筇竹寺是云南昆明市的名胜,坐落在昆明西北郊玉案山上。筇竹寺500彩塑罗汉是中国近代雕塑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也是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珍贵遗产,筇竹寺500彩塑罗汉被誉为“东方雕塑宝库中的明珠”,在雕塑艺术史上有着显赫、光辉、伟大的地位。于2001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央美术学院曾把中国著名八大佛寺的五百罗汉塑像逐个摄影鉴定,将筇竹寺与新都宝光寺、北京碧云寺、苏州西园寺、武汉归元寺、山西五台显通寺、常州天宁寺、长沙开福寺的罗汉塑像相比较,筇竹寺五百罗汉塑像艺术成就最高。
五百罗汉是佛经中常见的神圣群体,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一是指断绝了一切尘缘烦恼,堪受世界供养的圣人;再就指无所再学但脱离了生死束缚,可以视为是道法次于佛和菩萨的神人。我国汉地佛教的一些名山大寺多建有五百罗汉堂,内塑五百罗汉像,但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并不多,据称不到20处,而昆明筇竹寺的罗汉堂,无论在历史或是艺术上,都堪称其中的佼佼者。
筇竹寺五百罗汉塑像群,是该寺清光绪年间一次大规模修缮时所造,主持塑像的是四川合川的民间雕塑艺术家黎广修。黎广修及其弟子从1883年至1890年,花了8年的时间塑造了这组在佛学造诣和艺术手法上都极具魅力的五百罗汉群像,一个多世纪以来名扬四方。
明清以来,汉传佛教寺院的罗汉塑像已趋于定型和格式化,主体表现的是端庄肃穆与神圣化,筇竹寺的五百罗汉却与众不同,表现出了典型的世俗化特色。群像中的每各罗汉个体,都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代表角色,如有各种神话人物、朝廷帝王将相、上层王公贵族、市井工匠平民及文生武士、渔樵农夫、商贩优伶等等,甚至筇竹寺的当持和尚、黎广修及第子,乃至外邦洋人也都塑进了罗汉群中,恰似一幅人世间的众生百态风情画卷,较能体现“众生平等”、“人人皆有佛性”的大乘教义思想。
在艺术上,筇竹寺五百罗汉充分体现了写实与浪漫相结合,大胆夸张和尽显幽默,单个与群体相互映衬,精细入微又大气流畅等独到之处,诸罗汉造型可谓异常生动、千姿百态,个个呼之欲出,表现出作者精深的艺术造诣。如,对人物的刻画,罗汉们的面部表情,有的清秀而宁静,有的怒目而孔武,有的世俗而媚态,有的慈眉善眼,有的金刚怒目、有的祥和喜庆、有的悲伤凄苦等等;形态更加妙趣横生,有赤足行走的、有袒胸露腹的、有俯首沉思的、有悠闲怡然的,有跋山涉水而行色匆匆的,不胜枚举。整体布局方面,动静结合、疏密相间,各种类型的组合聚散有序,有的在倾心交谈,而有的欣然相顾,更多的正成群结队、相邀而行。在雕塑手法上,采用了镂空和圆雕技艺,刀法劲健利落,色彩丰富而搭配典雅,对人物和环境、器物和衣饰的折迭、扭转和穿插细致而逼真。
各方面尽乎完美的组合,使筇竹寺五百罗汉成为近代以来云南汉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一朵奇葩,被誉为“东方雕塑宝库中的明珠”、“全国罕见的艺术奇迹”。
筇竹寺五百罗汉的传说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家兄弟俩,来到昆明西郊玉案山上打猎,他们穿过密密的树丛,跨过清清的小溪,想寻找一只麂子或马鹿,可是奔来跑去一半天,却连只野兔也没有见到。兄弟俩泄气了,靠在一棵大树下歇息。
突然,他们听到了沙沙沙的响声。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眼尖的弟弟首先发现了一团黑糊糊的东西,在前边小溪边动着。弟弟悄悄拉了拉哥哥的衣角,把那东西指给哥哥看。哥哥一见,眼睛蓦地亮了,拉上弟弟。两人屏住呼吸,轻轻地踮着脚尖向前逼进。近了,终于认出了那是一头罕见的犀牛。两人的心咚咚跳起来,一齐加快了脚步。不料当快追到跟前的时候,那犀牛忽然拔腿就跑。兄弟俩急忙快步去追。
风呼呼地吹着,犀牛逃得比风还快。它在前面跑啊跑,兄弟俩在后面追啊追。他们跨过藤蔓,穿过树林,越过草丛,来到一个山坡上。这时,犀牛忽然不见了。
兄弟俩正在着急,睁大眼睛朝四处张望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有悠扬的音乐声。顺着音乐传来的方向,看见在云彩飘绕的地方有许多和尚,穿着五光十色的袈裟,或立或站,或躺或卧,彩云在和尚身边飘,站在最前边的和尚,手里拄着一根拐杖。
“呵,这是什么?”弟弟惊奇得张大了嘴巴。
“走,我们看看去!”哥哥一把拖住弟弟朝前就跑。
跑了半天,两人才来到云雾缭绕的山顶上,可是刚才的和尚们却一个也不见了,只有一根长长的筇竹拐杖直插在山腰间,一朵圆圆的彩云围着它的尖顶。兄弟俩走到筇竹拐杖跟前,想把它拔起来,可是两人用尽全部力气,也休想动它一下。
兄弟俩去叫了许多人来,大伙儿用力拔,还是拔不出这根筇竹拐杖来,只好作罢了。但奇异的是没过多久,这根筇竹拐杖竟生出了嫩绿的竹叶,到来年春天,长成了一蓬翠竹。
人们就在这竹子生长的地方,建筑了一座古寺——筇竹寺。寺院里立着石碑,记载着这座寺建造的经过,如今,这石碑还镶嵌在寺内大殿左边的壁上。
然而,使筇竹寺名扬中外的,还不是它雄伟的建筑,而是因为寺里有着精致的泥塑——五百罗汉。
五百罗汉是清代光绪年间塑的。这是四川一位著名的雕塑家黎广修,带着六个工匠,花了七年工夫塑成的。黎广修来到昆明后,听人们讲了兄弟俩在山上见到云彩中的和尚的传说,立刻就想象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他到处遨游。云彩中的和尚、经书里的五百罗汉、生活里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人们,在雕塑家的脑海里融为一体了,他画出了五百罗汉的草图。
在林谷幽深的寺院里,黎师傅正和工匠们琢磨着草图,工匠们对黎师傅的这份草图赞叹不已,都巴望着赶快动工。
可是,黎师傅对自己画的这份草图并不满意。面对着人们的赞赏声,他皱起眉头说:“历来的佛像塑的都差不多。我们不搞那千人一面的塑像。人间的人尚且千姿百态,何况天堂?我这样的草图还是没有完全突破那老框框。大伙儿再来想想办法吧!”
听了黎师傅的话,大伙儿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不知怎么办才好。最后,一个年纪最轻的工匠打破了沉默:“黎师傅,照您这么说,我们得上天堂去看看啰!可天堂在哪儿呀?”
一句话,说得大伙“扑哧”笑出声来。
黎广修却没有笑,他望着人们说:“天堂找不到,我们就在人间找嘛。神仙也是凡人变的呀!他们的样子,我想也跟凡人差不多,一个跟一个准不同。就拿你们几位来说,可有一模一样的?”
人们活跃起来,大伙互相望望,果真不同:有的圆脸盘、有的长面孔、有的眼睛大、有的胡须长,那神态更是没一个相同的。
最后,黎师傅吩咐众人,各自带上画板,分头去走村串寨,把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描绘下来,然后再集中画到草图上。
于是,大伙儿分别到各处去了。他们跋山涉水,见人就画,没多久,画稿就有一大堆,都是各种各样的人物速写:有胖得像草墩的、有瘦得像竹竿的、有海边的渔夫、山上的石匠、城里的官儿、街头的小贩、庙前的烧香人、巷口的卖花女……
黎师傅带着那个年轻的工匠,走到了深山密林里,两人走得累了,正打算坐下来歇息,这时,忽然树林里响起了喊杀声。小工匠大吃一惊,拉起黎师傅就想跑。黎师傅沉着地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慌,然后自己悄悄扒开树枝一瞅,原来是两个魁梧的樵夫正在树林里比武。那神态雄壮威武,煞是动人,他两个一来一往,眼睛放光,拳来腿去,正打得热火。
“快,”黎师傅小声对徒弟说:“拿纸笔!”
两人躲在树丛中,悄悄地画开了。透过枝叶的隙缝,可以把樵夫的举动瞅得清清楚楚的。还好,那枝叶太密了,把师徒俩遮得严严实实的,那两个樵夫打得正欢,一点儿也没发觉有人在画他们。就这样,师徒俩得到了两个生龙活虎的形象。
傍晚的时候,两人来到一个清亮的荷塘边。月亮明晃晃地照着池里的荷花,一个年轻人在塘边伸下手去摘荷叶,水波中映出了他的手臂和倒影,远远望去好像是连在一起似的。小工匠一看,对着师傅嚷了起来:“看,长手臂!”
黎广修一瞅,眼睛亮了,他急忙取出纸笔,借着月光,快速地画下了那人摘荷叶一刹那间的神态——这就是后来五百罗汉中那位长手臂罗汉的雏形。
塑像开工了。人物的想象是依照各地采集来的那些速写凑成的新草图塑的。七位雕塑家的心全扑在塑像上。乡亲们和寺里的和尚都来抬土帮忙。
早上,小鸟还没叫,雕塑家们就上了工作台了。夜晚,星星眨眼的时候,他们还在干着活儿。汗水把衣裳湿透了,雕刀把手掌磨破了,也不肯歇一会儿。闪烁在工作台上的,是一双双严肃的目光,像天上的星星般发亮。
庭院里的玉兰花,被风吹落了花瓣,树枝没法把它们捡起;厢廊上的罗汉塑错了,黎师傅一定要把它拆了重塑,哪怕是一只耳朵稍微有点歪也不行。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工匠们一丝不苟地雕塑,他们的技艺也越来越来高超。
七个年头过去了。雕塑家们忘了劳累,成天塑啊塑啊,连日子过到哪一天都记不清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厢廊上的罗汉一天天多起来。终于到了这一天,五百位栩栩如生的罗汉齐全了。
这是多么奇丽壮观的彩塑啊!你瞧,那么多罗汉,一个个神采奕奕,像活人一般。三三两两、左顾右盼、此分彼合、各有表情。有的横眉竖眼、有的喜笑颜开、有的高谈阔论、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愁眉不展、有的低头沉思、有的手长得直伸蓝天、有的脚竟直插海底……虽说罗汉有几百,可却没有一个是相同的。除了罗汉还有龙凤马牛、彩云日月、葫芦禅杖,尽都玲珑精巧,生动协调。直到如今,它们还在筇竹寺里,放射着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