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武都福津广严院


广严院,俗名柏林寺,是古代阶州著名的古刹,也是保存较完整的南宋时期的木结构古建筑。广严寺院是古代武都八景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福津广严院位于陇南市武都区的三河镇,山门单檐硬山屋顶,面阔三间进深五檩,细看斗拱、角梁、椽头之上的彩绘明丽、簇新,缺少想象中的斑斓古意,应是新修之故吧!

步入山门,便直入院内。现存广严院建筑规模很小,只存院落一进,山门、前殿和两厢,但不大的院落在古柏的遮蔽下,自成清净世界。

广严院的前殿,它的屋顶为单檐歇山式,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山面三间四柱,整个建筑置于砖石垒砌的台基上。正面每间面阔相当,间广远小于柱高。当心间,次间门板为后换。当心间门楣上施两枚八瓣门簪,形似南瓜。梢间设版根窗似为原构。北、西,东三侧檐墙为当地黄土砌筑,有明显收分。

檐柱柱身为梭柱,生起、侧脚不明显。梭柱自五代起主要在南方应用,北方唐辽建筑中不多见。柱础掩没于台基内,依稀可辨为覆莲状。前殿外檐铺作形制为枓口跳,各间设补间铺作一朵。枓口跳算得铺作中最简单的组合形式,唐代即出现,《营造法式》中也有记载,但实例较少。

广严院前殿的内部梁架的独特构造给人留下的印象尤为强烈,它为古建特有的“彻上明造”,是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不做装饰,不用藻井,而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结构。

在前殿里,我们还发现内壁隐隐泛红,有种云蒸霞蔚的特殊效果,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一旁的住持说,它来自于本地的特殊物产——武都紫泥。在清光绪年间叶恩沛修纂的《阶州直隶州续志》有如下记录:“广严院……殿壁用紫泥粉,色如紫朱……”而在《阶州志》这样评说武都紫泥:“汉朝中书,以武都紫泥为玺宝加绿绨其上。武都紫水有泥,其色紫赤而粘贡之封玺,故诏浩有紫泥之美。”

用紫泥来装饰广严院的内壁,真可谓就地取材、匠心独具。

从现存前殿可以看到它虽屡经修缮,但主体大木形制接近于唐宋做法,主体构架仍为南宋初建遗物,与碑文内容契合。