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雪樵德政坊


牛雪樵德政坊屹立在四川江油市青莲镇绵江公路旁的牛雪樵德政坊,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它是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当地人民为表达对“两袖清风”、“简政爱民”的知县牛雪樵的敬意而建的。牛雪樵德政坊在江油市青莲古镇北端,绵江公路右侧,坐南朝北,为四柱、三门、三级歇山式飞檐组成的牌楼式建筑,系青砂石垒砌而成,高11米,底宽9米。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建,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四川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在绵阳至江油一级公路间的青莲镇上场口,矗立着一座巍峨高大的石牌坊,当地人称之为“雪樵德政坊”。说起这座德政坊的来历,还有一段宣传古代廉政文化的故事。知道这段历史,不但对发扬江油本土文化有所帮助,也对当前的反腐倡廉教育有借鉴意义。

古时候,李白故居青莲场一直属于彰明县,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十年代初,彰明县裁撤县级建制,与青莲镇、小溪坝镇和梓潼县重华等镇一起划归江油县管辖。许多人知道,青莲镇这座德政坊是为清朝道光年间彰明县令牛树梅建立的。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在建立这座德政坊之前两年,牛树梅已经在四川隆昌县令任上,因为勤政清廉被当地乡绅奏请朝廷,修建了一座德政坊,成就了“四年清知县,两座德政坊”的传奇佳话。

施仁政鳏寡孤独都得实惠

牛树梅是清朝中晚期著名的廉吏,与清朝早期著名廉吏于成龙一起享誉历史。牛树梅是甘肃平襄人,号雪樵。1984年油印出刊的《江油县文物誌》记载为甘肃通渭人。查地理可知,两地均为同一地区,只是大地名与小地名之区别。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牛树梅考中进士,次年外放任四川隆昌县令。他到任之时,便是立春时节。牛树梅亲率全县文武官员到县城南郊开犁,激励百姓要人勤春早。从此这个地方就被叫做“春牛坪”。

上任之初,牛树梅访贫问苦,看见隆昌县的许多寡妇生活艰难,便邀集社会名流107人,发起成立了一个官办的民间社团“恤嫠会”。恤是救济的意思,嫠指寡妇。就是“救济寡妇”的一个组织。牛树梅带头捐钱200钏,其他乡绅也踊跃捐款。牛树梅亲自撰写了一块“恤嫠碑”,树立在县城的考棚里,宣布:给凡是愿意守节的寡妇以资助,二十岁以前者每月帮钱600文,三十岁前后每月帮钱500文,每年端阳、中秋、春节和清明等节日另外加钱200文,节妇的公婆去世发放殓费4000文,节妇本人去世,发放殓费6000文。据考证,这是自清朝嘉庆10年(1805年)之后,中国第二个四川第一个“恤嫠会”。

由于牛树梅解决了节妇的后顾之忧,又有当时封建伦理道德的传统观念的提倡,一时间隆昌的鳏寡之风盛行,节夫烈妇的事迹到处传颂。现在隆昌南关牌坊一条街上,还矗立着两座节孝总坊,一座是清朝咸丰5年(1855年)修的,朝廷一次性旌表了隆昌县188名节孝妇女。另一座是清朝光绪4年(1878年)修的,朝廷一次性旌表隆昌县164名贞节烈女(其中有4名是孝子)。这两座节孝坊,以其旌表人数之多和奇特的男女同坊,均成为全国之最。与隆昌县的其他13座石牌坊一起,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树梅当然不只是建立了“寡妇救助委员会”,他还发起成立了“孤儿院”,专门收留失去双亲的孤儿和社会上的流浪儿,他还建立了“敬老院”、“养济院”、“义庄”等机构。养济院是由政府出资建立的场所,专门收养穷人和乞丐,并且提供技能培训。义庄是专门收集无主尸体并提供停灵掩埋的。牛树梅在短短两年任期内,还大兴教育,减轻徭役,劝民农桑,清理狱讼,打击胥吏,提倡科举,禁止强暴,纯洁民风。他经常骑着马,带着几个随从,到民间去明察暗访,吃干粮,喝泉水,绝不扰民。由于牛树梅为官清廉,一身正气,吓得隆昌县的土匪都纷纷外逃,一时间该县境内匪类绝迹。这正如牛树梅自题的一首诗:“书生面目本寒酸,匹马东来为点团。自愧一身皆孽府,有人沿途说清官。”

德政坊廉吏政绩激励继任者

由于牛树梅在隆昌任上政绩突出,官声响亮,道光25年(1845年)朝廷颁旨,提升他为四川按察使。前来迎接他的候选同知曾存典,深感牛树梅受到民心拥戴,也为自己树立了榜样。为宣扬德政,鞭策自己,便与隆昌乡绅一道上了“万民折”,奏请为牛树梅修建“德政坊”。现在,这座德政坊与牛树梅原来的官邸以及“恤嫠会”旧址,均完好保存在隆昌县北关牌坊一条街上。只是这座德政坊在“文革”期间被烧过,至今坊上烟熏火燎的痕迹仍在。

从清朝道光25年为牛树梅树立第一座德政坊开始,到清朝光绪13年(1887年),四朝皇帝42年之间,隆昌县先后为牛树梅、刘光第、李吉寿、萧庆和觉罗国欢五位县令请旨修建了五座德政坊。其中,牛树梅与刘光第是前后任县令,李吉寿与萧庆也是前后任县令。这先后四位县令仅仅主政隆昌县才12年,就能够做出显著的政绩,获得士绅乡民的拥戴和建坊旌表,这在全国历朝历代都是罕见的。这说明牛树梅对后任隆昌县令的激励教化作用巨大,也说明清朝中晚期虽然国运不济,但是朝廷对廉政教育还是重视的。

署彰明两年仁政赢得百姓赞誉

清朝道光27年(1847年),牛树梅奉旨署彰明县令,以高级别的按察使品级兼任县令。从到任至次年冬月离任,牛树梅在彰明呆了不到两年。短短的两年时间里,牛树梅不但复制了在隆昌任上的许多功绩,还有所创新。

大的不说,就说细节吧。当年他是因为天旱前去彰明救灾的,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他在任上连官轿和马也不用了,每天带着随从,徒步下乡,与民同苦。随从的工资全部由他津贴上出,把节约的钱用来救济穷人。他每天都是粗茶淡饭,十天半月难得吃一次肉。有的乡绅看见他太苦了,要邀请他赴宴席,他反而劝别人把办宴席的钱拿出来救济乡邻。名符其实地做到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牛树梅离任之时,彰明全县父老乡亲扶老携幼,倾城而出,“担搕祖饯,道路充塞。”在牛树梅离开以后,彰明的乡绅除了为他修“生祠”以外,还在青莲立坊“以誌遗爱”。

这座矗立于青莲场口的牛树梅德政坊,修建于道光29年(1849年)。与隆昌北关的牛树梅德政坊相比,无论是形制规模上,还是精美程度上,都要好得多。青莲德政坊高12米,下宽9米,三门三层歇山式飞檐组成。第一层石刻内容是八仙献寿,中间坐着一个官员,左右站立五个武士。背面第一层也是献寿图,也是11人,只是武士换成了文人。第二层有一幅对联,上联是“两袖清风,骑来斋马留芳躅”,下联是“满腔春意,化去飞鸮作好音”。横批是“终不可喧”。第三层中间是“德政坊”三个大字,左右分别是“善政”和“仁声”。石刻对联的上联是“此胸如霁月”,下联是“有脚佈阳春”。石坊的背后就是青莲古镇,背面第二层正中横匾是“民之父母”。背面第三层正中横匾仍然是“德政坊”三个大字,左右分别是“学道”和“爱人”。也有对联,上联是“一心怜赤子”,下联是“万口颂青天”。背面石柱上还有两幅对联,内容分别是:“心民物心,夏雨春风施百里。志圣贤志,廉泉让水拟双清。”“为吏犹儒,千秋不愧循良目。爱民如子,两载深劳抚宇心。”

他山石廉政教育警醒现代人

这座牛树梅德政坊,不但建筑技术高超,石刻技艺精美,而且所宣扬的古代廉政文化,所记载的清官优秀事迹,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不但值得认真研究和保护,在目前反腐倡廉,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更值得我们深思。

为什么一个封建时代的县官,在隆昌和彰明仅仅当了不到四年的父母官,就能够做出那么多的政绩,获得老百姓的真心拥护和爱戴,居然建起了“生祠”和两座德政坊,成为世世代代传颂的著名廉吏?而且,在那个时候,牛树梅就能够从四川按察使位置上,毫无怨言地下派当县令,而且干得很好。因此,即使在能上能下,一心为民的做官道德上,也是值得现在的官员学习的。

牛树梅:(1791―1875)字雪樵,号省斋,甘肃通渭人。道光21年进士,授四川彰明知县,通达干练,以不扰为治。决狱明慎,民隐无不达,咸爱戴之。案无留牍,讼无冤狱。学渊邃,工书法。同治元年,四川总督骆秉章复荐之,擢授四川按察使,百姓喜相告曰:“牛青天再至矣!”三年,内召,以老病不出,主成都锦江书院。

牛树梅自幼性聪慧而喜读书。胸含志而多勤奋,作诗为文,语多惊人。为官后,每到一地,他都深入民家、了解疾苦。他作为一代循吏,被清廷屡次考评为“循良第一”,是一个真正视民如父母的“青天”。《清史稿·牛树梅传》称:他为“临民之官,以不扰民为第一要务”,他把恩师祁寯藻给他的“勤听断,少科派”当成为政的座右铭;且“决狱明慎,民隐无不达,咸爱戴之。”(《清史稿 牛树梅传》)他以民为本,实心实政,为民请命,为“当时第一好官”。他从四川彰明县令做起,一直做到州官、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三次从军、三次辞官归隐,最终在同治元年,由北湖巡抚胡林翼、河南巡抚严树森等的极力推荐,四川总督骆秉章及高延祜联署恭请,清政府的严旨催逼下,牛树梅出任四川按察使。骆秉章的奏章称:“该员历任地方,循声卓著,悃福无华,廉静不扰。在官之日,每朴被亲历四乡,咨询民间疾苦,抉求民隐,彰别是非,善良赖其扶持,顽梗渐以格化,风声所树,民俗为厚”。

1936年,当徐海东率领的红军战士经过牛家坡牛青天故里,许多四川、湖南的战士都不进屋而是在屋檐下冒雨过夜,以示对这位满清循吏的尊敬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