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西朔县)人,曾任泾州道行军总官,兵驻镇原县。民间传说,他的青年时代是在镇原度过的。
开边和鞭山
镇原县有个开边公社。开边的东北面有座小山,叫做鞭山,说起“开边”和“鞭山”这两个地名来,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哩。
相传在隋朝末期,开边的地名“古城”,古城镇有家铁匠铺,铁匠铺里有个从山西流落来的学艺徒弟,长得脸色黧黑,五大三粗,力大过人。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辅佐唐朝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开创江山的大将尉迟恭,字敬德。
尉迟恭经常到茹河里去挑水。一天后晌,尉迟恭又去到茹河里去挑水。他刚到河边,猛然看见对面石古寺的一个水坷崂里两只山羊斗角。他好生奇怪,便放下扁担,蹚过河水,爬上了石古寺山,来到水坷崂,奇怪,连山羊的影儿也没有。一连三个傍晚,尉迟恭见到的都是如此情景。尉迟恭把这件事儿告诉了师父。老师傅听了说:“这里面必有来由,你要是再看见那两只山羊斗角,就顺着那儿往下挖,看个究竟。”
第四天傍晚,尉迟恭又看见两只山羊在水坷崂里斗角。他爬上了石古寺山,就地挖了下去。刨了有五、六尺深,发现地里面放着两只活灵活现的铁灰色铁羊。
尉迟恭提着两只铁羊回到古城镇。镇里的人听说尉迟恭得了宝贝,都来看热闹。众铁匠把两只铁羊烧的通红,争先恐后的用铁锤砸它,他们直累的汗水淋淋,气喘吁吁,连个痕痕也没砸下,尉迟恭走过来,抡起铁锤“咣咣”地砸了两锤,两只铁山羊便开了膛,只见里面放着两条银灰色的铁鞭,一条雌鞭,一条雄鞭。雌鞭上刻着八个大字“遇尉而得,鞭折人亡!”雄鞭上刻着十个大字“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众人见此情景,嘴吐舌,纷纷议论说尉迟恭来日是非凡之人。
第二天,尉迟恭得了宝鞭的消息传遍方圆几十里,人们都赶来看稀奇。尉迟恭登上古城镇东北面的小山,他要亲自试鞭给众人看。他在山头上“啪”地打了一鞭,“轰隆”一声。几个大山头塌陷了。变成了一道百十亩的小平原地。于是人们就把这块原地叫“鞭山”。
后来尉迟恭归顺了唐王朝,为开辟唐王朝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便叫雌雄宝鞭为“开唐鞭”。也叫“扶唐鞭”。从此,人们便把古城的地名改为“开鞭”。年久日长,沧桑变迁,人们就把“开鞭”喊成“开边”了。
上马台
尉迟恭在开边得了宝鞭后,有很多英雄豪杰慕名而来,投在他的门下。过了好久,他在镇原县城里操练起一支很大的队伍。他选择了一个黄道吉日,带着兵马要去投奔刘武周。他点齐兵将,刚骑上马背,只听见县城西门外“呜——呜——呜”地三声嘶叫,天震地动,他的坐骑菊花青浑身颤抖了一下,屁滚尿流,趴在地上站不起来了,尉迟恭又选择了一匹身架高大、滚瓜溜圆的枣红马,他刚一跨上马背,又听见县城西门外“呜——呜——呜”地三声嘶叫,枣红马浑身汗水淋淋,口腔喷血,倒在地上死了。尉迟恭一连选了五匹良马,都是如此死去。他只得偃旗息鼓,重新安下营寨。
尉迟恭安下营寨后,带着十几个武士来到西门外的平台上,仔细搜查了一番。什么也没找到。他们一直在平台上守了两天两夜,不见任何动静。到了第三天半夜时,风儿不吹,虫儿不鸣。四周没有一丁儿响声。忽然平台的北面,传出“呜——呜——呜”地三声嘶叫,紧接着,“哗啦”一声巨响,北山山门大开,奔出一匹奇大无比,浑身乌黑的骏马,“嗒嗒”地向莲花池跑去,尉迟恭忙命武士去追,他隐身藏在山门旁边。武士们赶到莲花池旁边,那马正在喝水,它一看见人,大叫了一声,一股风似地奔回了平台,来到山门跟前。说时迟那时快,尉迟恭纵身跳起,一把揪住那马的耳朵,它的鬃毛猛抖了一下,前蹄腾空站起来,“噔噔”地把尉迟恭扯出了十几步开外。
尉迟恭死揪住马耳朵不放,身子在空中打着秋千。任凭那马怎么抖甩,就是甩不掉尉迟恭。渐渐,它有些怯力了。尉迟恭瞅准机会,另一手抓住它的命鬃,朝它的肚子狠狠地踢了一脚,它变老实了,稳稳当当地站着不动了。尉迟恭又朝它肚子连踢了三脚,它的身架渐渐变小了。尉迟恭跳到它的背上,它俯首帖耳。尉迟恭抽打了一缰绳,它四蹄腾空,朝营盘里奔去。这马浑身乌亮,四蹄雪白,鼻梁好像一根玉锥,尉迟恭给它取名“乌锥马”。
尉迟恭降了乌锥马,第二天带领兵马出师,一帆风顺。于是,人们就把西门外的平台叫着“上马台”。
鄂公石
鄂公石位于镇原县的茹河上游,高丈余,宽六尺,长两丈多,形似石龟,屹立在河当中。
相传,尉迟恭当泾州道行军总管时兵马驻在原州。一天,他领兵马去西川里演习。收兵回营途中,经过茹河岸边的牛家湾时,天已经大黑了。他们正在赶路。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地漆黑一团,辨不清东南西北。他们黑摸到一家门前,叫喊开门,这家只有三口人,老两口和一个女儿。老汉听见叫喊声,提着灯笼来开大门。他战战兢兢地拉开大门,借着灯光一看,“哇”地叫了一声,载到在地上。尉迟恭忙扶起老汉,说:“乡党,不要惊慌,我是尉迟敬德,带兵外出操练,误了时间,眼下天黑风大回不了营盘,想在你家借宿一夜,打搅你了”。
老汉一听是尉迟敬德,心才安了下来,他难为情的说:“官长,住一夜无妨,就……是……”他不说了。
尉迟恭见老汉说话支支吾吾,脸色变化无常,心想:他一定有什么难言的苦楚。他问老汉:“乡党,我看你的气色不大好,有什么难处,尽管对我说。我也许能助你一臂之力!”
老汉只是连连摇头,不肯搭言。尉迟恭的火性子脾气忍不住了,他的眼睛睁得圆鼓鼓的,跺着脚说:“你这人真不识抬举!我只管给你说下情话,你以为我好欺负是吗?在你家住一夜,我的士卒不拿你的一草一木,怕把你的地方压塌啦?”
老汉见尉迟恭火了,知道他不是好惹的,才把实话偷偷告诉了他。原来,一月前的一天半夜,老俩口和女儿正在睡觉,突然,“哗啦”一声响,天窗窗板摔到了地上。老汉猛的惊醒过来,吓出了一身冷汗。他急忙点着灯,看见地上站着一个黑脸怪物,似人非人,面目狰狞。老汉吓得魂飞魄散,尖叫了一声,老伴和女儿也被惊醒了。三个人瞅着站在地下的黑脸怪物,吓得缩成一团,滚成一堆,连连求饶,“天爷爷饶命……”。
黑脸怪物妖声怪气地说:“老儿,不要嚷叫!我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和你女儿桃花有百天姻缘,快快收拾洞房!”
就这样,怪物霸占了老汉如花似玉的女儿。他半夜里来鸡叫去,夜夜如此,把桃花糟蹋的面黄肌瘦,不梳不理,头就像个羊毛笼笼。渐渐,她傻里傻气,说话颠三倒四,连自己的爹妈都不认得了。老汉说完,伤心地哭了起来。尉迟恭听了,怒火烧胸,他劝老汉说:“乡党,不要伤心,我今晚给你捉拿这个怪物!“
老汉慌忙说:“官长,使不得!黑脸怪物有言在先,我若要走漏半点风声,他就要把我一家人吃掉。万一,你降不住他,我家又要遭祸殃。你行行好,不要惹他。“
尉迟恭劝慰老汉不要害怕,他自有办法。他叫老汉把女儿桃花藏了起来,他睡在桃花的绣房里等着。半夜时,风停了,没一丁点儿响声。突然,天窗“哗啦“一声响,黑脸怪物钻了进来。他”腾“地跳到炕上,抱住尉迟恭连声叫”娘子“,尉迟恭学着女人的腔调叫”郎君“。桃花从来没叫过黑脸怪物一声”郎君“,黑脸怪物一听高兴疯了,就去亲尉迟恭的脸。尉迟恭的胡茬子扎了黑脸怪物的脸,他慌忙撤开手,跳了起来,恶声恶气地说:”是谁?好大的胆子,竟敢捉弄我?我非吃了你不可!“
尉迟恭大吼了一声“是你尉迟恭大爷!害人的妖精,看鞭!“他”嗖“地跳起身来,“啪”地打了黑脸怪物一鞭,黑脸怪物” 吱哇 “地嚎了一声,从天窗上逃走了。尉迟恭纵身一跃,飞起一脚。“哐”门板成了碎花花,他追了出去。尉迟恭一直追到茹河里,又“啪”地打了黑脸怪物一鞭,他立在河当中不动了。尉迟恭有接连“啪——啪——”几鞭打地黑脸怪物显了原形,变成了一个大石龟。
尉迟恭救了桃花一难,桃花的爹妈感激不尽,要把女儿桃花嫁给尉迟恭做个偏房夫人。尉迟恭不肯。老俩口心里过意不去,又要把尉迟恭给桃花拜个干哥哥,尉迟恭推辞不过,才答应了。桃花向尉迟恭拜了三拜,结成了异性兄妹。
从此,那个大石龟一直屹立在茹河当中。后来,尉迟恭被普封为“鄂国公”,于是,人们就把大石龟叫做“鄂公石”。
鄂公台
镇原县城西街原来有座砖木结构的楼台,坐北向南,飞檐琉璃,蔚为壮观。更为稀奇的是一根黄蒿檩条,横架在楼台当中;堪称镇原县的八宝之一。相传,这座楼台是尉迟恭的点将台,后取名“鄂公台”。当初修建点将台时有一段奇妙的传说故事。
尉迟恭任泾州道行军总管时,兵马驻在镇原县城,他征集能工巧匠在西街修了点将台。点将台修成后,尉迟恭登上点将台。刚喝了一声“嘁”,点将台摇晃起来。他情知不妙,急忙跳下点将台。“哗啦”一声,椽折瓦飞,点将台倒塌了。接着又修建了两次,他一跨上点将台,又相继倒塌。为此,尉迟恭心中闷闷不乐,以为是不祥之兆。
一天晚上,尉迟恭作了一个奇异的梦:他梦见自己在点将台倒塌的地方的地方墟口转来转去。忽然,看见一个白胡子老人来到面前,他扛着一朵老碗粗的大黄蒿。白胡子老人问尉迟恭:“尉迟将军,你的点将台修了三次,塌了三次,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尉迟恭摇头说不知道。白胡子老人“呵呵”一笑说:“将军是非凡之人,身重千斤,声震乾坤,那砖木修建的点将台怎么能支撑的住”。尉迟恭听了,愁眉苦脸的问:“老人家,龙有龙位,凤有凤巢,将帅没有点将台,怎能统的住三军?”
白胡子老人说:“将军不要发愁,你用这朵大黄蒿做大梁,方保无事!”
尉迟恭觉得好笑,一朵黄蒿能做大梁,哄三岁的娃娃去。白胡子老人看破了尉迟恭的心思,他说:“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它生长在昆仑山顶,一千年来,经受日月精华,风吹雪打,长成栋梁,力胜千斤!”他说着,“腾”地撂下黄蒿,地打了个“窟窿”。尉迟恭似信非信,他伸手去抓黄蒿,没有抓的动。他又用双手抬,黄蒿纹丝不动,他才信服了,尉迟恭红着脸问白胡子老人:“这么重,怎么能架上去呢?”
白胡子老人俯在尉迟恭的耳边,如此这般地说了一番,他化成一道清风不见了。
尉迟恭醒过来,觉得这梦做的奇怪,急忙来到修点将台的地方察看,果然这里放着一朵大黄蒿。
第二天早起,尉迟恭命工匠又修点将台。砖墙快砌起来了,尉迟恭站在黄蒿檩条旁边,按照白胡子老头的嘱咐,大喝一声:“太公在此,疾!”黄蒿檩条“呼”地飞了起来,不偏不倚地架在砖墙当中,点将台修成后,尉迟恭登上去点将阅兵,再也没有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