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由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份,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在方圆百里堪称一绝。

侯官寨位于终南山脚下的西安市长安区杨庄乡,东邻蓝田,北接历史名镇引镇,西康铁路绕村而过,交通便利,风景秀丽,是人们前往旅游胜地终南第一峰太兴山的必经之地。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侯官寨的庄稼人都要耍社火,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据当地老人刘平安讲:当地“牛老爷”社火是逐步演化过来的,人们最早把牛老爷叫“春官”,(在清朝时)有个县令到了立春的时候,结同僚、衙役,自己扶犁,吆着牛在全县走一圈,表示倡导农业,当时影响很大,大家的劲被鼓起来了,以后村子在祭奠先农(后谡)时扮装这个形象。

主要活动有:

1、逗社火。侯官寨人耍社火,从逗社火开始。正月初四到初八晚,各社局爱好者开始挑逗其它社局,当地也叫烧社火,由北三社逗南四社,或南四社逗北三社,但自家不烧自家,且各家自有对象。主要有稻草逗狗,牛犁地,还有敲锣鼓的、烧纸的,这时逗狗的对方在其后则耍卖老鼠药的、老鼠娶媳妇儿的,有的装姜太公钓鱼,钩上却钓一个王八。但不论怎样都要化妆、打扮、掌灯笼,非常有趣。谁家只要逗社火就必须耍社火。

在当地,人们最早把牛老爷叫“村官”。耍社火时,村官“牛老爷”只能由上堡子推选,而且不是每次耍社火上堡子牛老爷都必须出场。据当地人说,要牛老爷出场,必须是寨子的六个社都烧起来后到场的,少一个社都不行。

“村规”规定:社火为三类,小型不出村官;中型七个社社火齐全,出村官,南北转场子;大型七社齐全,且十四、十五要耍社火,十六日开会商量好,各社底子带齐,二月初二摆场子”。另外,还对社火程序、形式和内容及路线做了统一规定。

2、选牛老爷。当然,牛老爷不是随便产生的。是由上堡子的社火头们经过认真酝酿,在全堡子找出一个相貌堂堂、仪表人才、威武高大的人来当牛老爷,然后提上三斤糕点去请,如果此人不接受还要做做其思想工作。

3、敲钟鸣示,请“牛老爷”。牛老爷选出后,上堡子社就敲响村北头大庙外的大钟,以示今年要耍社火,之后寨子的六个社都要打着社旗,敲着锣鼓,抬着象征性的几桌社火,由社火头或有名望、能说会道的人到上堡子请牛老爷,即使是80岁髦髫老人也要对“村官”牛老爷下跪禀报。而牛老爷座在侯官府,两班衙役则山呼“威”,场面十分庄重、威严。

4、选牛、选马,装社火。之后,各社火局就热闹起来,上堡子选牛一定要在方圆找一头最大的尖牛(即公牛),还要为马牌子、印信子选马、租马。侯官寨六社则装社火的装社火,打脸子的打脸子,一派忙碌景象。

5、插社旗。牛老爷上任后,如果要大耍社火,第一件事就是插社旗,社旗插在谁家地里,就在谁家地里“下场子”(即耍大社火),当地群众是绝无怨言的,据当地人说:“下了场子的地能长出好庄稼来。”而游趟子社火是不下场子的。

6、搭侯官府。社旗插好后,寨子里的北三南四社就要在场子里为牛老爷搭“侯官府”。

当然,现在这里的村民为了不影响农事,一般不在庄稼地里下场子了,而是在村里小学的院子中为牛老爷搭个官府,官府里设公案、香火、摆醒木。对联是一定要挂贴的。上联是:权管一府之地;下联是:法治不屑之民。一派威仪之象。

7、上香、耍社火。耍社火,各社是要到关帝庙烧香的,而且各社都争着要烧头炉香。上香后便开始耍社火,但正规式耍社火是从每年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当地人讲:(看社火的)来迟的看不到头,来早的看不到尾。因为当地耍社火不但要耍白社火(即白天),还要通宵达旦的耍晚社火。当然,晚社火必须打灯笼,挂衣、有戏牌,缺一不可。

8、牛老爷出巡传令。侯官寨耍社火离不开大权在握的牛老爷,牛老爷则离不开社火。牛老爷出巡前,信马子背上背着一只葫芦。第一次到寨中传信时,葫芦上挂块木炭,意思是社火烧起来了;第二次,传信时葫芦上插着令旗,(信马子)大声喝到“把娃抱出来!”;第三次传信时,葫芦上插着鸡毛令箭,意思是各社火局按次序跟着老爷走。

9、牛老爷出巡。牛老爷出巡看社火,真可谓官模官样,前面首先是信马子、马牌子,接下来依次是肃静、回避、佛手、朝天凳、鸣锣开道的,班头还带着真家伙连枷,然后是衙役,还有牵头的,身边还有书童、拿大印的印马子。”

10、牛老爷升堂看社火。牛老爷骑着牛走到搭好的侯官府后,从牛背上下来,在两班衙役的欢呼声中升堂,热热闹闹看社火。各社走到侯官府门前,社火头或口才好、有身份的人要给牛老爷报到,然后(社火)上街巡游转三圈。

这时北三南四的各社社火依次通过侯官府。上堡子、永宁社、狮子社在前面展示,而后面四社则互相礼让,不得挡道。正月十四是在南四社转场子,所以北三社的土地社、龙门社在前;正月十五在北三社转场子,故南四的东南社、大庙社在前,顺序严格规定不能乱。

侯官寨耍社火这一天,牛老爷一天一般都要禁食,避免出恭,以免失去老爷的威风。各社社火在通过时如有捣乱的、胡说的、骂人的、打人的,老爷发话后是要挨板子的,而且是真打,毫不留情。“村规”规定:打了也白打。

11、送牛老爷。侯官寨的社火结束时,各社还要把牛老爷送回上堡子。只要老爷同意,送到村西的桥头也是可以的,这就要看牛老爷心情了。

12、开总结评判会。当天的社火耍完了,第二天,各社社火头是要前往上堡子社,召开总结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后,牛老爷的“村官”才算任务完成。

据老人刘平安介绍,在清朝时,一年耍社火曾经发生了几次大的打架械斗事件。“侯官寨耍社火和其它地方不同,叫南北对垒,南边是四社,北边是三社。本来寨子没有上堡子社,寨中是三社对三社,在耍社火时经常暗中叫劲,进行比赛,看谁家的社火装得好,看谁家赢了谁家,争强好斗的心理,经常导致发生磨擦,有些矛盾闹得很大,许多活动不能开展,于是村上有威望的能人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社火头目讨论,结果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村规”。那么,“村规”如何执行呢?由谁来执行,要有一个约束力,于是在上堡子的关帝庙内设案燃香,六个社的社火头集体宣誓,“歃血为盟”。在封建社会这是很管用的一种形式。”

“村规”规定:把上堡子作为一个社。因为上堡子在侯官寨两派斗争中没有参与,处在中立位置,所以大家叫他当领导,叫首社。

在现实生活中,要举办几万人的大型活动,没有公安干警的维持秩序是不可想象的,但侯官寨人仅凭“牛老爷”这个灵魂性人物的塑造,极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广大人民当今做好群众文化工作、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蓝本。为了确保社火秩序,“村规”严格规定:在耍社火过程中,若有外来观众干扰社火,牛老爷有权下令终止其捣乱行为,狮子社安排一间房作为押房,结束后放出,再不追究。侯官寨人,赋予“牛老爷”以超越地方行政权力的社会影响力,“牛老爷”是“见官大一级”,不受任何地方权力束缚。上世纪50年代,一个好事的干部由于出言不逊被“牛老爷”下令打过板子,记者还在《长安报》上撰文批评,但当地政府非常清楚此事的积极社会意义,并未对侯官寨社火进行干预。

而对当地百姓而言,寨子的六社对“老大”——牛老爷的权威性非常尊重,当然“老大”在处理事情上也是非常公正的,打罚是从不轻言的。

另外,“村规”还规定:寨子社火行进的时候要让社火,各社局行进到自家门前要停下来,让后边的其它社局先表演。各社之间出现纠纷,理屈一方加罚一次社火,在全村转一周。因此,各社局谁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基本特征

一是文化内涵深厚,集中反映了农耕文明时期的民风民俗。特别是牛老爷官帽上的红顶子,在当地只能用胡萝卜雕刻,一说牛老爷身份是一个老百姓,二说是代表着农耕生产和劳动收获,强调了农耕文明的时代特征;

二是形式独特、典型,地方特色浓郁。据调查了解,能看到的只有长安的侯官寨保留有牛老爷社火这种文化艺术形式;

三是人物形象独特逼真,既诙谐又具有一定的威仪。是村规民约的化身和代表,据当地习俗,在正月十四、十五耍社火期间,村里的行政领导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一切只有牛老爷这个临时“春官”说了算,而“牛老爷”在当地耍社火过程中的确承担着领导、组织、协调、处理治安事件的职能;

四是文化现象保存原始,“牛老爷”既是人们争相观看的社火主体、核心和主要内容,又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灵魂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核心人物。无论从服饰、出巡仪仗、活动过程及所反映的人文道德文化内涵看,都属原生态文化。由于当地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受现代文明冲击较少,精神性、非物质性表现较为集中、突出。

五、牛老爷社火是民间文化的集成者,它涉及和囊括了包括刺绣、化装、锣鼓、雕刻、绘画、戏剧、秧歌、祭祀、礼制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而且能与时俱进,从走社火到抬社火芯子、平台,发展到今天的车拉、车载,社火内容也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时代感。

六、社火内容积极向上,强调传统伦理惩恶扬善,弘扬正义,符合社会主旋律,满足了群众追求真善美的美好精神需求,深受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