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藁城刘海的传说


藁城区贾市庄镇刘海庄村,是一个始建于汉代的村庄,村民中郭姓是大户,村名因刘海出生并长期生活在这里且有庙宇而得名。刘海庄经过千百年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刘海庄村位于藁城市东南15公里,东临定魏线南邻衡井线,藁贾公路从村中穿过,交通方便。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刘海庄就是非常有名的堡垒村和支前模范村。2009年2月,在刘海庄村出土了刻有“汉朝刘海大仙”的残碑,让广为流传的“刘海大仙”的传说得到了印证。

据《后汉书·光武十三列传》记载,刘海原名叫刘强,又称刘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儿子,出生在刘海庄村,他的母亲为郭圣通皇后。郭圣通是真定藁城(今石家庄市藁城区)常安镇南周卦村人;刘秀,南阳蔡阳(今湖北省枣阳县)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天下大乱,公元23年,刘秀受更始帝刘玄的派遣,北渡黄河,到河北联络招抚各地藩王扶汉平乱。刘秀为了联络河北的地方势力,就和拥兵雄踞真定的恭王刘扬家联姻,娶了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为妻。郭圣通故里南周卦村与刘海庄村相邻,其父郭昌为当地富豪,慷慨解囊资助刘秀招兵纳将于刘海庄一带,并于公元25年在鄗登基称帝。直到现在,那里的郭氏人家和刘海庄村姓郭的仍然是一方大户,他们都自称是郭昌的后代。

郭圣通生于豪门,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熟读周易、精通五行,是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公元25年,儿子刘强出生,由于刘秀一直在外奔波打仗,没时间顾家,刘强全靠母亲郭圣通一手带大。刘强自幼聪明,在母亲教导下饱读诗书,博学多才,谦虚礼让,尊老爱幼,深得世人称颂。刘秀登基做了皇帝后,改年号“建武”,封郭圣通为皇后,册立刘强为皇太子。

宫廷生活险恶多变,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郭圣通遭人陷害,被废除皇后之位,从此刘强“常戚戚不自安”,后主动将皇位让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刘庄,并帮助刘庄成就了帝业。据传,汉明帝刘庄为感恩其兄刘强的功德,以刘强“东海恭王”的封号为其封名刘海,并在刘强的出生地建造了一处豪宅,让他的兄长颐养天年。汉明帝刘庄永平十年,佛教传入中国,刘庄深知其兄刘强性情秉直,乐善好施,很有佛缘,就在他的豪宅旁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刘海寺。刘强死后,汉明帝为纪念其兄刘海,将刘海的出生地更名为刘海庄,一直沿用至今。

正直、礼让、包容、和谐、奉献、孝敬、济难是刘海文化的基本特征,受其影响,刘海庄村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家家户户讲孝道,邻里之间互相包容礼让,人们生活富足、祥和安宁,是远近闻名的文明村。近年来,藁城区加强了对刘海文化的研究,刘海庄村村民还自发组织成立了“藁城区刘海文化研究会”,“藁城刘海的传说”成为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藁城县志记载有刘海成仙的故事和刘海系金蟾、金蟾吐金钱的传说。1995年前村里有一座刘海庙,庙内供奉着一尊刘海头顶金蟾的塑像,院内有一口系过金蟾的古井。此庙建于汉代,原来占地90多亩,庙房有81间。当时来敬财神的香客常年不断,常有高官名流造访。可惜在民国二十八年被恶霸侵占了大部分庙址,1995年刘海庙被彻底拆毁。目前在刘海庄出土的文物有:石碑11块、供案1张、画像多张、古井1口、供桌一张。遗址废墟多处。刘海庄、刘海庙、刘海寺如此巧合的同时存在一处,在全国来说也是唯一的。

刘海在当地积极倡导三纲、五常、包容、礼让、无争、放下、忍辱、静心的儒礼佛思想,刘海庄的后人受此教育和影响,至今作为八千口人的大村,人与人之间没有你争我斗,户与户之间礼让包容,一派和谐、繁荣景象。

藁城刘海的传说历经上千年的口耳相传,派生出多种不同的版本,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对当地社会生活和民众心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内涵可总结为:礼让、包容、和谐、奉献。其特征是:

1、历史上实有其人,藁城刘海的传说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

2、以出土的文物记载为主,传说与地名结合紧密,地方色彩浓重。

3、藁城刘海的传说文化内涵丰厚,特征明显,风格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