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华容民间居住习俗


岳阳华容历史上山、垸住宅很不一样。山丘区瓦房多,殷实之家,青砖小瓦(又称燕子瓦)房,一般屏墙(又叫风火墙)、两进、带天井,配厢房、厦子(偏屋)。普通一点的住户土砖(旧时用木匣印制,后在田中碾切)小瓦屋,前后檐出水、左右歇山肩。这两种屋都在正房设有矮楼,但一般不住人。旧时以“五代同堂”为福瑞,分家的少,聚居的多,且迷信讲风水、择门向,即使分灶也不愿易地重建新房。添丁加口,就增加围屋、配厢、偏厦,或“共墙各檩”,鳞次栉比,有如蜂窝。解放初残存的少数宋、明老屋,规制亦相仿佛。

垸区,贫困者住茅棚(又称牯牛棚),一般住茅屋,以芦做芯绞稻草把(又称茅蜡烛)夹壁,盖稻草,因经常淹水,不用土砖砌墙。少数富户则做“木型瓦屋”(即用杉木串成屋架,又叫“排抻架子”),一般“五柱落脚”、“三排抻一蓦角”。再富一点的有“七柱落脚”、“五排抻出厢房”的,周围砌青砖墙(或半墙),中间镶以木板(称鼓皮)。塔市、砖桥靠长江一带的垸乡,却是江北风俗,农户多起青砖防风火屏墙瓦屋,一般是“明三暗五”或“三正三拖”。就全县统计,40年代后期,垸乡茅屋约占80—85%。

解放后的前30年,全县轻生活建设。198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生活还账”(弥补以前生活投资的不足)的口号,不到三年时间,全县“消灭”了茅屋。近七年中,城、乡私房又有三次“更新换代”:一代是红砖红瓦、明三暗五平房;二代是“三正两厢房,厨房另一旁,院内打机井,厕所、猪栏靠围墙”;三代是钢筋水泥结构的两层楼。

近年来,境内新建房屋开始兼具中、西住房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