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屏风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物原》有“禹作屏”之说。以此算来,已有四千年之久。《周礼·掌次》中记载有“设皇邸”。邸是屏风的早期称谓,通常设在天子座后,以显示“九五之尊”。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如今在故宫太和殿宝座后见到的雕龙屏风便是皇权的象征。

此外,《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待客座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可见屏风在皇宫和军营中的广泛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屏风的品种不断丰富,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到了汉唐时期,大户人家多用屏风,尤其是厅堂几乎必设屏风。屏风的作用也由挡风、遮蔽的功能演变为绚丽多彩的装饰艺术品。

汉代,随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屏风的题材也多以宣扬儒家礼教为内容。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又兴盛佛教题材。到了唐代,随着绘画艺术逐渐脱离了政教目的,走向了自由开放的趋势,屏风题材也走向了纯观赏性的山水、人物、花鸟、仕女等,但也大多体现了一种祈福意识。杜牧《屏风绝句》中有:“屏风周昉画织腰,岁久丹青色半销,斜倚玉窗弯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诗中提到周舫,是唐代大画家,其代表作是《簪花仕女图》。而宋代屏风则承袭了屏风。

到了明清时期,更是把屏风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要强调的是,此时红木类屏风应运而生,异军突起。从材料运用方面讲,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通体全部由紫檀、黄花梨、酸枝木等组成的木雕红木屏风,木雕技法集深浅浮雕、镂雕、圆雕之大成。二是以红木为边框,屏面为髹漆雕画。屏风的品类和数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例如,《天水冰山录》记载,明代大奸臣严蒿的抄家物资中大小各式屏风竟有389件之多。

至于清代屏风,通过故宫、颐和园等地大量藏品中可以领略出中华屏风文化的博大精深。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也多处描写各种形制、材质和工艺的屏风。如第七十一回描写贾母八十一寿,贾母因问道:“前儿这些人家送礼来的共有几家有围屏?”凤姐儿道:“共有十六家有围屏,一面是泥金‘百寿图’的,是头等的。”还有“大红缎子缂丝屏风‘满床笏’”。

这里,还要特别谈一下出土文物中的屏风。湖北隋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漆木时期漆木雕座屏,雕刻有蛇、蛙、鹿、雀等动物以及彩漆描绘的花纹图案。在马王堆出土的大量汉代漆器中,就有油漆彩绘屏风,长方形,下有足座承托。山西出土的北魏时期的人物故事彩绘屏风更是图文并茂。

此外,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史料、典籍、诗词、绘画中可以发现很多关于屏风的描述和描绘。例如,东晋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五代顾閎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元代佚名《倪瓒像》、明代杜堇的《玩古图》、仇英的《竹庭玩古图》等都画有屏风。其中《韩熙载夜宴图》长卷,就是以屏风和床榻将画面分割为听乐、观舞、休息、清吹、送别五个场景。

“屏风”的称谓何时出现的?

在汉代之前,并没有“屏风”这个称谓。“屏”更多的是作为动词出现的,意思是“摒弃”“阻挡”“遮蔽”。在先秦典籍中,而“屏”往往又是与“蕃”一起出现的。所谓的“蕃”即篱笆。篱笆的作用与屏风不同,它主要的作用是阻挡和护卫。因此天子将分封诸侯称之为封蕃,也就是希望诸侯们能像篱笆一样护卫着朝廷。

在商周时期,屏风还有许多称谓。《尔雅·释宫》中载有“屏,谓之树”。在《礼记·杂记》中也提到,“树,屏也”。屏风也称为萧墙。《论语》中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顼,而在萧墙之内也。”“祸起萧墙”这个成语就源于此。郑玄注曰:“屏谓之树,今罘也。”罘即罘罳,可知在汉代屏风还被称为“罘罳”。

“罘罳”这个称谓到了王莽时期便被废除了。王莽为什么要废除“罘罳”这个称谓呢?他为何对这个称谓有如此的深仇大恨呢?这事说起来颇为有趣。汉朝天下本姓刘,王莽于公元八年十二月,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当政之后,天下大乱。各路起义军风起云涌,杀奔长安。王莽是个非常迷信的人,他不去寻找天下大乱的真正原因,反而做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荒谬之事。比如王莽颁了个敕令:长安官署及天下乡亭,都必须在官府门旁挂上绿林军首领刘縯的画像,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对着画像射箭,并口念“射死你,射死你”,以诅咒刘縯早死。随后又令人拆毁渭陵、延陵园门的罘罳,意即“毋使民复思也”。罘罳,本是汉代设在建筑门外的屏风。只因为“罘罳”的谐音是“复思”,王莽一怒之下,把这个名称也一同废除了。

在唐代,屏风还曾被称为“图障”。图障,即绘有图画的屏风。唐代李肇的《唐国史补》卷下记载:“李益诗名早著,有《征人歌且行》一篇,好事者画为图障。”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记载:“敕下后,人置被袋,例以图障、酒器、钱绢实其中,逢花即饮。”宋代张先在《河满子》中写道:“游舸已如图障里,小屏犹画潇湘。”

那么“屏风”这个称谓是何时出现的呢?《周礼注疏》有明确的记载:“屏风之名,出于汉世。”也就是说,到了汉代,人们才将这种有着阻挡和遮蔽功能的器物统称为屏风。而“坫”“黼扆”“依”“皇邸”“萧墙”“树”“罘罳”等称谓,随着历史向前发展而逐渐被人们遗弃。久而久之,便被彻底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