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灯就是在节庆期间把灯笼挂在各家屋檐下,一般是门正中略高于门的地方或大门两侧,即起到照明作用,又能起到装饰的作用,增添节日的喜庆。檐灯作为中山古镇传统文化之一,不但历史悠久,工艺精美,还融合了建筑、民俗、绘画、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识,堪称古镇历史文化中的瑰宝。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扎糊绣刻 指上艺术有讲究
在中山古镇,挂檐灯除了起到照明的作用之外,它还是传统的民间习俗。古镇人家在每年正月初一就会将扎好的檐灯挂上屋檐,夜幕来临时便会点亮檐灯,把古镇街道照得灯火通明。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十五闹花灯、大烧“龙灯”时,檐灯才会被回收烧掉。如今,为让游客能随时欣赏到檐灯魅力,古镇的檐灯不再回收烧掉。
年过九旬的刘克章老人是中山古镇檐灯艺术的老艺人,从事扎檐灯已有八十余年。他告诉记者,檐灯没有固定的扎法,很随意,各行各业、每家每户都扎得不一样。
“檐灯的样式多得很,如果哪家有喜事就扎个连心灯,生肖年扎个生肖灯,家家户户都挂上檐灯,既喜庆又好看。” 谈到檐灯,刘克章老人总是乐呵呵的,他还饶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起檐灯的演变史来,“檐灯最早是用楠木雕刻为主,后面逐渐演变成竹编。先要扎成小巧精致的骨架,再用浆糊贴上纸,如果希望使用更久可改用布来代替。最后用颜料彩绘或者用彩色剪纸进行装饰。”
据中山古镇资料记载,扎檐灯手艺讲究,每道工序都考验制作者的指上功夫,如篾匠的刀工、剪纸艺术、色彩搭配等。扎檐灯既要会扎、糊、绣、刻,还要有将灯谜、诗词、歌赋、民俗等融合于一体,实在是一种“指尖上”的艺术。
老灯新颜 传统工艺放异彩
檐灯,这种具有浓重民俗色彩的工艺品,其现状如何?
中山古镇旅游开发后,民间的檐灯风俗被应用到商业上。商家将绣有自家商铺名称的檐灯挂在大门上,既醒目,又具有古镇特色。
而商家的加入也为挂檐灯的风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檐灯的款式由从前的单个演化到现在的成串型、成排型,样式更多、更大气。
站在古巷口,八角灯、盘龙灯、葫芦灯、元宝灯……三三两两的点缀在木质屋檐下,有的崭新光鲜、有的黄褐陈旧,古镇“灯笼”正作为古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屋檐下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