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认干亲(认义父母)的民间习俗


认干亲,就是没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双方,仿照亲情的交往方式,形成比较固定的亲戚关系。又称“拜干亲”、“认义(母)”、“认干爹(妈)、“认干老(娘)”,也称“打老契”、“认寄父(母)”,俗称“拜过房爷、过房娘”,是全国各地民间比较流行的一种保育求吉习俗。

旧时,认干亲的风俗较为盛行,且封建文化色彩较浓,讲究和路数颇多,一般男孩认干亲者较多。有的是孩子娇贵,怕不好生养,或是孩子体弱多病,害怕夭折,借认干亲攘灾祛祸,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有的是孩子生辰八字过硬或过弱,有灾星,认个干亲补不足,可保佑孩子长命百岁。有的是人丁单薄,子女不旺,孩子命相不好,克父母,妨碍兄弟姐妹,借认干亲相克来转移命相,以求上下和睦,家道昌盛。有的是两家关系友好,为把这种交往相对固定,就采用让下一辈认干亲的办法使交往加深。有的是因为对方于自家有大恩大德,为图报对方的恩情,就以认干亲的形式进行长期交往。有的是为攀高结贵,让孩子认有钱势的人家为亲,拉拢关系,壮大力量。另外,社交场、娱乐圈里的女子为傍大款、高官而认干爹,属情人关系,目的是找靠山,寻庇护,图享受。

认干亲的习俗,因地域、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礼节习俗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我们河南,一般都喜欢选择和自家关系好的人家认干亲,欲巩固关系,长期交往。或选择品行好,儿女较多,家族兴旺或贫寒的人家做干亲,因为这种干亲,名声好,小孩多,不娇贵,孩子就像成群的小动物一样,容易养活、长大。或依算命先生所说,孩子灾星大、命硬,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找符合条件的认干亲,比如孩子缺“金”,就找对“金”有益的人,阴阳五行“相生”说认为:“土生金”,就找“土”命的人认做干爹。或是自家要么缺儿,要么缺女,喜欢儿女,就认个干儿女,当成亲生的,满足愿望。或把孩子认给姓氏“吉祥”人家,如姓刘、程、潘、赵的,“留”“成”“攀”“照”之谐音,“留”而不去,“成”而不夭,“攀”住不放,“照”住成长,图个吉利,祝福子女健康成长,长大成人。也有找外地人或走江湖者认干亲,说这是“长腿干大”,最能保证小儿平安。还有认古树、水井、石磙、磨盘、火神爷、老灶爷等为干亲的,以期保佑孩子顺利成长。更有人家想着小孩特别娇贵,就认两个干亲,图个吉利。

一般是主家物色好人选后,要请第三者转达,一般人家是不拒绝认干亲的。但也有例外:有些认为命中儿女有定数,认个干儿女顶个亲生,于自己亲生的子女不利;有些担心干儿女转移命相,克父母,对自己不利;也有的想着认干亲,双方要互送礼物,并摆酒席应酬,以后三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两寿都要如此,家底薄支应不起;还有打听了未来干儿女家庭情况后,认为对方家庭不好,怕影响自家;有些害怕对方出于贪图人财物而来,招惹麻烦,常言:“干亲进门不是图财,就是图人”,等等。这样就拒绝做“亲家”。未结婚成家的,或结婚但尚未有子嗣的,或自家婴儿还很小的人也忌讳被认做干亲的。俗以为,认了干儿之后,自己就不会再有亲儿子,“认干儿,失(湿)儿”。

过去,认干亲的步骤相当严肃和繁琐,充满趣味。一般要提前准备,路数基本都要走到。认干亲的双方都满意后,一般孩子满月或一岁里,或岁数再长点,父母要择个“吉日”,如农历正月十六、二月二、五月初六、八月十六、腊八、腊月二十三或孩子生日等上午,到干亲家举行仪式结拜。

做父母的要替自己的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妈的礼物,或“四色礼”、或“八色礼”,如公鸡、肉、馍、果子等,还要送给干爹妈鞋帽衣料之类的物品。更严肃认真的要送给干妈一条肥大的开裆裤子。干爹妈送给干儿女的东西一定要有碗筷和一把长命锁,另外,还有小衣裳、鞋袜、帽子、肚兜、玩具等。送的碗筷也有讲究,干爹家境好的到首饰店去订做银碗筷、铜碗筷,家境一般的到寺庙或街市上买木碗,这都是为防止小孩因失手而打碎。万一打碎碗的话,被认为很不吉利。送的长命锁也有说辞,有的送刻有“长命富贵”或“长命百岁”字样的金锁金项链、银锁银项链,有的送铜钱(解放后也有五分钱硬币)、红线绳为锁链。

仪式开始后,干爹家杀鸡、焚香、鸣炮祭拜先人,弄的这么隆重,也有炫耀的意思,有人来认干亲,在当地是很有面子的。之后,孩子向干爹夫妇叩头,改口喊干爹、干妈。干妈要送给干儿女红包,亲手把银锁链戴到干儿女的脖子上,有的用红线绳把铜钱穿起来戴到干儿女的脖子上,叫“锁子”,意思把干儿女“锁住”,自然就平安无事。若送给干妈肥大开裆裤的,干妈把裤子放在床上或铺好的地上,由旁人抱着让孩子从裤腰爬进,由裤裆开口处钻出,一如降生,以示亲生。再举行上述礼数。同时,干妈要给干儿女起个乳名,一般从干妈生的孩子向后排行,如“小五”、“小六”等。然后开始吃饭,干儿女用干爹妈所赠送的碗筷吃饭,寓意着小孩从此成为他们的孩子,吃他们家的饭。小孩就可以借干爹妈的福气,顺利健康成长。有的地方认干亲的当天,干爹娘准备一根自家石磨上用的磨系,涂成红色,绑到干儿女脖子上,意为把干儿女拴到自家磨上,成一家人了,吃一家饭了。还有地方,认干亲当天小孩改口后,父母拿出准备好的针和红线,把红线缝到干爹娘的袖子上,起到消灾星、图吉利的作用。

不过,普通的认干亲仪式,只要孩子正式向干爹妈磕上三个头,并改口称呼干爹妈即算完成,没有那么复杂。

相认之后,两家就成了“亲家”。双方家里有红白喜事等,首先想到对方,宴请宾客时安排座席的位置也比较显要。干儿女在三节和干爹妈生日时,要带礼物去探望和祝贺,干儿女十二周岁前过生日时,都要带上老公鸡、馍等礼物到干爹妈家庆贺,干妈都要为干儿女回礼如衣服等,还要“挂锁”,即用红线绳穿铜钱,挂于干儿女脖颈上,一岁穿一枚,以后逐年增加至十二岁。每逢端午节,干娘还要做五色线、香囊送给干儿女,把五色线绑到他们的脖子、手脚腕上,直到十二岁,保佑干儿女安康。也有地方干儿女十二周岁以内,每年腊月二十三带上礼物去看望干爹妈,吃干爹妈家烙的火烧馍,十二周岁以后每年大年初一带上礼物去看望干爹妈,在干爹妈家吃饭,以示一家团圆。

干儿女十二周岁时过生日,要有父母领着,带上红公鸡、猪肉、馍、一丈二尺白布等礼品到干爹妈家“解锁”,也叫“脱锁”。若是红线绳穿铜钱为锁的,干妈要将第十二枚铜钱穿上并戴到干儿女的脖子上。然后,祭祀干爹家先人,并向干爹妈三叩头。随后,干妈将穿十二枚铜钱硬币的红绳从干儿女脖子上解开。若是银锁链,干妈拿出由她平时保管的钥匙,打开链锁。并送给干儿女锅碗筷等,说一些期望祝福的话,意思是孩子成为“大人”了,可以打开羁绊,让他走向社会。干儿女须用双手从身边装馍的篮子里取三次,取出多少不限,递给干妈,生母把带来的白布搭孩子身上,再由干妈取掉留下,并拿出准备好的一丈二尺红布交给干儿女带走。带来的肉切成两块,煮熟的公鸡由生母和干妈各扯一条腿分开,干妈家留一份,另一份带走。至此仪式结束,孩子的父母请干爹妈一同回自家参加孩子的生日宴席。

之后,干亲家之间逢年过节仍然来往,干儿女再过生日就不去干爹妈家了,干儿女结婚时,干爹妈定要到场,举行新婚仪式时干儿、干儿媳要向干爹妈行叩首大礼,干儿媳当众改口喊干爹妈,干爹妈则要给干儿媳红包。

大部分认干亲是永久性的,终身保持有这种关系,干爹妈会一辈子把干儿女当作亲生儿女来疼爱,对干儿女的盖房、成婚、生子等重大活动都要过问,给予必要的帮助支持,干儿女也会一辈子把干爹妈当成亲生父母来孝敬,尽一定做儿女的义务,多方照应。就是到干爹妈老死了的那一天,干儿女都要像亲生子女一样去披麻戴孝,演绎了人世间一则则“不是亲生胜亲生”的动人故事。也有的认干亲是临时性的,少则匆匆一晤,多则三五年,从此各不相干。还有的干儿女结婚后,意味着干儿女成家了,干亲家双方就约定不再联系。

认干亲的对象大部分是人,也有的是物或神灵。物一般有古树、水井、岩石、石磙、石碾、磨盘等,并以物命名,这类“干爹娘”万古常青,生生不息,坚固刚硬,存之长远,寓意孩子健康成长,结实强健,长命百岁。认给古树的,有些是算命先生说孩子命中缺木,有些是认为古树参天,根深叶茂,福荫极广,“膝下”攘攘,一旦拜作干爹,就能保佑娃娃无病无灾,长命百岁。父母一般择“好”上供香,三拜九叩地行大礼,拿出准备好的红绳儿系在树上,算结上了“人树干亲”,然后给孩子取个有枝叶的名字,如“树茂”、“树生”等“常青”的名字。然后每年孩子生日或过年时来这里焚香祈愿就行了。当孩子到十二岁,焚香祭拜还愿,把红绳儿解开,就算圆满。认石头(石磙、石碾、磨盘等)为干亲的,大部分是孩子八字命硬,就选黄道吉日往石头上拴一段红绳,焚香叩拜,认作干亲,以保佑孩子平安成长,过新年时、孩子过生日时要去石头上香,感谢保佑。并起一个像“石头”、“岩石”等跟石头有关的名字。如毛泽东幼时,他的两个哥哥夭折,母亲按习俗让他拜一块石头为干娘,乳名就叫“石三伢子”。认给神灵有火神爷、老灶爷等,这类干爹会保佑孩子逢凶化吉,平安吉祥,长命如意。认给火神爷的小孩,要从小穿红衣,直到十二岁,俗称“十二红”,从鞋到帽、从靴到袜,甚至连裤腰带都是红色的,不仅单衣是红色,连棉衣棉裤也都是红色,代表火。这类孩子乳名叫“红娃”,或者起一个与火有关的名字。每逢孩子生日和春节,家长要到火神庙祭拜,以求关照。到十二岁生日,要给火神爷上供香还愿,方可脱红衣,开始穿常人的杂色服装。认给老灶爷的小孩,除举行认亲仪式外,还要起个与老灶爷有关的名字,姓名的第二个字就用“张”字,因为老灶爷姓“张”。以后每逢生日、腊月二十三、除夕要到老灶爷像前叩拜,寻求庇佑,十二岁生日时举行仪式还愿。

认干亲这种习俗,尽管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形式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如都是为了让小孩好养活和顺利健康成长,都带有较为深厚的封建文化色彩,都富有浓厚的人情味等。随着社会发展,认干亲越来越少,但仍然存在,即使认者,大部分从社交方面考虑,仪式相对简单,关系也较过去松散。这是一种特殊的亲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