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黄龙无量山莲云寺庙会


无量山莲云寺位于延安市东南黄龙县城西2.5公里。历史上这里属洛川县辖区,据《洛川县志》载:“仙鹤山,东有五台山,西有麦积山,南有华山,北有清凉山,无量山居中;实为圣地。”庙院碑文记载: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当时建庙堂两座,前殿供奉释迦牟尼石雕塑像;后殿祖师爷塑像,仙鹤山改为无量山,意释迦牟尼和祖师爷功德无量。乾隆二年重修,此后于嘉庆、咸丰两次重修,增建了“三圣洞”,于每年古历七月初三兴办庙会,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各路香客云集,上山朝拜,焚香诵经,香火极为旺盛。

1939年(民国28年)5月,辛亥革命爱国将领朱庆澜先生出资2000大洋,第四次重修,翻修了殿堂,重塑了佛像金身。每次翻修后,都使香火俱增。庙会期间,香客数以万计,络绎不绝。香客除来自周边邻县及宝鸡、西安、咸阳、扶风、铜川、河南、商洛、汉中、安康和四川、山西、山东、内蒙等外省区。庙会举办,要唱大戏三天、社火、杂耍、山货、编织、药材、农产品交易等商贩,民间小吃应有尽有,十分鼎盛。

2000年,年逾花甲的女和尚释圆慧来到无量山,重新修建和主持莲云寺,历时十年艰辛,重修了“大雄宝殿”、“无量祖师殿”、“园通宝殿”、“天王殿”、“山门”等,传统庙会改为古历6月19日,在每年的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生日、成道日,七月十五、孟兰盆会,每逢初一、十五、春节等,每到此时,方圆数百里居士、香客、信众都自发如期而至,人员之多,层次之高,无法想像。

近几年,光正月初一都逾三万人之多。由于无量山莲云寺是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性习俗活动,历史上没有得到官方或仕人的重视和关注,四百年来鲜有相关历史文献,历代方丈、住持、僧人,无史籍记载,生卒不祥,仅从依稀可见的碑文和近代县志很少的描述考证,且不连贯,仅有康熙年间一代住持刘民,嘉庆十六年二代住持王天成,嘉庆二十四年三代住持郑民,文革前四代住持李世修被赶出山门中断,第五代住持释圆慧,为弘扬佛法精神,1997年从四川平乐大寺院来到无量山莲云寺,发誓不建成寺院不穿鞋,赤足徒步、奔走呼吁,在虔诚的信佛居士、信众中凑钱,行走于各大寺院捐款融资,历时十余年,建成初具现在的规模,实现了水电路三通,2011年又将沙石路改成水泥路面,现在寺院有固定大僧、二僧等14人。目前一位大僧在北京佛学院进修,二位二僧在四川某大寺院进修。

无量山莲云寺历经苍桑四百余年,虽然经历了社会动荡和历史变革,曾几经兴衰,却始终香火未断,且延续保留发展了民间传统原生态文化,传承发展了各种民间传统表演形式。无量山莲云寺本着爱国、爱教、普度人生、净化心灵、构建和谐、营造安定、弘扬佛法文化、祈祷祖国国泰民安,祝愿人们团结友爱,幸福安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这些无一不集中体现在寺庙的法事活动中。

无量山莲云寺庙会至今连续举办十届,虽然是典型的民间信仰活动庙会。却是黄龙县乃至周边唯一合法开放、规模较大的佛道合一寺院(被市宗教局命名为文明寺院称号),香客各取所需、和谐相处。寺院遵守党的宗教政策,弘扬佛、道教文化,信众香客所接受。有严格的寺院管理制度,采取合会共议、民主自治、一秉虔心、公议助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表达了以平民百姓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广大人民群众祈福禳灾、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宣扬了善行福祉思想。保留了乡土文化的原生态。

无量山莲云寺庙会,为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展示了平台,特别是保留了众多民间艺术,传承发展了各种民间传统表演形式。庙会举办,除传统戏剧项目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龙猎鼓》参与助兴,《黄龙蹦鼓》参加表演,秧歌社火、舞狮子等等,别开生面,这些都是无量山莲云寺庙会必须参与的文化活动内容,这不仅对保护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有重要作用,而且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对存在于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结合部这一特殊生存空间的民间文化,在民俗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无量山莲云寺芸芸众生与源远流长的黄龙宗教文化相的益彰,这里的人文景观、自然形态十分丰富,独特的天然森林风光、被誉为“黄河绿洲”之称、“陕西的一叶肺”之誉,都是人向往的地方。这里有出土了3――5万年的“黄龙人”头盖骨化石,不计其数的“古遗址”、“石窟寺”,春夏秋山花烂漫层林尽染、翁郁丛笼,冬季白雪寒松,远近景令人赏心悦目。消夏避暑、野生动物观赏和狩猎,都是吸引人们和香客进香朝拜的好去外。而无量山莲云寺本身就是神道景观,处在华山、韩城、壶口“三点一线”旅游线上,更为无量山莲云寺增加了勃勃生机,香客信众漫步在绿荫下或观赏寺院,奇特的“五松抱柏”,将增加不尽的遐想和美的幽幻。

无量山莲云寺庙会的存在与繁荣,对黄龙县域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产业的兴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量山莲云寺庙会已列入第三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