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溪纤夫的生活习俗带有神农时代的遗风。他们裸体拉纤,结草为鞋;他们拦网杀鱼,见者有份;他们靠天吃饭,烧山为田;他们钓鱼不用钩,放羊不用守,均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裸体拉纤
神农溪流域有一句俗语:说尽到绝的戏班子,做尽到绝的桡夫子。前一句说的是唱戏的人能说会道,粗的、细的、荤的、素的都说得出来。后一句说的是神农溪的纤夫不穿裤子,船上有赶船的客人,岸边有洗衣女,他们都不回避。如果有妇女赶船,越是害羞,裸体纤夫就越是在她面前晃动。
纤夫,过去一直称“桡夫子”,祖祖辈辈都这样称呼。叫的人没觉得有什么不妥,被叫的也习以为常。只是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神农溪的旅游开发和对外开放,有人把叫了千百年的桡夫子改称为纤夫。其实,“夫子”是对男子的敬称,加一个“桡”字,反映了他们从事的职业,没有什么粗俗和不敬。现在,桡夫子改称为纤夫又是20多年了,而且这个称呼已传遍了全世界,且与全世界对桡夫子的称呼接轨,我们就叫他纤夫吧。
神农溪的纤夫劳动时是不穿裤子的,早晨起来,岸上的人穿裤子之时,纤夫们在脱裤子。岸上的人穿衣服出门做事,而纤夫们则脱衣服拉纤。
纤夫劳动时不穿裤子的第一个原因是神农时代的遗风:神农时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人们的婚姻状态从群婚制向对偶婚状态转变。“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无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这个时期一是生产力不发达,还有许多人没有裤子穿;二是人们的道德意识还很原始,不穿裤子不为羞耻。神农氏自己就没有穿裤子,他怎么可能要求给他拉纤的纤夫穿裤子呢?
纤夫不穿裤子的第二个原因是由其劳动性质决定的。纤夫成天浸泡在水里劳动,穿衣服很不方便。一是过去的衣服布料都是家机布,用麻或棉织成,没有现在的化纤布,衣服被打湿后裹在身上很重,过河不利索,拉纤走不动;二是这种布料被水浸湿后很硬,拉纤时摩擦伤害皮肤;三是身体成天被湿衣服包裹容易生病;四是一年四季行走在幽深的峡谷和急流险滩中,几乎与外界隔绝,所以纤夫索性不穿裤子了。
由于不穿裤子成了习惯,有的纤夫该穿裤子时也忘乎所以,即使纤夫的妻子、姐妹赶船他们也不穿裤子,所以就有了“做尽到绝的桡夫子”这一说法。此其一。其二,纤夫们拉纤从村寨码头经过,看到洗衣女时,洗衣女不回避,纤夫们也不回避,这时纤夫们会商量戏弄洗衣女。他们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以比较文明的号子戏弄,采用的是戏班子的做法;另一种是粗鲁的戏弄,是纯桡夫子的做法。
纤夫们相约:走到洗衣女跟前,领头的喊一声:“伙计们,蹬一脚!”于是,纤夫们一攒劲,船突然提速,掀起一股大浪,直扑洗衣女的裤裆,打得她透心凉。这时洗衣女会涨着羞红的脸对着纤夫们的屁股骂几句。纤夫们打着哈哈,喊着号子走了。还有更鲁莽的纤夫,赤身露体从洗衣女头上跨过,生殖器直擦在洗衣女的头发上,这时洗衣女会恼羞成怒,待船靠岸后,找纤夫理论。这就是做尽到绝的桡夫子。
二、结草为鞋
神农溪纤夫产生于远古时期,那个时候很多人还没有衣服穿,用树皮和草遮羞和挡风避雨。由于纤夫行走在乱石堆里,脚板受不了,就用草做鞋垫脚。草鞋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编织草鞋的工具叫草鞋耙子,形状像手掌一样,固定在板凳上。纤夫们“扎水”时就编织草鞋(河里涨大水不能行船叫扎水)。
山上的农民下雨天清闲时就打草鞋卖给纤夫,有句农谚:“早下好砍柴,晚下打草鞋。”意思是说变天下雨,雨下得早不会下得太长,可以放心上山去砍柴,如果雨下得晚就会下很长时间,不能出坡,干脆就在家里打草鞋。
现在草鞋的用料有所改变,有用布料编织的,也有用塑料编织袋的材料编织的,但绝大多数还是用稻草编织。
三、拦网捕鱼
神农溪纤夫吃的鱼是不用买的。船到码头,夜晚他们就在下一道滩的垴垴上(纤夫语:下一道滩的滩头上)拉一张拦河网,然后在上一道滩的垴垴上撵鱼,纤夫们赤身露体到水里一字摆开,像一张拦河网,抓起石头朝有鱼的地方砸。鱼往上游无路,只得往下游去,当纤夫们把鱼赶到滩下后,就开始拉上游的拦河网,并将上下两网收拢。收网的过程中,安排人拿起竹竿在两网中间的大石头底下不停地戳鱼,让其无法藏身,当两部网收到一定空间时,纤夫们就拿起鱼叉、打起火把开始杀鱼。有电筒照明最好,因为电筒照到鱼后,鱼就不动了。鱼叉有2根齿、3根齿的,也有5根齿的。纤夫只杀大鱼不杀小鱼,也杀不到小鱼。他们为什么不把网直接收拢捉鱼呢?因为把网收拢后就没有鱼了,神农溪河床中石头很大,渔网很难收拢,收网撵鱼时,鱼都钻到大石头底下去了,把鱼收到很小的空间里,让鱼集中在几个石头下,鱼并不是都集中在几个石头下坐以待毙,大部分惊惶失措四处乱窜,于是纤夫们就拿起鱼叉追杀。
码头寨子上的村民也会赶来凑热闹杀鱼。他们杀的鱼归自己所有,这是神农溪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所谓“到手就是财”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谁捡到的就是谁的。这就是原始共产主义之遗风。
以往纤夫们杀得最多的是娃娃鱼。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河里有很多娃娃鱼。春夏涨洪水时,娃娃鱼被浑水呛得受不了,纷纷爬到岸上,放牛娃就用刀尖扎在娃娃鱼的背上,拖到粪池里烂粪。早期,神农溪两岸的村民是不敢吃娃娃鱼的,因为娃娃鱼的叫声像小孩的哭声,他们一是迷信,二是河里鱼多。但纤夫们认为只要不在家里吃就不怕。当娃娃鱼被列为保护动物后,他们才知道娃娃鱼的珍贵。
四、烧山为田
神农部落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早将火与农耕结合的文化。《帝王世纪》:神农“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反映当时人烟稀少,到处森林茂密,猛兽成群,毒蛇遍地,只有用火烧山,才能赶走毒蛇猛兽进行农业生产,并使农作物获得肥料,同时保证部落人的生命安全和对物质的需求。因神农氏是放火的专家,所以有炎帝之称。
神农溪流域以及神农架自古就爱烧“火田”,烧火田这种耕种方法,就是神农发明的。在神农时代,为了耕种粮食作物,人们选择地势较平、有水的地方放火烧山。大火把树木、藤蔓、杂草化为灰烬。草木灰是一种很好的肥料,然后用耒耜翻土耕种。据神农溪两岸的农民讲,火田很“出食”,即土地肥沃,粮食丰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神农溪流域仍是靠天吃饭、烧山为田,现在的神农架、巴东的小龙等地,尽管分田到户,仍有农民在烧火田。
五、无钩钓鱼
神农溪流域至今还保留着钓鱼不用钩的习俗。神农溪山洪暴发船扎水时,纤夫们要吃鱼就自己钓,在神农溪钓鱼是不用钩的,纤夫们用细篾签夹住细麻线,从蚯蚓的头穿到尾,穿一长串拴在钓鱼竿上。过去在神农溪钓鱼用的钓鱼竿不长,一般在1.5米左右,钓鱼竿连接诱饵的线的长短是根据水的深浅确定的。在钓鱼线的前端拴一个沉水坨,离沉水坨一寸左右拴上诱饵,就可以钓鱼了。
首先找到有鱼的河段,把诱饵放到水里,当鱼咬住诱饵往石洞里拖时,迅即向岸上一甩或向篮子里一提,鱼就跟着上了岸或进了篮子。用这种方法钓起来的鱼有四种:鲢鱼、鳝鱼、黄骨头和鲨泥鳅。鲢鱼和鳝鱼偶尔才能钓到,主要钓的是黄骨头和鲨泥鳅。涨水时在鱼多的地方放一次钓鱼竿最多可以钓2—4条黄骨头,在鲨泥鳅集中的地方提一次钓鱼竿最多可以提起来8—10条鲨泥鳅。在鱼多的地方钓一两个小时的鱼,一条船上的纤夫就可以饱餐一顿。做鱼汤是纤夫们的拿手好戏,他们做的鱼汤特别鲜,比一般餐馆做的味道好。你要问他们这是什么原因,他们会说:“猪吃叫,鱼吃跳。”因为他们下锅的鱼是活蹦乱跳的。
神农溪除了钓鱼不用钩,还有放羊不用收的习俗。纤夫的家人早晨把羊赶到山坡上后就回家做事,不需专人看管羊群,一天到晚羊就在山上吃草、喝水。如果主人家晚上不想把羊收回家,羊就会在山上找个岩洞睡觉,日复一日,到了年底要吃羊肉的时候再把羊拉回家,这就是放羊不收,或者说放羊不守。但并非永远不收,是到吃羊肉的时候再收。
六、纤夫的“抢”文化
“抢”是神农溪纤夫的特点,神农溪纤夫们在与自然作斗争中喜欢“抢”,如抢柴、抢鱼、抢银水、抢路、抢亲、抢船等等。
抢柴:每年汛期山洪暴发,大水会从神农架原始森林中给神农溪纤夫及沿河两岸的人们送来许多树木、柴草。只要河里涨洪水,纤夫和沿河两岸的人们就会手持“爪竿子”下河,一字排开在水中抢柴,春夏两季抢的柴可供一年之用。抢柴过程中,谁抓到柴就是谁的,大家和睦相处。
抢银水: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纤夫们就起床打开大门,燃放鞭炮,接着就是抢银水———挑着桶去神农溪挑水。这是新年的第一件事,纤夫们看得很神圣。
大年初一抢银水一是要起早,抢在别人前头;二是挑得特别多,要把家里的水缸挑满;三是遇见人要主动与对方打招呼,说“你起得早”。在神农溪纤夫的语言里,起得早有早成功、早发财之意。大年初一起得早,“银水”抢得多,预示这一年挣钱多。
神农溪纤夫和家里人早上从不贪睡,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打开大门,把鸡、狗撵出门,生火,为了讨路人一句话:“起得早”。神农溪纤夫还喜欢讨路人另一句话:“屋里有人”。为了得到这句话,纤夫们白天上船或家里人出坡也不关大门,天一擦黑,堂屋的灯就亮了,没有电灯时点的是煤油灯,点不起煤油灯就点“油亮子”(用松树蔸劈成的小块松明)。神农溪纤夫及神农溪村民大年初一起早床、抢银水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抢鱼: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神农溪的鱼很多。那个年代,纤夫的荤菜主要是鱼。神农溪的鱼有清鲫、白胛、乾鱼、油童子、鳊鱼、洋鱼、鲩鱼、鲇鱼、团鱼、黄鳝、白鳝、桃花瓣、岩爬子、鲨泥鳅、娃娃鱼、刁子鱼、黄骨头等等。纤夫们把清鲫、白胛、乾鱼、油童子、鲩鱼、鲇鱼、团鱼、黄鳝、白鳝、娃娃鱼列为上品,他们不爱吃刁子鱼、黄骨头、岩爬子,从不吃虾子和螃蟹。
拉纤时,成群结队的鱼在纤夫的腿边游来游去,纤夫没时间摸鱼,他们吃的鱼是杀、钓和抢来的。怎么抢呢?那时经常有人炸鱼、闹鱼(毒鱼),只要一听到炮响,纤夫们马上把船拴在岸边去“抢鱼”。神农溪有个规矩:不管谁闹鱼、炸鱼,大家都可以去抢,谁抢到就归谁,哪怕你是一个“过路子”。纤夫人多势众,个个精通水性,炸鱼的碰到他们只好自认倒霉,用他们的话说是“猫子搬泼饭甑子,替狗子赶了一网”。
抢路指两路娶亲的队伍同向相遇,争抢走在前面,或者迎面相遇争抢自己的大边。迎面相遇本不应该发生争执,但有些路支客不知道自己的大边在哪里,抢占了别人的道,结果闹得天昏地暗。
抢亲这种习俗解放前常见,现在没有了。抢船:夜晚神农溪突发山洪,洪水扑向船舶,守船的纤夫在梦中惊醒,船和人已被洪水卷走,惊惶失措中大喊“救命”、“抢船”!船上的纤夫和岸上的村民会全力以赴地抢船。
纤夫常“抢”,说明其生产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但他们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吓倒,体现了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
二、结草为鞋
神农溪纤夫产生于远古时期,那个时候很多人还没有衣服穿,用树皮和草遮羞和挡风避雨。由于纤夫行走在乱石堆里,脚板受不了,就用草做鞋垫脚。草鞋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编织草鞋的工具叫草鞋耙子,形状像手掌一样,固定在板凳上。纤夫们“扎水”时就编织草鞋(河里涨大水不能行船叫扎水)。
山上的农民下雨天清闲时就打草鞋卖给纤夫,有句农谚:“早下好砍柴,晚下打草鞋。”意思是说变天下雨,雨下得早不会下得太长,可以放心上山去砍柴,如果雨下得晚就会下很长时间,不能出坡,干脆就在家里打草鞋。
现在草鞋的用料有所改变,有用布料编织的,也有用塑料编织袋的材料编织的,但绝大多数还是用稻草编织。
三、拦网捕鱼
神农溪纤夫吃的鱼是不用买的。船到码头,夜晚他们就在下一道滩的垴垴上(纤夫语:下一道滩的滩头上)拉一张拦河网,然后在上一道滩的垴垴上撵鱼,纤夫们赤身露体到水里一字摆开,像一张拦河网,抓起石头朝有鱼的地方砸。鱼往上游无路,只得往下游去,当纤夫们把鱼赶到滩下后,就开始拉上游的拦河网,并将上下两网收拢。收网的过程中,安排人拿起竹竿在两网中间的大石头底下不停地戳鱼,让其无法藏身,当两部网收到一定空间时,纤夫们就拿起鱼叉、打起火把开始杀鱼。有电筒照明最好,因为电筒照到鱼后,鱼就不动了。鱼叉有2根齿、3根齿的,也有5根齿的。纤夫只杀大鱼不杀小鱼,也杀不到小鱼。他们为什么不把网直接收拢捉鱼呢?因为把网收拢后就没有鱼了,神农溪河床中石头很大,渔网很难收拢,收网撵鱼时,鱼都钻到大石头底下去了,把鱼收到很小的空间里,让鱼集中在几个石头下,鱼并不是都集中在几个石头下坐以待毙,大部分惊惶失措四处乱窜,于是纤夫们就拿起鱼叉追杀。
码头寨子上的村民也会赶来凑热闹杀鱼。他们杀的鱼归自己所有,这是神农溪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规矩,所谓“到手就是财”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谁捡到的就是谁的。这就是原始共产主义之遗风。
以往纤夫们杀得最多的是娃娃鱼。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河里有很多娃娃鱼。春夏涨洪水时,娃娃鱼被浑水呛得受不了,纷纷爬到岸上,放牛娃就用刀尖扎在娃娃鱼的背上,拖到粪池里烂粪。早期,神农溪两岸的村民是不敢吃娃娃鱼的,因为娃娃鱼的叫声像小孩的哭声,他们一是迷信,二是河里鱼多。但纤夫们认为只要不在家里吃就不怕。当娃娃鱼被列为保护动物后,他们才知道娃娃鱼的珍贵。
四、烧山为田
神农部落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早将火与农耕结合的文化。《帝王世纪》:神农“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反映当时人烟稀少,到处森林茂密,猛兽成群,毒蛇遍地,只有用火烧山,才能赶走毒蛇猛兽进行农业生产,并使农作物获得肥料,同时保证部落人的生命安全和对物质的需求。因神农氏是放火的专家,所以有炎帝之称。
神农溪流域以及神农架自古就爱烧“火田”,烧火田这种耕种方法,就是神农发明的。在神农时代,为了耕种粮食作物,人们选择地势较平、有水的地方放火烧山。大火把树木、藤蔓、杂草化为灰烬。草木灰是一种很好的肥料,然后用耒耜翻土耕种。据神农溪两岸的农民讲,火田很“出食”,即土地肥沃,粮食丰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神农溪流域仍是靠天吃饭、烧山为田,现在的神农架、巴东的小龙等地,尽管分田到户,仍有农民在烧火田。
五、无钩钓鱼
神农溪流域至今还保留着钓鱼不用钩的习俗。神农溪山洪暴发船扎水时,纤夫们要吃鱼就自己钓,在神农溪钓鱼是不用钩的,纤夫们用细篾签夹住细麻线,从蚯蚓的头穿到尾,穿一长串拴在钓鱼竿上。过去在神农溪钓鱼用的钓鱼竿不长,一般在1.5米左右,钓鱼竿连接诱饵的线的长短是根据水的深浅确定的。在钓鱼线的前端拴一个沉水坨,离沉水坨一寸左右拴上诱饵,就可以钓鱼了。
首先找到有鱼的河段,把诱饵放到水里,当鱼咬住诱饵往石洞里拖时,迅即向岸上一甩或向篮子里一提,鱼就跟着上了岸或进了篮子。用这种方法钓起来的鱼有四种:鲢鱼、鳝鱼、黄骨头和鲨泥鳅。鲢鱼和鳝鱼偶尔才能钓到,主要钓的是黄骨头和鲨泥鳅。涨水时在鱼多的地方放一次钓鱼竿最多可以钓2—4条黄骨头,在鲨泥鳅集中的地方提一次钓鱼竿最多可以提起来8—10条鲨泥鳅。在鱼多的地方钓一两个小时的鱼,一条船上的纤夫就可以饱餐一顿。做鱼汤是纤夫们的拿手好戏,他们做的鱼汤特别鲜,比一般餐馆做的味道好。你要问他们这是什么原因,他们会说:“猪吃叫,鱼吃跳。”因为他们下锅的鱼是活蹦乱跳的。
神农溪除了钓鱼不用钩,还有放羊不用收的习俗。纤夫的家人早晨把羊赶到山坡上后就回家做事,不需专人看管羊群,一天到晚羊就在山上吃草、喝水。如果主人家晚上不想把羊收回家,羊就会在山上找个岩洞睡觉,日复一日,到了年底要吃羊肉的时候再把羊拉回家,这就是放羊不收,或者说放羊不守。但并非永远不收,是到吃羊肉的时候再收。
六、纤夫的“抢”文化
“抢”是神农溪纤夫的特点,神农溪纤夫们在与自然作斗争中喜欢“抢”,如抢柴、抢鱼、抢银水、抢路、抢亲、抢船等等。
抢柴:每年汛期山洪暴发,大水会从神农架原始森林中给神农溪纤夫及沿河两岸的人们送来许多树木、柴草。只要河里涨洪水,纤夫和沿河两岸的人们就会手持“爪竿子”下河,一字排开在水中抢柴,春夏两季抢的柴可供一年之用。抢柴过程中,谁抓到柴就是谁的,大家和睦相处。
抢银水: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纤夫们就起床打开大门,燃放鞭炮,接着就是抢银水———挑着桶去神农溪挑水。这是新年的第一件事,纤夫们看得很神圣。
大年初一抢银水一是要起早,抢在别人前头;二是挑得特别多,要把家里的水缸挑满;三是遇见人要主动与对方打招呼,说“你起得早”。在神农溪纤夫的语言里,起得早有早成功、早发财之意。大年初一起得早,“银水”抢得多,预示这一年挣钱多。
神农溪纤夫和家里人早上从不贪睡,天刚蒙蒙亮就起床打开大门,把鸡、狗撵出门,生火,为了讨路人一句话:“起得早”。神农溪纤夫还喜欢讨路人另一句话:“屋里有人”。为了得到这句话,纤夫们白天上船或家里人出坡也不关大门,天一擦黑,堂屋的灯就亮了,没有电灯时点的是煤油灯,点不起煤油灯就点“油亮子”(用松树蔸劈成的小块松明)。神农溪纤夫及神农溪村民大年初一起早床、抢银水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抢鱼: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神农溪的鱼很多。那个年代,纤夫的荤菜主要是鱼。神农溪的鱼有清鲫、白胛、乾鱼、油童子、鳊鱼、洋鱼、鲩鱼、鲇鱼、团鱼、黄鳝、白鳝、桃花瓣、岩爬子、鲨泥鳅、娃娃鱼、刁子鱼、黄骨头等等。纤夫们把清鲫、白胛、乾鱼、油童子、鲩鱼、鲇鱼、团鱼、黄鳝、白鳝、娃娃鱼列为上品,他们不爱吃刁子鱼、黄骨头、岩爬子,从不吃虾子和螃蟹。
拉纤时,成群结队的鱼在纤夫的腿边游来游去,纤夫没时间摸鱼,他们吃的鱼是杀、钓和抢来的。怎么抢呢?那时经常有人炸鱼、闹鱼(毒鱼),只要一听到炮响,纤夫们马上把船拴在岸边去“抢鱼”。神农溪有个规矩:不管谁闹鱼、炸鱼,大家都可以去抢,谁抢到就归谁,哪怕你是一个“过路子”。纤夫人多势众,个个精通水性,炸鱼的碰到他们只好自认倒霉,用他们的话说是“猫子搬泼饭甑子,替狗子赶了一网”。
抢路指两路娶亲的队伍同向相遇,争抢走在前面,或者迎面相遇争抢自己的大边。迎面相遇本不应该发生争执,但有些路支客不知道自己的大边在哪里,抢占了别人的道,结果闹得天昏地暗。
抢亲这种习俗解放前常见,现在没有了。抢船:夜晚神农溪突发山洪,洪水扑向船舶,守船的纤夫在梦中惊醒,船和人已被洪水卷走,惊惶失措中大喊“救命”、“抢船”!船上的纤夫和岸上的村民会全力以赴地抢船。
纤夫常“抢”,说明其生产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但他们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吓倒,体现了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