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夏天,赤日炎炎、久热无雨、天下大旱,稼禾干枯,人畜饥渴,地干龟裂,死难颇多,横殍遍地,随之瘟疫肆虐,天底下嚎啕狼藉,一时间哭声、怨声,撼天动地。不日,此状,惊动了玉帝,玉帝大为震惊,旋即遣派有关臣神立即救灾救难,以拯民众于水火。于是马上召集众神仙上朝议事,说明情况后,一面吩咐雨神步云施雨,一面安排谷神组织粮种赐种,另一面指令铁拐李、汉钟离二仙远赴蓬莱仙山采药,以救治瘟疫。兵分三路各负其责,并令其速见效果,不得有误。安排停当,散朝行命,各司其职。
雨神得令后,击鼓鸣雷,调动四海龙王行云布雨,霎时间,雨云密布、电闪雷鸣、普降甘霖,一时间让久旱的大地喝了个够。旱情得解,水润大地,雨神交看回命。
谷神也不甘落后,根据眼下播种任何秋粮都为时已晚的现实,苦思冥想、愁眉不展,拿不出好的主张,这时正遇久有至交经常在一块聊天、修炼、形影不离、情同兄弟的风神前来拜访。谷神出迎施礼,连说风弟来的好、来的好,风神见谷神面显憔悴,脸带愁容,便猜出了谷神的心思,于是主动问到:“弃兄(谷神名弃),是不是在为凡间怎样救灾犯愁呀?”。“正是,风弟有什么好的见解吗?”谷神急切的问到。
“有啊,我正是为此事而来,看弃兄对这次救灾如何安排运筹。”风神答曰。
“这不我正为此事犯愁呢?时下以是末夏,哪有什么粮食作物适现在耕种呀!风弟有什么高见良策相教”。谷神恳切地问。
风神答曰:“五谷杂粮肯定是派不上用场了,我们得另辟蹊径,既然粮食作物不行,我看不如把我们天界有一种叫做“苦麦”的喂马仙草播种
人间,此草一身草料兼之,同时这种草,生长期短、成熟快、耐旱耐涝,且营养丰富,谷兄您看如何?”
风神一席话,提醒谷神梦中人。谷神连忙说:“唉!怎么我就没有想到呢?此策堪绝,既能救灾,又能丰富人间物种,就播撒此物,我筹备种子,风弟你可从中行风,助我一臂之力!”
风神答曰:“没问题,你撒种我施风,不用半天时间就能撒播整个大地。有灾救灾,无灾就做饲草植被,俊山美岭,绿化田园,同时牛马吃了还能强体健膘,节省人间粮食,不也算为民间做了一件好事善事吗?”于是乎,二仙便把这种仙草撒遍了整个山野,从此凡间多了这种新的植物种类。
正当人们愁眉苦脸,为灾后播种什么粮食作物而为难之际,在雨停天晴两、三天内,大地上漫山遍野地长出了一层密密麻麻的人们从未见过,也不知叫什么的红梗新生植物。人们感到很神奇,就认为是神物,谁也不敢挖取损坏,怕再伤害神灵,再招灾祸。饥饿之际,人们只是靠挖野草野菜为生。可时间不长,这种植物竟绽放出了雪白雪白的层层簇花,花落结果,长出了像一串串小斗似的由绿变黑的果实。这时地上的野草野菜也几乎被吃光了。饥肠辘辘之下,有大胆的人为了充饥,就试着采食这种已成熟的果实。食后结果不但没有不适,反而还有一种独特风味,鲜美可口。虽不是精粮,但却比精粮还有味道。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乡乡里里。人们喜出望外,如获神粮,纷纷效仿采收食之,从而饥荒得以解除。然而,人们只知收储食用,却谁也不知道这种奇怪的植物叫什么名字。于是人们就根据此物在正当饥荒之际来的奇“巧”,且又开“白”花之特征,取名叫“巧白”。后“巧白”二字又觉得不合情理,随着对该植物的不断认识,又根据既像麦,又像米的特点,就改称起了“巧麦”或“巧米”。再后来经过逐渐演变,慢慢的又由“巧麦”、“巧米”改称了“荞麦”,一直沿用至今。
人们得了“荞麦”这种救命粮食后,开始生食,后来熟食,一直发展到变着花样食。有的打粥,有的做面条,有的蒸馍馍,后来又发明了用木床子,床上挖有穴洞,穴底透有若干细孔,杆上有和床上洞穴梢细一点的木杵,把荞麦面放在穴中,靠杵和杆的压力把面从穴底细孔中压下,挤压成细细的条状直接漏入锅里,煮熟食之。这种食法一变,可以说把个荞麦面食品变得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和出神入化的境地,不仅极易操作,而且口感好、味更佳、易消化,比其他食法更加尽善尽美。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这种食法当成了一种习惯性的食法固定传承下来。
事到此时,人们巧得仙食,解决了温饱,再加上荞麦,极富营养,同时还有兼治各种疾病的药用价值,所以时间不长,人们的免疫力不断增强,身体不断得到恢复,一些瘟疫疾病随之也得到了控制。然而玉帝安排铁拐李、汉钟离采药救民的任务相应的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况且二仙在采药这件事上进展不太顺利,时间有了耽搁,究竟遇到何事,何种麻烦?且听娓娓道来。
话说汉钟离、铁拐李二仙领到玉帝去蓬莱采药救民圣旨后,迅速腾云驾雾来到东海之滨正要东渡过海,就在这时,曾与二仙有嫌隙的莽龙太子知道了铁、汉二仙要借道东海的事,决心给予报复,以雪前恨。于是带领花龙七太子及一些虾兵蟹将阻挡去路,执意不让过海。二仙顾全大局,晓之以理,百般劝解,并说明渡海原委,可莽龙就是不听,死不让路。在忍无可忍之下,导致双方大战。莽龙太子及虾兵蟹将哪里是二仙的对手。几个回合过后,莽龙太子被杀。这时早有败兵蟹将报与东海龙王,东海龙王闻听噩耗,悲恨交加,急速赶到海面,一面截住二仙,维护现状,一面上告天庭,以求讨回公道。结果玉帝出于二仙是因公而失手,做出了宽于二仙的裁决。龙王大为不满,决意违抗天命,封锁东海,以求得到公判。所以不论仙凡一律不准过海。
玉帝闻信,龙颜大怒,意欲天兵讨伐,以服之。这时观音大师士玉帝献策道:“据本观音所知,龙王及龙子龙孙虾兵蟹将法力并非一般,且晶宫法器齐全,应有尽有,不能小觑,只有八仙俱全,才能冲破封锁,安然渡海”。这时玉帝也不愿再把事态扩大,造成更大伤亡,又考虑到东海龙王正在悲痛之际,决心缓一缓再说。于是采纳观音奏谏,命铁、汉二仙迅速撤离东海。先巡游各地,去寻找其他六位还未成仙的神仙,以尽快合八仙之力,强渡东海,采药济生。
二仙奉命撤回凌霄宝殿拜见玉帝,请命其他六仙如何寻觅,玉帝召来观音,让观音分别把另六仙其中五男一女的体貌特征面授铁拐李、汉钟离,并要求按图索骥凡间遍寻便是。二仙领命,拜别玉帝、观音,腾云驾雾四处云游寻仙去了。
不日正阳中午时分,两仙寻到无极县天界,一上午的鞍马劳顿,腹中又饥又渴,这时突然从天上腾起一股凝聚着喷喷香气的雾气冲向天空,香味诱人,仙不例外,这时两仙肚子饿的咕噜咕噜乱叫,因此馋的二仙口水直往外流,再也不愿错过这讨点饭吃的好时机。这时铁拐李说:“汉贤弟,时已不早,你我也都饿了,不如先充一充饥,再继续寻仙不迟。”
“好,正合我意。”汉钟离附和着说。于是二仙落下祥云,来到无极县城这热气腾腾的小吃摊前,一看很多人也都在吃,就要了两碗,一是因为饿了吃什么都感到香甜,二是该食物也确实味美。一碗下肚,香味余口,于是乎惊叹道:“如此美味佳肴,天庭都不曾尝到。”
是啊,在天上这只是喂马的料草,仙人怎么能品尝得到呢?接着又要了两碗。食罢二仙结银,正要离开,继续云游各地去寻他仙。这时不远处走来一位身材婷婷玉立,手执一朵莲花,貌若天仙的一奇女子,二仙一见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们要找的观音面授机宜的那位八仙中唯一一位女仙吗?
于是二人赶紧上前搭讪:“敢问小女姓氏名谁?”女子答道:“本女姓何,名晓云,家住无极县城,有事吗?”何反问道。(有说何仙姑乃唐广州增城何泰之女,还有广西说、福建说、浙江说等,各种说法不一,可能是因为历史本无此人。)二仙接着向何姑娘说明玉帝差遣寻找其他六仙之事的前前后后叙说了一番。何晓云本来就是一个施善乐道之人,听说又是为百姓修德积善的差事,自然是欣然应允,正可谓是一家人归一家门,答应回家禀明拜辞一下父母家人便一同前往。
二仙既吃饱了肚子,又巧遇何仙姑,心里非常高兴,欣喜之余,铁拐李突然想起我们因食此饭巧得仙姑,是这饭牵线搭桥,让我们少费了不少周折找到何仙姑,我们真的应该感谢这顿饭,那么这饭又叫什么名字?
于是铁拐李向汉钟离问到:“钟离弟,这顿饭帮了我们大忙,应该之恩必谢,到现在咱们连这饭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
汉钟离答曰:“是啊,这也许是天意,咱们得给这美味佳肴起个名字,一是好给仙界推荐这食品,二是也算我们对该食物的一个回报。”铁拐李点头表示赞同。沉思片刻说道:“钟离弟,我们因饭香而“落”凡,因食其饭而巧遇“何”仙姑,实际是因“何”而“落”,你说对吧?”汉钟离答道:“对呀。那我看就叫它“何落”做个纪念,你看如何?”铁拐李试探着说。汉钟离觉得“何落”太有纪念意义了,顺便“嗯”了一声,连说:“好记,好名,就叫“何落”吧。”
就这样铁拐李、汉钟离等何晓云辞别家人后,就随二仙重游四海继续寻另五仙人去了,直到寻齐八仙后,才演绎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神话。到得蓬莱,采得仙药,救民瘟患,以得天下万民康泰、仙凡共乐、各享其安,这里不再详述。
且说何晓云成仙后,消息迅速传开,百姓们都对何家都尊崇至极,何家人也为此感到无比光荣和荣耀。后来有人就把铁拐李起名的“何落”改了一名字叫“何乐”。以表对何氏家族的尊敬和赞扬。
后来因为“何落”是仙人所赐,又因“何落”使一民姑得道成仙,所以人们都把这种食品敬奉为神品仙物,赋予了很多神秘的传说。如“尝了‘何落’鲜,能成活神仙”、“喝了‘何落’汤,能沾神仙光。”等等与“何落”有关的吉祥传说。然而“何落”一食很快成为风靡天下的最时髦流行的风味名吃,风行一世,所以全国各地到无极县品尝、欣赏、学习、考察“何落”的外地人很多,这才有了后来全国各地的什么“某某‘何落’、某某县‘何落’”,其实真正的“何落”发源地就是无极。目前还有很多史料可证,比如在很早以前,在无极农村一直流传着小孩子们把压“何落”作为一种“过家家”的游戏,这种游戏叫挖“何落”碗,也就是在地上挖土灶台,用土当“何落”漏到用破瓦当锅的锅里,并且念着“‘何落’一碗,搭醋多点,又酸又香,吃面喝汤,几天不食,心里痒痒,吃过一碗,再给盛上”的儿歌。可见“何落”普及之广泛,直到今天,无极人还有一句很普遍的习惯用语,就是“到集市上去弄碗饸饹”。把“饸饹”当做尝鲜、解馋、改膳的首选,还以食“饸饹”为荣、为快。
话说到了北宋初年,在无极县城有一位做“何落”生意的人由于口齿不太清晰,外号叫“大舌头”,此人尽管说话有点障碍,但头脑好使,会做买卖。他借鉴回民爱食羊肉的习俗,一改人们吃腻猪肉卤的习惯,发明改用了羊肉卤,这样一改不要紧,完全把“何落”这种食品的口味提到了膻而不腥、香而不腻、膻中有香、香中有膻的极致,达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水平。所以“大舌头”的羊肉“何落”名声鹊起,闻名全县乃至全国,以至后来来无极品该食的商客众多。因为“大舌头”吆喝起“何落”来吐字不清,就把“何落”喊成了“何漏”,时间长了人们就习惯的把“何落”改叫成“何漏”,再后来又把“何”字淡化了改成了“河”字。从此“河漏”之名一直沿用至清初康熙朝。
康熙帝为政卓有建树,他做了很多巩固政权、繁荣经济的大事,开创了清朝“康乾盛世”之根基。他重农治河、兴修水利,他修园建殿,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到了一个最高峰。他崇文重教,主持编纂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六十多种文化典籍。此外,康熙还有一个爱吃地方小吃的嗜好,所以一方面让众臣大量的征集地方小吃,另一方面每到一地必尝名吃。正因如此,才在全国各地留下了诸多康熙与饮食文化有关的传说和佳话。无极荞麦羊肉“饸饹”也不例外。
到了康熙41年,康熙大帝圣驾巡视省畿内各地,于春二月来到无极,驻跸。(无极县志有载)。县令张安世中午为其准备了丰盛的美味佳肴,食间康熙问张县令说:“无极有没有特色的地方小吃”?张县令闻听沉着镇定的说:“有哇,无极‘河漏’远近闻名。”张县令何曾不知道康熙帝有这样的爱好,所以心里早有准备,只是帝不喻示,自己不敢冒然问之而已。
帝曰:“今晚就尝此食。”晚上县令小备酒菜,专聘一个做羊肉“河漏”的师傅为其做了河漏献上。帝食毕,龙颜大悦,赞不绝口,连称:“此真乃民间好吃也!”。接着随口问道:“此食如何称谓?”县令答道:“河漏”。
帝又问:“哪两个字”?
“江河的河,漏水的漏”。张县令恭敬地答道。
听后,康熙帝脸上立即显出不快的表情,不知原委的县令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怎么这么好的食物,却取这么个不好的名字”。康熙帝很不耐烦的反问到。
你知道康熙帝为什么这么不愉悦吗?一切皆因期间康熙帝正在全神贯注的关心着疏浚、扩建大运河工程,为此曾先后六次下江南巡视。一听说“河漏”二字,心里能不犯耿吗?于是沉思片刻说:“这两字与饮食即不沾边,又不吉利,必须更改,马配好鞍,良馔配佳名,我看就叫它‘饸饹’吧,这两个字即雅,又合饮食事体,字变音不变,你们看如何”。
臣属们一听都觉得改得合体,真乃一字值千金。至此县令紧绷的神经才放松了很多。本县小吃欣得皇帝赐名,实乃幸事,求之不得。于是感激万分,赶紧叩首谢恩,口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事到至此,康熙帝还余兴未尽,心里还在为尝到这样的美食而亢奋不已。他一边回忆着这饸饹的物象,一边回味着这难忘的美味,突然想起了一副上联:“肉、豆、蔬、条、蛋”五个字,分别代表寓意着红色、黄色、绿色、白色和黑色,臣属们看到万岁爷如此高兴,也都试着对起了下联。有的说:“红、黄、绿、黑、白”,有的说:“酸、香、膻、脆、滑”。对此康熙帝都感到不满意,这时一个叫高士奇的随从大臣吟出了一个下联:“锅、柴、灶、焰、汤”,用五种做成饸饹的器料对成。康熙帝一听,此联虽平淡显俗,但还可称得上词工律整,把做饸饹的初衷概括的完美无缺,于是康熙帝连说:“这联好,这联好”。
正在此时康熙帝顿觉酒劲上涌,神困心倦,再也无心吟诗作对了,就要休息,大臣和县令也不敢阻拦,于是没有吟出横批就休宴罢盏,解衣就寝。留下了有联无横批的遗憾。事后,为康熙帝做饸饹的师傅,把康熙赐予的对联刻到木板上,悬挂于门店的两边,成了千古名联,只可惜不完整,少一横批略显不完美。但也只好如此。
事情总是那么凑巧,转眼间八年过去了,到了康熙四十九年谁也没想到康熙帝又第二次圣驾巡视省畿内各地。于春二月来到无极驻跸二日(无极县志有载)。来后就向时任无极县令的陈明伦要再尝美食饸饹。陈明伦上任后就听说了康熙帝第一次巡视无极吃饸饹赐对联却没赐横批的过程和情况,心想,这次一定要抓住机会,让大帝补上这个缺。
于是陈明伦就遵旨又选原师傅为康熙帝准备了饸饹呈上。食罢,陈县令斗胆向康熙帝主动提出说:“万岁容禀,听说上次食此物赐联一副,现已制木刻于街市,只少一横批空缺,我为民请命望予补全,吾首先代表无极百姓谢主隆恩。”这时康熙帝才恍然大悟,吩咐衙役侍候笔墨,欣然写下“正宗饸饹”四字横批。之后县令交给饸饹师傅。师傅如获至宝,旋即又刻成木牌挂在店门门楣之上。此联和横批均为康熙大帝两次来无极巡视,方能得圆,得来不易,实属难得珍贵和罕见。不仅是饸饹师傅之幸,更是无极之福。可惜的是这份宝贵的财富,康熙题联经流传多年后遗失,为今人留下了天大的遗憾,为无极的悠深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和挽回的损失。然而无极饸饹却因此名扬四海,声传天下,直到今天仍盛名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