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麻黄的由来传说


麻黄为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常绿小灌木。根茎粗大屈曲,长1米左右,红褐色,下生黄褐色的根。地上茎丛生,高20~30厘米,黄褐色,有明显的节。叶为鳞片状,淡红褐色。绿黄色小花。种子卵状,有鱼肉质区片。生于干燥沙地。产于东北、内蒙古、陕西、山西。9~10月采集全草晒干或蜜炙用。

麻黄属麻黄科植物,味麻色黄而得名,又称卑相、沙龙、卑盐等。入药很早。关于麻黄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

“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

“无叶草。”

“怎么啦?”

“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 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

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

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

“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这个故事不仅描述了麻黄名字的由来,还指出了麻黄的茎和根均可入药。虽都是一株植物上的部分,但它们的作用却是截然不同的。

药名:麻黄

别名:龙沙、狗骨、卑相、卑盐、色道麻,结力根,麻黄草,草麻黄,中麻黄,木贼廓黄,山麻黄,川麻黄,田麻黄,华麻黄,木麻黄,西麻黄,朱芯麻。

性味:辛、微苦,温。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

麻黄的作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药用价值

《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品,其发汗解表之功,为历代医家赞赏,称其为“解肌第一”、“解表第一要药”、“治感冒第一要药”。茎枝含麻黄碱,能发汗;但其根不含麻黄碱,性平味甘,能止汗。

《本草正》云:“麻黄以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故善达肌表,走经络,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但用此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伤寒阴疟家第一要药,故张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整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