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驿,又称鸡鸣山驿。坐落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偏西北洋河北岸的鸡鸣山下,是一处建于明代(1368年-1644年)的驿站遗存。该驿因山而得名,因驿而设城,以驿名定城名。据专家考证,鸡鸣驿是全国现存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古驿站,在中国邮政史上具有独占鳌头的地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2003年、2005年,鸡鸣驿两次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列入100处世界濒危遗产名单。
鸡鸣驿,因背靠鸡鸣山而得名,全国唯一现存的大型古驿站。鸡鸣山,《水经注》里说,赵襄子杀代王于夏屋而并其土,襄子迎其姊于代。其姊代之夫人,至此曰,代已亡矣,吾将归乎,遂磨笄于山而自杀。代人怜之,为立祠焉,因名其地为磨笄山,每夜有野鸡鸣于祠屋上,故亦谓之鸡鸣山。《明·一统志》里则说,唐太宗北伐至山闻鸡鸣,因名鸡鸣山。
驿站在中国历史上曾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古代时传递消息和发放官文都用快马,后因马的体力和奔跑的距离都很有限,要完成数百公里的传递不得不中途换马,所以就在沿途建立许多马站,后来这种马站又演变成接待过往官员、商人的临时驿站,同时完成传递信息和邮件,也起着军事城堡的功能。可以说驿站在古代起着现代邮局和军事基地的作用。
鸡鸣驿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所建,因山而名。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城堡毁于战争。隆庆四年(1570年)防守指挥王懋尝督役,以砖修筑四面围墙,周长2330米,高11.7米,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四面城墙和东西二门,并筑护城石坝一道。
驿城占地22000平方米,平面近方形,城墙周长1891.8米。城墙表层是砖砌的,里层是夯土。墙体底宽8-11米,上宽3-5米,高11米。城墙四周均匀分布着4个角台。东西各开一城门,建有城楼。城外有烟墩。城内的五条道路纵横交错,将城区分成大小不等的十二个区域。城内建筑分布有序,驿署区在城中心,西北区有马号,东北区为驿仓,城南的傍城有驿道东西向通过。城内还有古代遗留的商店和民居。
鸡鸣驿的布局:“三横两纵”5条贯通东西、南北的大街,将驿城按"井"字不均地分为3区9块12片。东西走向的头道街区域主要是军政管理和商业服务区,南北走向的西街区域是驿站的核心设施,东北为驿仓区,正北为驿学区,宗教建筑则遍布全城。精心雕琢的青砖瓦房,古老的土砌房屋,仍坚强地经受着风沙的侵袭。也有现在常见的红砖房,个别还贴着瓷砖,似乎与这里古朴的环境不大协调。很多不规则石头垒成的院墙倒是与众不同,也算是当地民风的一种传承吧。鸡鸣驿乡从上个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就规定村里的民房不允许折旧建新。
美食特产:圪渣饼
圪渣饼,选料精良,工艺考究。烤制而成的圪渣饼是半透明状的圆形薄饼,色泽金黄,有油脂性的光彩。吃时,酥、脆、香、甜,别有风味,异常可口。阳原人称“锅巴”为“圪渣”,因其薄脆,故起名为“圪渣饼”。圪渣饼作为馈亲赠友的上等佳品。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一些侨居国外抑或出国考查旅游和求学的人,均以圪渣饼作为珍品馈赠国际友人。
主要建筑
贺家大院
驿站里最有名的“贺家大院”曾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难留宿的地方。
至今二进院的山墙上还留有刻砖“鸿禧接福”四个楷书大字,作为慈禧太后在此居住的记念。
原来的五进连环院,已经变成各自独立的院落。
五六百年的时间,给这个驿站古城留下了浓重的痕迹。
泰山庙
来鸡鸣驿,不能不看泰山庙的壁画。建于清朝顺治8年的泰山庙,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殿内壁画仍旧清晰可见,富于层次感的绘画效果令今人拍案叫绝,诙谐独特的三句半式说明文字堪称绝品。国家下拨的50万保护资金已经到位,正用于修缮泰山庙、文昌宫。
泰山庙的泰山奶奶是送子菩萨,过去这里香火旺盛,村民常找泰山奶奶祈子。虽然正在修缮中,殿内看到几个布制的娃娃。据说,这是用来祈子的。
过去农历四月十三--十八,这里都举行隆重的鸡鸣山庙会,十五是最热闹的一天,常有京津、晋、蒙等地的善男信女专门到此逛庙敬香,祈求平安。腊月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是年集的日子,四面八方的人都来此交易。鸡鸣驿村居民生活已有很大改变,每逢农历初十、十六都是集日,不过交易地点已从原来驿城头道街迁到鸡鸣驿城西门外的“集市大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