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天目山麓,各有一个半月形水池,人称“洗眼池”。清澈的泉水,叮叮冬冬注入水池,晶莹透亮,犹如玉液琼浆。传说在南北朝时,梁昭明太子在这里洗过眼睛,“洗眼池”因此而得名。
昭明太子姓萧名统,是梁武帝的大儿子。从小就很聪明。五岁时遍读《五经》,还能数行并下,过目不忘哩。因为他德才兼备,被拥立为太子。他很孝顺母亲,当他母亲——丁贵嫔生病时,他早晚伺候,衣不解带,本来胖胖的一个人,一下子瘦掉了一半。他母亲死后,因为安葬隆重了一些,加上太监鲍邈之挑拨,父皇甚怒。他一时不能辩白,又惭愧又气愤,就和亲近的崔张二臣,离宫外出,游历天下名山大川。后来隐居在天目山,分经编书。他所编的《昭明文选》三十卷,是流传至今的我国最早的诗文选集。
昭明太子一行,出来天目山时,天黑山深,无处问路。忽然看见黑黝黝的山林中,透出一点灯火。他们急忙朝着灯光奔去,原来是个草庵,有个和尚在念经。昭明太子恭恭敬敬的上前去问讯,可是任凭你再三问话,这个老和尚却自顾念经,一言不答。昭明太子非常纳闷,只好和随从在草庵门边坐下,耐心静候。天快亮时,老和尚才合拢经卷,过来答话。
这个老和尚叫宝志禅师。昭明太子就问他:“刚才有事请教,为什么不讲话呢?”薄志答道:“因为我在念《金刚经》,通篇都是印度原文,不大好懂,难分章节,随便停顿就不虔诚了,只得一口气念完,才好和答话。”昭明太子听后,就说:“这多么不方便呢,让我来给你分一分吧!”原来,昭明太子是通晓梵文的,他就端坐下来,翻开《金刚经》,仔仔细细的翻译,圈点起来,根据经文的意思,分为三十二节。《金刚经》就是这样分开章节的。
昭明太子由于连日奔波,加上专心分经,劳神过度,当分好经,想站起来时,只觉得天昏地暗,两眼看不到东西了。宝志就搀着他,先到东天目的水池边,用清泉洗涤,左眼复明了;又到西天目的水池边,用清泉再洗,右眼也复明了。因此,这两个水池就叫做“洗眼池”。
经过清泉洗涤,昭明太子感到双目清凉,看得更加清爽了。他很爱天目山这个地方,就住下来读书编文。住了好几年,一直到他父亲梁武帝查明冤情,派人来接他回宫。
到现在,东、西天目山,还有两个“洗眼池”,附近有分经台、太子庙=太子庵等古迹,西天目山麓还成为双清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