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自古以来就有漂河灯的习俗,每年漂河灯,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漂一次(即公历8月15日前后)佛教称为“芋兰盆节”,道教称为“中元节”,而中山古镇民间称为“鬼节”,另一次漂河灯是在中山古镇春节过大年的元宵节的千米长宴之夜。每逢这两个盛大的民俗节日,中山古镇的笋溪河两岸堆放着各式各样的河灯,有的像荷花,有的像花篮,有的像纸船,有的用整个红橘挖空后做成。(像花篮的河灯也叫花盆,是送陆地上的凶死鬼,像纸船的河灯是送水里的凶死鬼,用红橘做成的河灯主要是用来许愿的,而像荷花一样的河灯是漂河灯的主要灯种。所以河灯也叫荷灯,主要是荷花代表圣洁,因漂河灯的活动,最早是佛教为了行善,超度不得善终者的亡魂举引的仪式之一,后来才风行民间的活动。)
漂河灯的人群集中在笋溪河的两岸,由于水流舒缓且浅滩较多,所以善男信女都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选择各自中意的河灯,非常虔诚的点亮后,缓缓的放置在水中,并双手合什,闭目许愿。满河的河灯热热闹闹地顺着水流自由组合着,或三五成群,或八个十个一团,或几十个溜成一条线,闪闪烁烁,如蓝天上的星星,调皮地眨着惺忪的梦眼,深情地观望着笋溪河两岸的青山绿影和吊脚楼木屋及木屋内外的亲人。光影婆娑,夜同白昼,一张张笑脸温和柔美,灿烂辉煌,是灯河,是灯海。人如潮涌,心比天高,愿比地大,情比海深,真可谓“不眠之夜”或叫“今夜无眠”。
中山古镇自古以来就有“七月半、鬼死乱窜”之说,古镇人相信人死后先下十八层地狱,再由阎王爷根据生平积德行善和施暴作恶进行宣判,决定是否由十八层地狱提升到天堂,再从天堂中寻找自己的星宿之位。重新返回人间合适的人家投胎转世,生死轮回。民间传言:七月十五是阎王爷的生日,而阎王爷又掌握着地狱之门。但凡在阎王爷生日这天,他都会打开地狱之门,让亡魂孤魂回阳间和家人团聚。所以,这天就习惯上称为“鬼节”。一切凶死的冤魂野鬼,因都是不得善终,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黑暗中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可以托生。传说在阴间死,阴间的路非常黑暗,没有温暖和光明,也看不见道路。所以,漂河灯这件事是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并没有忘记那些孤魂野鬼。
中山古镇民间鬼节这天,很多地方都要设道场,超度亡魂,或还官钱,或送花盘,送纸船,诵经拜忏,有些人家还要泼水饭,置刀头,放馒头,给吊死的、淹死的、生小孩死的、刀砍死的、枪打死的、开刀死的、摔岩死的……一切凶死的孤魂野鬼吃后,把他们送的远远的,求他们不要作乱,在阳间祸患乡邻。所以,毛泽东写诗:“低船明烛照天烧”也就是写这事。还传说,这天是阴间过年团圆之日,比阳间过年还要热闹,绝大多数人家均要祭祖上坟。焚香秉烛,伏体叩头大拜。还必须点亮河灯,为亡魂照亮上天的路,使亡魂能顺利来回,并升天投胎转世。有钱的人家,还要专门为亡人祭烧纸扎等大型生活用品和大量的阴币,以改善亡人在阴间的生活。相应的佛教和道教也会在这天举办法会,为亡魂接引和超度。春节过大年元宵之夜,更是华夏民族最大的民俗节日。
中山古镇这天还特别举办盛大的传统民俗活动“千米长宴”,在阳间观灯赏月之后,都会不约而同的来到河边依次点燃河灯,放漂到溪河中,让亡人与家人团聚,来回畅通,并带去对亡人的思念和自己美好生活的祈盼。有各种样的诗词描绘了这一场景,如:“七月十五放河灯,日到中天分外明,纸船点火烧天际、蜡烛流泪河上行”。又如:“秋蒲影,玉钩弯、纸拆船,牵挂炽漂千万里,绽灯莲”。而中山古镇的河灯夜景更具有另一番景象:“人走彩霞随,心逐白鹭飞,一河灯海故,十里夜光辉”。
漂河灯不仅仅是中山古镇的古老民风民俗,也是华夏民族对祖先亡灵的一种人文关怀。只是,中山古镇特别钟爱这一传统风俗,并源源不断的传承至今。河灯会照亮亡魂的来回之路和上天之道,让其与家人团聚,节日一过,便原路返回,以免给阳间世人带来麻烦,毕竟人鬼殊途。同时,还能保佑阳间人们幸福平安,但是,也有的亡人和孤魂野鬼过于留念人间生活,迟迟不肯回去。常让大人小孩生病哭泣,这时阳间就要举行另一种仪式:跳钟馗、跳端公、跳大神等,把孤魂野鬼统统吓回去。确保阳间家人幸福平安,但不管怎样,中山古镇来年的“鬼节”和“春节”人们依然会再次祭漂河灯,照亮亡魂们来回之路和上天之道。满河的灯照样热热闹闹,张张笑脸充满着对死亡亲人无比的思念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