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庙会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
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庙会期间,举行游神、祭神活动,搭台唱戏,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庙会期间,岩寺镇十里长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
史载,唐代河南睢阳(今河南商丘)是江淮的屏障,也是唐军粮食和物资供应之地。乃为守一城,可捍天下,失一城则江淮碎之战略要地。唐肃宗至德二年,叛将安禄山之子安庆绪谴将尹子奇,率将士十余万进攻睢阳。时任河南节度副使张巡和睢阳太守许远受命守睢阳,密切配合,临危不惧,屡败尹子奇。但孤城久困,终至城中无粮,将士饥饿难挨。粮尽食马,马尽食鼠雀,鼠雀尽又煮铠皮以食,既尽,而及妇人老弱凡食三万口。此时张巡的爱妾霍氏深明大义,情愿杀身饷士。巡听令爱妾自刎,烹尸出阵,指与将士道:“诸君累月乏食,我恨不割心啖众,怎肯顾惜一妾,坐视士饥?”他的手下将士于心不忍,张远则强令咽食。许远见此,亦杀奴童哺卒。张巡与许远坚守孤城十月有余,终因寡不敌众,睢阳城被攻破,张巡部将三十六人同时被害,许远被执洛阳亦以不屈死。城破,遗民止四百而已。睢阳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由于张巡和许远坚守孤城十月之久,为唐军的评叛创造了条件,阻挡了安庆绪南侵,使江淮等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得以保护,徽州各地也因此而过着太平的日子。
安史之乱平定后,率军收复睢阳的中书侍郎兼河南节度使张镐上书朝庭,请求旌表张巡、许远。经过一番争论,唐肃宗下诏在睢阳立庙祭祀张许二人,是为“双忠公”庙,各地立庙由此开始,有的称“双忠庙”,有的则称“双烈庙”或“忠烈庙”。
岩寺乃建“双烈庙”于上街九坦。双烈庙前后二进,飞檐翘角,建筑富丽堂皇,大门之林栅石栏,雕刻精致。在离岩寺约十五里的唐模檀干园中又建有一座祭祀张巡许远的“忠烈庙”。庙内供奉着两位石刻人像,一位就是张巡,另一位就许远。忠烈庙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童可烹,妾可杀,矢志保江淮半壁;”下联是:“生同岁,死同年,神亦同祀,精忠比日月双辉。”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前往瞻仰。
古徽州,提起忠烈庙中的张巡和许远,人们都会对其表现出一种崇高的敬意。
传统的“上九”庙会,从正月初八开始到初十结束,有不同的活动内容。相传初八夜晚,大王、二王菩萨上阁。所谓大王、二王菩萨,是指张巡和许远手下的两员大将雷万春和南霁云。众人高举一丈多高纸扎的大王、二王模拟神像,敲锣打鼓放鞭炮,送到下街大夫词内过夜。正初九开始游行,前头用十对金锣鼓、十八对大小钹和众多的龙、凤、虎旗开道,后面紧跟着几十面五彩刀旗和杏黄旗座伞帐,沿途呜放土铳助威,散发利市纸,两个菩萨持刀子分别挺立于纸扎的龙舟之上,由道士牵引龙头,向前缓缓而行。后面跟进游行人群,盛况空前。游行结束,将菩萨和龙舟在文峰塔下焚化。晚上,善男信女,打着灯笼前往广惠词顶礼膜拜,祈求福寿。
入夜,嬉灯。岩寺各村组成的分会撑灯蜂拥而至,争奇斗妍,各显其技。有梅朵灯、白菜灯、蟠桃灯、狮子灯、凤灯等等。
传统“上九”庙会的游神等民俗活动逐渐淡化,现已经演变成为自发的盛大物资交流,沿着新拓展的宽阔的街道,摆开数里长的摊位,古老的传统日用百货和新时代的物流商品,玲珑满目,一应俱全。尽管朝代早已更替,“上九”庙会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徽州人民的心目中,张巡和许远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捍卫国家和人民安居乐业的忠烈精神,如同巍峨高山,宛若丰乐河水奔腾不息,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并必定随中华民族的繁衍而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