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创始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其创始人王湘云,原籍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自幼家贫跟随本家老人王珍学习肉食加工技艺。后随道台到大名官府当厨师,见大名交通便利、商业繁荣、饮食业发达,于是在大名城内道前街开设了以香肠、熟肉制品为主的店铺,又因大名府距离济南府约五百华里,故取店名“五百居”。他制作的香肠味道鲜美,经久畅销,店铺生意非常兴隆,遂落籍大名。
五百居香肠成为当时官府佐餐和宴席的上等佳肴,是家庭招待贵宾必不可少的美食,行销省、府、道、县衙中,“五百居”也就成了当时名贵香肠的代称。
五百居香肠与山东莱芜香肠、济南香肠同出一宗,旧称为“南肠”(因其主要香料产自南洋一带,故称南肠)。南肠口味与广味香肠的甜、川味香肠的辣不同,以咸香为主味,适合北方人的口味。大名五百居香肠是在南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而来,其口感更醇厚浓郁、回味幽香。
大名五百居香肠在1915年,作为中国传统特色食品香肠的唯一代表,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并荣获金奖,但奖牌、奖状在文革破四旧中被焚烧。
“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采用传统纯手工制作,配料为家传独特秘方,主要为上等石落子、砂仁、桂楠等中药食料,不含任何色素和添加剂,属纯绿色食品。制作工艺考究、选料严格,以六成瘦的猪肉,剔骨去皮,将肉切成一、二厘米左右的肉丁,加入适量的姜末和盐,再把加工好的配料、陈年酱油等加入拌均匀。静置3小时左右,待料味入肉后再灌入洗净的新鲜肠衣内,每灌14厘米左右用麻绳扎紧,边灌边扎,直至整肠衣灌满。经过20天左右的自然风干晾晒,再下锅用文火蒸煮20分钟捞出即可食用。制出的成品香肠色泽纯正,条杆均匀,香味醇厚,肥瘦适宜,甜咸兼备,软滑利口,食而不腻,越嚼越香,回味悠长,独具一格。且经久耐放,炎夏酷暑不腐不蛀。
1956年,大名五百居香肠被评为“邯郸八大名小吃”。
2003年,被评为“邯郸市地方十大名小吃”。
2012年,被评为“河北省知名土特产”。
大名五百居香肠创建、完善、发展的历史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创新精神,体现着丰富的历史饮食文化内涵,既是一种独特标记,又是一个民族品牌,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