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时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龙潭古镇位于重庆市渝东南,地处武陵山区腹地,面积1.5平方公里,龙潭因伏龙山下两个状如“龙眼”的氽水洞常积水成潭,古镇自“龙眼”之间穿过,形如“龙鼻”,因而得名。
龙潭古镇,迁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时设州同佐理州事。民国年州改为县,设县佐。民国二十年(1932年)实行商团合一,设总正。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镇。龙潭古镇至今仍保存有距今已200多年的石板老街、四合院、封火墙是其独特的建筑。镇上以火砖砌成的围墙,高达十几米或二三十米不等,再用铁或木料砌成约1米高的楔子护墙,内修房舍。一层楼名“印子屋”,其形像一枚方印,此即独具特色的封火桶子。
龙潭自蜀汉以来,曾相继为“县丞”、“巡检”、“州同”、“县佐”所在地,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自宋及清600余年的“蛮不出洞,汉不入境”土司统治政策,造就了龙潭这一千年古镇独有的建筑艺术和神奇的民族文化。
古镇建筑
古建筑,由南向北河作长形分布,房屋总建筑面积86473平方米,宅基阶沿多为细钻条石砌成,大街小巷均为石板路,其多梯坎。如名古建筑,禹王宫、万寿宫、祠、庙宇、天主教堂、经院、书院等,公共建筑均以巨木作梁柱,院落间常见青砖花墙盖瓦,以石灰粉檐,沿街一面全为店铺,开间大小不等,但庭院幽深,内有二、三重天井,后面作主宅或仓库,部份富裕商家内设亭阁花园,水榭戏台,廊廊回环,很有气派。50多座土家族民居建筑——吊楼形态美观,翘角飞檐。150余堵封火墙把古镇隔离出200多个古朴幽静的四合院,其中有著名的赵世炎的故居,丁铃笔下的酉阳中学(龙潭中学)和好友“梦柯”(王剑虹)的旧居都在这里。
古镇文化
龙潭,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龙潭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清代就设立了公学。龙潭历史悠久,依山傍水,砖木结构的民居鳞次栉比,用火砖砌成的风火墙到处可见,其中以户为主体,高约十多二十米或二三十米。木结构的房屋,一般人家是“三柱四棋”、“三柱六棋”、“五柱八棋”,大富人家有几个“四合天井大院”,院内有一间叫“中堂”,是作为祭祀祖先、迎接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的地方。用木板铺成的楼板,是读书楼,绣花楼或陈放楼。
临街用木板装修或以砖泥砌成的柜台,是主人出售货物的地方。特别是蜿蜒两公里多长的石板街,全系青石料铺就。多数为五行石板,最宽的有九行石板。如遇高低不平处,就垫成梯形阶坎,七至十余级不等。
1931年,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兄长张善子的学生关元琨,在龙潭古镇江西潭畔的中山公园,举办了两次“虎画展”。
特色饮食:辣茶
相传为清乾隆年间,酉阳废除土司而“改土归流”后,酉阳的首任知府发明。
据传,该知府赴任后,因水土不服而患感冒,用尽偏(土)方,仍久治不愈。数月不能过问政事,心烦意乱,导致病情越发严重。一日,知府手端酷好的产于宜居乡的宜居茶,便突发其想:以茶治病,当即吩咐其管家以宜居茶、辣椒、胡椒、苏叶、薄荷等原料熬汤,待汤浓稠,盛碗加阴米(土家另一风味小吃)和炒熟的豆子。知府趁热喝下,顿觉大汗淋漓,精神倍爽,郁闷全无。心中大喜,遂取名“辣茶”。
知府吩咐管家将用料悉数记录,作为家传偏方收藏。但管家为龙潭古镇人,极有商业头脑,看到了“辣茶”所包含的药用与经济价值,当知府辞官回江浙老家之际,他回到家乡龙潭经营“辣茶”。由于“辣茶”有特别的药用功能,又兼有风味小吃辅料,一时广为大众欢迎,名列古镇传统饮食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