夏至”这两天,分别给男人和女人加餐,通常是杀鸡慰劳,以及享用其他营养丰富的食品。可能是同“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阴阳消长观念有关。

茂林附近的农村里,还有“过冬至吃南瓜”的习惯,将储存的南瓜取出来,切成大块煮熟不加佐料,用碗装着全家人分食,其味甜爽清香。也有加工成南瓜干、南瓜饼,色泽红、黄、香甜可口,很受人们欢迎。但是不清楚过冬至为什么要吃南瓜。

腊月初八日吃“腊八粥”,一般是用糯米粥,加上红枣、莲子、薏仁米等干果,具有保暖、去湿和滋补和功效,是隆重季节理想的食品。

一年当中名目繁多的节日,除了敬鬼神之类的迷信活动,主要是在饮食、穿着,交往和文娱生活等方面,添上形形色色的内容,这也许是对寻常过日子的一种调剂和补充,使人感到过节别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