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罗田传统婚嫁礼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古至今,殊无变故。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在古代,婚姻更是家族的一件大事。因为婚姻不但可以“合二姓之好”,使两个家族因姻亲走得更近,使得双方都得以增强实力,获得利益。而且,婚姻还能够“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子孙”,既能够传宗接代,使家族不断繁衍,人丁兴旺,相应也能壮大家族的声威。因此,自古以来,婚姻就是家族的一件大事。但沦海桑田,世事变幻,婚姻礼俗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而婚姻礼仪却并未减少。在今天,传统婚姻形式在我县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农村依然非常盛行。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风俗有差异,婚姻礼俗非常繁多。就罗田而言,各地礼俗并未完全统一,但总围绕着一根民间礼俗的主线,差上不差下。现就传统婚姻礼仪一般要经过哪些程序作一些介绍。

一、说媒

媒人在传统的婚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罗田礼俗一再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必须要经过媒人说合才能够结成连理。也就是男女某一方父母相中了对方的子或女(后随着社会的进步,一对男女中有一方或双方有意),就会由起意的一方找一媒人,后来称“介绍人”到对方去说合。一般多数是由男方找媒人到女方处说合。可以说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媒人也可以自己主动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

二、相亲

旧时男女授受不亲,女子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身处深闺,难睹芳容。在经媒人说合之后,男方一般会提出“看一看”,这种在媒人的带领下到女方家里作初次访问的活动就称之为“相亲”,俗称“看亲”。

相亲的日子由男方提出,由媒人决定时间并通知男女双方,双方都应作好准备,男方要带一些礼物,礼不在多,表表心意而已,若能因此打动对方父母的心当然就更好了。作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应尽力收拾得得体漂亮,以获得对方的青睐。

如果男方被女方父母留下款待,这一般说明他已得到了女方父母及女方本人的认可。若迟迟不备饭菜且任由男方告辞出门,则说明这门亲事即将告吹。罗田人素来讲含蓄,这种事当然不会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全靠男方和媒婆察言观色。

当然,女方家若认为可以考虑也会去男方家“拜访”,俗称“看人家”。若女方父母不愿意接受款待,执意告辞,表明这门婚事难以告成。此时,男方当然不可费力强留。女方父母通过察看男方家庭情况,欣然接受邀请,或者将奉上的香茶一饮而尽,则结局当然皆大欢喜。

如果彼此熟悉,互相了解,而“看人家”的过场也必须要走。女方除了当事人外由媒婆带领女方的代表前往男方家,一般是请一些能说会道的和比较有名望的婶娘,嫂嫂等已婚妇女担任。男方家则盛情款待并请类似人员相陪。还准备了相等数额的红包分发给来者,俗称“打发钱”。

三、合缘

相亲之后,媒人要将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把女方的八字送到男方。这时,迷信的父母大多会请算命先生推算男女双方的八字合与不合。这个过程叫“合缘”。俗称“换帖”,“合八字”。也有的父母双方用十二生肖来进行对照,什么相冲、什么相克。属相相合,则婚事继续,属相不合,则就此打住,婚事免谈。

四、启媒

男女双方合了八字之后,女方如果满意,就会答应男方家的求婚。这时,男方就会选择吉日请女方家的家长,媒人(即介绍人)及当地有名望的人,相关亲友到家办一桌上等酒席相待,边吃边喝边聊,聊的内容很广泛;但少不了双方相互介绍情况;有时一顿酒宴要吃上两三个时辰,俗称为“启媒酒”。

五、认亲

启媒酒喝过之后,这门亲事算已定了来,接着男方将择日到女方家认亲,男方通常由其父亲或其他长辈带着其子女去女方家,去时要带衣料、首饰、猪肉、麻饼及糖作定亲礼。女方家也会设宴招待女婿,并请亲友和当地有名望的人相陪。男方的家长还要将一定数额的钱给女方,作为“见面礼”。女方家将男方送去的猪肉、麻饼之类的礼物,分送给亲友。女方的亲友也会轮流没宴招待“女婿”,称为招待“上门客”。由丈人陪客用一定数额的钱打发女婿。

六、送节

亲事定下后,男方逢年过节还会备一些礼品送到女方家,名曰“送节”。如端午节送衣料、扇子、肉、饼子之类,中秋节送猪肉,月饼之类的,男方送去的礼物,女方也要散发给亲友,还要送年节。一年三节,节节要送。

七、请示

到了意欲结婚的时候,男方家就会到女方家,说明想让男女两人结婚的意图,这称之为“请示”,又称“问安”。如果女方家不同意,男方家就再等,如果女方家同意,男方家就回去请阴阳先生“选日子”。

八、送日子

结婚的时间定好后,阴阳先生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及结婚的日期写在一张红纸上。男方家就着手准备钱物择日送到女方家。送的礼物一般是衣料(要按上下衣的套数算,要成双,八套、十套,视家庭情况定。)、外加肉、麻饼、糖等。还要准备相当数额的钱给姑娘,俗称“压日子”。女方家也会邀请亲友到家相陪,并设宴款待。随后女方家将男方送去的麻饼、肉、糖散发给亲友,并将结婚的日期通知他们,男方也将结婚的日期通知给自己的亲友。

九、迎亲

在送日子过后,男方就着手准备筹办迎亲事宜,邀请“蜡烛姑”,一般要请四个漂亮的、父母、姊妹双全的未婚姑娘担任,还要请两个“陪酒”的,俗称“牵娘”,由亲友中“儿女双全”的已婚妇女担任。提礼盒一人,由亲友中比较有名望或有文化的男性担当此任。

女方也请木匠来家打嫁妆,请缝纫师傅缝嫁衣,自己和亲友一起纳鞋底,做鞋,忙得不亦乐乎,俗称“赶嫁”。

婚礼举行之日的前一、两个月,男方还将准备一些猪肉、鱼、豆腐之类的礼物送到女方家,让女方招待工匠,名曰“送神福”。

婚礼举行的前几天或前一天,男方还要准备一份礼钱用红纸包好送到女方家买胭脂、粉底等梳头打扮的化妆品,名曰“上头”礼。

婚礼当天清晨男方组成的迎亲队伍由“提盒子”的人提着盒子,盒子内装着松针、柏叶,意即松柏长青,还有两根给新娘“开膛”用的丝线,还放着十钱大米、红枣、莲米、桂元之类的。每样十个,还请有文化的人写一个礼帖放在里面。两位“蜡烛姑”和抬嫁妆的人随后,还有吹鼓手、轿夫、压轿的小孩。抬嫁妆的人带着抬嫁妆的工具去女方家抬嫁妆。往往男方还准备一份厚礼带到女方家,称为“嫁妆钱”。还带了很多条香烟,也有提前送去的。因抬嫁妆的大多是一些年轻人,同时新郎也去了,女方家的一些亲朋会设法“刁难”抬嫁妆的人,请读书人出一些刁钻古怪的对联贴在嫁妆上,以此难倒对方,待男方对出后方可抬走,否则,就乘机索要喜烟,有时还会用一些食用油拌的锅底灰之类的黑东西抹在搬嫁妆人的脸上。活跃喜庆气氛。

搬嫁妆时,往往是由新郎扛着“面架”(即放脸盆的架子)走在前面,女方家亲友在脸盆里放满大米,用红纸将脸盆口封好,增加重量,目的是为了整新郎。有的地方新郎不去,则由做嫁妆的木工扛着,由一人挑着澡盆、马桶走在后面。女方家往往会将一些糖果放在新马桶内,因此,挑马桶的人往往会趁人不注意,故意将马桶弄翻,好捞一点糖果之类的吃食。女方家长将一些用红纸裹着的松柏枝及小额钱币夹在嫁妆中的被子内,其中钱币由男方家请的铺床人拿去。牵娘负责铺床,铺的时候一边铺一边说一些“早生贵子”、“白头偕老”之类的吉利话,主人则用红纸封一些小额钱币作为“铺床礼”,打发铺床说吉利话的人。

有的地方新娘和嫁妆一齐出发,有的地方等嫁妆走后,才洗澡、换衣,并在其女友或姐妹帮助下梳头,开脸、装扮。然后新娘向尊辈长上敬礼,长辈们也备一份数量不等的礼钱给新娘,俗称“上轿礼”。女方这时开始就有人“哭嫁”,敬完礼后,新娘开始磕头辞别祖先和家人。提盒子的人带着蜡烛姑、压轿小孩,向新娘下礼,请新娘上轿。有时,女方家的亲朋好友为了故意设法整迎亲的人。故意拖住新娘不让上轿,要他们反复向新娘“下礼”,要烟,还会用一些黑锅墨抹迎亲人的脸。新娘披上“红盖头”,身上装着青铜镜,由自己的亲哥哥或弟弟抱上轿,关上轿门,套上铜锁。开始发轿,轿子抬起后,女方家的亲友将送出很远。轿子后面跟着吹鼓手,吹着唢呐,敲着锣鼓,非常热闹。

十、回车马

迎亲队伍到达男方的大门外,在大门外的宽敞处摆一桌香案和三牲,名曰“回车马”。回车马又称“谢神”。轿夫抬着新娘走着花步,绕场一周,待停下后,谢神仪式正式开始。司仪(是男方专门请的有文化的名人担任)带着新郎和他的父母点上香烛,烧一卷往生钱,瞌了头后站起来,由司仪唱着回车马词,回车马词有一定的格式,也有一些现成的词,有时也亲自创作。无非是“感谢诸神保护新娘顺利,安全地到达男方家、现在可以回去了”之类的话,唱起来非常好听。

十一、婚礼

回车马过后,由两名蜡烛姑上前掀起轿帘,牵出披着红盖头的新娘,扶着新娘,另两名蜡烛姑则举着红烛,分排在新娘两边,并将新娘扶到婚礼大厅,与新郎并排在一起,前面排着香案,放着整鸡、整鱼、一对红烛。婚礼开始举行,俗称“拜堂”。在司仪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后拜高堂及亲友。这时,高堂和亲友都已备下了一份钱,称之为“堂见礼”。有的亲友故意将钱散成零钱,要新郎新娘不断下拜,增加了婚礼的喜庆气氛。有时“拜堂”的时间长达几个小时。

“拜堂”后新娘在蜡烛姑的牵扶下同新郎进入新房,在床沿上坐下来。这时有人用红枣,绿豆、茶叶、莲米、大米之类的混合物撒向新郎和新娘所坐的地方和床,有时故意用力撒向新婚夫妇,名为“撒帐”,撒帐的人边撒边唱撒帐歌,撒帐歌也有一定的格式,有些口才好的人也会随机编一些“撒帐文”。这是闹洞房的一部分,也是婚礼的高潮。

十二、过客

婚礼结束后,男方家大摆宴席招待来贺喜的人们。新房内摆一桌酒席称“圆房酒”,由牵娘、蜡烛姑、提盒子的人一共凑成双坐圆房席。轿夫、乐队坐一席,其他宾客自由地坐,也是十人一桌。开席后一般先上肉糕,俗称为“肉樵启席”。酒席一般都有肉元、鱼元、糯米元三元,称“三元席”,喻意为将来生子会中三元(会元、斛元、状元)。也就是三元及第的意思。糯米元子由蒸熟的糯米捏成团,再表面滚一层绽粉蒸热后放上糖,因为小孩子喜欢吃,送礼的人也可以带回家给自己的老人、小孩。因此,一钵糯米团上席后,往往会被“抢光”。有的客抢完了本席就去抢圆房酒席上的。因此人们称喝喜酒为“抢元子”。酒席筵前气氛相当热闹。

婚宴结束后,大多数亲友及帮助的人会各自回家,一些年轻人会留下来继续“闹新房”。晚上,许多年轻人会抢占新床俗称“占床”。闹新房的人走后,男方的母亲会将已炖熟的母鸡汤送给新郎新娘吃,尽管男方的母亲在炖鸡时很隐蔽,但还是会被一些顽皮的年轻人“侦察到”偷偷将鸡腿弄去吃了,这就叫“抢鸡腿”,也会为婚礼留下美谈。

第二天早饭前,男方会下一些面条,汤元让宾客们吃早点,名曰喝“梳头汤”。

十三、回门与参厨

婚礼后的第三天,称“三朝”,因为婚后未满月不能串别人的门,串了门六畜不旺,因此“三朝”必须走破,才不犯禁,俗称“参厨”。在新娘去垸下参厨时要放鞭炮迎接。一些年轻后生故意叫新娘用吹火棍吹潲水缸,要吹得咕咕隆隆地响,养猪才发旺,还要拜灶神。

三朝这天还要由新郎陪着回娘家一趟,带一些礼物,一般吃一餐中饭就回男方家,因为在婚礼举行后的一个月内新房是不能空的。

十四、谢媒酒

在婚礼后第三天中午或晚上,男方家一般还会办一桌酒,将媒人请来,请垸下的长者相陪,这叫“谢媒酒”,不醉不散,有的人喝得酩酊大醉。

十五、送年节

结婚的那一年春节,女方还将备上,鸡鸭鱼肉,挂面、糍粑等礼物,送到男方家,名曰“辞年”。有的互相之间亲密,连续辞年,甚至互相往来。男方对新媳妇娘家来辞的亲戚各备一份以布鞋、布料为主的礼物。

总之,一般说来,从提亲到结婚,“礼数很多”,如果有一点滴的疏忽,就会招来“闲话”。

婚嫁礼仪的发展与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去的那种繁琐的礼数也逐步被人们所淡化。特别是女孩子再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秀,而是参与社会的主要力量,随着男女的频繁交往,那种只靠媒人说合的发婚姻结合方式,逐步被工作、学习、打工、社交等自由恋爱的结合方式所替代。只要双方相爱,谈得来,情趣相投,就确定恋爱关系,现代年青人也不相信生辰八字,不相信属相,只要合得来就可以。那种传统的繁文蓐节的礼俗也逐渐不实用,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程序逐渐被简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直至现在仍然保留了过去的婚嫁习俗的痕迹。如“认亲”、“送日子”现在大部分用一次完成,礼物也逐步用钱来替代,过去涉及到婚嫁习俗礼仪也大都走走过场。

过去女方讲求的是“全套嫁妆”,现代是讲究高档家具。到结婚日子临近,男女妇方商量着去家家具店购买,什么电脑、电视、真皮沙发,现代化家居一应俱全。

自从文化大革命后,各种旧的东西已全部破除,封建的传统婚姻礼仪更是被“破之例”,轿子已淡出人们的记忆,步行去举行婚礼。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了,又坐着彩车(小轿车)代替步行去举行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