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评话是地方曲艺曲种,流行于福州方言区和闽东、闽北、台湾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已有坊刻多种评话本,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盛行。有说有唱,基本唱腔有序头、吟句、诉牌3种。以锣钹、竹箸、斑指、折扇、醒木为道具。
演出方式简便灵活,有单口评话和对口评话,除书场外,还保留高台应聘形式。
可谓“锣钹声中刀光剑影,话说古今水泻云蒸”。传统书目数以千计,不少书目采自里巷趣闻轶事,反映乡土人情风貌,独具地方特色。30年代后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艺名“科题仔”),被誉为“评话三杰”。
1958年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上,陈春生、陈长枝分别演出了《刘刚闹院》和《老渔翁歼敌记》。在1983年全国曲艺会演大奖赛中,《千金买骨》、《南郭先生外传》、《考验》、《心愿》均获奖。
1981年中国曲艺家协会福建分会出版了《陈春生评话选集》,1983年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了《福州评话选》。
80年代后福州评话队伍更加壮大,各县(市)区都组织曲艺团,评话名家吴乐天及新秀先后赴香港、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
福州评话是一种很具地方特色的曲艺艺术。北方的评书只说不唱,而评话却是又说又唱,说唱俱佳。福州人尊称说评话者为“评话先生”。“评话先生”靠随身“五宝”:一片锣钹,一根筷子,一个“搭尺”(惊堂木),一把折扇,一个“班只”(玉指),就可以把一场评话说唱得有声有色,讲得好的竞能倾倒台下一片人。
福州评话的渊源,志书中几乎是空白。但宋元时就有说书的记“载却是事实。南宋理宗年间里人刘后庄的诗中就有“陌头侠少行歌呼,方演东晋说西都”的诗句。“演东晋说西都”可能就是说福州戏和说书。但当时是否已形成评话艺术,这是值得研究的。有一种说法是“……据传系明末名士柳敬亭先生,痛神州之沉沦,乃束发从道,携一钹云游天下,以伪装唱道情的行径,从事地下反清宣传活动,一度曾流浪人闽,是故,闽都之有说评书者实缘于柳传,因之该业一致尊柳为祖师爷……”(《福州风物精华》)笔者细问老前辈,探听评话的渊源,他们说的也只是明末清初的事。
福州评话确实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早年的福州人读书识字的不多,许多目不识丁的乡亲,靠听评话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和名胜古迹。评话序中唱道:
八闽首郡福州府,三山雄镇都省城。福建当初无诸国,开闽有功王审知。剑池铸剑欧冶子,唐朝郭朴造罗城。七星八斗十六斛,制禳南方避火灾。明是七星朝北斗,暗藏九龙帝都城。明皇宫殿今犹在,如今改造紫微堂。七十二块石何在?三十六间楼已空。南设孔子圣人殿,西建玉皇万岁宫。双门前三狮朝五虎,鼓楼顶悬挂时辰牌。城边两塔千年在,一座定光一座坚牢。九仙山起盖玉皇阁,城隍庙跨过王墓山。钟山芝山看见,罗山脚坠朱紫坊河沿。闽山藏困闽山境,光禄坊暗藏玉尺山。铁铸如来经院巷,雷避观音呜石山。越王山高十上丈,横额三字镇海楼。贡院山后屏山顶,天衢云路和龙门。十郡抡招诸贤士,主副考靠跳龙门。青蛤附近汤门外,先过一座登赢桥。孩儿井石井和汤井,二口出水一口出汤。龙腰水田七穿井,古迹分开双抛桥。有此桥梁有古迹,养鞍桥对朝照炉桥。文武官员庶吉士,白圭原是出仙家。绰号圭口有这事,前后曹出名士曹学佺。急避巷改造魁辅里,因为宰辅出状元。孝悌坊誓企看郎官巷,安民是巷内百岁坊。三坊七巷山兜尾,人杰地灵出乡绅……
许多依伯、依母能懂得君臣礼节、公堂规矩,都是从评话中来。评话还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开场序头中唱道:
春有黄鹦叫落阳,夏来日暖百花香;秋至鸿雁天边叫,冬度梅花红似桃。
还唱道:
海棠花开茂盛,夏天莲花开池塘;秋天桂花香千里,冬天腊梅花艳非常。
评话先生的许多表现手法把听众教得聪明起来了。比如他们要时间的飞快,就唱道:
刚刚清明方插柳,如今端午又悬蒲; 皓月当空中秋节,转眼之间年又暝(过年又来了)。日子如梭有多快,一年未去一年又来。
多么精炼,多么概括,多么精彩!这是评话开端序头中唱的句子。到了结尾,评话先生又会很巧妙地唱道:
王母蟠桃花结蕊,八仙庆贺书会团圆;讲书都会拍折牙(出差错),望君量海要包涵……
以上这些唱句,老听评话的书迷们大多耳熟能详,不时吟上几旬,自觉十分惬意。评话先生个个都是研究、传播福州话的大师。他们讲最地道的福州话,而且满口方言俚语,对福州话中形容、比喻的运用,所达到的语言艺术效果,实在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的语言真正是“从群众中来”,又通过他们的表演“回到群众中去”。所以说福州评话是锤炼福州话的大熔炉,一点也不过分。
福州评话的这些业绩,应归功于历代评话艺人,尤其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清末民国初福州评话的鼎盛时期,书迷们曾总结出自己最喜爱的评话艺人,称“八部堂”,即:黄菊亭(艺名科题)、赖德森(艺名绣和尚)、徐炳铨(艺名双门大)、阮庆庆(艺名后洲庆)、徐天生、林细俤(艺名筱细俤)、徐天定、百宝营。
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又出现了评话“三杰”,即:陈春生、黄天天、黄仲梅(艺名科题仔)。
与此同时,女评话艺人三嫂、紫英等也给书迷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之后又有了“八大将”,即:吴乐天(艺名小春生)、陈长枝、苏宝福、叶神童(艺名小神童)、黄益清、唐彰文、毛钦铭、郭天元。说到这里,笔者觉得还有遗漏,如谢金森,他所讲的《隋唐演义》不知倾倒过多少书迷。但“八部堂”、“八大将”中却找不到他的名字,不知何故。他们中的不少人都已经作古,但他们的名字和艺术形象却永远留在老书迷的心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