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庙会再现当年盛况
3月13日,农历二月二。陈抟庙景区里一派喜庆的气氛。为期一个月的亳州陈抟庙会在城南陈抟庙景区正式拉开序幕。
精彩的舞龙、小车子、旱船等民俗文化表演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以及周边县区的群众前往陈抟庙“赶会”,祈福踏青的同时,也感受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
出生于亳州的陈抟是我国杰出的哲学家、易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在中国思想史和道教史上均享有崇高威望,成为老庄之后的道教至尊,人称“陈抟老祖”,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
为了纪念皇帝对陈抟老祖的参拜之恩,宋时,亳州陈氏家族遂集银钱,在亳州城南十二华里陈抟出生地陈庄东头营建了“陈抟观”。《亳州志》记载:“陈抟观,殿宇方正,杨柳点拂,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观分前殿后楼,后楼供奉陈抟坐像;前殿供奉乌龙王像。”
对陈抟和道家文化颇有研究的我市学者修功军介绍,农历十月十五日,是历代相传的陈抟老祖生日,解放前每年这天在当地都会逢庙会,方圆数十里民众纷纷前来烧香祭拜,香烟不绝。“在庙会周围还会搭起戏台唱大戏,踩高跷、鬼会、杂耍的,所以,烧香看表演的人们常常把路围得水泄不通。”
解放后,随着庙宇的数量急剧减少,赶庙会的人也逐渐稀少了。“现在把庙会办起来,是对民间文化的传承。”看着沉寂多年的陈抟庙会再次举办,修功军有着说不出的高兴。
各地庙会盛景不再
由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亳州庙宇众多,诸如城隍庙、火神庙、薛阁庙、瘟神庙、玉皇庙、关帝庙等等,所以庙会也特别兴盛。从每年农历正月初七的火神庙庙会开始,老亳州城乡的庙会便拉开了序幕。
农历正月十五的十河集庙会、农历二月十九的薛阁庙会、农历三月十三的十九里关帝庙庙会、农历三月十五的涡北瘟神庙庙会、农历三月十八的小奈集玉皇庙庙会、农历六月十七的城隍庙庙会……在这些庙会中,规模最大、最热闹的庙会当数薛阁庙会和城隍庙庙会。
“薛阁庙会每年逢两次,一次在农历二月十九,另一次在农历九月十九。”亳州民俗专家李绍义介绍,相传这两天分别是观音菩萨的诞生日和出家日,因此每到这两日,薛阁庙附近总是人山人海。
逢会时,当地和周边地区赶会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进香祈求平安,那些玩高跷、小车子、旱船的民间艺人也要来庙里跪拜菩萨,他们边起舞边进香,吸引众人的目光。在李绍义的记忆里,除了精彩纷呈的演出,庙会也是一个小型的商品展销会,有出售杈、耙、扫帚的小农具市场,有交流出售牛马骡驴的大牲畜市场,还有出售布匹杂货、竹木家具和衣帽鞋袜的生活用品市场。摆摊设点做生意的、说书唱戏的、跑江湖卖药的、耍猴的……应有尽有。九月十九的薛阁庙会虽比起二月十九的稍显逊色,但也是热闹非凡。
城隍庙庙会逢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七。民间传说这一天是城隍爷出巡的日子,城隍爷出巡和“鬼会”表演是庙会的主要内容。当天的“鬼会”演出为老亳州庙会所独有。
“每到城隍庙庙会的时候,还能看见暑天穿棉袄的人呢。”李绍义微微仰起头,回想着当时的盛景:身穿戏剧服装、脸画油彩的演员们扮作牛头马面、阎王、判官和小鬼,相继登场,演绎着传说中的故事,周围围满了看演出、穿棉衣还愿祈福的人群。人山人海的庙会里处处能听到畅快的笑声。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亳州庙会的宗教和迷信色彩日益淡化,其商品交易、物资交流的功能日趋增强。而随着现在商贸和物流的发展,一些专业性的大型市场和超市在城乡纷纷涌现,慢慢地,摩肩接踵赶庙会的盛况再也难觅其踪。
“一转眼就过去半个世纪了,想起那时候的场景还回味无穷呢。”李绍义如今已成了鹤发童颜的老人,但关于庙会的那些故事,永远地印在了他的心中。
古庙会的历史变迁
据史料记载,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稷制度——祭祀。
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在祭祀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人们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早期的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而后来原属于民间信仰的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两宗教互相结合,使庙会成为重大的宗教节日活动。
在各地不同的庙会上,亦有祈子、祈福求财、求医祛病、卜问吉凶等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
后来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活动,如双簧、高跷等。自此逛庙会成了人们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围绕“庙”和所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
近些年,为了加速经济发展,不少地方不约而同地开发庙会的经济功能。于是,本来已不复存在的庙宇、道观,又被人为复建、扩建。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烧香祈拜,希求祛病消灾,期许姻缘圆满,企盼升学提拔,希冀经商发财。
虽然有各级部门对庙会进行着疏导和管理,但不可避免的是,由于受到文化修养和人生观的局限,庙会的负面效应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如何使古庙会持续、健康的发展?陈抟庙会给了相关部门很多启示。“庙会期间进行的民俗表演,都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本次庙会也是为了充分展示我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促进我市文化旅游发展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在谈到举办陈抟庙会的初衷时,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冰表示,不管如何发展旅游经济,亳州厚重的历史文化都应是排在第一位的。
“传统的庙会上除了集市和商品外,还会加入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形式内容。以吃、逛为主题,就容易失去了文化的承载能力。”修功军说,文化内涵和创新精神才是庙会的生命,弘扬民族文化,让本民族的道德、礼仪、审美传承下去是庙会应该承载的使命。如果一个庙会让人记住的只有吃或者逛,这就不是庙会文化复兴应走的正确道路。
如今,沉寂多年的陈抟庙会再次举办,这也许仅仅是一个开头,是否会有更多的古庙会“卷土重来”,人们对亳州历史文化复兴充满了期待……
亳州古庙会期待“卷土重来”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不仅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间物资交易、商贸往来的集散地,更寄托着很多人对美好往事的怀念。随着庙宇的逐渐消失和现代商贸物流的快速发展,很多曾盛极一时的庙会也随之湮灭。而部分仍在延续的庙会,不仅面临着“变味”的尴尬,也面对着如何重拾文化传统、挖掘文化记忆的挑战。如今的庙会,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