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习俗“驮龙舟”


相传数十年前,在歙县北岸镇白杨汪村,每年春社前三天有“驮龙舟”习俗。

龙舟,是用竹劈成大小不等的竹片由当地艺人扎起来的。长约七尺,宽约一尺五寸,为头翘尾翘的舟形。舟上扎有五人,其中四人划浆、一人掌舵。扎好后外面用纸糊起来,再用毛笔画出各种形状。另有两面旗,一面是太子旗,另一面是三角旗。太子旗用三张黄纸糊成,上写:“治瘟三太子、压邪四舍人”。三角旗是用三十六张绵纸糊起来的,上写:“太子收瘟归上界、东平集福满人间”。龙舟制作完毕,人面和龙面都用纸盖起来,置放在祠堂内。

待到春社前三天那日,祠堂内设有五尊神位:玉皇大帝、天神、地祇、三太子、四舍人,并将神位插入五升米中。驮龙舟开始前,要从祠堂把龙舟请出来。请龙舟有讲究,龙舟要走祠堂的后门,并头向后尾朝前,不声不响的抬出去,沿村外右边出水口到社角坞。

这时,早有几个人在这里等候,摆好案桌。这一日褒忠寺必来一个和尚,由这个和尚开始祭神、开相,把盖在龙面和人面上的纸撕掉。随后,由挑选出的一青壮年男子驮起龙舟,头朝前尾朝后,另两人撑起两面旗(因传说撑了太子旗就要生儿子,因此会有许多人来抢着撑),敲响锣鼓,靠左边沿村外游行。

这一日很是热闹,路上站满了人,但不懂事的小孩不许看。有小孩未曾出麻出豆的人家,便早准备好一小包芝麻或黄豆和香纸,待龙舟进村时投入其肚内,祈望老天爷在小孩出麻出豆时,保佑小孩顺顺当当、平安无事。

龙舟沿村外来到来龙山脚下的一口上塘边,龙舟到这里要呼水,将龙头对着塘里的水摇晃,呼水后就要敲急锣鼓,跑步前进。有好兴者亦加入其中,吹起口哨。顿时,显得威风凛凛,气氛很是紧张。到了祠堂前的一口荷花池边,龙舟要再次呼水。这时,和尚早已进入祠堂将五升米和神位倒入囊中,米是和尚的报酬,神位则投入龙舟肚中。和尚在前拉着两根龙须跑步从村中穿过,太子旗和三角旗因有屋角和门楼阻碍,只好半卷朝前冲。口哨吹得响亮,紧锣密鼓,大步朝前冲,且越快越好,出村庄过水口桥直奔社角坞。这里有一条小溪通向大河,过了这条小溪,路旁有一块空地。人们已在这块地上准备了许多香纸,龙舟便摆放在这些香纸上一齐焚烧。经几个小时的燃烧,舟身化净,神位升天,顺水行舟,青龙入海。

关于“驮龙舟”习俗的由来,当地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

汪村的村民年年秋收以后,农事就不大忙,到了冬天就更闲空。妇女因子女生得多,都以做鞋为主,要做到深更半夜。男人只要有空就上山砍柴,要准备好明年一年的柴火。

要想砍好柴就得上“大降”。男人们身着粗布衣,赤脚穿草鞋,腰系刀哨或匹褶布,柴担一条,由后山经来龙尾巴到石坝,从这里到山尖降顶都有石板路或石阶。到了山尖降顶便有大片的豆子石崖露出,就在这里生有一方怪石,从石崖上横冒出来,底下两旁零零落落有几块石头抵着,看上去很是危险,就象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这样便形成了一石洞,可容数十人,因石洞生得古怪,故称“啰阎洞”。洞顶的石面平正,站在这方石上可眺望整个白杨的村落和山山水水。男人们到这里,都要在这方石上休息片刻,喘口气再去砍柴。

有一天,几个青壮年在这方石上休息。大家你一嘴我一舌,七嘴八舌凑将起来:求天老爷开恩,菩萨保佑父老乡亲平平安安。有的将腰间系的约七尺长、一尺多宽的青洋土匹褶布解下来,牢牢扎紧在柴担头上当一面旗;有的把刀哨当鼓敲起来,笃笃响;有的用柴刀拍柴刀,呛呛呜。

这几个小伙子边舞着“旗”、敲着“鼓”,边拼命朝山顶冲。嘴里还不停的喊着:老天爷开眼睛呀,要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呀,菩萨保佑呀,要无灾无祸、安居乐业呀。正喊着,天空突然出现几朵彩云,又接着团团簇簇滚滚而来。紧接着一股不强不弱,不冷也不热的风儿也随之吹来,让大家吓了一跳。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一个也不敢做声,好像就要出现什么事似的。正想间,突然,柴担上的匹褶布飞向了空中。只见匹褶布高高的在空中飘舞,好似青龙现身,在空中翻腾,彩云滚滚,霞光四射。随后,匹褶布朝南方向飞去,到了来龙山,更显霞光艳,瑞气浓。匹褶布在村子的上空忽上忽下,左右旋转一番,轻游慢舞缓缓离村出水口。朝村前左手,径直离村不远处,早有地祇在等候,匹褶布冉冉着落在“胜地社角坞”。

这几个小伙子马上飞奔回村,向乡亲们叙述了刚刚发生的奇事,大家都认为这是青龙现身。于是自发组成了龙舟会,每年春社前三天在村中“驮龙舟”,以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庇护村中父老乡亲平平安安。

“驮龙舟”这一习俗不知何时在汪村消失了,希望有一天它能重现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