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间吃桌风情


坐腻了酒家包厢,吃惯了山珍海味,偶尔与在台湾的房亲侃起台湾的吃桌,倍觉有趣、有味、有情。台湾与我家乡闽南地理相近,方言相通,风俗相同,向来注重礼仪,设宴请客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习称赴宴席为“吃桌”,大凡婚事喜庆都必“吃桌”。凡喜事称为“红事”,办红事的吃桌有新娘桌、寿诞桌、阿舅桌、女婿桌、洞房鸳鸯桌、生男孩的满月桌、儿子分家桌等等。令人大开眼界,大饱口福。

红事桌摆设于大厅正堂,布置堂皇,充满喜庆气氛。凡丧事称为“白事”,办白事的吃桌不上厅堂,随便摆于空旷场地或地板上,席地而坐都没有人计较。此外,祭拜、扫墓还有简便的“祭祖桌”或“山头桌”,在坟地周围就地开宴。 </P><BR><P>  台湾民间吃桌很有讲究。红事的吃桌,事先应“放帖”(发请柬)客来时要先敬茶、敬烟。桌面上摆有橘子、香蕉、菠萝、苹果等水果或佐餐小菜,谓之“盘脚”。主人设宴每桌多为8人、10人,忌坐9人,因台湾方言“九”与“狗”同音,为不吉之数。请客时东道主一般不入席,待宴毕后与厨师凑上一桌,谓之“吃桌脚”。吃桌有12道菜,较丰盛的有16道菜甚至更多。席间,穿插有闽台独特的工夫茶和酥饺、芋枣、瓜子糕、和合包等四点心(隆重的宴席则为八点心)。

喜筵的餐桌为红色的大四方桌,也称“八仙桌”。入席时,以长幼、亲疏排座次,是吃桌的重要礼仪。怎样区别席位大小呢?以宴席桌排列,在厅堂朝向大门左边第一桌,为最大位。如果是婚筵,这一桌俗称“母舅桌”(即新郎的舅舅坐的酒桌),母舅桌左边第一位即母舅席位。婚筵开席由母舅宣布开宴,言毕,门口鸣放鞭炮。菜肴上桌要首先端给母舅桌,母舅喊“动筷”后端起酒杯,喊声“饮”,其他客人必跟着端杯齐声应和。宴席进行过程中,新郎和新郎父母要向每张酒桌添酒烟,并向来宾致谢。喜宴结束时,仍由母舅讲结束语,然后鸣鞭炮,没有新郎的母舅说散席,谁也不能离席。

吃喜事桌时,一般分有男桌、女桌、小孩桌,主人通常安排有糕点、油炸品等易带食品,让每食客带些回家,让未赴宴的老人、孩子也分享一点喜庆之口福,体现一种尊老爱幼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