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村位于福建宁德福安市溪潭镇,旧名富溪津、石矶津,因是唐朝福建第一个进士薛令之的故乡,且薛令之为官清廉,被御赐“廉村”、“廉水”、“廉岭”之名。
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村中学子薛令之考中进士,官至左补阙兼太子侍讲。因薛令之为官清廉,其学生唐肃宗为嘉叹恩师廉洁、刚直,赐村名为“廉村”,是中国唯一由皇帝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庄。自唐以来,这里人才辈出,文风大振,全村有50多人取得功名,其中进士33名,仅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至南宋宝祐三年(1255年)的146年间,就有进士17人,成为远近闻名的“进士村”;明清时期,这里是福安交通要道和重要物资集散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闽东革命根据地基点村之一。现存的古城堡、古官道、古码头、古祠堂、古民居、古木雕、古石雕、古字画以及大量的民俗文物,显示着该村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筑城墙以御倭寇,称廉村堡。堡平面略呈椭圆形,周长1258米(现存850米)。墙面用鹅卵石垒砌,中为泥土夯筑。墙基厚4米。东、西尚存三个城门,用花岗岩条石叠砌。城堡内面积达10万平方米。有明代官道,中用鹅卵石拼花、纵向平铺三 条条石,长500米,横贯城堡东西。官道两侧尚存大型明、清时期民居26座,清代祠庙4座。不少家庭大厅迄今仍完好地摆放着当时造型古朴、雕镂精致的大型木屏风。城东有明代古码头2座,用鹅卵石铺砌,宽约3.5米,曾是通往大海的内河港口,也是沟通闽东北和浙南的水陆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沿溪是用鹅卵石铺就的古道,路旁并立几方石碑。
廉村历代人才辈出,自唐至清,获取各种功名者共50多人,宋大观三年(1109年)到南宋宝祐三年(1255年),146年间,有进士23人,出现(陈雄)一门五进士、父子兄弟三代俱登高第的奇迹。宋代朱熹与其父朱松都曾到廉村讲学。
目前,村内主要文物古迹有:薛令之故居、薛令之读书处(灵谷草堂)、明清时期的廉村城墙、陈氏宗祠、陈氏支祠、后湖宫、妈祖庙、陈树安宅、陈住松宅、古码头等。2008年,廉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廉村古堡在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福安县志》就有城墙环村而筑,全长1400米,墙厚3.6米,现有高度4.4米,是一道坚固的防御工事。城堡原有8个门,现仍存6个。在沿溪的一段城墙中,两座完好的用条石构筑的拱顶墙门巍然屹立,和门前清流明净的廉溪流水、近旁繁茂蓊郁的古榕秀色相互映衬,平添许多景致。
城堡内的古官街典雅整齐。官街上的官道,由3条纵向平行铺排的光洁条石组成,中间镶嵌着精心拼花的细小鹅卵石。祠堂前面的场院则用鹅卵石拼嵌成数个直径达]米的圆形图案。共同构成线条流畅、气派庄严的图画。巷陌深处翘然高昂的粉刷院墙,则是建于明清时代的古民居,不少家庭大厅至今仍完好地摆设着昔日造型古朴、雕镂精致的大型木刻屏风。据传宋代廉村鼎盛时。官道两旁耸立十六座气势显赫的进士府第,因为岁月递嬗和战争兵火,现已不复存在。但在薛令之故居遗迹前两尊尚存的小石狮,应是廉村历史的最明显的见证。
沿溪城墙南边,有保留完好的唐宋古码头。据旧《福安县志》载,当年这里“渔舟渔货并集。远通建宁府诸县,近通县城及各村落”。过去这里河床很深,溪流开阔,海潮涨起可直抵村头。因此,它既是直通大海的内港,又是沟通闽东北和浙南的水陆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地位相当于的赛岐港。沿溪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5米宽的古通道,路旁并立着几方苔迹斑驳的古碑石。码头用硕大的鹅卵石一级一级铺排,缓缓地伸向溪流。
廉村明月祠
明月祠又名后湖宫,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4年),后毁于大火。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建。现有建筑保留了明清建筑风格。祠堂坐北朝南,两进房屋,占地508平方米。因后院有一湖,故称后湖宫。祠堂大门里面是个四合院,正面三间是祭殿,两侧为厢房,祭殿内供奉薛令之塑像。祭殿的四根前柱上挂有两副对联,中间一副是“刻烛唐宫吟屈轶;垂钓廉水效严陵”。
陈氏宗祠
廉村一共五座祠堂,除明月祠外,还有陈氏宗祠。陈氏宗祠下面又有三个分房祠堂,分别为长祠、次祠、支祠。一个村庄内有五座祠堂,说明了当时这里族系发达以及建筑和文化的气派。陈氏宗祠是廉村最大、最古的建筑,三进式的建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门前及两边立有旗杆石,按古代惯例,家中有人考中举人方可立旗杆石。
廉村是福建省少见的古文化村。1992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福建省博物馆的专家学者考察了廉村的村容村貌和古文化遗迹。对保护完好的古建筑、古码头、古雕刻、古官道、古城堡赞不绝口。现已逐步开辟成为福安古文化旅游地。
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文化村,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扶持的1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之一,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2015年11月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