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岐山位于临朐县西南山区,又名“八士山”,山之北天生石崮名“太平崮”,此崮与“八士”相向,古人附会成“点将台”。
发源于八岐山西麓的“黄龙河”民间称为“皇龙河”蜿蜒东流20千米注入县城弥河,在黄龙河流经区域,古代走出众多的达官臣、显贵、名流,占到县志所载名人的80%以上。
元朝末年,朱元璋、刘伯温、徐达等攻打大都时,一度在青州城南安置家眷,临朐成为战争后防。期间,朱元璋、刘伯温等人到青州一带查看地形,用兵布阵。刘伯温说八岐山前有淑气,是一方宝地。
明朝开国后,朱皇帝一度想在这里建皇陵,但是一夜之间八岐山的名字全被改了,且带着血腥味,如杀猪台、接血盆、剥皮山、支锅山......后来朱元璋在钟山造皇陵,封地青州的衡王爷又觊觎这片土地,最终也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八岐山下的花园河村成立党小组,从此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在这里播下了火种,迅速燎原,到抗战胜利时,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开展对敌斗争的领导力量。
新中国建立后,从八岐山脚下一下子走出多位将军和社会成功人士,他们成为骈邑骄子,从此这座山走进人们的视野,名声远扬。
这座山和其它无名的山一样,是古老的、原生态的,没有人工的雕琢,没有雄伟的建筑,更没有神仙的行宫,它在地图上是个无名的小点。山虽不高,无仙亦名,一下子成为神奇的山......
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左思《招隐》之一)
八歧山是山之隐士。
从临朐县城西南行30华里许,便来到“花园河村”。花园河村是一个山中小盆地,北、西、南三面环山,环境宜人。南面有一片绵延起伏的山峰,共计八座,如壮士站立,一字排开,人们称之为“八岐山”或“八士山”。这里虽然是山乡僻壤,却被古人视为宝地;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党的秘密联络站,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播下火种,成为保家卫国的根据地;解放后从山下走出一大批精英人物,广泛分布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艺术各领域。地灵方能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八岐山这一方神奇山水,才养育了这么多精英之才。
八岐山没有泰山的雄伟,没有华山的险峻,在普通的地图上是个无名的小点,但是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泉、一石、一峰、一洞都是一卷古书,讲述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关于八岐山,它独特的地形,在很多人看来是无比的神奇。先从“岐”字上了解这个山。字从山从支,支亦声。“支”意为“分叉”。“山”与“支”联合起来表示“大山上分布着几座叉开去的小山”、“像植物本体上长出分枝那样的山形”、“像树木枝条那样的山地”。本义:群山中大山周围形状相当于树木枝条那样的山地,因山有两枝,故名。
据《临朐县志》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许氏先祖许思忠举家由江苏徐州府砀山县(今安徽砀山)迁入朱音,其孙许信后为江西道御史”。另据村碑记载:清乾隆二年(1737),(许信的后人)许美、许治兄弟自朱音村徙此,因有许家花园,且临小河,故名花园河。
先人从朱音迁来之前,这里是一片良田,一条小河从中穿过,景色秀丽。后来许御史荣归故里,朝廷赏赐他银钱让建造府第,这位大人品格高洁,遂用这笔钱建了一个花园和果园,称之为许家花园。后来许家的五个儿子分家,两个儿子徙居于此,久而成村。
当时的花园建在小河之南,内广植松、竹、梅等名贵花草,果园建在小河之北,内广植桃、李、杏诸果树。每至春天,鲜花如锦,艳美迷人。期间还建有跑马场,作为骑马赏花游玩之用。小河之两岸天生野梅花,非常繁茂,长长的枝条垂到河里,景致不俗。主人品格高洁,为官清廉,尤喜欢花草,对梅花情有独钟,于是在河边建“梅花堂”一座,内塑花仙神像,墙上画着壁画,主题有“陶渊明赏菊”、“周敦颐赏莲”、“林逋赏梅”等。门楣上有主人亲自题的匾额“梅花堂”,还有对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初春时节,梅花开放,合了“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意境;夏天山水暴涨,水花飞溅,水花即梅花,犹如朵朵白梅。看来主人是匠心独运的。
嘉靖《临朐县志》:“八岐山,以山顶有八尖,故名。或云八旗,则失之考矣。”康熙《临朐县志》载,“八岐山,即《魏书》之八士山,下如九叠屏风,上则八峰骈秀,如森戟排空。”由此可以推断,八岐山最初应该叫做八士山,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八个山峰,形态各异、各具特色。有的像衣柜,有的像窝头,有的像城墙,有的像钟楼…远远望去,这八个山头,就像八个忠实的卫士,昂然屹立,守望着这片沃土,八士即八个勇士。民国《临朐县志》记载,这里曾经设置过八士乡,“共领前朱音、后朱音、花园河、朱家庄、来家庄五村”。
在民国《临朐续志》中:“八士山,在县治南二十五里。逄山南十里有八岐、八旗各名”。如今“八士山”的名字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只有“八岐山”响亮地萦绕在人们的心中。
沿着山路盘旋西上,一座奇异的山峰就立在眼前,根据它的形状人们叫它笔架山、鼎山,酷似农家用的三条腿的泥土小火炉翻了过来。这个山如果在上面放一口锅,是再合适不过了,当地人后来称其为“支锅山”,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站在山顶上,望着这些形状迥异的山,很自然的想起那些众口相传的故事来。古时候,八岐山一带是平原,后来便有了这座山。原来这座山在东海海底,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龙宫的西南。龙王每次出门都绕道而行,多有不便,一直有搬走的想法。有一天,二郎神到龙宫找龙王办事,龙王挽留下二郎神吃饭,席间龙王爷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二郎神一听,说:“这是小事一桩,把它交给我办吧”。饭后,力大无穷的二郎神用扁担把它挑走,本来是挑到海州的,由于山体非常重,到了青州,一放下休息就挑不动了,只好它把留在这里。明光峰上的洞就是插扁担所留,另一端把扁担插在金蟾山上,金蟾洞就是当时插扁担所留下的痕迹。
一座山头就是一篇美丽的童话,让人回味有余。沿着八个山峰自西向东继续前行,在“支锅山”的东面,又发现了一座奇特的山峰。有一条几十米长的缝隙穿透山体,人们永远都能透过它见到对面那明亮的光,这个山峰叫“明光峰”。这么长的缝隙是怎样形成的呢?除了二郎神插扁担留下缝隙外,尚有另外两种说法。其一,此山崛起之初,王母娘娘率领七位公主在此玩耍,一时高兴射出一箭,这箭穿透了八歧山的一个山头,形成了今天的明光峰,这支箭落地之处凿出了一口井,即现在的五井镇天井村西古井,天井村由此而得名。其二,一天,西天王母带领仆从来到齐地,到了太平崮下,站在这里朝南一望,见到八岐山非常雄伟,有个山头如神龟,对手下人说:“那是个大神龟,在观海呢!”,有一个仙女刚刚学习箭术,即弯弓射去,箭射偏了,没有射到神龟,反而把山射透了......据说明光峰很早以前能并排通过八台大轿,现在只剩下一线天了。
村民的这些说法浅显易懂,也很美好,让人产生许多遐想,却不能对八岐山这种独特地貌作出合理解释。专家说:八岐山脉属于纯石灰岩山区,现在的地貌是因为风化剥蚀形成的,该地区主要地质构造是五井断裂大构造。八岐山的形成是受五井断裂的影响,这个断层总断距大约在500米左右,也就是西边上升500米,东边下降了500米。
明光峰,在八岐山可数得上最神奇的了。顾名思义,此峰如门,一道天然的石缝,可以透光,酷似一把宝剑镶嵌在悬崖之上。
有宝剑就有故事。春秋时期,吴越两国是世仇,战争一直不断,两国互相攻伐,越国兵败后,国难当头,越王采用范蠡、文中之计,献上无数珍宝、美女、工匠,吴军才退去,越国成了吴国的附庸国。吴国大败越国后,吴王野心膨胀,发兵北伐齐国,从海上登陆,向齐国都城临淄进发。
吴王这次伐齐,大约用了二年时间,还带着兵工厂。越国的铸剑大师欧冶子成为吴国俘虏,随军打造兵器,一度在冶源老龙湾支炉冶铜造剑。有一天,吴王下令欧冶子等众工匠去嵩山摸云崮开采孔雀石,冶炼青铜,路过八岐山时,看到了这个石缝,驻足片刻,对手下说:“我本越国人,为越王铸造了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五柄宝剑,人称我铸剑大师。看来,我辈这些技艺算得了什么?真正的铸剑大师是上苍,它以天地为炉,造物为工,所铸宝剑倚天斩云。有了这样的宝剑,自然能安邦定国。齐国地灵啊!我们这些工匠不分昼夜的去干,无非是打造出刀剑这类玩意,用来攻打齐国,不失败那才怪呢?看来天意不可违,这次伐齐必然败绩”。或许是巧合,欧冶子一番牢骚话,一语中谶。后来吴国伐齐果然失败。
支锅子山东边有一悬崖,陡峭如劈,悬崖上面就是南天峰,南天峰崖壁上还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南天门。传说里面藏着无数金银珠宝,有一窝金马峰在这守护着,蜂子蜇人后会立即毙命。除非到东海之东找到灵芝草,到西海之西找到一种芍药根,把灵芝草和芍药根制成粉末,还要五月端午到八岐山上采下艾草,晒干后,把粉末撒上,拧成火绳。点上火绳提着,金蜂子不敢近前,就可去取宝。当地民风淳朴,百姓敦厚善良,没有人去打这些宝贝的主意。有一天,一个南方人听说这件事后,用自家的灵芝草和芍药根制成了火绳,点燃后,刚到南天门,就被一只金蜂子蜇死。后来无人再去南天门盗宝。
八岐山的北山上,也有一个悬崖,在远处一望,悬崖中间,有石若门,人称“北天门”,门紧闭,外面还上了锁,据说,南北两个天门内,存放的财宝一样多,北山下住着一户人家,以种田和放牛为生,生了个儿子叫“大牛”。大牛这孩子长的厚道,心肠好,经常帮助邻居干活,从不叫苦叫累,还乐于助人。大牛到了二十岁,还没有娶上媳妇,原因是母亲常年有病,家里贫寒。好在大牛很孝顺,放牛回家就照顾母亲,这一年,娘的病加重,家里实在没有钱去拿药。晚上大牛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如何借些钱给娘抓药?朦胧中,他看见一个白胡子老汉走进来,说:“我是八岐山的山神,看你有孝心,我告诉你一个地方有钱,只管去拿。就一五一十的把北天门内藏宝的事情说了”。大牛一听,十分高兴,一高兴就醒了,原来是一个梦。这件事是真的么?他想来想去,不管真假,去看一看便知晓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大牛放牧北山上,到巳时(上午9时-11时)到达山顶,他把牛赶在一旁吃草,自己一人悄悄的来到北天门下,旁边有一条黑色大蛇,有碗口那样粗,蜷曲着身子睡觉。听老人们说,巳时蛇不动,在窝里睡大觉。他非常害怕蛇被惊醒,一想到给娘治病,就来了胆子,用力一推石门,门开了,里面堆放着无数的宝贝,有元宝、金砖、玉器、珍珠、银元等等。他看到这些宝贝,心想:“这些东西不是自家的,不能拿一些,拿三个元宝够母亲治病的就行,现在偷着拿去,等有了钱再还上。”于是,他拿了元宝出来,悄悄把石门闭上,赶着牛群下了山,幸运的是那条大蛇没有被惊醒。
大牛怀揣着元宝回到家,卧病的母亲把儿子叫道床前,有气无力的说:“孩子,我不想连累你了,因为给我治病,我们家穷了,你这么大了,还没有娶上媳妇,我......”,说着,两行泪水涌出。这时大牛说:“娘,你放心,我一定把你的病治好,说着撒腿往外跑去。到离家五里路的五井集上找郎中。
五井集是邑内大集,集市上有好几家药铺,最出名的就是一个南方人开的“华家药铺”。华家世代为医,自称是华佗后代,他们的药方好,就是药材贵,一般穷人是不找他们看病的,华家专门给官员和富人看病。大牛飞也似的一路跑来,华家看到大牛穿的这么破旧,问:“来看病还是干别的?”,大牛说:“我来给娘看病”,“钱呢?”大牛立即把元宝放在柜台上,掌柜一看很惊讶,这些银子成色好,分量足,属于朝廷官银,不是平民百姓有的东西?于是华掌柜一改冷冷的面孔,非常客气的与大牛攀谈起来,还给大牛沏上茶闲聊。掌柜的一边询问病情,一边问银子的来历。经不住掌柜的百般客气,大牛说出了实情。
大牛抓药回家,把事情的经过一一说了。娘告诉他说:“孩子,人要多行善积德,不可贪意外之财。今天的钱权当是我们借的,要是我的病医好了,等我们有了钱,你再去还上。”吃了华家的药,娘的病一天天好起来,大牛用剩下的钱娶了媳妇,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这是后话。
华家是见利忘义之辈,听了大牛的话喜出望外,决定偷偷上山去盗财宝。为了对付山上的大蛇,特意带上了一些雄黄、硫磺,还配制了中药。第二天一大早,药铺关门,去八岐山北天门去了。到大山顶时,果然一条大蛇挡在路上,于是华掌柜就用药物来熏,蛇被熏晕了,躺在地上。华掌柜打开北天门,见里面是金光闪闪的黄白之物,高兴的不得了,拿了些元宝,又挑选了玉器,还有宝珠,他拿一些,还想拿,足足装满了一个钱袋子,太重了,实在拿不动,但他又不想丢下一部分,正在犹豫之际,看财的大蛇苏醒过来,用力挥动尾巴,如晴天霹雳,一下子关闭了石门,华掌柜也被关在里头,永远出不出来了。从此北天门再无人问过。
站在远处遥望北山,在状如屏风的大崖上,清晰可见那个被关闭的“石门”。
有一天,大牛去赶五井大集,听到市井消息,华掌柜贪财忘义,出门时迷了路,至今未归,家人去找,杳无音信。
华家盗宝,人财尽失。村里的老人说,山上的财富归八岐山人共有,任何人都不能独占。
这些美丽的神话故事,虽然虚无,但是它成为山里人的精神财富,它告诫人们:做事不要贪心,好人必有好报,幸福生活要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才能够获得。
八岐山没有直插入云的险峰,也没有怪石嶙峋的奇诡。它山势舒缓,群岭竞秀。春天,冰雪消融,草木吐翠;夏天,绿树葱茏、百花齐放;秋天,瓜果飘香、层林尽染;冬天,大雪飞舞、玉树琼花。
在南天门的东边,就是金柜子山,因形状如柜子,故名。也有人称“金贵山”,有杨王洞而名闻遐迩。看到山的巍峨,老人们就津津有味的讲述那个关于杨王的古老传说。
古时候,临朐县城西南一带有一个小诸侯国,叫逄国,逄国的首领叫逄伯陵。逄伯陵姓姜,炎帝太姜所生,始封于逄,在开封逄泽建立逄国,后改封于齐,尤称逄公。商朝中期,封为“伯爵”,有人名陵,故称“逄伯陵”,其封地在石门山一带。逄公徙封此地后,山因改名为“逄山”。元人于钦所撰《齐乘》记有:“逄山,临朐西十里,有逄公祠”。石门山连着太平崮,太平崮与八岐山相对。
逄伯陵有一个外甥叫杨骥,勇而有谋,是商朝一员大将,驰骋疆场,立下很多战功,被封为“杨王”。杨王为人正直,心里装着百姓。当时的国君天天享乐,荒淫无度,不关心子民疾苦。面对纣王的暴虐,他想用“仁”与“德”的思想来劝谏他、启发他、感化他,结果商君大怒,想杀掉他。为救民于水火之中,杨骥决定铤而走险,他率领所部来到其舅舅的封地逄山,招兵买马,训练士兵,囤积粮草,决定讨伐昏君。
商王得知杨骥造反的消息后,非常震惊,立即命令当地官员带兵围剿,由于杨骥善于用兵,把官兵打得仓皇逃跑。官兵战败的消息传到朝歌后,商王急的团团转,一时想不出良策。这时有人进谏说:“逄伯陵的外甥造反,其舅舅难脱干系。如果颁发一道命令,让逄伯陵带兵前去说服杨骥,劝其缴械投降,岂不是事半功倍?还得让逄伯陵把杨骥缚来治罪。”
逄伯陵领命后,哪敢怠慢?星夜赶路,不日便赶到了封邑。他把逄山围起来,派兵攻打,杨骥听到舅舅来攻山,为保留舅舅的颜面,只派出小股部队抵挡,结果被逄伯陵战败。舅舅以为自己攻无不克,便放出狠话,要么杨骥速来投降,要么攻山捉拿杨骥。杨骥心里想,如果不投降,舅舅会惹来杀身之祸,自己会落得个不孝之名;如果投降,就会辱没其志,救黎民于水火也会化为泡影。经过反复思量,杨骥决定既要保全舅舅颜面,也不能委屈心志,便弃寨而去,以图高谋。令士兵在山寨四周遍插旌旗,在树上倒挂山羊,在山羊前摆下战鼓,把一些瘦弱的老马系于槽子旁边,山上不时传出战鼓声和马的嘶叫声,造成鼓鸣、马嘶、临阵待战的假象。自己却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批往西南深山撤离。采用“悬羊击鼓,饿马刨槽”的策略,巧妙的把部队带出去。当时逄山之上,荆棘丛生,棘子树上长着很多倒钩,坚硬锋利,容易挂住衣服。杨骥说:“棘子树,见本王,要把倒钩往里藏。”于是逄山上的棘子树都不长倒钩,被后人称为“顺王棘”。
杨骥带领随从,借着星光,最后离开山寨,走出不远,便来到了逄山西南这个山洞里,住了几日后又离去。从此隐居于山野,过起了农耕生活。
逄伯陵在山下一次次传话,只盼杨骥下山投降,一连等了数日,不见杨骥的踪影。便带兵上山搜寻,来到山上一看,见杨骥的部队早已人去山空,不知去向,但见满山的旗帜迎风飘扬,数十只死去的山羊挂在树上,羊蹄放还在战鼓上,几十只战马饿死在马槽旁,这时逄伯陵如梦方醒,知道中计了。由于逄伯陵没有完成朝廷交给的任务,无法回去复命,就从逄山北面的悬崖上跳下自尽。
杨王的故事还有很多。前几年,一些村民曾去挖这个洞,幻想着挖出杨王丢弃的兵器,结果挖到一半停止,只挖出十几小车黄土而已。
与杨王洞相隔不远的是通天嵧。沿着这个笔直的山沟爬去,路上没有岩石,没有台阶,也没有荆棘挡道,非常好走,只要平心静气往上爬,不费很大力气就可走到山顶。老人们常说:“人生之路犹如走这条山嵧,走直路,莫走弯路,更容易走到高处。”
沿通天嵧走到山巅,可攀“火炉子”山。这个山远远望去像火炉上放着一个正在“做饭”的锅子,那可能是给八岐山人准备的免费午餐。山势陡峭,不易攀援,早年有土匪盘踞于此,抢夺杀戮,为害一方,后遭八路军围剿,匪寇弃山烧寨逃去。百姓闻之,高兴的说:“这些土匪被火烧跑了,火炉子山真的燃起了大火”。
支锅山之西山叫“天花瓶”,山顶平坦,土壤深厚,天生丛丛灌木。每至春夏,开出五颜六色的花,一片烂漫,景色瑰丽,如天女散花一般。在山下仰望,简直是空中的花瓶,人称“天花瓶”。
“天花瓶”的西北有一山顶圆形的山,名“郭老崮”,又称“阁老崮”,高“阁”入云,直插青天。说郭老崮者谓山高草茂,灵气所钟,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去蓬莱时,路经此地,到山上休息,故名;说阁老崮者与文化殿大学士冯溥有关。
冯溥(1609-1691)清初大臣,今青州人,祖籍系临朐冯裕六世孙。清顺治三年考中进士,初授编修,后擢吏部侍郎,康熙年间为刑部尚书,拜文华殿大学士。
据传:冯溥考进士(1646)那一年,在家苦读。一日读书劳累,抱书而睡,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池塘里有一个高山的影子,旁边写着两个字“靠山”,他感到奇怪,一下子醒了。于是他拿出笔墨,按照梦中的记忆画出了那个山的样子。心想:青州城南多山,山的影子很可能从南方映来。于是带上了几个家人到城南去觅山,出门不远就来到了八岐山,见郭老崮与梦中之山一模一样。家人忙谄媚说:“老爷,这是天意,你看这座山是群山之首,预兆着您今年金榜夺魁”。冯溥自然是喜在心里,回家后继续苦读,等到会试之日,果然进士及第。
壮志已酬,得感谢神灵护佑,于是到郭老崮祭祀山神。
冯溥登上郭老崮山巅,心生感慨,对仆人说:“你们看,在八岐众山中,唯郭老崮山体圆润柔和,不与他山争锋,故能成其高。这座山峰告诉世人一个道理:欲秀于众者,必隐其锋芒。古人的这些出世哲学,我辈当辩证看待,要吸其精华,取其糟粕。
后来,冯溥官至极品,位高权重,为官世故,据说得益于山的启发。冯溥在京城为官时,家中垒墙与邻居房氏发生矛盾,两家为争地基,互不相让。冯府家人修书一封,让冯溥出面讲话,冯溥抄明人张英诗一首寄回,诗曰:“千里寄书为打墙,让他三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后冯家主动让步,房家也退让三杆,两家之间,辟出一条小巷,人称其为义和巷,即今青州城里的伙巷街。
冯溥的世故,莫过于康熙娶妹的传说:康熙欲娶才貌双全的妹妹为妃,这件事有失人伦常理,于是召群臣共议。众群臣皆曰不可,惟冯溥答曰:“亦可,亦不可。兄娶其妹,则不可;若使公主为臣之义女,则可也!”于是康熙拜溥为相国,是为“冯国老'、“冯阁老”,后来这座山又名“阁老崮”。
郭老崮山下有一山嵧,天生石洞,世称“将军洞”或“将军洞子”,据说是杨骥手下将士住过的地方。
郭老崮之北,有三个小山头,中间者为金蟾山,因形似蟾蜍而得名,天生一个山洞那是蟾蜍的嘴巴。两边稍低的山头呈对称状,犹如姐妹,三个山头长在同一个山体上,山体露出一层层罗列的岩石,如古代官府堆放的文书一般,后人附会成“文状山”。人们根据山形又想象出许多县官审案的故事来。
与文状山相连的是馒头山。馒头山在北山西麓的马峪山峁,与马脸山相连,山形如馒头,这个小山是土山,非常秀丽,又名“金山”、“钟山”等。北山东麓也有一个小山,圆形秀丽,与馒头山形状、高矮相差不多,人称“小圆山”。
八岐山北山最出名的莫过于“太平崮”。站在太平崮上,南望八岐山,犹如八位将军肃立,于是人们称太平崮为“点将台。”
太平崮,有南北两峰,相距里余,俗称南太平崮、北太平崮。花园河北山的太平崮为南太平崮,海拔606米,含六六大顺之意,四面峭壁如削,山顶面积4万余平方米,平坦如坻。山体由优质石灰岩构成。据民国《临朐续志》记载:“崮顶有明末吏部文选司高郁文公避乱处,名高家宅子”。今无迹,逢乱世,附近村民多避祸于此,以求太平,故名太平崮。非常巧合的是在南匪横行和抗日战争期间,花园河村民到山上避难,保一方平安。
北太平崮顶为石门坊景区南峰,峰顶平旷。东北坡鳌头崮,有条小径,称为天梯,可达主峰。峰顶怪石嶙峋,当年石围墙已废,只存残垣。相传此为杨骥点将布阵之所。
八岐山高不过几百余米,山体皆由青石构叠而成,风吹日晒,裸露的山岩,也已青中泛黛!夏天雷雨过后,崖上悬泉飞瀑,山巅乱云飞度,陡然增添了几分神奇和秀丽!峭壁之上,绝巘多生怪柏,几株黄栌倒挂,秋霜一染,红叶如火,又是一景!
(注:八岐山脉系指花园河村南山、北山、西山的总和。狭义的八岐山专指村南山,有八座山头,如八士站立,又名“八士山”)
附(一):八歧山名解析
八岐山峰峦起伏,山峰众多,名字各异,一山多名,容易混淆。
南山从东→西依次为:
1、风暴岭
2、明光峰。
3、火炉子山。
4、柜子山,又名金柜子山。
5、南天门
6、天和平山,又名接血盆。
7、笔架山、鼎山、又名支锅子山。
8、天花瓶山,又名杀猪台。
西山从南→北
1、廷杖岭(山脊笔直,如古代杀猪用具——廷杖)
2、郭老崮、阁老崮(山下有将军洞)
3、文状山有三个山峰,又名剥皮山,中间的山叫“金蟾山”,山上有洞名“金蟾洞”。
北山从西→东
1、馒头山、钟山。
2、马脸山。
3、大山顶,又名香炉山、双龟山、虎山、龟山。
4、太平崮(南太平崮、北太平崮)
5、凿冒山(状如凿子的帽子)
6、锯齿山
7、砧子山
8、小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